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妈妈一定要懂的那些心理学-巧用赏识和批评,把握孩子心灵跷跷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8岁的小男孩终于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首诗,他蹦蹦跳跳地拿给爸爸妈妈看。妈妈看完,高兴地说:“宝贝,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不过他的爸爸却说:“我看很糟糕,你要更努力!”

    “精彩极了!”“我看很糟糕!”,你是不是也对你的孩子说过类似的话呢?其实,这就是家庭教育跷跷板的两个方面——赏识和批评。

    犯错,带给孩子成长的机会

    一位妈妈批评她5岁的儿子吃饭不洗手:“说了你多少次都不听,今天不好好教训一下,你以后就翻天了!”说着一把拉过儿子,就要给儿子的屁股上打上几下。儿子边哭边说:“妈妈,你小时候没有做过错事吗?”一句话,妈妈不由得愣住了,不就是儿子没有听话去洗手吗?自己至于发这么大的脾气吗?别说孩子,大人又有哪个是十全十美的呢?

    没有一个人生来就是正确的,也没有一个人从来不会犯错。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犯错是必经的体验。当孩子出现诸如调皮捣蛋、邋遢磨蹭的时候,爸爸妈妈要给予他们应有的宽容和谅解。

    每个孩子都曾在爸爸妈妈眼皮底下犯错。

    1岁时:缠人、闹夜;

    2岁时:不好好吃饭、咬人、抓人;

    3岁时:乱拉屎尿,乱涂乱画,跟屁虫;

    4岁时:捣蛋,恶作剧,不顺心就和大人对着干;

    5岁时:撒谎,欺负比自己小的孩子,欺负小动物;

    6岁时:乱跑,偷拿别人的东西,砸烂玻璃;

    7岁时:贪玩,不爱学习,多动;

    ……

    孩子小的时候,爸妈盼望孩子长大,因为孩子长大了,那些烦人的小毛病就没有了。但是孩子长大了,爸妈还是提心吊胆,怕他早恋、不学习、打游戏……每个年龄都会犯每个年龄的错误,错误可以说是“层出不穷”的。

    对于不同年龄段孩子犯的错误,爸爸妈妈对待的方式也是不同的:0~2岁孩子犯错误,爸爸妈妈最好不要责罚;2~5岁孩子犯错,爸爸妈妈教育要顺其自然,清楚地指出孩子的错误,多鼓励和肯定;5~12岁孩子犯错误,爸爸妈妈要帮助孩子认识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找到解决方法,明晰社会规则和自己承担的责任;12~16岁孩子犯错误,爸爸妈妈要根据孩子的性格区别对待。外向的孩子心理承受力比较强,爸爸妈妈可以直接批评他们所犯的错误,进而引入是非观念;而对内向的孩子,批评要委婉慎重一些。

    当然,一个孩子总犯错误固然不好,但如果他从来不敢犯错误,从小就是个乖宝宝,那么这可能是教育的最大错误。孩子小的时候,该犯的错误没有机会犯,到了不该犯错的时候,却用幼稚的行为去“补课”,那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比如,孩子在四五岁的时候,没有经历过当街小便,而到了10岁却当街小便,这时就会让人嘲笑其品行不端了。

    所以,爸爸妈妈不要苛责孩子的错误,正是在错误之中,孩子才能获得成长。孩子可以在欺负别人或被人欺负中,学会自我保护;在摔东西、伤害小动物中,学到怜悯、爱惜和承担责任;在撒谎中,了解诚实的重要,慢慢学会如何保持沉默,或者采用一些模棱两可的方式来应对困境……这些都是孩子在错误中学到的东西。

    错误有助孩子成长是有心理依据的。心理学家发现,人类的孩子和哺乳动物小时候一样,只有在游戏中预演攻击与防御,残忍与仁慈,捕获与逃避……才能获得生存的能力。

    与此同时,那些一直被贴身看护、得不到实践的小孩,长大后内心总有些不满足,有时会以冲动般的行为或异样的举动来补偿那些小时候没有经历的“事”。很多家长都会注意到这些现象,小时候自己的孩子明明是个懂事听话的乖宝宝,但是长大后却让人费心,比如整夜玩游戏、不回家,说他两句,无理顶嘴让自己气得不行。很简单,这些孩子小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犯错的机会,所以长大后摆脱了父母的限制,就会“迫不及待”地错起来。

    一个小孩子就像是一盘录像,只有体验到了快乐、痛苦、悲伤、骄傲、受挫、爱恨等情绪,才会在心灵上留下痕迹。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依靠着这些痕迹更加健康充实地生活下去,这就是孩子的“心理反刍”。错误正是这些体验之一,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孩子小时候犯一些小错误,通过错误来确知与外界或他人的关系,进而获得对错误的部分免疫,长大后错误出现的概率也就更少。

    爸爸妈妈要给孩子一些犯错的空间,当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爸爸妈妈不必“抓着孩子的小辫子”不放,而是要用包容的心理去教育孩子,告诉孩子他错在哪里,需要怎样去改正,这样一来,孩子才能健康地成长。

    家庭教育中,赏识和批评缺一不可

    一个8岁的小男孩终于创作了人生的第一首诗,他蹦蹦跳跳地拿给爸爸妈妈看。妈妈看完,高兴地说:“宝贝,这是你写的吗?精彩极了!”不过他的爸爸却说:“我看很糟糕,你要更努力!”妈妈的话,让小男孩备受鼓舞,但是爸爸的话,则让他受到了打击。最后他带着妈妈的鼓励和爸爸的鞭策更加努力地写作。这个小男孩子就是美国著名作家、剧作家——巴蒂。

    “精彩极了”和“十分糟糕”,是巴蒂爸爸妈妈的典型教育方式。长大后的巴蒂再看自己第一次写作时,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也正是父亲的“十分糟糕”,让他不断地提高自己,而母亲的那句“精彩极了”,则时刻鼓励他,成为他写作的动力。

    “精彩极了”和“十分糟糕”,这两句话很普通,但其中却蕴含着很深的家庭教育思想。“精彩极了”是赏识和鼓励,体现了妈妈对儿子博大的爱;“十分糟糕”是否定、批评和警示,折射出爸爸理性的思考和严谨的态度。

    在家庭教育中,赏识和批评是两种不同的教育元素。虽然表面上看,它们是背道而驰的,但全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在家庭教育中,缺少这任何一种元素,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只有赏识的教育,孩子容易盲目骄傲;只有批评的教育,孩子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正确的赏识,能够给孩子以极大的鼓励;恰当的批评,会促进孩子进步。可以说,只有赏识和批评得以良好的融合,家庭教育才会起到积极的效果。

    一个客观的批评是建立在正确判断基础上的。客观批评能够使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保持清醒的警戒。正如巴蒂爸爸说的那句“十分糟糕”,只是告诉孩子一个客观事实——你还需要更多的努力。正是这种警醒,才使孩子真正认识自己的不足。当然,批评不是吹毛求疵,更不是暴跳如雷的指责,要知道这只能让批评成为伤害孩子的工具。

    相对于批评来说,赏识似乎要简单得多。一个好的赏识可以让孩子摆脱消极的情绪,用更大的信心迎接困难。不过,好的赏识并不是表面文章。要知道,表扬不到点子上,只能让孩子觉得你在“拍马屁”,并不能真正从赏识之中获得满足,自然也就起不到激励的效果了。

    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要融合赏识和批评,因为孩子做的每件事情都有双面特征。聪明的爸爸妈妈知道,什么时候是告诉孩子“精彩极了”和“十分糟糕”的最佳时间,让孩子在鼓励和支持中努力做好每一件事。

    舍不得“赏识”,孩子也会变得令你无法“赞赏”

    在拿破仑·希尔的继母到他家之前,没有人认为他是一个好孩子。只要家里或者邻居出了一些意外的小事故,比如玻璃被砸坏了、东西丢了等,人们都会说:“这肯定又是拿破仑·希尔干的!”甚至他的继母到家的当天,爸爸也没给他留面子:“这就是拿破仑,希尔兄弟中最差劲儿的一个。”

    不过,当继母把双手放在他的肩膀上,亲切地说:“这是最差的孩子吗?完全不是。他恰好是这些孩子中最伶俐的一个。而我们所要做的,无非是帮他把自己所具有的好品质发挥出来。”正是继母的赏识和鼓励,让拿破仑·希尔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发奋学习,最终成为一个全新的拿破仑·希尔。

    由此可见,赏识的力量是多么巨大。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一个舍不得赞美孩子的父母,往往会使孩子变得令他们无法赞美。”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不令你满意,那么你就要想想,自己是否给了他满意的教育?如果你整天用“你怎么这么笨!”“真是磨蹭,你就不能像姐姐那样快点儿吗?”“你看看和你一起的佳佳,她可比你乖多了!”这类话打击自己的孩子,那么很难培养一个让自己满意的成功孩子。

    如果你的做法是以伤害孩子自尊心为代价的,孩子自然也就会用“伤害你的自尊”来报复你。为什么不赏识一下孩子呢?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那么他只能发挥潜能的20%~30%,受到激励之后,他所能发挥的潜能是没有激励的3~4倍。

    人本主义学家马斯洛说,人有满足自我的需要,而赏识就是满足自我的最大途径。一个没有经历过任何赏识的小孩子,心理本身就是不健全的。这样的孩子很容易自卑、怯懦,长大后也没有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功的概率自然也就更低。

    所以,如果你想培养一个聪明、乐观的好孩子,那就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和赏识!

    当然,赏识孩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赏识过多或不够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赏识教育是一门艺术,爸爸妈妈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心理特点,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让孩子在赏识教育中受益。具体来说,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及时赞赏

    如果孩子做事获得了成功,爸爸妈妈要及时肯定和赞赏。赞赏的时间越早,其效果就越好。因为这时孩子刚刚体验,进行及时的赞赏可以强化他被赞赏的记忆和感受。

    针对性的赏识

    一些不符合孩子心理的空洞表扬,对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效果,所以赏识一定要具体,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受到表扬。比如,孩子帮助奶奶打扫地板,妈妈说:“今天宝宝真乖。”孩子就不一定会有什么感觉,因为说得过于笼统了;而如果说:“宝宝今天帮奶奶打扫地板,做得真好,妈妈感到很高兴。”这样就显得很具体,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做得对。

    发自内心地表扬孩子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妈妈总是因为一些小事责骂儿子,听说表扬孩子很重要,于是回家之后,见到儿子就说:“儿子你真棒!”儿子一脸怀疑地问:“妈,你生病了吧?我看你今天病得很厉害,都说胡话了!”如果爸爸妈妈表扬孩子没有发自内心,则就是虚伪的,孩子自然也就不觉得这些表扬有什么意义。

    赏识本身是一种交流,如果用假惺惺的话哄孩子,孩子是不会相信的。如果你在夸奖孩子时,他一脸惊疑,那么就要考虑一下自己的赏识是不是出自内心。当你要赏识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地注视孩子,温和地说:“孩子,你是我的骄傲!”让孩子感到你的真诚。

    体罚,让孩子身痛,家长心痛

    囡囡妈这几天对囡囡很愧疚。事情发生在几天前的一个晚上,囡囡妈给囡囡洗完澡之后,把囡囡抱到床上,囡囡就在床上乱跳、乱叫。囡囡妈很害怕囡囡不小心摔到床下去,于是劝囡囡说:“宝贝,不要跳了,摔倒了怎么办?”囡囡不理会囡囡妈,依旧跳得不亦乐乎,囡囡妈很生气,一把拽过囡囡,大吼道:“再跳!再跳就打你屁股!”

    囡囡听到马上老实了,囡囡妈怒气渐消,去给囡囡拿换洗的衣服,没想到前脚刚走,囡囡又跳了起来。囡囡妈的火又上来了,二话不说,就在囡囡的屁股打了几下:“我看你还跳不?跳不跳?”囡囡委屈的表情马上就挂在脸上,囡囡妈更是生气了,又在囡囡的屁股上打了几下,不过,囡囡还是没有哭。

    囡囡妈怒气冲冲地给囡囡换衣服。换完衣服,囡囡冲妈妈嫣然一笑,穿着小碎花棉布衫的囡囡十分惹人爱怜,囡囡妈心一下子软了,紧紧地抱着囡囡,后悔自己刚才做得太过分。

    是不是你打完孩子之后,也会有囡囡妈这样愧疚的感觉呢?孩子是那么小,怎么就狠心打了他呢?当然,可能你觉得打孩子没有什么错,因为自己是教育他,为他好嘛!

    无论是愧疚也好,不愧疚也好,打孩子的教育方式真的好吗?真的如古语所讲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吗?不尽然,也许短时间内孩子会变“乖”,但长期下来,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受到父母的体罚,首先破坏了孩子与父母间的融洽情感,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其次,一旦遭到体罚,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受到打击。而关爱和自尊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所必需的。那些长期挨打的孩子,因为缺少这两点就会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偏差。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些心理偏差和行为,一般会出现在体罚后的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说谎、虚伪

    如果孩子出现错误就受到责打,为了避免“皮肉之苦”,孩子就会说谎。而当谎言被发现,经常暴力解决问题的爸爸妈妈还会打得更重。这样一来,孩子就更不敢说实话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也大多虚伪。因为小时候他就习惯说谎,而且认为别人也经常说谎,不愿用真诚的态度面对他人。

    懦弱、胆小

    暴力的父母背后总会藏着胆怯的儿子。由于长时间挨打,孩子从心理上就会对爸爸妈妈恐惧,严重丧失安全感。为了避免挨打,只有遵守父母的命令,乖乖服从。时间一长,孩子就会特别在意父母或别人的意见,而自己却没有主见,生活学习都很被动。

    固执、叛逆

    很多孩子并不会因为挨打就学会服从,而是在挨打中,更加固执叛逆,尤其是一些反抗性强的男孩子,还会故意捣乱以表示对父母的不满。

    孤独、自卑

    挨打的孩子自尊心大多都会受到伤害,因为自己在家里“没有地位”,而在社交的过程中,也会感到自己“低人一等”,不愿意和别人交往,喜欢孤独沉默的一个人生活。

    粗暴、攻击

    心理学家发现,小时候经常挨打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出现暴力倾向。幼时受到的体罚越多,暴力的倾向也就越大。这主要来自孩子的模仿性,挨打的经历让他们意识到:弱者就要服从强者,“以暴制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焦虑、不安

    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中,整天提心吊胆,生怕自己做错什么,让父母体罚。父母的期待越高,孩子越焦虑。因为焦虑,孩子也就离父母的要求更远。

    以上就是体罚对孩子心理的负面影响,而孩子也并不会因为体罚而改变自己曾经的错误,只是“忍住”错误罢了。所以,爸爸妈妈想要用体罚教育出好孩子,只能背道而驰。

    “不要你了!”只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再哭,就不要你了!”一个妈妈呵斥她2岁左右的小女儿。女儿还在哭,用胳膊在脸上不停地抹。妈妈就不再理女儿,一个人径直向前走。小女孩看到妈妈不理自己,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跌跌撞撞地跑着去追赶。妈妈慢下脚步,等孩子赶到身边,说:“不哭才是好孩子。好了,不哭了啊!妈妈领你玩儿。”小女孩的哭声渐渐停息下来。

    “再×××,就不要你了!”这似乎是制止孩子错误行为的秘密武器,你是否也对自己的小孩说过这样的话?要知道,小孩子是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父母的遗弃、排斥和威胁,对于他们来说是不可对抗的,当然也就屡试不爽了。不过,这样的威胁还有一些其他版本,比如,让警察叔叔抓走你,让大灰狼吃了你,让收破烂的收走你,等等。父母一定要认识到,这些屡试不爽的法宝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程度不亚于体罚。

    心理学家认为,爸爸妈妈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会大大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十分重要。精神暴力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产生重要影响。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安全感可以促使他们探索外部世界,而当他们遇到危险的时候,安全感又是帮他们扫除恐惧的最佳工具,使他们有勇气面对困难和危险。爸爸妈妈这种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对孩子的直接影响就是使他们丧失安全感,进而丧失对父母的信任。自然,爸爸妈妈苦心经营的亲子关系也就遭到了破坏。经常遭到这样假装遗弃威胁的孩子,往往会出现心理问题,比如自卑、敏感、多疑、情绪不稳等。

    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最好避免用假装遗弃来威胁孩子。其实,让孩子听自己的话,有很多方法。比如,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认可夸赞孩子或者讲述自己的困难。要知道,孩子虽小,也是懂道理的。

    善用“计时隔离”,让孩子冷静下来

    从幼儿园刚到家,4岁的麦克就叫嚷自己饿了:“妈妈,我想吃蛋糕!”麦克妈妈索菲给他拿了两片饼干和一杯牛奶,说:“一会儿我们就吃晚饭了,你先吃点饼干、喝点牛奶,怎么样?”麦克很不愿意,叫道:“我不要喝牛奶!”还一挥手把牛奶推翻了。索菲生气极了,真想给麦克几巴掌,好在她忍住了,对儿子说:“你故意把牛奶弄洒了,到隔离室去!”麦克听到,眼泪一下子就出来了。不过,他没有说什么,还是乖乖地走进屋角的储藏室。

    索菲拿出一个计时器,调到4分钟,放到储藏室的外面,然后就去厨房做饭了。4分钟很快过去了,麦克听到声响,从储藏室走出来,拿着桌上剩下的饼干,去看电视。晚饭时,麦克说:“妈妈,今天老师教我们画画了。”

    上面案例中,索菲对儿子的惩罚方法就是“计时隔离”。这种方法比较适合3~12岁的孩子。计时隔离是美国家长惩罚犯错孩子的一种常用方法,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关禁闭”。这种方法很适合一些破坏性的活动,比如打架、摔东西、故意损坏物品等。如果你家孩子的破坏欲望很强,那么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他。当然,我们要明白,不是什么错误都可以用计时隔离的,诸如不洗手、不收拾玩具,用计时隔离惩罚就有些严重了。

    小孩子都是依赖父母的,一旦他们受到冷落或者处在孤立无援的时候,就会感到外界的威慑力。所以,当孩子犯错时,用计时隔离处罚他们,他们就会因为心理上产生的震动,而很快地安静下来。而在冷静独处的时候,他们还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被“计时隔离”,到底错在什么地方。当计时隔离之后,爸爸妈妈再稍微开导点拨一下,孩子就受到了教育。

    计时隔离的好处在于,它是一种温和的处罚,不仅可以让孩子冷静下来,也可以让大人冷静下来,不至于在冲动时,做出一些偏激的惩罚行为。计时隔离操作起来很简单,只要让孩子保持独处、冷静思考就可以了。不过,使用计时隔离还有一些注意事项。

    时间不要太长

    小孩子只要关上几分钟,对他来说都是很长时间。对于1岁大的孩子来说,1分钟就够了。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计时隔离时间可以延长,比如2岁2分钟,3岁3分钟……千万不要关孩子太长时间,否则孩子就会从安静转为生气和愤怒。另外,爸爸妈妈最好在孩子进行计时隔离之前,和孩子说明隔离的时间。

    找一个合适的地方

    不是越偏僻的地方对孩子的惩罚效果就越好,否则就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要在孩子计时隔离的地方上锁,这会使他产生恐惧心理。另外,这个地方你要能听到孩子的声响。记住,计时隔离不是不管不问,你需要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以防意外情况发生。

    计时隔离期间父母要坚定

    在孩子被“隔离”期间,很有可能央求爸爸妈妈。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态度如果不坚定,那么就会半途而废,从而失去约束力,这样就必然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所以,父母在孩子进行计时隔离期间一定要“狠下心肠”、持之以恒。

    正常面对孩子

    惩罚之后,不要因为内疚或心疼孩子,给孩子一个大大的拥抱。而是要指出孩子错误的地方,告诉他以后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而且还要对他的配合表示肯定和鼓励。这样,计时隔离才算真正结束。

    批评孩子,一天最多两次

    你是不是每当见到孩子的小毛病,就控制不住自己劈头盖脸地进行批评呢?尤其在孩子能跑能跳之后,几乎每天都要批评他三五次。因为他太顽皮了,不是摔坏了杯子,就是把玩具丢得到处都是,或者穿着自己的大拖鞋在屋里滑冰。只要有片刻没注意,孩子就一定会给你制造麻烦。

    从此,批评孩子就成了你的家常便饭。不过,想过没有,如此批评对孩子真的有用吗?显然,这些批评大多都是徒劳无功的。因为孩子还小,记忆力比较差,今天说了,明天他就可能忘了。所以批评的效果在孩子头脑中很难持久。而且,如此频繁地批评孩子,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心理,让他的自信心下降,长大后容易胆小怕事。

    这样说,我们并不是反对父母批评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适当的批评是有必要的。但是,我们在一天时间中频繁地批评,而且很多是无关紧要的小错误。关于小错误,孩子自己就可以认识到,从错误到正确的自我修正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成长。如果爸爸妈妈“及时”地批评并指出孩子的错误,就会让他直接过渡到“正确”,但是他对自己的错误,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

    儿童专家认为,不管孩子一天犯了多少错误,批评最多两次就足够了。

    在爸爸妈妈批评孩子的时候,有三个时间最好避免。其一,早晨起床。早晨宝宝刚刚起床,爸爸妈妈就让宝宝吃了一顿“批评”,很难想象宝宝这一天的心情会好到哪里去。其二,吃饭时候,试想如果你吃饭的时候,突然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情,食欲也会大减的,宝宝也是如此。与大人不同的是,宝宝食欲减少会影响身体的发育。其三,睡觉时,睡眠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如果宝宝睡觉前受到批评,睡眠质量就会下降,严重时会影响生理发育。

    挖苦、讽刺让孩子心理出现障碍

    佳佳上小学三年级了,虽然有时候比较调皮,不过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是语文,常常在95分以上。不过,从期中考试之后,佳佳的成绩就开始下滑了。妈妈有些奇怪,难道佳佳逃课不成?不过,佳佳妈考察了一番,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并且其他科目的成绩也没有下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后来,佳佳妈从佳佳嘴里得知了事情经过。原来,佳佳讨厌班上的语文老师。这个老师上课总是冷嘲热讽地数落佳佳顽皮捣蛋,很让佳佳觉得丢人。佳佳由此非常讨厌语文老师,并且一想到语文老师就头痛,所以就没有心思上课了。

    很多大人以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即使自己讽刺、挖苦他们,他们也不知道。其实不是这样的,从8岁开始,孩子就会慢慢理解大人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了。与大人相比,孩子的内心是比较敏感脆弱的。大人的微小心理变化,出现在脸上和语气中,孩子都能察觉到。而对于嘲讽、挖苦等负面语言,敏感的孩子更是十分排斥。从上面佳佳的表现可以看到。

    除了老师之外,一些爸爸妈妈也会讽刺自己的孩子:“你真是个猪脑子啊!”“除了会吃你还会干啥?”“简直是个绣花枕头”……说这些挖苦刻薄的话,爸爸妈妈也许是因为“恨铁不成钢”,但这些话在孩子听来是十分刺耳的。爸爸妈妈的挖苦、讽刺,大多都是针对孩子“弱势”的方面,除了让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之外,没有任何教育作用。相反,你越是挖苦、讽刺,孩子就越是自暴自弃,从而变成不折不扣的“小坏蛋”“大笨蛋”。

    当然,年纪小的孩子不大懂得挖苦和讽刺的含义,他们只是从字面来理解大人的话。一个5岁大的小男孩从外面跑回家里,浑身脏兮兮的,妈妈见到他说:“你可真干净!”他很可能就觉得妈妈没有看到自己身上的脏东西,而觉得很高兴。另外,小孩子虽然不懂挖苦的含义,但是他们却可以从大人的语气和脸色中感到异常,但是他们又不懂自己到底错在哪儿,于是就会疑虑。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认识到爸爸妈妈的话有时候是假的,由此也就产生了对父母的不信任。而当他理解了讽刺和嘲弄的真正含义的时候,讽刺和挖苦带来的心理伤害也就开始出现了——挖苦代表了自己不被父母尊重。很显然,这样的小孩也很难尊重父母,当他们长大后甚至还会用挖苦来反击父母。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大多也是以挖苦来代替,造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所以,爸爸妈妈最好不要用挖苦和讽刺来对待自己的孩子,无论他是理解还是不理解。正所谓“爱往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就能加倍地收获什么。

    教子心理小提示:

    7种温和惩罚孩子的方法

    孩子犯错,你会用什么方法惩罚他呢?打屁股、跪搓板、罚站……想过没有,你的这些惩罚方法真的有用吗?这些方法会不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呢?要知道一些偏激的惩罚方法只能让孩子慑于你的“威严”,口服心不服地答应而已,有的还会让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方法才能达到有效教育的目的,又不伤害孩子呢?在此,专家总结了10种温和的惩罚方法,爸爸妈妈在惩罚孩子时,如果没有很好的方法,不妨一试。

    NO.1制造惩罚工具

    惩罚原因:打架、乱丢东西……

    具体操作: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避免犯一些错误,可以事先做一个惩罚工具。当然,工具既要起到警示的作用,还要注意不伤害孩子。而且,家长最好和孩子一起制造惩罚工具,在制造的时候,和孩子讨论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工具。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自然也就会在心理上对惩罚工具排斥性小很多。

    在进行惩罚操作时,家长要注意孩子的安全问题,用惩罚工具打孩子时,最好选择手心、屁股的位置,并且要轻重适宜。

    NO.2规劝

    惩罚原因: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具体操作:当孩子与同伴因为上述问题发生争吵时,家长千万不要不问事情经过就拉开孩子并大声地呵斥,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正确的做法是,走到孩子身边,让孩子知道你在关注他们,然后再去询问孩子争吵的原因,听听孩子的想法。最后,告诉孩子用争吵打架的方式解决问题是不对的,这样很容易造成伤害,最好的做法是解释、分析,找到既不伤害对方,又不使自己委屈的方法。

    NO.3画画、写字

    惩罚原因: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具体操作:有的孩子总是有些不良的小动作,比如抓人、咬人等,家长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些绘画和写字的工具,让孩子画出或者写出自己的想法。画画和写字的地点最好是不经常用的小桌子,以防孩子对这些地点产生逆反、恐惧的心理。画画和写字的内容最好出现问题状况。最后,家长可以从孩子的画或写字的内容中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进而开导教育孩子。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也可以让大人更多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NO.4清理错误的事物

    惩罚原因:乱画,乱丢东西……

    具体操作:很多小孩子都有胡乱涂画、乱丢东西的坏习惯,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这种情况,告诉孩子这样做是错误的,并且让孩子清理自己在墙上或者地板上的“伟大成果”,而丢下的东西,则让孩子放回原处。

    另外,平时让孩子多和自己做一些清洁或者整理家务的活动,这会让孩子意识到劳动是不易的,自然也就不会随便破坏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了。同时,这还可以让孩子养成整洁的习惯。

    NO.5罚坐、罚站

    惩罚原因:吵闹不休、吵架……

    具体操作:在家里专门选择一个处罚的位置,最好放在不太明显的地方。如果孩子总是吵闹不休,就可以让孩子一个人坐在处罚椅上“冷静”,或者让孩子站在处罚区。当然,处罚是有时间限制的,用闹钟进行计时处罚。当然,孩子处罚的时候,要让孩子意识到为什么会被处罚。

    NO.6没收心爱的东西

    惩罚原因:乱丢东西、不收玩具、挑食……

    具体操作:将孩子乱丢的物品、喜欢吃的食物予以没收,作为惩罚。在没收孩子物品的时候,不要威胁孩子,告诉孩子如果他以后表现好的话,这些没收的东西还会给他。另外,要给孩子讲明这些问题,让孩子意识到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NO.7排东西

    惩罚原因:脾气大、没有耐心、乱丢东西……

    操作方法:有的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是毛毛躁躁的,家长可以用排东西的方法教育孩子。比如,准备一些彩色的玻璃珠、不同颜色的罐子,让孩子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当然,开始的时候可以排列的颜色要少一些,当孩子可以熟练排列的时候,再增加东西的颜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