做善于给孩子减压的贴心父母-贴心父母绝不让孩子替自己实现梦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如果父母一味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势必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孩子不仅学不好,还会受到伤害和压抑。孩子的兴趣爱好决定了他将来的职业走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聪明头脑。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此,孩子才能全面、自由、健康地发展。

    孩子也不是万能的

    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有许多期望,希望孩子成为个性优良的人才,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不仅希望孩子学好语文数学,还希望孩子拥有各项艺术特长。总而言之,有的父母恨不得孩子什么都学好,成为一个全能的人。

    然而,父母的美好愿望终究是自己的愿望,孩子能否什么都学好还要取决于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其次,孩子的精力毕竟有限,他们需要玩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如果父母期望孩子什么都学好,就会给孩子带来强大的压力,给孩子增加极大的痛苦。当孩子学不好时,父母也会感到苦恼。

    李静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她能歌善舞,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这让父母对她抱有很大的期望。

    上小学的时候,李静的成绩总能在班里保持前几名,后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重点中学。一天,妈妈抱着几本书兴高采烈地回到家,对李静说:“这是与你的课本同步的辅导书,你应该把这些书多看看,这样你才能把书本知识学好。”

    不久之后,爸爸给李静报了一个英语口语班,他认为这对提高李静的英语交际能力很有帮助。一次英语口语考试后,李静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妈妈问她:“考得怎么样呀?”李静不高兴地说:“考得不理想。”妈妈的脸色马上就变了,然后低声说:“考得不好,那就要好好学,学好了才能考好。”

    没过几天,妈妈告诉李静:“现在很多孩子都在学舞蹈,我已经给你报了舞蹈班,这周末你就可以去上课了。”李静正要说什么时,妈妈又补充道:“好好学,知道了吗?”李静只好应道:“哦,知道了。”从那天起,李静不但要学英语口语,还要学习舞蹈,学习压力增加了许多。

    有一天,爸爸从同事那里得知,学钢琴对孩子考大学很有帮助,比如钢琴过了几级,就能加分。然后就给李静报了钢琴班。

    李静每天除了学习课堂知识,还要在放学之后应付这些兴趣班,她的成绩总是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而妈妈不但不理解李静,还经常在她耳边唠叨:“你要好好学,学不好怎么能考得好呢?你成绩不好的话,你周围的人都会看不起你的。”就这样,李静的压力更大了。

    然而,李静还是学不好,考试的成绩一直不理想,她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爸爸和妈妈也感到纳闷,他们甚至苦恼地说:“为什么给孩子提供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孩子还是学不好呢?”

    期望孩子什么都学好,是不切实际的想法。什么都想学好,意味着什么都难学好。父母应该正视孩子的接受能力,客观地分析孩子的兴趣,给孩子设定恰当的期望值。

    因为恰当的期望能够成为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求知欲望。但是过高的期望会成为阻碍孩子进步的绊脚石,让孩子找不到达成目标后的喜悦,最终会让孩子变得自卑起来,甚至对学习产生倦怠的感觉,不利于孩子积极乐观地成长。

    其实,稍微留心观察成功的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非全才。成功只需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而不需要样样精通。所以,父母需要认识到孩子的优势才是最有竞争力的,不要期望孩子什么都学好,更不能为此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强迫孩子学习。因此,不要期望孩子什么都学好,而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和特长,鼓励孩子发展他的优势。这样孩子才会学得投入,学得快乐,学得有成效。

    莫让兴趣班磨灭了孩子学习的兴趣

    现如今,五花八门的兴趣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一些父母都替孩子选择哪个培训班而感到头疼。大多数父母为了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处于领先位置,将来能出类拔萃,在给孩子制定学习内容时常常盲目跟风,舞蹈、外语、书法、绘画、钢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不说,也牺牲掉孩子很多玩耍的时间,却没有让孩子真正学有所长,反而把孩子原本的兴趣“磨灭”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因为兴趣可以将一件事坚持到底,甚至是持久发挥。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势必会倾尽全力。而当孩子的兴趣被父母“磨灭”掉,做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情,孩子必然会带有不满和逆反,难以有所成就。

    王华从小就对小动物非常感兴趣,他经常沉迷于研究小动物的生活习性的乐趣中。初中时,他常常弄得满身是泥,原因就是他总趴在地上观察小动物。父母对此非常生气,觉得王华不务正业,于是对王华管得很严,尽量不让王华出去玩。父母希望他上美术、书法等兴趣班。

    最初,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王华就溜出去到附近的公园继续着他的“爱好”。有一次,父母看到他带回家一只蜘蛛,为此他们感到非常生气,呵斥王华带了一个不干净的东西回家。爸爸把那只蜘蛛踩死了,妈妈也摔烂了他积累多年的装有各种动物标本的“百宝箱”。那一刻,王华彻底绝望了,他跑回自己的房间默默流着眼泪。

    从那以后,王华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他不再活泼开朗,父母为此常常发火,甚至怀疑他智力有问题。而王华的生物老师说:“王华这孩子特别聪明,如果好好培养,他将来很可能在研究动物方面做出成绩。”

    王华父母的做法值得我们反思,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会犯这样的错误。他们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而是人为地限制,干涉孩子追求兴趣,这样不仅会使孩子对自己的爱好产生怀疑,严重的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影响孩子兴趣的发展。

    同时,很多父母还会强加给孩子一些要学的东西,这使孩子失去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容易使孩子产生厌烦心理。例如,有些孩子本来对绘画不感兴趣,被父母逼迫”着每天练习画画,结果绘画技术总是得不到提高,于是恨孩子不争气的父母就把孩子当成撒气筒,用“你怎么这么笨”等词语责骂刺激孩子。长此以往,孩子难免产生叛逆心理,严重的还会使孩子变得自卑并产生自闭倾向。

    赵亮在公立幼儿园,接触的兴趣班很少。一到周末,爸爸就带他到书法班学习,每个周末都坚持去,爸爸很辛苦,赵亮却很不愿意去。后来,爸爸又给赵亮报了舞蹈班,赵亮依然没有表现出学习的热情。看着孩子每天闷闷不乐,一有空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爸爸心里也不好受。

    有一天,妈妈整理赵亮的房间时发现床底下的纸箱子里有很多画。画的人物肖像表情很生动,但多数是沮丧和失落的。妈妈既为赵亮的绘画才能感到吃惊,又为赵亮自卑消极的心态担忧。后来妈妈和爸爸把赵亮叫来。倾听他的想法,赵亮说出了对绘画的兴趣。最后父母给赵亮报了绘画兴趣班,赵亮在绘画中找回了自信的感觉。

    充分挖掘和发现孩子的兴趣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兴趣。遗憾的是,有的父母却做不到这一点。他们不懂得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这是典型的不尊重孩子兴趣的表现。这样只会人为地把孩子的兴趣“磨灭”掉,甚至落个悲惨的结局。

    为人父母者如果不容许孩子找到他真正的兴趣,他的学习动力和干劲儿就无法表现出来,他的想象力就难以发挥出来。受父母强制的孩子,往往会和父母失去感情联络,变得不快乐。在这种重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所以,父母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不把孩子局限在兴趣班里。同时主动了解孩子的兴趣,尊重孩子的兴趣。千万不能把孩子真正的兴趣“磨灭”掉了。

    让孩子有做主的权利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其实有些时候只是孩子没按照父母的意思去办事,反而是父母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力,也许有些父母会说:“孩子还小,他懂什么?父母给孩子做主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难道还会害孩子不成吗?”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父母们才会整天围着孩子转,但事实上是孩子围着父母的意志转。这就使孩子失去了在自主选择中走向成熟的机会。

    每个人的路都要靠自己来走,父母不可能永远陪着孩子。只有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学会自己做主、自己选择,才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起来。所以,需要父母将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

    雅典奥运会男子十米气步枪的冠军朱启南,父母都是农民,都没读过书,所以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读书,走出“农门”。为了让朱启南到城里读书,他们到广州做生意。尽管他们经营的生意利润微薄,但是为了孩子的前途,他们甘愿这样做。

    1999年某天,夫妻俩接到一个“回家商量事情”的电话,就是这个电话改变了这一家的命运。

    回到温州后,他们得知朱启南在体校学习射击一年多了。让儿子学射击,这不是他们最初的打算,他们陷入了犹豫中。体校教练说朱启南在射击方面很有天赋,好好培养将来很可能出成绩,朱启南自己表示也很喜欢这项运动,并会为此拼尽全力。最后,经过再三的考虑,父母尊重了朱启南的选择。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今后走什么样的路应该让孩子来选择。

    后来朱启南不负众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奥运会中夺得了冠军。

    朱启南之所以能够成功,完全归功于自己的选择和父母的支持,他应该感谢他的父母,他的父母没有将自己未完成的意愿强加给朱启南,而是考虑了孩子本身的素质、兴趣,以及朱启南应有的选择权利。

    对于自己的选择,孩子有着强烈的责任心。正是因为在这种责任心的催促下,才能一步步打开通向成功的大门。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既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也可以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使孩子养成遇事冷静、有主见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年夏天,娟娟意外得到了校长留给的一个参加国际海洋夏令营的机会。她没有和女儿商量就定了下来。没过不久,赴夏令营的手续已经开始办理了。夏令营的费用为1600元,为期6天。娟娟知道这个价钱偏高,但是校长特意留下的名额,娟娟也只好乖乖交钱。

    可是,参加完夏令营的事前培训之后,女儿就回家告诉娟娟:

    “这个夏令营活动是骗人的!明明说是6天却突然改成了5天,而且海洋活动并不多,我不去了!”

    “钱都已经交了,怎么能不去呢?”

    “退钱呗,这还不好办啊?”

    女儿的态度异常坚决,但是却让娟娟犯愁了,校长给的机会,真的不好意思退。再说,多一天少一天区别不大,去了或许很有收获。

    这种习惯性的理由浮现在娟娟的脑海里,但是她突然意识到,女儿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与其一味让女儿以忍让的态度接受,不如顺势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

    想到这里,娟娟调整了一下语气,平静地说:“去不去参加夏令营,你完全有选择的权力。你如果选择退出的话,那你就得亲自向老师说明情况,并将退营手续顺利办好,你觉得如何?”

    娟娟深知退营的困难程度,而且已经快到了赴夏令营的日子。不料,女儿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第二天,女儿顺利办妥了退营手续,并成功地收回了1600元钱。

    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是父母尊重孩子的表现,这会让孩子学会珍惜选择的权力,并带着强大的责任感按照他的选择走下去。娟娟的女儿就是这样做的,她做得很棒。通过这件事,会给女儿强大的精神鼓舞,增强她的自信。

    当然,给孩子选择的权力之后,父母并不是撒手不管,父母应该通过对孩子的教育,让孩子做出有利于他自己的选择。以下三点建议值得父母们借鉴:

    第一,培养孩子的选择意识

    孩子的选择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还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和培养。比如问孩子:“晚餐你想吃鱼,还是想吃鸡肉?”“周末你想去野营,还是逛街?”

    第二,不要对孩子管得太细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一切事务都是自己应该管的,这样就容易对孩子大包大揽,导致对孩子管得过严过细。孩子总有独自走路的时候,父母何不早点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呢?

    第三,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在一些事情上,父母尽量让孩子自主面对,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建议和帮助,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在经历中感受和选择,通过做出最佳选择,进而培养和提升孩子做决策的能力。

    莫以职业论贵贱

    中国有一句古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话虽如此,但是许多人对某些职业还是存在偏见。比如,清洁工和服务员等职业就被很多人所诟病,看不起,‘而习惯以职称、职位、收入、官阶来品评一个人的高低贵贱。

    有个老外喜欢游走于各个胡同,经常去教育机构和娱乐场所说书、讲故事。一次,这位男士与一位中国商人共进晚餐时闲聊。商人好心替他出谋划策说:“如今你没有正经工作,要不跟我一起回中国教英语,还能有一个稳定的职业和一份稳定的收入。”那个外国男士感到非常惊讶,他认真地纠正商人的话:“先生,我是自由职业者,我的工作就是走街串巷为老百姓讲故事、说书。您说这不是一个正经工作是对这个职业的侮辱……”

    这就是外国人对职业的认识,他们很少片面地通过职业看人。然而,在国内很难做到这一点。其实职业并无高低贵贱,每种职业都能实现人的价值。成功的道路千万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没有必要拘泥于一条道路,更没必要固执地坚持一条行不通的道路。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让孩子知道最大的快乐和成功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用心去做。

    当年,20出头的张万海从贵州跟着一群老乡来到浙江慈溪打拼,在建筑工地上做起了小工。

    一个外乡人想要在举目无亲的城市中立足是困难的。然而,他咬牙坚持做钢筋工地上的小工。这份差事对于身高1.65米、体重不足100斤的张万海来说很是吃力。每当张万海累得筋疲力尽的时候,他就默默地对自己说:“就当是锻炼身体了,还能从中挣到钱。”

    经过半年的勤学苦练,他练就了绑扎钢筋的基本功;一年后,依靠着超群的技能,他从众小工中脱颖而出。他尝试着带班、包小工地。虽然下有所成,但他并没有而因此满足,止步不前。之后,他开始自学识图,孤灯苦读。一个再小的问题,他都要努力查资料、求答案。每当碰上下雨的日子,张万海就骑上自行车冒雨找书店。求学若渴的他经常在书店里呆上一整天,回工地时还会买几本书。不久,钢筋知识等专业书籍已堆满了他的书桌。

    付出终有回报,张万海得到了领导的赏识。2001年,他被任命为钢筋班组长,带领100多名工人在相关机构进行了技能培训,这使他的实践和理论得到了有效地结合。

    如今,他已是公司技术工人中的灵魂人物,频频获得市、省乃至全国的奖项。“干一行,就要爱一行,钻一行。只要肯钻研,行行出状元。”这是张万海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行行出状元”在他身上有了最好的见证。

    行行出状元,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只要用心去做,就会做出成绩。无论孩子想要做什么,父母都应该尽量给予支持和鼓励。当孩子根据他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努力的方向和要实现的目标时,就会有强烈的实现欲望,父母的支持和理解是孩子实现目标的强大动力。

    试想,当孩子全身心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那种专注的态度,那种执著的热情,那种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信念都会在孩子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孩子乐在其中,也会感受到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很有意义的。纵然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做不出丰功伟绩,那也无愧于“行业内的状元”这一称号。这才是教育的最大意义,也是值得父母为孩子欣喜的。所以,请父母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的孩子能成为“状元”。

    懂得倾听孩子的想法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有了独立的思考意识,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父母应该对这一时期孩子的想法给予鼓励和支持,多多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鼓励和赏识孩子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以锻炼孩子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父母可以在第一时间纠正孩子的错误。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出生在一个民主的家庭中,他的童年是在哈得孙河谷的海德公园里度过的,而且过得非常开心。妈妈非常尊重罗斯福的意愿,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只给罗斯福提供参考建议,而不会干涉罗斯福。这不仅使罗斯福和妈妈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而且培养了罗斯福的主见。

    妈妈喜欢用各种服装来打扮罗斯福,但是罗斯福却不喜欢妈妈为他选择的衣服。有一次,罗斯福大胆对妈妈说出了他对妈妈给自己安排服装的不满。还有一次,妈妈想劝说罗斯福穿苏格兰短衫,但是罗斯福还是拒绝了妈妈。最后,妈妈同意罗斯福穿水手服。

    妈妈曾这样解释:“我们从来不曾试图对他施加影响,不想使他违背自己的爱好按我们的模式规定他的人生道路。”

    5岁时罗斯福曾对妈妈说了这么一句忧郁的话:“妈妈,我不开心,因为我没有真正的自由。”妈妈听了这样的话开始反思自己,然后决定给罗斯福更多的自由。

    第二天,妈妈就开始这样做了,她对罗斯福的日常生活不作规定,让罗斯福自由地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刚开始,罗斯福很高兴,他可以自由地生活了。没过多久,他发现不被人重视的感觉真的不好受。后来,他又恢复了之前的生活状态。

    事后,妈妈是叙述当时情况的:“证明他对自由的渴望就是通过他对我们置之不理这样的方式上表现得。那晚,他变成了一个又累又脏的小孩子,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家里。我们没有去问他到哪里去了或是干了什么。第二天,他表示愿意按平时的安排作息,并且觉得心满意足。”

    罗斯福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得益于妈妈尊重他的意愿和想法,满足他的合理要求,给他自由活动的时间,使他无拘无束地发展自己,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而不是强迫罗斯福听从自己的意愿和想法。

    许多父母也想像罗斯福的妈妈那样去做,但他们不清楚具体怎样去做。那么,身为家长的你不妨按照以下方法试试。

    第一,孩子的意愿和想法应尽量给予支持和尊重,多给孩子一些自主决定的机会。

    在父母决定一件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之前,可以主动询问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想法忽略和抑制,即使他们的想法有问题,父母也绝不可以借此机会打击、嘲笑孩子。

    当父母发现孩子的想法错误时,父母需要耐心地引导孩子。如果孩子一味坚持他的错误想法,父母可以让孩子去尝试、去经历,然后在他遇到困难时再帮忙解决,给予教育。这样给孩子的教育最深刻。

    其次,父母应该把孩子当做家庭中独立的一员,经常和孩子商量事情,听听孩子的意见。

    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突然想陈述自己的观点,父母不应该对他们制止和打击。而应该说:“好吧,孩子,你说说你的观点吧!”

    最后,当孩子主动和父母谈起自己的想法时,父母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应该做一个忠实的听众。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孩子,来,我们一起聊聊。”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你听我的就行,保证没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而要经常对孩子说:“我是这样认为的……你觉得怎么样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关于这件事,你有什么意见……”这种沟通方法就是带着商量的口气和孩子说话,而不是强制和命令,它充分体现了父母对孩子意愿的尊重。

    喜欢什么就去做

    孩子喜欢什么事情,就让他去做,这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喜好,不强迫孩子做他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兴趣,孩子才会乐在其中,学得投入,孩子才能学有所成。

    生活中,常有一些父母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殊不知孩子根本对那些事情不感兴趣。他们只是根据社会上多数人的喜好,认为孩子做什么将来会有竞争力,能找到好工作,就逼迫孩子学习相应的知识。

    西晋时,左熹不惜重金给儿子左思请来了一位书法名家进行指导。但是左思对书法不感兴趣,学无所成。左熹又让左思学琴,学了很长时间左思连一支像样的曲子都弹不出来。这时左熹从这件事中吸取了教训,根据左思的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性格内向,记忆力好,对文学有特殊偏好——因材施教,让儿子学赋诗。选对了爱好的左思学得如鱼得水,在专业方面的成绩大幅提升,几年之后,变成为了西晋时期小有名气的文学家。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希望他仕进,而李时珍对八股文没有兴趣,酷爱的是医学。可是在“父权”时代,李时珍只好惟命是从,结果三次科举不中,那时他已24岁。最后,父亲在李时珍不断地劝说下,同意他学医,最终李时珍成为了一代名医。可见,只有让孩子做他喜欢做的事情,他才会积极努力地学习相应的知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如果父母无视孩子的特点,强行剥夺孩子的兴趣,凭主观意愿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很可能会束缚孩子的个性发展,阻碍孩子的成功。

    孩子喜欢做什么,这关系到孩子的兴趣、特长以及性格特点。其中兴趣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孩子往往容易全身心投入,最易见成绩;反之,则难有成就。所以,在父母为孩子决定人生方向的时候,应该考虑一下孩子喜欢做什么,这样才能避免把孩子引入不适合他发展的道路。

    1893年多伊西出生时,美国正发生着严重的经济危机,那时候失业的工人成千上万。但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却不愁找不到一份工作,于是多伊西的父母想让儿子学习工程技术,便于日后有个安身立命的“铁饭碗”。

    从初中开始,父亲就对多伊西的学业要求十分严格。但是,多伊西更对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面的课外读物情有独钟。

    17岁报考大学那年,父亲要求多伊西报考伊利诺斯大学工程学院。多伊西只好听从父命放弃了自己钟爱的生物学。最后他进入了伊利诺斯大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多伊西每科成绩只勉强及格,这让系里的老师们觉得很惊奇,因为平时多伊西的表现是很努力的,成绩怎会如此之糟呢。

    于是,一位老师找到多伊西,问他:“你平时学习相当刻苦,为什么功课都学不好呢?”

    多伊西如实相告:“我对所学专业不是特别感兴趣,报考工程学院实在是因为父命难违。我志不在此。”

    老师将这一情况如实汇报给了校领导,不久,多伊西就如愿以偿转院到应用科学院的生物化学专业试读。此时,父亲也不再强加干涉了。

    后来,多伊西于1943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如果父母一味将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孩子,势必是“强按牛头不喝水”,孩子不仅学不好,还会受到伤害和压抑。试想,如果不是老师和学校的明智,多伊西或许不会成为一个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天才。

    孩子的兴趣爱好决定了他将来的职业走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和聪明头脑。因此,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让孩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此,孩子才能全面、自由、健康地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