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似莲花开:星云大师给世人的14堂人生课-常怀一颗善意的心,你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回报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又可归为“三知”:知耻、知愧、知恩。一个心里充满慈悲和道德的人,即使他身上只有一件粗布外衣,也不会减轻别人对他的尊敬。因为内在的美,如山谷的幽兰,洋溢着阵阵芳香,使人心情怡悦。

    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

    “善”是什么?“善”指的是诚实、善良、宽厚、平和、无私、廉洁等优良品德。“恶”是什么?“恶”指的是虚伪、恶毒、刻薄、仇视、自私、贪欲等恶劣的品德。

    因为经常做善事、行善举的人都有一颗细腻的关怀之心,他们认为能帮助患难的人解决困难、解除痛苦是一种缘分,是一种积德,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因此他们心里感到踏实,感到满足,心态平衡,精神愉悦。反之,“恶有恶报”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因为作恶者心有内疚,心态常处于不平衡状态,终日提心吊胆,吃不香睡不着,其结果没一个有好下场。

    人活了数十载,往往做人不得其分,处事不得其法。尽管有很多的道理告诉我们如何做人,怎样处事,若我们只知理论,不能起而行,也是徒劳无功。品德的优劣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仁者寿”的观点,并多次对弟子们强调:“大德必得其寿。”我国是礼仪之邦,儒家讲宽厚爱人,所以对“恶”人的谴责和非难不多。可是,孔子言论的背后明显表现出恶人短寿的观点。历代医学家们都将修性养德作为养生之首务,这不仅是对道德高尚的人的一种赞扬,而且也是对道德恶劣的人的鞭挞和否定。古人的这种观点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肯定是长期观察的结果。

    巴西医生艾伦领导的科研小组在这方面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研究,他们对583名被指控犯有各种类型错误的人和583名声誉良好的人进行了跟踪调查,得出的结论令人吃惊:前者有百分之六十的人生病,其中癌症占百分之五十三;心脏病如心肌梗死、心肌炎、心绞痛等占百分之十七;脑溢血、脑梗塞等其他病占百分之三十;有六分之五的人不得善终。而后者只有百分之十六的人生病,无死亡记录。艾伦最后认为:那些被指控犯有各种类型错误的人容易心理失衡,长期精神紧张,生活失律,新陈代谢、神经功能、内分泌、消化与排泄功能等紊乱,是使他们得病的主要原因。

    佛家常讲,“种善因,得善果”,造善业绝对有善报,造恶业一定有恶报。

    宋朝卫仲达的故事,妇孺皆知。现在世间人以为这是迷信,是无稽之谈,而不知道这是真实的。

    卫仲达才三十几岁就被阎罗王抓去,阎罗王命判官查他一生所做的善恶,他罪业的簿子摆满阎罗王的大厅,善念善事只有一张纸,卷成一卷。

    卫仲达看了这种情景,心中疑惑,就问阎罗王:“我很年轻,即便造罪业,哪里会造这么多?”

    阎罗王告诉他:“罪业不须你去做出来,起心动念就有记载,你起个恶念就给你写了一笔,所以造恶的簿子摆了一大堆。”

    他又问:“我那个善事很少,到底是哪一桩善事?”

    阎罗王告诉他:“皇帝要兴建一个工程,这个工程劳民伤财,你出于真心,劝告皇帝不要做这个工程,这就是你的奏折底稿。”

    他说:“我虽然劝皇帝,可是工程还是做了。”

    阎罗王说:“如果皇帝听了,你的功德就更大,虽然没有听,但你是诚心诚意为民众,这一念真诚的善心十分可贵。”

    于是阎罗王命令判官,把他善恶两个记录用秤子一秤,结果竟是他善重、恶轻。

    由此可知,起心动念出自于真诚,出自于服务众生,绝对没有私心,绝对不为自己,这是真善;表面为别人,真正的目的还是为自己,这是恶,不是善。你做许多好事最后的目的是为自己,根源不离自私自利,逃不出名闻利养。于是我们冷静的检点、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我每天造的是什么业?如果恶业多过善业,我这一天空过了,善业多过恶业,我这一天没有白过。人生的目的果真像佛所说的酬业,就太可悲了。佛说“人生酬业”是从总体上讲的,说明六道众生为什么舍身受身,这一句话说得没错。人生的目的与意义,要靠自己去建立。我们也要冷静地去想一想,自己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干什么的?过去的一生中造善业,这一生来享福;过去的一生中造恶业,这一生来受罪,就是佛所讲的“人生酬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发生过一件令人惊叹的事。一天,大雪纷飞,天气奇寒,艾森豪将军乘坐司令专车赶回凡尔赛司令部。途中看见一对老年夫妇坐在路旁哭泣,他心生悲悯,忙叫司机停车,问他们有什么困难。这对夫妇告诉他:正准备去巴黎照顾他们重病的女儿,却因路途遥远,为风雪所阻,没有车代步,不知何时才能到达,所以非常悲伤焦急。

    艾森豪立即请他俩上车,绕道送他们去巴黎。艾森豪将军好像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善行而不存在于记忆之中。

    可是出乎意外,他却得到意想不到的厚偿。原来敌人已在他平常惯走的路线地下埋藏了炸弹,想把他炸死,却因他一时慈悲心肠,亲自送这对老年夫妇到巴黎,回程从别的路返回司令部,竟躲过了一场浩劫。

    “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左传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古今书籍所载因果轮回及善恶报应的事实真是不胜枚举。艾森豪这件事实,难道不正是“善有善报”的有力说明吗?

    由于有些人看不到现报,就武断地说没有因果,这是非常错误的。比如一粒种子种在土壤里,上受日光、雨露之惠,下吸肥料,经过一段时期,即会产生新的枝叶、果实,所下的种子为“因”,日光雨露等是“缘”,收获的果实就是“果”,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便是最浅近的喻说因果报应。乃至我们的身心及世间种种事物的生灭相续皆依循着因果法则而流转。

    佛教告诉我们三世轮回,因缘果报的道理是要教人止恶修善,离苦得乐。

    倘若不信因果,人人皆可诸恶作尽,众善莫行,岂非天下大乱。如果人人相信因果轮回,防非止恶,积极向善,不但自己免受苦的果报,进而天下自然太平。

    不求回报之“回报”与善有善报之“善报”是两个内涵不同的理念。“回报”通常指某人为别人做好事或向有困难的人提供资助之后,受助者以物质或其他形式向施助者表示答谢,而“善报”则不是由受助者直接回报施助者,它有着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内涵,它可以说是一种如孔子所说的“以德报德”的良性循环。

    无私付出,可换来无偿的给予

    一个人要想得到别人对自己的回报,就必须先对别人付出。无私的奉献会让我们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即使失败,也能从中获取教训,在失败中赢得一份智慧也是一种收获。

    只要我们肯付出,终究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不必计较等待了多久,不必计较付出了多少。人生不是算术习题,更何况很多时候,一加一的总和经常超过了二!

    荷兰的一个小渔村里,曾经有位勇敢的少年以实际行动让全世界的人们懂得了什么是“无私奉献的回报”。

    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巨浪击翻了一条渔船,船员们的性命危在旦夕。

    他们发出了求救信号,而救援队的队长正巧在岸边,听见了警报声,便急忙召集救援员,立即乘着救援艇冲入了海浪中。

    当时,忧心忡忡的村民们全部站在海边祈祷,每个人都举着一盏提灯,以便照亮救援队回家的路。

    一个小时之后,救援艇冲破了迷雾,向岸边驶近,村民们欢声雷动,喜出望外,当他们精疲力竭地跑到海滩时,却听见队长说:“因为救援艇的容量有限,无法搭载所有船员,无奈只得留下其中的一个人。”

    原本欢欣鼓舞的人们,听见还有人危在旦夕,立刻都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情绪再次陷入不安与慌乱中。

    此刻,来不及停下喘息的队长开始组织另一队自愿救援者,准备前去搭救那个最后留下来的人。16岁的比尔立即上前报名,然而,他的母亲听到时,急忙抓住他的手,阻拦说:“比尔,你不要去啊!10年前,你的父亲在海难中丧生,而3个星期前,你的哥哥汉斯出海,到现在也音讯皆无啊!孩子,你现在是我唯一的依靠,千万不要去!”

    看着母亲,比尔心头一酸,却仍然强忍着心疼,坚强地对母亲说:“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让别人去吧’,那情况将会怎么样呢?妈妈,您就让我去吧,这是我的责任,只要还有人需要帮助,我们就应当竭尽全力地救助他。”

    比尔紧紧地拥吻了一下母亲,然后义无反顾地登上了救援艇,和其他救援队员一起冲入无边无际的黑暗中。

    一个小时过去了,虽然仅有一个小时,但是对忧心忡忡的比尔母亲来说,却是无比漫长的煎熬。

    突然,救援艇冲破了层层浓雾,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大家还看见汉斯站在船头,朝着岸边眺望,岸边的众人不禁向比尔高喊:“比尔,你们找到留下来的那个人了吗?”

    远远地,比尔开心地朝人群挥着手,大声喊道:“我们找到他了,他就是我的哥哥汉斯啊!”

    16岁的比尔秉持着那份“我为人人”的奉献精神和一份对生命的爱与热情,让我们看见最灿烂的人性之光。特别是在母亲的哀求声中,他仍然坚持前往救援的决心,最后救回来的人竟是他的哥哥,更让人备感欣慰。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对于有利于个人的事,总是锱铢必较,精打细算,而对于有益于公众的事,多半却避之犹恐不及,这和比尔的英勇行为两相对照,实在太过于自私渺小了!

    有人始终相信: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付出了,生活终究会回报给你。可是,为什么经常会有人觉得自己的付出未得到相应回报呢?其原因大致有三:

    其一,我们对回报的期待太迫切。回报有时是长期的,这就好像家长在教育上为自己的子女投资,这种投资的回报往往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平时,我们的所有付出就等于一种投资,金钱、时间、精力的投资。许多人从一个普通的员工成长为着名企业家,他们的成功与付出是分不开的,而且无一不是经历了长时间的拼博。试想,如果工作了几年就开始抱怨自己的付出没有回报而放弃努力,他们哪会有今后的辉煌与成就?

    其二,期望太高。我们做事时往往有所期许,可现实给你的往往不是你所期望的,因此我们便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付出不等于回报。其实,不是回报得不够,而是我们的期待太多。有些时候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一心想着能得到多少回报,那样只会让自己不断变得势利,永远生活在失落的阴影之下。我们需要的是不求回报的踏实态度,这样才能永远生活在满足与快乐当中。

    其三,回报的方式与我们所期待的有差异。我们做事,成功了,自当有一份成功的喜悦。即使失败,也能从中获取教训,甚至会有更大的收获,“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在失败中得到一份智慧也是一种收获。

    很多时候,不在于发生了什么事,而在于你怎么想,遇见问题换个角度去看,效果会不一样。就像一个普通工人,新手时得到的工资可能很少,但是,他的技艺却在与日俱增。这种经验的获得远远高于金钱的价值,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在将来给他带来更多的收入,而且可以为他赢得更多的尊重和更高的地位。

    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付出,生活也一定会回报给你,换个角度看问题,用开阔的视野看待人生,你会发现每一份付出其实都有回报!

    从善如流,善缘广结交

    从善如流的意思是指采纳高明正确的建议和意见,接受善意的规劝,像流水那样自然而畅快。比喻乐于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出自《左传·成公八年》:“君子曰:‘从善如流,宜哉。’”

    做人行事时常常需要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办法。从善如流,可以使你学到丰富的知识,成为一个深谙佛法、目光远大的人;从善如流,可以使你获取许多珍贵的友谊,拓展了人际关系,使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从善如流,可以使你以心香一瓣,与大众广结善缘……虚空无有定相,无所不相,所以能成其宽广;流水居高就下,不拘形式,所以能遍泽大地。

    中国有句古训:“行善积德。”有的心怀善心,同情弱者,帮其所难;有的施以善举,慷慨解囊,济人之困;有的扶善抑恶,挺身而出,见义勇为……这些善行善举,彰显了人们高尚的精神风貌。

    一个人能够不为非作歹,而且能够积极作出有益于社会人群的事,便是一种善行。行善的结果,不仅社会大众蒙受其利,个人也必可获得裨益。具有善良之心,多行善举,不仅助人,也能使自己获得快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一种纯粹的快乐,只有在行善时才能得到。”

    一些调查资料证明,善良的人乐观向上,喜欢微笑,会把时间用在运动等快乐的事情上。而不善良的人常对他人怀有恶意,把时间常放到算计他人上。因此,不善良的人要比善良的人的生活质量低、寿命短。

    科学家指出,那些常做好事(善事)、心存感恩的人,身体更健康,更善于化解和应对各种压力和紧张情绪。研究还发现,当人表现出善意举动时,大脑会释放出多巴胺,血液中复合胺的含量也会升高。这两种物质能使人在激动和紧张中平静下来,使人心情愉悦,减轻压力。“爱”、“感激”和“满足”这样的情感,会刺激脑下垂体后叶激素的分泌。该激素会使神经系统放松,压抑感减少,体内各器官组织的含氧量显着增加,脑部和心脏还有同步电流产生,体内各器官的运动更加有效,就像经过一次康复治疗,对健康极为有利。

    平时广结人缘的人,有口皆碑,因此一旦有事,大都能够左右逢源、逢凶化吉,能够成就更大或更多的事业,所谓“得道多助”、“吉人天相”,事实上也是有相当的根据。

    罗斯福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家乡一个大农场里工作。农场主德里斯是个刻薄而吝啬的人。

    一次,罗斯福负责的工作出了一点点的纰漏,德里斯居然以此为借口,扣发了罗斯福的全部工资。罗斯福气不过,就将德里斯告上法庭,可德里斯提早拉来了农场做工的工人做伪证,罗斯福不仅没有讨到薪水,反而被德里斯倒打一耙,赔了不少的诉讼费。从此,罗斯福和这个农场主结下了怨恨。

    二十多年后,罗斯福成了美国总统。这天是周末,罗斯福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他竟是农场主德里斯。

    原来,由于经济危机的缘故,德里斯几乎面临破产,他的农场急需资金支持,可是由于德里斯吝啬得出名,没有人愿意为他担保。德里斯借不到钱,实在无奈之际,他才想起当年曾经欺压过的罗斯福。

    罗斯福听完德里斯的哭诉,思索一番,完全不顾妻子的眼神暗示,决定为他担保,让他借到了那笔救命的贷款。

    德里斯走后,妻子有些生气地说:“难道你忘记了他当初怎么对待你的吗?你干吗还去帮他?”

    罗斯福慢悠悠地说:“假如一个人真的善良,那么善良就是他的天性,这善良不会因为面对的是一个善人或者恶人而改变。面对一个恶人,自己也变得凶恶,这还是真正的善良吗?”

    在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就本能地伸出援手的人,当自己遭遇困难时,通常也会适时地得到援助。这时,一定会有一个人奇迹般地出现,并且会予以“相同的报答”。善行必会衍生出另一个善行,善行终会招来善报。这是这个世上最强劲的连锁反应之一。

    胡雪岩是位儒商。有个商人在一次生意中栽了跟头,急需一大笔资金来周转。为了救急,他拿出自己全部的产业,想以非常低的价格转让给胡雪岩。胡雪岩不仅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按市场价来购买对方的产业,这个数字大大高于对方转让的价格。

    那个商人惊愕不已,不明白胡雪岩为什么连到手的便宜都不占。胡雪岩拍着对方的肩膀让他放心,说自己只是暂时帮他保管这些抵押的资产。

    等到商人挺过这一关,随时来赎回这些房产,只需要在原价上再多付一些微薄的利息就可以。胡雪岩的举动让商人感激不已。

    胡雪岩对他的下属讲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有一次,正在赶路的我遇上大雨。我恰好带了伞,便帮着人家打伞。后来,下雨的时候,我就常常帮一些陌生人打打伞。时间一长,那条路上的很多人都认识我。有时候,我自己忘了带伞也不用怕,因为会有很多我帮过的人为我打伞。”

    胡雪岩继续说道:“你肯为别人打伞,别人才愿意为你打伞。那个商人的产业可能是家里几辈人积攒下来的,我要是以他开出的价格来买,当然很占便宜,但人家可能就一辈子翻不了身。这不是单纯的投资,而是救了一家人,既交了朋友,又对得起良心。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能帮人遮点雨就遮点吧。”

    后来,商人赎回了自己的产业,也成了胡雪岩最忠实的合作伙伴。

    在那之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胡雪岩的义举。无论官绅百姓,都对有情有义的胡雪岩敬佩不已。

    从善如流,使行善者获取了许多珍贵的友谊,使生命得到了无限的延伸;从善如流,使星云大师学到了丰富的知识,成为一个深谙佛法、目光远大的人……其中有这么一句:虚空无有定相,无所不相,所以能成其宽广;流水居高就下,不拘形式,所以能遍泽大地。从善如流,既能恩利自己,也可惠泽一方。

    接受了人之所托,就要忠于所托之事

    在日常生活中,凡事要求其心安,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就是正确的思想见解。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顾名思义,就是接受了别人的委托,就要竭尽全力地去办好,达到被人托付的目的。这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使命与责任,更是一种荣誉。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成人之美”的典故和例子不胜枚举,最为大家乐道的是在三国时期的:刘备托孤与诸葛孔明。

    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把他废黜了,你自己当皇帝吧。

    诸葛亮一听立刻跪下说:我一定会全心全意辅佐刘禅的,绝不敢有一点自己当皇帝的意思。一定会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最后诸葛亮不负刘备的托付,在自己蜀地富足之时,他完全可以不出征,而颐养天年,却为了刘氏天下的长久而呕心沥血,命丧五丈原,他为实现自己的“受人之托”而“忠人之事”,虽最终未达成“成人之美”,却也流传千古。

    一个人能够“受人之托”因为他得到的是信任。领导将一项重要活动的总策划交给员工,就是因为信任,因为他相信只有你能将这个活动策划得有声有色,换而言之是因为你有这个能力才会被托付重任,应该为自己得到此项重托感到自豪,要知道这是一次展现自己才能的最佳机会。

    松陵有一位姓计的举人。他家的仆人储蓄了三千两银子,即将逝世时,孩子才10岁大。

    仆人说:“我拿出一半的银子送您!请您照顾我的孤儿,好吗?”

    举人回答:“我没有接受的名分!但你以一个下人而变得这么富有,难道都没有做出苛薄的事情吗?况且,你享福过分,以致减损你的寿命,怎么能够善后呢?我应当拿这一半银子,为你的儿子广种福德!”

    仆人感动得泣不成声,而后逝世。

    计举人将仆人那一半银子完全布施出去,做种种方便和善事。聘请名师,让仆人的儿子与自己的儿子一起学习。

    后来,仆人的儿子和举人的儿子都同时登科。

    忠诚于所托之事是一种高贵的职业品质,是可以助你不断走向成功的精神力量。如果我们把智慧和勤奋看做金子那样珍贵,那么,比金子还珍贵的就是忠诚。对企业忠诚,就是对自己的事业忠诚。忠诚不是阿谀奉承,它不求回报,也没有其他的私心。

    在企业中,很多老板用人不仅看能力,更重品德,而品德之中最为核心的又是忠诚度。那些既忠诚又能干的人往往是老板梦寐以求的得力干将。因为,老板的成就感,老板的自信心,还有企业的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员工的忠诚度。

    在为人处世中,那些忠诚的人,可能做事能力有限,但仍得到他人的重视,到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那些朝秦暮楚的人,那些只管个人得失的人,即使他的能力无人可比,也不可能被人器重,得到他人的尊重。

    在马耳他流传着一个有关忠诚的古老故事。

    一位马耳他王子在路过一家住户时,看到他的一个仆人正紧紧地抱着一双拖鞋睡觉,他上去试图把那双拖鞋拽出来,却把仆人惊醒了。

    这件事给这位王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立即得出了结论:对小事都如此小心的人一定很忠诚,可以委以重任,所以他便把那个仆人升为自己的贴身侍卫,结果证明这位王子的判断是正确的。

    那个年轻人很快升到了事务处,又一步一步当上了马耳他的军队司令,最后他的美名传遍了整个西印度群岛。

    是什么使这位仆人能够得到王子的如此器重呢?是绝对的忠诚。忠诚于自己的人,别人会看得很清楚。忠诚其实不仅仅是一种美德,它更可以转换成你的一笔财富,一旦你拥有了这笔财富,你也就赢得了他人的信任和重用。

    当我们接受了任务就应把任务做好当做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以高昂的热情、积极的态度和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圆满地完成好任务,才能让托付你的人放心,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赞许,从而走向成功。

    见仁见智,见善见恶,全看你心存何念

    一件事情,我们如何看待就会有不同的后果。有时,即使是自己做了好事,但动机不对,也会产生坏的结果,有时,看似做了一件坏事,却有好的结果。很多事情,都可以是见仁见智的。用一颗善心去看,便有更好的结果。

    “仁者见仁”出自《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意思是说,仁者见它说是仁,智者见它说是智。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孔子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欧洲有句艺谚“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我国的民间俗话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说法不同,然而从东到西都承认这个理。

    同样一颗种子,如果播在肥沃的田地里,就会茁壮成长,将来会结出很多很多果实;如果播在贫瘠的田地里,将来就很难获得丰收。与此类似,我们所做的任何一件善事,都是播种在心田里面的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将来能否圆满地发芽、抽穗、结实,变现成善妙的内在身心和外在的物质世界,还决定于心田自身是否“肥沃”。

    如果一个人的内在具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经常去行大大小小的善业,其心田就是“肥沃”的;反之,如果没有稳固而强烈的行善习惯,行善只是偶尔的决定和行为,其心田就是“贫瘠”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自己心田上耕种的农夫,我们的起心动念和举手投足都会在自己的心田里播下种子,这些种子将变现成自己未来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如果我们在心田里播下了恶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痛苦的身心和外境;如果播下善的种子,将来就会收获安乐的身心和外境。

    即使同是恶的种子,将来招致痛苦的程度也会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善的种子,将来招致安乐的大小也有天壤之别。“真善、端善、是善”会使我们得到真实的善报,而“假善、曲善、非善”则不会使我们得到善报,相反还会招致恶报;“阳善”只会使我们得到空洞的名声,“阴善”却能够给予我们实实在在的回报。如果我们不能辨别善的真假、端曲、是非、阴阳,就不能真正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所以,我们必须好好地辨别善恶,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安乐而不希望得到痛苦。

    “智者见之谓之智,仁者见之谓之仁。”心地坦荡者见处处光明磊落,心怀鬼胎者见处处阴谋龌龊,善良仁慈者见处处仁慈关爱,阴险毒辣者见处处杀机四伏。

    同样的眼睛,同样的耳朵,同样的脑袋,同样的鼻子,感受多么不一样呵。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悠也”,同样,人的观念“博也,厚也,高也,悠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