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为孩子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更有人形象地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可以说,家长的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做到某些事情,或者对孩子提出某些要求,家长首先要衡量一下自己能否做到。
父母教育孩子的标准是什么?道德、修养、思想等都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重要标准。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重言传轻身教,只是要求孩子该怎样去做,却不能自律,不能在实际行动中给孩子做出好的榜样,不能用行动去感染孩子。
比如,父母整天嚷嚷着让孩子别贪玩,要把精力放在学业上,而自己却沉溺于各大娱乐场所;一些父母教育孩子要孝敬老人,而自己对父母却不孝也不顺,经常在孩子面前大声责备老人;一些父母教育孩子用语要文明,待人要礼貌,而自己却满嘴脏话,对人粗鲁。这样,怎能教育出好孩子?很难想象,一对不求上进,天天玩麻将、喝酒、进舞厅的父母,怎能教育出一个品德良好、学习优秀的孩子来。
李明是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天,他在放学后跑来向他的班主任诉苦:“我妈妈很不好,老是要我好好读书。”他的班主任纳闷了,问他:“这有什么不好?”
“妈妈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我现在让你住楼房,等你长大有本事了就给妈妈买个公寓住;妈妈现在供你读书多不容易,等你长大有钱了就把妈妈送去国外生活……妈妈自己的工作都做不好,还老要求我一定要考重点中学……”李明一五一十地将心里话都说了出来。
班主任这才弄明白,难怪孩子想不通,原来他是觉得,为什么妈妈现在对我的付出,都是为了在未来向我索取呢!虽然大人们都不难理解这位妈妈的心情,她只是在向孩子展望美好的未来,可是,在孩子看来,大人这样做很自私,对自己放松,却一味严格要求孩子。
“如果全村最好的白菜是妈妈种出来的,我就会佩服她;如果杭州最干净的马路是妈妈扫出来的,我就向她学习,可是妈妈……”“妈妈老说,她就这个样子了,可她为什么就不想办法改变自己呢?”李明的这些话让班主任感触良多。妈妈为什么就不能改变呢?这是孩子最大的疑问。
父母的表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孩子通过观察,会从父母那里了解到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从而得出自己的行为准则。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才能间接地影响孩子,教育孩子。所以,身为父母,凡事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个好的榜样。
孩子会认为父母做不到的事情却要求自己做到,这样是不公平的。有这种想法的孩子怕父母的训斥,往往是迫于父母的威力才只好努力做下去的。这样,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就大打折扣。当孩子连最亲近的人都不信任了,他还有什么人可值得信任呢?这个问题很严重。随着孩子日渐长大,他会对所有人产生怀疑,甚至包括社会。他会把自己封闭起来,对很多事情毫无兴趣。这样,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就都难以实现了。
成为孩子的榜样,是教育孩子的关键方式之一。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如果你自己都不准备去有所成就,你也不能期望你的孩子去做什么。”其实父母只要把自己份内的事情都做好了,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孩子自然就会受这种积极因素的影响,向好的方向发展。
教育界的一些专家认为,经常对孩子提这要求、那要求,最后只能导致两种结果发生,要么孩子非常懂事,要么孩子被压力逼得自暴自弃。每一个人都可以改变,孩子可以改变,父母当然也可以改变。家长应该扮演起做好榜样的角色,这才是孩子最好、最成功的第一任老师。
不少父母对此有所认识,听到类似的教育理论他们也会有所觉醒,但在生活中他们又不自觉地继续做着早已习惯了的那一套,把有关的教育理论忘得一干二净。所以说,想要改变孩子,做父母的还是先要改变自己。你想让孩子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作为父母就先变成那样一个人,给孩子做做榜样吧!
教育孩子别撒谎前先做到自己诚实
撒谎,这是一种不良的生活习惯,是一种健全人格的缺陷。没有一个父母,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热衷撒谎、善于撒谎的孩子。然而,越是对孩子说“你别撒谎,否则爸爸就会揍你!”的父母却发现,孩子的撒谎似乎更加变本加厉了……
为什么会如此?心急如焚的父母,不妨从自己的身上找找问题所在,是不是在平常生活中,你就有撒谎的习惯?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别指责孩子了,赶紧把那副凶巴巴的表情收起来吧!
李蕾是个乖巧的好女孩,很少惹父母生气。爸爸妈妈也希望她能够健康成长、学业有成,因此格外看重她的学习成绩。只要成绩好,爸爸妈妈就很高兴,会奖励她不少东西;但如果她成绩不好,爸爸妈妈就会责骂她。
这天,妈妈正在逛街的时候碰上了李蕾的班主任。从聊天中,妈妈意外得知,李蕾上次拿给她的考试成绩单是假的,分数是李蕾自己改动的!
这个消息,使得妈妈不禁勃然大怒,回到家里一把抓住李蕾,大声训斥道:“你怎么敢对我撒谎!和你说过多少遍,考多少就是多少,别弄虚作假!告诉我,你这是和谁学的!”
李蕾大哭了起来,说:“我这样就是学你们的……有一次,单位让你加班,你打电话说身体不好拒绝了加班的要求。可是,你最后去逛街了。你还问我,‘妈妈聪明吗?’为什么,你撒谎就对,我撒谎就不对?”
妈妈一愣,一时间竟没了语言。
可以看得出,李蕾之所以学会撒谎,关键就是受到了父母的影响。如果父母在平常生活中当着孩子的面撒谎,孩子的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家长的一言一行,他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样学样。家长撒谎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孩子撒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了“榜样”的影响。
父母必须明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己才是他的第一任老师。你做什么,孩子就会学着做什么。你是个“恶人”,那么孩子就很难拥有“善良”的基因。孩子依葫芦画瓢,到头来又被你批评,孩子就会无所适从,分不清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试想,这样的教育有谁会接受,又如何能成功呢?
要想让孩子从小就做个诚实的人,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就要做到以下这几点:
一,父母要做诚实的榜样
想要做好孩子的榜样,那么父母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比如,当你许诺要送孩子一个变形金刚,可是你没有买,还说:“妈妈忙,没有时间去买了。”孩子就认为你是在撒谎,也学着你的这种方式来“应付差事”。父母一定要杜绝这种事情的发生。
倘若是工作上的事情,父母必须要对领导或同事说出“善意的谎言”,那么父母应该避开孩子的面,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进行。不要让谎言被孩子听到,使他产生“撒谎有理”的错误判断。
二,平静对待孩子的撒谎
父母一旦发现孩子撒谎,不要变得暴跳如雷,孩子撒谎,你强调的重点,不在于要他坦白承认说谎,而在于讨论:当事实已经摆在眼前时,他为什么还要坚持否认。要让孩子知道,撒谎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撒谎的严重性要远远大于错误本身。
刘岩的妈妈在上班时突然接到老师电话,说刘岩打了同学。老师让刘岩带着写好的书面材料找家长签字,可刘岩却迟迟没有把家长签字的材料拿给老师。
妈妈急忙赶回了家,看见刘岩正呆呆地坐着。她按捺住火气,说:“岩岩,今天有没有什么东西交给妈妈呢?”
“没有呀!”
妈妈依旧没有发火,只是说:“我接到老师的电话了,说之前你应该有一份书面材料要给我。”岩岩把头低的很低,喃喃地说:“我不小心弄丟了。”
妈妈见他不肯承认,于是说:“没把书面材料拿回家,就托辞说‘我弄丢了’,但实际上你弄丢了吗?”
岩岩知道妈妈什么都知道了,只好乖乖地说:“妈妈,对不起!”
妈妈继续缓缓地说:“因为你打人,我该罚你两天不能看电视,但是你又撒谎,所以罚你三天。假如你知道我们早晚会知道这事,你会怎么做?”
岩岩说:“我不知道,但你们肯定会生气。”
妈妈笑了笑说:“就算我们生气,也是因为爱你呀,即使你三天不能看看电视,那也是很短暂的时间。你现在明白了说谎会得到加倍的惩罚了吧?”
岩岩说:“妈妈,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撒谎了!”
刘岩妈妈的心平气和,既让孩子认识到了错误,又避免了一场争执,这种方法,非常值得父母借鉴。
三,孩子承认错误,父母要及时表扬
如果孩子主动向父母说明自己撒了谎,那么父母一定不能再训斥,否则就会让孩子感到:“我认错你们也训我,那我以后还是撒谎好了!”
正确的方法,应当是父母如此表示:“我很高兴你告诉我了,我相信你是可以信任的。你要是继续撒谎,我会罚你在两天的时间内不能看动画片。但现在,你只需为自己犯下的错误负起责任,我就把‘罚单’减少一天。”这样,即使孩子以后撒了慌,也会很快承认错误,不会顽固到底。
孩子的脏话源于父亲的“传教”
每个父母都不喜欢说脏话的孩子,毕竟脏话连篇会导致一个人的形象大打折扣。因此,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刚冒出一句脏话,父母的筷子已经砸了过去……
合理的教育,的确能让孩子杜绝说脏话。然而,如果父母就是一个“出口成脏”的人,孩子每天生活在充斥着脏话的家庭环境里,那么无论如何教育,也都无法起到积极地效果。尤其是有的父母不懂得控制情绪,总习惯“以脏治脏”,污言秽语层出不穷,孩子自然难以改变说脏话的毛病。
一天,王磊的爸爸正在上班,突然接到幼儿园老师的电话。老师对他说,王磊在幼儿园里总是骂人,脏话连篇,怎么讲也不听劝,希望家长能前来一起教育。
爸爸听完,自然是火冒三丈,飞速赶到了幼儿园。他看见,王磊正在一群小朋友的中间,指着一个小朋友,大声说道:“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你是怎么被你妈养大的!”
王磊的话,让其他小朋友顿时安静了下来,而那个被他骂的孩子,更是号啕大哭。然而,王磊仿佛并没有过瘾,继续骂:“哭什么哭!没种的东西!”
王磊的这一举动,让爸爸羞愧万分,走过去拎起王磊的耳朵骂道:“小兔崽子,谁TM教会你说脏话了!你看我不打断你的腿,你个龟孙子!”
见到爸爸来了,王磊顿时浑身一颤。不过,他迅速稳定了情绪,大声喊道:“爸爸不讲道理!凭什么你能说,我就不能说!你说我就说!我不喜欢爸爸,爸爸是个废物!”
王磊的话,让爸爸愣住了。他没想到,自己在孩子的心里是这个样子;他更没想到,孩子居然对自己有这么大的敌意!他在心里低声地问道:“难道,我的教育方法真的错了吗?”
王磊爸爸的教育方式,非常具有代表性。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总是不能平静内心的波动,情急之中就采取打骂的方式,出口成“脏”,严重地污染了家庭的语言环境。但父母却以为,自己的这种态度,恰恰能体现自己的地位与权威,于是乐此不疲,各种不雅的词汇成了口头禅。然而这样的父母,又特别喜欢对孩子强调“文明、礼貌”。心口不一、不能以身作则,这样的父母能够教育好孩子吗?
还有的父母,则习惯把对工作中的不满带回家里。一关上家门“狠”不择言,仿佛与这个世界有着血海深仇。可是你是否看见,孩子正在一旁盯着你?别忘了,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当他遇到不满时,自然也会采取这种方式来泄愤!
为了教育出一个好孩子,那些满口脏话的父母,赶紧行动起来,做出积极的改变吧:
一,郑重地向孩子道歉
父母的脏话,有时候属于口误,例如在教育孩子时,突然有些急躁才脱口而出。这个时候,父母不要转移话题,更不要想方设法地掩藏,而是应当诚恳地说声“对不起”。然后,父母可以解释刚才的行为,并对自己的做法感到懊悔。
“你真是气死我了,怎么又在这道题上做错了?真TM笨!”
看着婷婷的试卷,爸爸情急之下,突然冒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刚说完,他立刻捂住了嘴,意识到自己说了脏话。话已经说了,还有道歉的必要吗?爸爸有些犹豫。
婷婷站在一旁,有些沮丧地看着爸爸,说:“爸爸,对不起,你别骂我了好吗?”
看着女儿可怜楚楚的样子,爸爸心软了,抱住她说:“应该说对不起的是我!婷婷,爸爸刚才一时昏了头,才和你说了脏话,真是对不起!你能原谅爸爸吗?”
婷婷说:“爸爸,我当然原谅你啦!谁让你是我的爸爸呢?”
“女儿真乖!”爸爸在她的额头亲了一口,“爸爸也原谅你,这道题下次不能再错了!”
“遵命!爸爸也不能再说脏话啦!”
“哈哈……”
就这样,一对温馨的父女笑成了一团。
我们都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这句话对孩子也是适用的。其实向孩子说句“对不起”,父母根本不会丢面子,反而会赢得孩子的尊重。一句简单的道歉,孩子就能明白说脏话不好的道理,能感受到父母的真诚,从而对自己的言行作出约束。
二,改掉自己的坏习惯
说脏话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因此改正起来自然有一定困难。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就要下决心改掉自己身上的那些坏习惯,以防“遗传”给下一代,不仅让自己丢面子,以后孩子还会继续丢面子。
如果父母的确感到自行戒除有难度,那么不妨求助于相关专家。例如,你可以报名参加礼仪培训班,在文明的环境中扭转自己的行为;你还可以多参加大型活动,在友好的氛围下,逐渐改掉毛病。无论这个过程有多艰难,为了下一代,我们必须咬牙坚持。
对孩子要做到信守承诺
“许诺”,是一种激励手段。许下的诺言能实现,会对孩子起鼓劲、促进和教育的作用;反之,许诺后不能兑现,总给孩子开“空头支票”,那么,这个诺不许也罢。
对于妈妈的言而无信,小玲总是很无奈:“有一次,我最擅长的语文考砸了,就对妈妈撒了谎,说是成绩还没有公布。后来妈妈得知成绩已经公布了,就追问我怎么回事。我却不肯把分数告诉她。妈妈向我打保票说,即使分数很不理想,也不会呵斥我的。冲着妈妈许下的这份诺言,我将实情相告,没成想妈妈还是那么言而无信,不光挨了一顿骂,还挨了一顿打。后来妈妈警告我,凡是出成绩后第一时间要告诉她,不要瞒她。但经过这件事后,还让我怎么相信她。”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么就没什么可肯定的了。”根据调查发现,如果一个人许下承诺,你能否兑现将直接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综合评价。
每个父母都知道诚实守信这一做人原则的重要性,对同事、对领导、对客户都会尽可能遵守承诺。可是对孩子,许多父母却认为孩子还小,做不到也无所谓,于是父母们经常给孩子开一张张的“空头支票”,令孩子们一次次地失望。
其实,哪个孩子是天生的谎言者呢?这都是后天不良环境致使孩子的品格发生了变化。让人痛心疾首的是,那些不良环境的制造者恰恰就是家长。孩子不诚信往往是父母做坏榜样造成的。一些父母在“都是为孩子好”的名义下对孩子失信,失信之后这些父母对自己的行为还浑然不觉。一位老师说:“在学校,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承诺,但当孩子回家后就被‘污染’了。”
新学期开始了,有个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简单的统计题,让每个学生询问身边的同学暑假做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然后把统计结果写在作业本上。有位母亲看了题目后想都没想就直接对孩子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还问同学,你直接编几个故事不就结了嘛。”孩子就是在母亲这种“引导”方式下完成作业的。但是,编故事怎么会和其他同学询问的实际情况一样呢。孩子把作业交上去后,老师很容易就发现了。这位母亲的出发点可能是想帮孩子早点完成作业,可没成想这下却给孩子身上贴了一个“谎言者”的标签。
也有的家长为了哄孩子乖乖服药,会骗孩子说“不苦、不苦”;为了让孩子乖乖打针,就骗孩子说“打针不疼的”;孩子的同学打来电话,为了不影响他学习,每每以“他不在”或者“他睡着了”回绝。孩子在无形中就会学会说谎。
还有的家长仗着家长的权威,常常记不起答应孩子的“小事”,更别说兑现了。这些父母认为“我连带他去旅游都答应了,电脑都给他买了,陪他逛街之类的小事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很多时候正是家长先破坏诚信的约定的。家长的信誉度慢慢降低了,渐渐地孩子就不愿相信家长的话了。
很多父母认为小学阶段的孩子还不懂事,于是便经常对孩子许诺,以此达到哄孩子的目的,他们觉得小孩子哪里会把这些小事记住,久而久之,父母在孩子心中的信誉度已经跌到了谷底。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要怎样做才能给孩子做好信守承诺的榜样呢?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
家长没必要为调动孩子一时的积极性而说大话,承诺孩子自己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因为它只能迫使孩子完成眼面前的任务,而不能使孩子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久而久之造就了孩子不讲诚信的坏毛病。言出必行,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一旦答应就要想方设法去兑现,兑现承诺不仅能取得孩子的信任,还能促进父母、孩子彼此之间的感情。
二,家长不能兑现承诺,应告知孩子原因并加以弥补
一个在许诺之前,一定要想想自己有没有能力兑现,尤其身为父母的人,更应该考虑清楚自己能不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就不要轻易向孩子许下诺言。当然,的确有困难没办法兑现诺言也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并加以说明,并另行约定履行事宜,如:“真的对不起,宝贝儿!爸爸单位临时通知要加班,不能陪你看电影了,咱们改成下周末可以吗?”记住,此时父母一定要慎重,确定自己一定能够完成,和孩子另行约定的事可就不能再变了。
三,孩子不能兑现承诺,告诉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后果
如果孩子自己许下的诺言没有兑现,家长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不可言而无信,不要因为别人不重视自己的承诺,就不兑现。因为如果孩子经常言而无信的话,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造成一种承诺兑不兑现都无所谓的态度。
总而言之,父母言出必行的态度,将会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在生活中给孩子树立诚信的好榜样,就等于在孩子幼小纯洁的心灵中播下了诚信的种子。
引导孩子做一个懂得分享的人
霸道,很多父母在说起自己家的宝贝时,都会用上这个词。如今很多的独生子女,的确霸道得很:自己的东西,绝不让别人碰;爱吃的食物,就连爸爸妈妈也不能尝一口。
父母不明白,为什么孩子会变成如此,并且怎么说他,他也听不进去?难道只有打骂才有效吗?其实,孩子不愿分享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的教育不当造成的。父母不懂得分享,孩子自然就会染上霸道的“怪病”。
小胖体型较大,所以在幼儿园里,他也就成了“霸道小皇帝”,总让小朋友们听他的,自己的东西他们绝对不能碰。即使在家,他也是如此。每次奶奶做红烧鱼时,总会把鱼身给小胖吃,其他人只能吃鱼头。于是,小胖养成了一种习惯:每次吃饭都把鱼放在自己面前。
看着孩子这个样子,爸爸不由皱紧了眉头。这天,奶奶又做了红烧鱼,这时爸爸把鱼放在中间的位置,并且夹了一块儿鱼身。
这时小胖不干了,大喊道:“鱼是我的,你们不许吃。”
爸爸生气地说:“这鱼是奶奶做给大家的,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吃?”
“骗人!奶奶明明就是做给我一个人的!”
这时候,妈妈也说话了:“儿子,别这么自私,你要懂得分享……”
小胖一生气,把筷子扔掉:“那你们怎么不分享你的汽车?那次张叔叔来借汽车,你为什么要找借口推辞?人家又开不坏!你可以,为什么我不行?”
“你……”爸爸还想训小胖,但刚一开口,却什么话也讲不出来了。
小胖这样的孩子,正是现实生活的一个写照。尤其是在餐桌上,孩子的那份霸道会更加表露无疑:孩子成为了餐桌的中心,所有的菜食都是以孩子为主。这时候,孩子既不会照顾爸爸妈妈,更不会尊敬爷爷奶奶。
除了餐桌,漫画书、玩具,只要是孩子的东西,他们就绝不会与人分享。看见别人碰,他们就会大哭大闹,认为别人侵占了自己的权利。
而从小胖的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不懂得分享,关键就在于父母的“坏榜样”。平常生活中,父母总是说些“咱们家的东西,干嘛借给别人!”的话,无意中就会被孩子听见。于是,孩子也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己的东西,干嘛要与别人分享!
一个自私的父母,想要教育出懂得分享的孩子,这无异于天方夜谭。正是在潜移默化中,父母培养了孩子这种唯我独尊的心理,为孩子的霸道行为铺路。等到他长大时,他会感到人际交往非常困难,那时自然会抱怨父母当年的所作所为。
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这种心理,单纯的口头教育是绝没有效果的。只有以身作则,孩子才能懂得分享的道理:
一,做孩子的榜样
孩子天生爱模仿,因此,父母就应该成为他的正确榜样。例如,当自己得了奖金时,不妨请同事们“搓一顿”,最好还能带上孩子,让他看到自己的大方;有了一幅名贵字画也不要藏着掖着,可以邀请好朋友一起到家里欣赏。听着别人赞扬你的话,孩子也会认为:原来爸爸这么厉害,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
当孩子把父母当作骄傲时,他自然会模仿父母的行为,也会与他人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他也想得到别人的赞美!
二,分享孩子的快乐
孩子是爱父母的,所以有了快乐,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跟父母分享。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推辞,而是应该加入孩子的快乐之中。
一个秋日的下午,大龙在院子里荡秋千。这个时候,爸爸从一旁经过,他急忙拉住爸爸,说:“爸爸,咱们来一起玩吧!”不过,爸爸却显得非常着急,只是说了句:“你自己玩吧!”然后就走出了院门。
刚走出几步,爸爸突然意识到,孩子难得叫自己一起玩,自己何苦拒绝呢?于是他又拐回了家里。大龙看到爸爸回来,之前的沮丧一扫而光,拉着爸爸荡秋千、打皮球,度过了一个美妙的下午。
晚上睡觉时,爸爸看见,大龙的脸上依旧挂着笑容。他终于明白,孩子的快乐是要分享的!于是,以后的每个周末,他都会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收获喜悅。渐渐地,孩子的性格开朗了,朋友也越来越多了,跟小朋友们在一起时自然也表现得大方、礼貌,成了不折不扣的“孩子领袖”!
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就是为了让孩子感到:分享,会让快乐成倍增加!花上几小时,培养出一个乐观开朗、懂得分享的孩子,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及时赞扬孩子的分享行为
如果看到孩子拿出玩具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此时父母一定不要犹豫,应当及时赞扬他的这种行为,对他说:“宝宝,你真的长大了!你看,那些小朋友们也高兴地鼓掌呢!”这番话,就会让他明白这是好的行为,把分享看成快乐的事。
为孩子做出孝敬的楷模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父母的眼中,孩子就是最珍贵的宝藏,为了孩子的成长,甘愿奉献一生的能量。那么在孩子的眼里,父母又在哪个位置?
每一个父母,都渴望拥有一个懂得孝顺的孩子,因此,“你长大了,可要记着爸爸的好啊!”、“好好努力,将来妈妈就要靠着你活了!”这样的语言,会频繁地从父母的口中飘出。
但在教育孩子前,父母不妨先想一想:你自己是如何对待老人的?如果你不懂得孝顺,那么也别奢望孩子对你孝顺!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个不懂得孝顺的父母,自然培养不出懂得孝顺的孩子。
李晓婷和爸爸妈妈住在市区,爷爷奶奶在乡下生活。李晓婷很喜欢爷爷奶奶,因为两位老人对她非常好,每次都会给她带许多好吃的东西。并且,李晓婷感到爷爷奶奶很善良,每次在家里住,邻居都称赞爷爷奶奶的行为:帮大家打扫楼栋,义务为大家看车子……
可是,自从李晓婷上了初中后,她已经半年多没见到爷爷奶奶了。于是她问妈妈:“妈妈,为什么爷爷奶奶不来咱们家了?”
妈妈笑了笑说:“因为我不想让他们影响你啊!你知道,爷爷奶奶都是农村人,他们身上有好大的味道,会把咱们家弄脏了,这样你一定不喜欢。咱们每个月给他们点钱就行了,不用让他们来家里。”
妈妈的话,让李晓婷一愣。她没有说话,一个人默默地走开了。几天后,她和妈妈在聊天,这时妈妈说:“孩子,如果我将来老了病了,你会怎么对我?”
李晓婷说:“我给你钱啊!你自己去看医生就好了。也许将来我会去更大的城市,甚至会出国,我可不想让你们拖累我的生活。”
妈妈听完这话,险些瘫倒在地。李晓婷急忙问道:“妈妈你怎么了?难道我说错了什么?可是这一切我都是和你学的啊!”
相信不仅是李晓婷的妈妈,所有的父母听到孩子这么说,一定会无比愕然,继而感到一阵心痛,甚至会对着孩子连打带骂。可是,打骂能解决问题吗?能唤醒孩子的孝敬之心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甚至,这么做还会更加引起孩子的“憎恨”之情。
孩子说出“不孝”的语言,归根到底还是因为父母影响的。父母对待老人不好、不愿意和老人交流,甚至做出遗弃老人的行为,孩子自然看不到好榜样,而是会继承父母的这种做法。也许在小的时候,他们需要依赖父母,不会表现得非常明显;但等他成年、成家之后,不孝顺的举动就会逐渐显现。那个时候,当你看着这样的孩子,再没了打骂的力气,只能徒劳地悔恨当年没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为了培养孩子的孝心,在平常生活中,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楷模。当然,这句话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真正的孝敬,应当如一位散文家写得那样:真孝敬老人,就多想想老人的不易,对自己要求严格一些,尽可能少让长辈为自己操心;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听从长辈的教诲,不应随便顶撞,有不同想法应讲道理;真孝敬长辈,就应该在离家外出时,自己照顾好自己,注意安全,外出时间较长,应及时向父母汇报情况……
具体来说,为孩子做出孝敬的楷模,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条:
一,从小事培养孩子的孝敬心理
想要让孩子懂得孝敬,我们就必须放弃说教,利用小事对他进行培养。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说,父母可以提醒孩子,当其他长辈回家时,要主动问候;看到爷爷奶奶劳累时,应分担一下他们的工作,并请他们休息;当父母出门时,应提醒父母别落下要带的东西和钥匙。
当然,这些事也是父母必须做到的。否则,孩子看到父母不能以身作则,他也自然没了继续做下去的动力与兴趣。
二,引导孩子多看看公益广告
中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度,各类关于孝顺的公益广告不在少数。因此,父母不妨多引导孩子观看,从中得到直观的感受。例如,央视曾播出过这样一个公益广告:年轻的妈妈给年迈的姥姥端来洗脚水,为姥姥洗脚。随后小男孩也端来一盆水,向妈妈走去,并且嘴里说道,妈妈,洗脚。然后出字幕:中华美德,代代相传。
通过对公益广告的观赏,孩子就会明白该怎样对待父母,该如何尊敬老人,学到了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家教得当,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