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要从平等开始
人与人之间需要平等,父母与孩子之间也需要平等。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即使是刚刚学步的孩子,都渴望父母平等地对待自己。在父母与孩子的交流中,平等显得尤为重要。如果父母不能平等对待孩子,就意味着居高临下、命令和训导,这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所以,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请蹲下身子跟孩子说话,这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最好见证。
和颜悦色,是父母和孩子沟通最佳说话方式。想要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就应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问题,认真倾听孩子的想法,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要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是:“不要再说了,我已经决定了。”
程老师发现,王晨同学最近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而且现在上课也不再像以前那么捣乱了,为此他十分好奇。趁着周末,他到王晨家进行了家访。
是王晨的妈妈接待了程老师,王晨妈妈感慨颇深地说道:“和孩子平等交流有助于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对孩子真正起到鼓励和帮助的作用。”
妈妈说:“两个月前王晨一直沉迷于网络游戏,对此,我和他爸打他了,骂他了,但是王晨对我们的话无动于衷。我们为此感到心灰意冷。”
程老师急切地问:“那你们后来用了什么方式方法让王晨发生了改变呢?”
妈妈说:“一次,我向一个朋友寻求帮助。他问我是否真正了解孩子,孩子玩网络游戏的原因是不是厌恶学习。一句话点醒梦中人,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监督、督促王晨学习,却不曾真正与他沟通,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某天回家后,我试问儿子会不会因为学习感到乏味和枯燥,儿子听到我这样问他感到很意外,接着他就如实相告,说有时候甚至产生了退学的想法。我接着说自己也在工作上遇到了很多烦恼,希望他能给我一些建议。这时,我把儿子当做朋友,将工作中的不顺心事都告诉了王晨。”
妈妈继续说:“想不到王晨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强的分析能力,我第一次由衷地称赞了儿子一句:‘你太让妈妈意外了,你比妈妈强!’没想到,儿子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也将心中的烦恼都告诉了我。从此,孩子和我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王晨也渐渐走出了网瘾的困扰,学习成绩也大幅提升。”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平等交流的力量是多么惊人啊。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发表自己具有主见和独立的观点。
生活中,许多父母因为忙于工作,疏于和孩子交流,亲子矛盾也就随之而来。从而导致了孩子心中的真正苦恼不为父母所知。而到了有时间沟通的时候,父母却又摆出了一副官架,剥夺了孩子倾述的权利,让孩子产生了不平等的感觉,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真心话可谈了。
相反,当孩子感受到了平等时,他就会觉得在这个浮躁的年纪中能被父母认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所以,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像朋友一样与孩子相处、交谈,相信孩子会乐于接受父母的教导。
要想做到与孩子平等地交流,就需要掌握沟通的艺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父母借鉴:
第一,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
没有倾听的沟通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只有将孩子内心的真正想法完全了解,针对孩子当时的情况,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当孩子和你分享喜悦事情的时候,你也应该为此感到高兴,甚至产生共鸣,例如孩子在学校受到了老师表扬,你可以称赞道:“噢,老爸为你感到骄傲啊。”当孩子和你分享苦恼时,你应该耐着性子听完孩子的倾述,同时用“嗯”、“是吗”、“后来呢”等词回应他,同时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
第二,主动跟孩子说心里话,并让孩子发表意见
当父母主动跟孩子说心里话,并把孩子当做知己对待时,孩子一定会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父母把自己要说的讲给孩子听,然后让孩子提供帮助,鼓励孩子发表意见,孩子会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认可。无论他对你讲什么,你都应该让他把话说完,而不能打断他,更不能因为孩子说了令你生气的话而发脾气。在讨论家庭事务时,也应该让孩子参与,鼓励孩子发表意见。
第三,尊重孩子,保护他的隐私
孩子在与父母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而这些话是孩子不想让他人知道的,父母应该尊重孩子,不能随便把孩子的心里话告诉外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隐私,不论是不良的生活习惯,还是心理隐私,父母都应该守口如瓶。有位父亲,来学校接孩子时跟其他家长闲谈,说他的孩子暗恋班里的某个女生。刚说完,身边的孩子已经面露愠色。
第四,多赞美,少批评
交流是亲子之间思想上碰撞的过程,有可能两者的想法不同或是不谋而合,父母都应抱着求同存异的思想,对孩子少一些批评,多一些赞美之词。孩子对有些问题的理解是浅薄的,毕竟孩子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不太成熟,这就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只有掌握好和孩子交流的方式方法,才能真正走进孩子内心世界,才能实现两代人真正平等交流的愿望。
莫把孩子的耳朵“磨”出老茧
在中国式家教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孩子进行叮嘱。当孩子玩耍的时候,父母唠叨:“快点去学习,作业还没有做完就开始玩。”当孩子不小心犯了错时,父母唠叨:“怎么这么不小心,长脑子了吗?”
通常,唠叨的话语就是机械地重复,一句话说了很多遍,会让孩子变得躁动不安,让孩子不能将精力全部放在学习上。
事实上,父母唠叨的内容大多是指向孩子的缺点和不足,没完没了地数落孩子,对他冷嘲热讽,就算说些表扬的话,也大多都是规劝式的“不许这样”、“不要那样”等,让孩子认为没有一点点自尊。同时,造成孩子心理叛逆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的唠叨,消极对抗,甚至和父母直接来场针尖对麦芒的大战,造成家庭紧张的局势。
一天课间,两个孩子进行了这样一番有趣的对话:
“嗨!昨天我妈妈又唠叨了一晚上,就因为我考试时不小心漏写了一个小数点,听得我头都变成了两个!”
“你那算什么呀,上次我考了99分,我爸爸还埋怨我没有考满分,为此拿着试卷唠叨了一整天呢!我当时真想昏过去,因为我越听越烦。”
教育界的一些专家认为,人无完人,世上更没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苛求,无异于一直在耳边没完没了“嗡嗡”的苍蝇,让孩子心生厌烦,父母这样做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对他们的话无动于衷。
妈妈早早地起来,一边收拾房间,一边为李华宇准备早餐。6:30,牛奶、鸡蛋、面包准时端上桌,妈妈就开始一遍一遍地叫李华宇起床。妈妈叫了很多遍,一直到快7:00了,李华宇才从床上爬起来,就刷了刷呀,随便吃了两口早餐就应付了事了。
与此同时,从房间里传来妈妈的唠叨:“你这邋遢大王,天天把自己的房间搞得乱七八糟,每天给你“擦不完的屁股”。每天让你起床都得喊破嗓子才动,你这样怎么去上学啊?而且早饭也吃得囫囤吞枣,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胃要是坏了,看你怎么去上学。天天跟你说也没用。要是你每天起床早点的话,还用这么赶时间,也不会总是被老师批评你迟到了……”
李华宇对妈妈的话左耳进右耳出,出完喝完抓起书包,一溜烟儿就跑了。妈妈追在李华宇身后喊着:“着什么急呀,毛毛躁躁的,考试也这样,难怪成绩总上不去。哎,上学的东西都带齐了吗,别又落下什么了,真是不能让人省心……”
唠叨是中国父母教育孩子中最常见的错。很多父母受自身文化水平所限,不能直接在学习为孩子提供帮助,因此总是在孩子耳边唠叨,不是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就是问孩子有没有复习功课。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一种干扰,还不如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
据调查发现:经常唠叨,听的人根本不会往心走。这是因为长时间听同样的话产生了不在乎的心理。所以,身为父母,别把责任都推在孩子身上,平心而论,是不是自己的唠叨造成了孩子性格上的缺失。
赵娟很喜欢看课外书,每当放学回家,她就迫不及待地拿出《少年文艺》或者《故事会》,或是各种各样的作文选。
妈妈一看见赵娟手上的课外书,就生气地说:“作业做完了吗?还看课外书,快去做作业。”赵娟赶紧回答:“我看完这篇文章,马上就去做作业,就10分钟。”“10分钟,你说的啊?”3分钟之后,妈妈又开始埋怨了:“看完了吗?还不赶紧做作业,又要写到晚上12点呀?”赵娟没有理她,而是继续看书,不过心里有点烦。
不一会儿,妈妈又埋怨:“你就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人家一回家先做作业,你倒好,拿着课外书看个没完没了,作业写到深夜,时间不够用时就敷衍了事,这样怎么会提高成绩呢!”
每个孩子都知道回家要写作业,父母的唠叨往往会让孩子对写作业感到厌烦。虽然父母有责任对子女的不良习惯进行引导,但是如果没有注意方法而是一味唠叨,不但起不到引导孩子的效果,反而还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
反复唠叨只会让孩子心生反感。慢慢地,父母不唠叨了,孩子长期依赖父母的唠叨,没了唠叨的提醒,自己做事也做不好了;唠叨还会造成孩子的心理负担,并随之产生叛逆心理;随意性唠叨更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因此根本记不住你说的重点。所以,父母们请收起你们的唠叨,还孩子一个清净的空间。
你的孩子已经长大
明智的父母会认为与其做一个高明的演说者,不如做一个忠实的倾听者。倾听,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只有能倾听孩子的父母,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真正做到和孩子平等交谈,父母也因此获知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也让孩子得到认可和信任。
契诃夫曾经说过:“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别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和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单靠理论和教训是不起作用的。”让孩子知道他所说的每一句话,每一次所表达的内心感受,父母都在认真倾听,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肯定和赞美。
然而,有些父母总是把已经长大的孩子当做小孩,不去主动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不理解他们诉说的烦闷的心理,不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自己充当侦探,代沟就由此产生,孩子因此也没有了安全感。
女儿上初二了,一次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女儿从学校回来,坐在后座上的女儿不停地向妈妈讲述着自己与同学的故事,劳累疲惫、心里正烦的妈妈毫无反应地听着。
渐渐地,女儿讲话的声音越来越小。突然,女儿小声说:“妈妈,我差点儿忘了,老师让我们买一支毛笔。”妈妈生气地说:“刚才你干嘛去了,路过文具店门口时你不说!”当妈妈极不情愿地准备掉头时,女儿竟然怒气冲冲地跳下车,大声嚷道:“不买了,回家!”说完,扭头就往家里跑。
一进家门,妈妈就冲到女儿面前批评她不听话。女儿很委屈地说:“妈妈,你也许不知道,做孩子的也是很可怜的!”妈妈愣了一下,接着,女儿又说:“妈妈,你和爸爸心烦的时候总是对我发火,可是我心烦的时候对谁发火呢?你知不知道,当你们不听我说话的时候,我心里有多么难受。”女儿的话让妈妈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曾经,我们也是孩子,也遭到过父母的拒绝,被父母误解……这是我们童年时代难以抚平的伤痕,这块“伤疤”会伴随我们的一生。今天,当我们成为父母的时候,却因为工作、生活的压力和烦恼,遗忘了孩子的苦闷,甚至将孩子当成了情绪的撒气筒,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感受,根本没有倾听孩子的意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要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对成长中的烦恼,他们需要诉说内心的情感。但是许多父母常常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只注重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倾听孩子的内心感受,这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快乐成长。所以,很多孩子不愿意和父母说话,长此以往,就和父母产生了代沟和隔膜。
有人说,交流是不断消除误解的过程。倾听,是为了增进了解,促进理解。一个孩子就是一个世界。父母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探究他们对未来的憧憬。这是引导孩子释放压力的最佳方式,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办法。
认真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是避免误解的最好办法,做善于倾听孩子心声的父母,孩子就会将你当成朋友。倾听孩子的诉说,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及时引导孩子的不良思想。
当孩子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时,父母耐着性子听完,让孩子依偎在自己的怀里,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关爱。例如,父母可以对孩子说“再多告诉我一些”、“发生这样的事我也很难过”、“我理解你的感受”。即使发现孩子说的不对,也不要急于纠正他,那么父母的关爱就不难被孩子发现了。当孩子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出来后,就会感到轻松和精神焕发。然后,父母再对孩子的错误思想给予引导,这样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父母应该注意给孩子留出一片空间,倾听他们的故事,分享孩子的喜怒哀乐。不仅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予以关心,更应该耐心倾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用沟通跨越时代的沟渠
事实上,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是很正常的。如果父母与子女之间尽量保持平等的关系,彼此尊重对方的生活习惯和想法,父母经常与孩子保持思想交流,就非常容易消除代沟。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很多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却不能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却不给孩子宽松的学习氛围。甚至有一些父母习惯于居高临下的命令式教育,没有考虑孩子的感受,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离父母渐行渐远,而父母却感到很“委屈”,认为对孩子关怀备至,孩子却不听话。
一个上中学的孩子说,他已经长大了,知道父母为了这个家很辛苦,他们不但要关心家庭、社会上的事,还要关心他的学习,甚至在每天的饭桌上都要抓紧时间教育他。但是父母很少关心他究竟在想什么,每次交流的时候都是國绕着学习。最让他难过的是,父母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幼稚的、毫无想法的小孩。每当他针对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在父母面前发表自己的看法时,父母就显得很不耐烦,特别是妈妈,她总是挥挥手说:“赶快吃饭吧,一会儿还要去上学呢!”或者说“和学习无关的事情你就趁早别想了”。久而久之,他就不愿意向父母倾吐内心的真实想法了。
这个孩子还说,每当妈妈谈到他学习上的事情时,总是激情万丈、眉飞色舞、指手画脚,说“今年中考重点高中的录取分数是多少”、“你必须好好学习,考上哪所重点高中”、“你有时间一定要多看书,不然的话难以考出好成绩”……每当妈妈说这些的时候,他就装出认真听话的样子,其实内心非常反感。
他表示自己在慢慢长大,在感情、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多困惑,他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指导和帮助。因为有时候这些事情会长时间困扰着他,影响他的学习。但是他表示他内心的想法绝对不会和父母分享的,因为父母只对学习的话题感兴趣,其他别的话题他们根本听不进去。所以,他认为平时和父母没有什么话可说,与父母沟通是件很难的事情。
这个孩子遇到的问题带有普遍性,父母除了与他交流学习上的事情,对其他似乎不感兴趣。其实父母应该理解孩子,除了学习,他还有感情和思想方面的问题需要和父母沟通。只有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才能有的放矢地指导孩子,这也是对孩子的尊重,更是赢得孩子尊重的前提。另外,父母应主动创造谈话情境,营造平等的交流氛围,沟通中要放下父母的架子,才会增加彼此间的亲近感。若想真正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保持愉快有效的沟通,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第一,理解并尊重孩子
被人尊重是人的摹本心理需求之一。当孩子觉得父母理解、尊重自己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充满温暖和轻松,而不会有疑虑和孤独的感觉。因此,理解并尊重孩子是拉近父母和孩子心理距离的有效方式,既可以有效缩小代沟,又可以增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
第二,坦诚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对方
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都应做到坦诚,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对方,使对方能够感受到你对他的信任。另外,父母指导、教育孩子的时候,言语中应该充满关爱和善意,这可以大大减少由于父母“言辞不妥”而引起的孩子的抵触心理。
第三,尝试和孩子亲密接触
我们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通常被我们抱在怀里,或是被我们牵着手,但是当孩子长大之后,这种温馨的行为就越来越少。一篇题目为《你拥抱过吗,耳语过吗》的文章中说:在拥抱中,人可以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是—种全身心的休息。拥抱可以缓解焦躁的情绪。还有耳语等亲密的姿态,更有利于孩子亲近父母、接受父母的教育。父母与孩子需要沟通,但是沟通不仅仅是用嘴,而要用心去听,用心去说。可以说,用心是最好的沟通。
总而言之,有代沟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没有沟通交流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在沟通中,父母不仅可以帮着孩子总结成功、失败的得与失,还可以了解到孩子真实的想法,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人生教育,反过来也是对自己家庭教育的一种肯定,更有助于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消除隔阂。
争吵并非对父母的不敬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父母经常会遇到孩子回嘴、反驳、顶撞等看似不礼貌的行为。面对这种争辩,有些父母会将孩子的这种行为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于是狠狠批评孩子,甚至打骂孩子,希望孩子以此为戒;而有些父母则给孩子争辩的权利,认真地听取调皮孩子陈述争辩的理由。
到底应该怎样面对调皮孩子的争辩呢?德国儿童心理学专家认为,孩子敢于同父母进行争辩,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以后会比较合群和有创造力。汉堡心理学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证实:“隔代人之间的争辩,对孩子来说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颜先生身为某市科技协会副主席,对儿子在学校的表现充满期待,他希望儿子当个三好生。可是儿子上初三了还没有当上三好学生。一次,儿子把取回的成绩报告单交给他时,他发现儿子的成绩很好,但老师的评语中有一条是:上课喜欢做小动作。于是生气地数落儿子。
听了爸爸的指责,儿子坐在沙发上大哭起来。等颜先生说累的时候,儿子突然对他说:“爸爸,你能不能听我讲个故事?”颜先生感到很奇怪,就答应了儿子。
儿子讲的故事是:两个小组参加一次竞赛。预赛中,甲组因为某同学造成的失误,致使最后的成绩很不理想,于是全组成员一致声讨了那位出错的同学。在决赛中那位同学很有压力,表现得很紧张,结果又出错了,最后甲组被淘汰出局;预赛时,乙组也有一位同学出现了失误,但大家没有对他进行过多的指责,而是一再鼓励他,提醒他放松些,结果在决赛中那位同学发挥很好,他们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听完故事,颜先生不免吃惊。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坐到儿子的身旁,问他还有没有要说的。儿子说:“我们班里得到三好学生的同学,他们大多在五好家庭的环境中成长。”颜先生听懂了,从此他对儿子不再指责,而且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因为他从儿子的争辩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后来,儿子被重点大学录取,在这期间,儿子收获了很多荣誉。
面对不满的事物,孩子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与父母争辩,证明孩子的勇气,精神可嘉。允许孩子与父母争辩,可以为父母竖起一面镜子,父母通过听取孩子的争辩来检验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得当,说得是否在理,如果发现不妥之处可以随时调整,这对教育孩子是有好处的。
孔子曾说:父亲有敢于争辩的儿子,行为就不会无礼。孩子同父母争辩的时候,往往是他们最得意的时候。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争辩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发育,并且可以体现出家庭民主的气氛,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研究发现,敢于同父母争辩的调皮孩子长大后大都有较强的交际能力,这对孩子将来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在一场家长交流会上,一位身为教师的父亲说,教学生不是难事,但是教育儿子却不得法。他儿子头脑聪明,很顽皮、好动,经常惹他和妻子生气。而当他批评儿子的时候,儿子竟然敢和他争辩,这让他大为不悅。于是劈头盖脸地打儿子,从小一直打到他上小学三年级。
有一天,儿子要父亲给他买一些图书,但是父亲没有同意,儿子就跟父亲理论,最后他们争辩起来,后来父亲被儿子一句话顶得哑了口,就打了儿子一顿。打完之后他发现儿子的眼神充满了仇恨,这不禁让他大吃一惊。
第二天,父亲对儿子说:“爸爸今天陪你去书店买书,你看中的书只要有助于你学习,爸爸就给你买。”儿子对父亲投来了怀疑的目光,似乎在怀疑父亲的真诚。父亲耐着性子又向儿子复述了一遍,就骑车带儿子来到书店。在路上父亲问儿子:“爸爸昨天打你了,你有什么想法?”儿子沉默不语。父亲又说:“爸爸保证,一定不会发火,不打你,你把心里的想法告诉爸爸。”儿子看父亲态度诚恳,就说:“当时我恨死你啦!”“怎么恨法?”“恨得骂你。”“骂什么呢?”“骂你是个鬼……”父亲一听,大为吃惊。
从那以后,父亲再也不打儿子了。面对孩子的争辩,他控制自己冷静下来,认真倾听儿子的想法,并用晓之以理的做法回应儿子的争辩。说来也怪,儿子慢慢对父亲产生了好感,‘变得懂事多了。家里有了民主的氛围,再也没有“火药味”了。
给孩子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允许孩子争辩,是促使家庭民主的重要方式。因此父母应该树立与孩子争辩的观念,不要认为孩子与自己争辩是丢面子的事情。如果父母因为孩子调皮不听话,喜欢与自己争辩,就认为那是不尊重自己的表现,那就错了。
父母同意孩子和自己争辩,这不是坏事,父母要善于从孩子的争辩中获得孩子的想法,孩子也可以在争辩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口才。若孩子获胜,孩子就会从中找到一种成就感和喜悦感,既让孩子认识了自己的能力,也借机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的氛围。在争辩的过程中,父母应正确引导,以德服人,不要觉得孩子和自己争辩,孩子就不是个好孩子。
理解是最好的沟通
有人说,理解是最好的沟通,所以,代沟的化解离不开双方的理解。随着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他们的知识面、接触面也不断增大,他们对一些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看法,并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如果父母还把孩子当做无知者,对孩子横加干涉,孩子就会产生反感。特别是当孩子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时,父母常常认为这会影响学习而去阻止孩子。当然,孩子对父母的良苦用心也可能存在偏见和不理解。正是这种相互的不理解才造成了代沟的加深,增加了沟通的难度。
其实,如果父母和孩子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对方的心情,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理解是构建和谐家庭的重要元素,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理解。很多父母不理解孩子内心的苦闷,抱怨孩子学习不努力,让孩子觉得非常委屈。
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李晨爱上了摇滚乐,并且对外出游玩产生兴趣。因为他希望用摇滚乐来宣泄烦乱的心情,想通过外出游玩缓解学习的压力。一次他准备和三个同学去公园游玩,但是父母不同意。为了不让自己失约,李晨偷偷地和同学出去了。当他回家的时候,父母不等他开口,就臭骂了他一顿,当时李晨感觉委屈极了。从那以后,李晨不再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诉父母。
在初二的时候,李晨和班上一个女同学成了很好的朋友。但是因为她的学习很差,父母就阻拦他和那个女生交往……
当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理解的时候,沟通就成了问题。没有沟通和交流,父母和孩子之间就很容易产生隔阂。想必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越大,与他们沟通就越难,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去交谈。其实,作为孩子,他们非常希望和父母进行贴心的交谈,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却强行关闭了理解的大门,所以才使孩子不愿意和我们交流。
出于对孩子的关爱,一位母亲经常对女儿唠叨说“不许你和任何男生来往”。有一次,几个男生来邀请女儿去同学家过生日,却被女孩的母亲臭骂了一顿。这让女儿感觉在同学面前丢尽了面子,那些男生也不再跟她来往。为此,女孩怨恨母亲:“你们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们。”她对着父母大声嚷嚷道:“我就是故意不好好学习,我就是想气你们!你们给我的钱我会毫不客气地花光。”女儿内心依旧非常苦恼。
如果孩子视父母如“冤家”,经常与父母对着干,或是将自己封闭起来。这无疑让父母感到痛心,看着自己一手拉扯大的孩子,如今的表现与陌生人无异。这时候,双方的理解就显得格外重要。但很多父母却不知怎样理解孩子,而孩子有时候也不懂得如何理解父母。
理解就是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别人的感受。父母应该放下家长的权威,发自内心地接受孩子。因为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视同龄朋友之间的交往,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们,孩子就会向外寻找理解他们的人。反之,父母如果理解孩子,孩子就会感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愿意与父母沟通。
当你的孩子处于青春期时,他们首先需要你的理解,其次才是你的教育和引导。没有理解的教育,是没有效果的教育。当父母懂得对孩子尊重和信任,孩子也会投桃报李,他们也能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体会到父母的初衷是好的,这样,父母就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在互相理解的心态下,代沟也就慢慢消除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