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金,有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表达
沉默是无声的语言,有一种埋藏在深处的震撼力。沉默可以积蓄力量,有力量的人更多的是以沉默的方式表现出来的。沉默是一种气度,只有沉浸其中,才能体味到它的价值。
“静者心多妙,超然思不群”。沉不住气的人在冷静的人面前最容易失败,因为急躁的心情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内心,他们没有时间考虑自己的地位和处境,更不会坐下来认真地思索有效的对策。在最常见的讨价还价中,他们总是不等对方发言,就迫不及待地报出自己的底限,最后让别人钻了自己的空子。
孔子告诉子张,想做一个好干部,要知识渊博,宜多看、多听、多经历,有怀疑不懂的地方则保留,等着请教他人,讲话要谨慎,不要讲过分的话。对于模棱两可的事,随时随地都用得到古人的两句话:“事到万难须放胆,宜于两可莫粗心。”这样在处世行为上就不会有差错的地方。这样去谋生,随便干哪一行都可以,禄位的道理就在其中了。
曾经有个小国使臣到一个国家去,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非常高兴。
但是小国的使臣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琢磨半天,试了很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看做工,称重量,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
怎么办?皇帝十分苦恼,使节还在宫中等着答案。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种小事都无法解答,实在有失上邦之仪。
最后,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
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任何响动。
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拍手称赞,点头称是。
做人,要多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评论。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职场的胜利者。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有时候,你被人误解,你不想争辩,所以选择沉默。本来就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了解你,因此,你认为不必对全世界喊话。却也有时候,你被最爱的人误解,你难过到不想争辩,也只有选择沉默。
那么,不想说话,就不说吧。在多说无益的时候,也许沉默就是最好的解释。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之后,他想卖掉这项发明专利和制造技术,然后建造一个实验室。因为不熟悉市场行情,不知道能卖多少钱,爱迪生便与夫人米娜商量。
米娜也不知道这项技术究竟值多少钱,她一咬牙,发狠心地说:“要两万美元吧,你想想看,一个实验室建造下来,至少要两万美元。”
爱迪生笑着说:“两万美元,太多了吧?”米娜见爱迪生一副犹豫不定的样子,说:“要不然,你卖时先套商人的底线,让他出个价再说。”
当时,爱迪生已经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发明家了。美国一位商人听说这件事,愿意买下爱迪生的自动发报机发明制造技术。
在谈判时,这位商人问到价钱。因为爱迪生一直认为要两万美元太高了,不好意思说出口,当时他的夫人米娜上班没有回来,爱迪生甚至想等到米娜回来再说。
最后商人终于耐不住了,说:“那我先开个价吧,10万美元,怎么样?”
这个价格非常出乎爱迪生的意料,他心中大喜,当场不假思索地和商人拍板成交。后来爱迪生对他妻子米娜开玩笑说:“没想到沉默了一会儿就赚了8万美元。”
沉默是金。在人生的很多关口,譬如面对一个据理力争的争论,面对一个自我赞扬的环境,面对一个强词夺理的上司等情况时,沉默虽然不一定会像爱迪生一样创造8万美元的价值,但它同样会让我们看到刹那间的前程和退路。沉默可以给对方和自己都留有余地,沉默甚至可以拯救我们。
嘴巴不一定要加把锁,但一定要加把尺子
俗话说“言多必失”,这是因为说话之时必须要掌握适当的分寸,话说多了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生活和工作总是离不开分寸,尤其是与人相处时言谈中必须要有分寸感。
大多数人或许都会这么认为:“自己做事坦坦荡荡,哪有什么是说不出口的呢?更何况,对待朋友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有所保留,那不是显得你自己城府太深了吗?”你认为这是城府太深吗?还是因为你根本就忽略了言辞上尊重的距离呢?
试想,如果对方不是能与你互相了解的知己,话说得太多,反而更容易造成彼此的困扰与误会。而且,如果你一味地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很快会失去对你的神秘感,因为太容易了解你而感到厌烦,甚至以为你根本没有什么潜力可以挖掘,而失去了深入交往的兴趣。或者,当你毫无心防,大大咧咧地把心事跟对方倾诉时,对方却因此产生戒心,担心你们今天的话题,明天就会是流传在别人之间的耳语,朋友之间如果没办法守住秘密,关系也很难维系长久。
可以把握分寸的人,在与人交往言谈的过程中,能收能放,能转弯,能下台,能适可而止,能留有余地,能使对方知难而退,也能使自己保持主动。没有分寸感的人,说起话来一发不可收拾,没有回旋的余地,把事情弄成僵局,往往为了一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发生激烈的争吵,造成的不便很不值得。一个有能力把握分寸的人,肯定不会闹不愉快的,很多时候都能够很有分寸地和对方商谈、讨论,晓以利害,动以真诚,摆事实,讲道理,解除对方的疑虑,提出具体的建议。每一句话,都能说得合情合理,婉转动听,轻重适宜,进退有据。很多纠纷、困扰、冲突、争执,都可以通过细致的商谈,切实的讨论来解决。说话分寸感极强的人,他们不但能够控制自己的分寸,同时也能善于调整别人的分寸,在许多不同的分寸之间,加加减减,使各方面的人都在他们的折中调节之中,尽快找到解决的办法。
说话不小心会招来灾祸和不幸,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有个脱口秀主持名嘴,叫唐·伊穆斯。他有着极高的语言天赋,谈吐幽默风趣,由他主持的节目,往往收视率爆红。然而,因为他的言语不谨慎,一次将某大学女子篮球队的黑人女队员称之为“卷毛妓女”,引起公愤,激起各个公民维权组织的强烈谴责。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迫于舆论压力,无奈之下只能将他解雇,并停播他主持的节目。
那些犯了错误的人,有时候需要我们提出忠告,这时言语中的分寸感更是需要细心地加以把握。分寸感强的人,当他需要批评别人的时候,能够把别人的错误照实地举出,对方不但不生气,反而心悦诚服。假如分量太重,超过了应有的分寸,那么别人虽然承认错误,但心里会很不好受。假如再重一点,别人就可能不接受,甚至动怒发火,从此把你当做冤家,怨气久久不散。这样即使是给对方提忠告,那也没有什么效果了。
美国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家弗利哲和弗利特曼两位教授,曾对学校附近的一些家庭主妇作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调查在求人办事时怎样才能将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们第一个电话打给了米莎太太:“这儿是加州消费者联谊会,为具体了解消费者之实况,我们想请教几个关于家庭用品的问题。”
“好吧,请问吧!”
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两个例如您使用哪一种肥皂等简单问题。当然,这样的电话,还打给了许多人。
过了几天,他们又打电话了:
“对不起,又打扰你了,现在,为了扩大调查,这两天我们将有五六位调查员到府上当面请教,希望你多多支持这件事。”
这本来是件容易被拒绝的事儿,但最后却被同意,为什么呢?只因为有了第一个电话的铺路。相反地,对于那些没有打第一个电话,而直接在第二个电话中就提出拜访请求的用户,却遭到了多数拒绝。最后,两位教授以百分比作为结论。前一种答应他们的占52.8%,后一种只有22.2%。
由上述可知,向人有所请托,应由浅及深、由小到大、由微至着、由轻加重。如果一开始就有太大的请求,一定会遭受对方的断然拒绝,应该拿捏好分寸,不能太急,让别人一步一步地接受你的说法,最后答应帮你办事。
因此,一步一步地引别人接受,慢慢地诱别人上钩,既是找人办事儿的小技巧,也是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
若想成就一番事业,求人办事是在所难免的,以下这些禁忌是你在与别人谈话时所必须注意的,不然,你可就是踩了地雷了:
1.别人的健康状况。除了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多人都不希望他人谈论自己的身体状况。比如那些有严重疾病的人,如癌症、关节炎、动脉硬化等,通常不希望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对象。因此你在求别人办事时,哪怕有问候身体的话,也应该尽量少谈。
2.有争议性的话题。除非很清楚对方的立场,否则应避免谈到具有争论性的敏感话题,如政治、宗教等易引起双方对立僵持或抬杠的话题。
3.东西的价钱。一个人的话题若总是绕着“这值多少钱?那值多少钱?”便会令对方觉得你是个俗不可耐的人,那么你在对方心中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当你提出让人帮你的时候,对方很可能就会拒绝,因为你的表现会让对方认为你是因为钱才来找他的。
有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话题,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都适合拿来公开谈论。求人也是一样的,要想让别人帮你,就须懂得掌握说话、做事的分寸。说话时的表情、动作,举手投足都要有分寸,过于张扬给人轻狂感,过于木讷则又显得呆板无趣。
要想做到说话有分寸,除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以外,还必须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说话时要认清自己的身份。
任何人,在任何场合说话,都有自己的特定身份。这种身份,也就是自己当时的“角色地位”。比如,在自己家庭里,对子女来说你是父亲或母亲,对父母来说你又成了儿子或女儿。如用对小孩子说话的语气对老人或长辈说话就不合适了,因为这是不礼貌的,是有失“分寸”的。
第二,说话要有善意。
所谓善意,也就是与人为善。说话的目的,就是要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恨难消。”在人际交往中,如果把握好这个“分寸”,那么,你也就掌握了礼貌说话的真谛。
第三,说话要尽量客观。
这里说的客观,就是尊重事实。事实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应该实事求是地反映客观实际。有些人喜欢主观臆测,信口开河,这样往往会把事情办糟。当然,客观地反映实际,也应视场合、对象,应注意表达方式。
每个人都有嘴,但不一定每个人都会办事,并且把事办得很有分寸。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同的人和事,也就有不同的禁忌。生活有禁忌,做人有禁忌,说话更应该有禁忌。如果说话没有禁忌,大家都张口即来,毫不考虑后果,那么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了。
过分自夸的人,往往内心最为浅薄
我常常觉得一个人不必以拥有很多物质为满足。试看天上的日月星辰,其数无量,可以供我们自由欣赏;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争艳斗丽,可以供我们随意观看;东西南北的道路,任你奔驰;士农工商各类阶层,随你交往。
有的人喜欢别人赞扬自己、夸奖自己,如果别人不赞扬和夸奖他,他就自己炫耀自己。其实,自夸的人往往不自信,是内心深处自卑的一种表现,他们需要别人的夸奖和自夸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使自己找到平衡点,寻求心中的一种平衡。如果一个人是自信的,他就不需要别人夸奖和自夸。
美国莱特兄弟于1903年12月17日驾驶动力飞机成功地遨游蓝天。人们为此举行盛大酒会,主持人要莱特兄弟发表演说,兄弟俩再三推辞,主持人执意邀请,哥哥便发表了言短意深的一句话演说:“据我所知,鸟中最会说话的是鹦鹉,而鹦鹉是永远飞不高的。”
自夸则人必疑,自谦则人必服。自己夸自己很没意思,让别人夸才是面子。人们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会自吹自擂的,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人夸耀自己,在别人看来就像看一个卖弄自己的小丑一样。很多时候,有必要降低自己的身份,有能耐的人从不自夸,而是让别人去夸。
人生是一幕没有彩排的戏剧,每一刻都是现场直播,所以有时候,我们颇为如何在生活中立身处世所扰。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走向成熟,走过人生,这不仅涉及生活的维度,更暗合生命的质量。
曾闻听这样一句话:“竖起桅杆做事,砍断桅杆做人。”据说这背后有一个故事,老水手出海,途中碰见大风浪,渔船险遭倾覆。危急时刻他砍断了桅杆才得以生还。后来年轻的水手向他讨教经验,他平和地说:“帆船前进靠帆,升帆靠桅杆,桅杆是帆船前进动力的支柱;但由于高高竖立的桅杆使船的重心上移,削弱了船的稳定性,一旦遭遇风暴,就有倾覆的危险,桅杆又成了灾难的祸端。所以,砍断桅杆是为了降低重心,保持稳定,这样才能保住生命。”
成长的过程中,做事情要像扬帆出海,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率,要像那高高的桅杆上鼓满的风帆,面对风浪,放飞梦想。而做人则需要脚踏实地、谦恭谨慎、心平气和,无论取得多大成绩,都心怀敬畏、心念感激,不盛气凌人、不颐指气使,否则就会失去做人的根本,倾覆于生命的汪洋大海。
自信不是自夸,自夸更不是自信。
没有见证过“高调”的人生,就无所谓奢谈低调的资格。高调是一种鞭策,是自信的勇敢者敢于承认欲望、接近欲望、实现欲望的坦诚与磊落。所以高调不是罪过,相对于一个伪善者和假面人,一个高调的透明人,至少是相对可爱而且可以爱的。“长鲸好潜海,鹏鸟终翔天”的信念下的确应该表现自己最美好、最才华、最坦诚的一面去交付我们的流年,铺垫我们的未来!然而,必须正确理解高调的概念,粗鄙张狂固然能慷一时之慨,逞一时之怀,却难免招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的后果。真正的高调,不能流于肤浅的表面,而要坚实其内核——让昂扬的斗志,燃烧在心海!
荡漾在人生之河,高山低谷的落差常有,“自见者不明,自足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无长”。我们不得意于登临峰巅的天低,不哭诉没落渊谷的沉沦,不抱怨水花溅身的窘迫,不嫉妒别人的一时好运,这便是低调做人,安心生活的具体表现。低调不是安贫乐道,也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低调是一种在足够的生活沉淀下充足的精神内敛。正如“不要因为害怕被别人误会而等待理解”,不要因为“东家的柳树矮一点儿,就向路人解释本来有长高的可能”,不要因为“西家的槐树高一点儿,就向邻居说明自己并没有独占风水的企图”。
低调做人所要彰显的成熟和理性是“大海无边天作岸”的开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豁达与超脱,是一种修为达观的胸怀,更是一种品味高层次人格的淡薄。不张扬、不外显;既含蓄,又内秀,这就是低调做人的准则,这就是一个人历练百态人生后最朴素的风景。
身处世间的我们,无需彷徨,更没有必要焦虑。低姿态做人,高标准处事,让高音高亢,让低音浑厚,则人生之音必然音调圆满、音色响亮、清朗共鸣、荡气回肠!
不要把赞美之声唱成阿谀之词
赞美如花香,芬芳宜人,所以和人相处,最重要的就是赞美。基督教唱赞美诗,佛教唱炉香赞,说明神、佛也要人赞美,何况一般人呢?尤其当别人失望时,一句赞美的话,能使他重见光明。当一个人心灰意冷的时候,一句鼓励的话,能令他绝处逢生;要想获得友谊,只要真诚地赞美别人,定能如愿。
马克·吐温说:靠一句美好的赞扬我们能活上两个月。这里所说的赞美,是指真真实实、诚心诚意的赞美,而不是虚伪的应酬,也不是言不由衷的阿谀之辞。
赞美和阿谀的最大区别在于出发点的不同。赞美一般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而阿谀往往是夸大其词。在日常交际中,要少一些阿谀,多一分赞美,这样最终会给你带来好的名声。
赞美他人,是我们在日常沟通中常常碰到的情况。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恰当地赞美别人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受到别人的赞美。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希望从他人那里得到赏识,但是,我们大都认为周围充分理解自己言行的人并不多,而我们自己也很少评论那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我们所喜欢的言行。这一点的确令人感到奇怪,因为表示赞赏是非常容易的,不需要任何代价,而我们在赞美别人后自己得到的报偿却是多方面的。
古时候有一个说客,当众夸口说:“小人虽不才,但极能奉承。平生有一愿,要将一千顶高帽子戴给我最先遇到的一千个人,现在已送出了999顶,只剩下最后一顶了。”
一长者听后摇头说道:“我偏不信,你那最后一顶用什么方法也戴不到我的头上。”
说客听后,忙拱手道:“先生说的极是,不才从南到北,闯了大半辈子,但像先生这样不喜奉承、秉性刚直的人,委实没有!”
长者顿时手持胡须,洋洋自得地说:“你真算得上是了解我的人啊。”听了这话,那位说客立即哈哈大笑,“恭喜恭喜,我这最后一顶帽子已经送给先生你了。”
虽然是一则笑话,但它却有深刻的寓意。其中除了那位说客的机智外,更包含了人们无法拒绝赞美之辞的道理。之所以如此,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赞美他人能满足他们的自我。如果你能以真心实意的赞扬和诚挚的敬意满足一个人的自我,那么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变得更通情达理、更令人愉快、更乐于协力合作。
美国的一位学者这样提醒人们:努力去发现你能对别人加以夸奖的极小事情,寻找你与之交往的那些人的优点,那些你能够赞美的地方,要形成一种每天至少五次真诚地赞美别人的习惯,这样,你与别人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和睦。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赞美他人作为一种沟通技巧,也不是随口说几句好听的恭维话就可奏效的。实际上,赞美他人也有一定的技巧和原则,必须真诚。每个人都珍视真心诚意,它是人际交往中最重要的尺度。“出口乱赞”,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英国专门研究社会关系的卡斯利博士曾说过:大多数人选择朋友都是以对方是否出于真诚而决定的。如果你与人交往不是真心诚意,那么要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不可能的。赞美他人也是一样,若是你的赞美不是出于真心,对方就不会接受这种赞美,甚至怀疑你的意图。因为人性中有一个优点,就是“无功不受禄”。
如果你毫无理由地赞美一个人,他不仅莫名其妙,还会感到费解,觉得你油嘴滑舌,可能是想利用他,进而引起他对你的防范。所以在赞美他人时,为避免引起类似误会,你必须确认你所赞美的人“确有其事”,并且要有充分的理由去赞美他。比如一位你所熟悉的美貌女士,你可以对她说:“你真美。”这样她可能会感激你对她的赞美;但如果你对一位其貌不扬的女士说这句话,则可能会引起她的反感。同样,如此赞美你所熟悉的女性,对方会很愉快地接受,而你如果用这种方式去赞美一位陌生的路人,对方一定会怀疑你图谋不轨,因为你与对方素不相识,对方觉得你没有理由去赞美她。
赞美他人还必须诚心诚意,对他人的长处和优点你必须是真心真意地佩服。虚情假意的赞美只能让人觉得你是在嫉妒或嘲笑他人。
赞美他人时必须具体。因为赞美时越明确具体,其有效性就越高。含糊其词的赞扬会引起混乱,并造成一些误会。含混、空泛的赞美因为没有明确的评价理由,常使人觉得无法接受,并让人怀疑你的辨别力和鉴赏力;而具体的赞美因是有所指的,会让人听起来觉得更加真诚友好。
无意的赞美,虽然出自无心,但也可以得到空前的成功。一位副刊编辑需要一篇连载小说,决定亲自去找一位并不怎么知名的作家,请他撰写这篇小说。
这位作家只住一间小房,编辑来访就坐在他的床沿。彼此谈好写作的细节、交稿的方式等问题后,编辑临走前在房门外大声说:“喂,老兄,这篇小说的事我全拜托你了!”说得那么大声,连作家的妻子和他的邻居都听到了。
没想到,一句无心之言,使这位作家写出了最好的作品,因为编辑一句无意的赞美,极大地鼓励了这个作家。
人们需要赞美,但千万不要轻易赞美。如果你太频繁地赞美别人,别人对你的赞美就会觉得无所谓了,甚至还会认为你是一个虚伪的献媚者。在这种情况下,你赞美别人一次,别人就会增加一份对你的警惕和反感。事实证明,在特定时间内,一个人赞美他人的次数,尤其是赞美同一个人的次数越多,其作用力也就越低。
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喜欢那些对自己的赞美显得不断增加的人,并且对自始至终都赞美自己的人和由最初贬低自己逐渐发展到赞美的人,尤其喜欢后者。因为相对来说,前者容易让人认为他是一个“和事佬”,而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印象是:说我不好,一定是经过分析、考虑的,可能有他一定的道理,从而认为对方更有判断力,进而更喜欢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