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情绪会“传染”
如果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是心情不好、叹气连天,在询问孩子之前,先问问自己最近是不是“抑郁”了,是不是因为一些原因在家里自己表现的失落?要知道,也许正是你的这些抑郁“传染”给了孩子。
即使一个月大的宝宝也会感受到妈妈是快乐还是悲伤。并且,妈妈的这种快乐和悲伤会像传染病一样不知不觉地“传染”给宝宝。一个总是抑郁的妈妈,她的孩子也大多会抑郁。而一个总是快乐的妈妈,她的孩子拥有乐观品格的机会也就更高。
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些家庭中,坏情绪会像麻疹一样扩散。如果大人感到焦虑,孩子也会感到焦虑;如果大人情绪不稳定,孩子的情绪也会不稳定;如果大人经常恐惧和不安,那么在无形中这些都也会传递给孩子,使他经常感到恐惧、不安。时间长了,孩子便养成了胆小怕事、容易紧张、冲动、恐惧等性格特征。
另外,相对大人来说,孩子更易受坏情绪的影响,因为他们还没有正确观察事物相互关系的能力,所以他们也就不能了解父母的坏情绪是不是他们造成的。许多孩子看到父母伤心或者生气,总会想是不是自己做错了。所以,他会很真诚地做矛盾调停者,但在家庭中,这种调停很少得到大人的“认可”。随着调停的失败和大人“战争”的升级,孩子的“负罪感”和“失败感”会越来越强烈。自然,不良的心理情绪也就会进一步扩散。
二年级的明明把自己的成绩单兴冲冲地拿回家,因为所有的课程中,只有数学低于90分。不料,成绩单到了爸爸手上,爸爸脸上立刻“晴转多云”了。明明爸爸知道数学成绩是很重要的,这门课程学不好,将影响明明以后的“学业生涯”。正等着表扬的明明看到爸爸阴沉的脸,马上开始内疚和忐忑起来。明明爸爸说:“把你的数学卷子拿出来,看看哪里做错了?”当所有问题解决之后,明明爸爸脸上还没有“转晴”的迹象。明明的心情本来很不好,经爸爸这么一折腾,自己心里郁闷极了。
这是明明的问题吗?显然不是。明明的成绩并不算差。但是,明明爸爸的“失望”情绪还是明显地传染给了明明。当然,一次失望并不会影响明明太多。这种情况如果总是出现,明明就会在每次考试之后都有失败感。逐渐地,他也就学会了用爸爸“扩大失败”的方式来看待成绩。时间一长,即使很优秀,明明也会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爸爸妈妈是孩子的榜样,从榜样身上孩子可以获得最强大的力量。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好心情,那么就不要用自己的坏心情来“传染”他。无论一个心情多么好的孩子,见到妈妈在沙发上闷闷不乐,他也会变得不快乐,并且陪母亲一起悲伤。
所以,如果你心情不好,那就短暂地离开孩子一下。等自己心情好了,再亲近你的孩子。当遇到棘手的事情时,一定要表现出沉着和冷静。要知道,一个见到蟑螂惊叫的母亲,他的儿子同样会惊叫起来,甚至以后儿子长成“男子汉”时,见到蟑螂都会跑得远远的!
让孩子在涂鸦中发泄情绪
没有耳朵的小人、黑黑的太阳、着火的房子……在宝宝的世界里,有很多爸爸妈妈没有想到的奇怪图案。聪明的爸爸妈妈会给宝宝一支笔,让他画出自己想要的东西。要知道这些图案不只是孩子的作品,还是他们内心世界的反应,并且一些抑郁、愤怒的情绪在随意的涂画中还会随之发泄出来。
如果你家的宝宝体质比较弱,也不爱说话,总是单独行动,你甚至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那么,就给他一支画笔吧!在他的“心灵特写”中,你会知道宝宝想对你说些什么。正如心理学家戴维·奥尔森所说:“儿童涂鸦没有一幅画是无意而为,但他们所画的没有一幅画是现实世界的翻版。”下面让我们看看一个小男孩和他妈妈的对话:
“晨晨,你在画什么?”
“画房子。”
“这是谁的房子啊?”
“亮亮家的。”
“他家的房子怎么那么黑?”
“是呀,就是漆黑漆黑的房子。”
“他的房子怎么起火啦!”
晨晨忽然用红色把房子涂了一大片,红色颜料夹杂着黑色,好好的房子就被“烧掉”了。
为什么晨晨要把亮亮家房子“烧掉”呢?原来在幼儿园里,亮亮总是欺负他,还不让他和大家一起玩儿。晨晨比较内向,加上爸爸妈妈比较忙,所以很少把对亮亮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终于,在“偶然机会”中,晨晨把亮亮家的房子烧掉了,心里痛快起来,不满也烟消云散了。
如果妈妈不了解孩子的状况,那么自然就不能了解孩子为什么要把好好一张画弄坏,也不理解孩子在破坏画之后的“欣慰”。所以,爸爸妈妈要读懂孩子的画,一定要时时关注孩子,这样才能解决孩子涂画背后的根本问题。
当然,要想了解孩子画画的情绪,知道一些涂画的情绪元素是很必要的,尤其在孩子语言文字能力还不完善的时候,孩子的涂画就是一种与外界的交流语言。比如,如果孩子画出没有耳朵的小人儿,那么代表他抗拒爸爸妈妈的命令;而如果孩子画的太阳是黑色的,就表示现在孩子比较压抑。下面是一些涂画过程中常见符号代表的心理含义,爸爸妈妈可以据此判断宝宝的心理状况。
圆圈
圆圈是一种自闭的信号,如果画了很多圆圈,就是表示忧郁和孤独。另外,圆圈还表示情绪化、敏感和寻找安全感的特征。
迷宫、螺旋
孩子画这种图形,说明他带有一种迷失的情绪。另外,还有或大或小的找寻方向的意愿。如果线条方向是从左到右,表示孩子比较谨慎;相反则表示在向别人努力敞开心扉。敞开心扉不一定指孩子和你说心里话,还有可能会向你发脾气。发脾气也是情绪宣泄的有效方式。
花、太阳
喜欢画这两种事物的孩子大多想象力比较丰富,但是个性却比较脆弱。不要以为孩子画了太阳和花朵就表示他心里很快乐,更多的时候恰恰相反,他们此时渴望更多的关爱和友谊,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忽视。
格子
画格子的孩子大多会出现犹豫不决的表现。他们不知道要如何解决现在的问题。很可能孩子遇到了困难却无从下手,或者受了委屈不知道怎么发泄。这时,爸爸妈妈要给孩子更多的关怀,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疏导孩子的负面情绪,以免孩子压抑自己。
十字
画十字表示孩子现在很苦恼,或者受到别人的责难。
方形、三角形
喜欢画这两种图形的孩子,做事大都很明确。这些图形越有棱角,说明孩子就越颐指气使。不过,这种状态在外表上却很难看出来。有时候,孩子会显得固执、不讲理,在很多小事情上就和爸爸妈妈较真。
星形符号或星星
星形,表示孩子有一种想闪耀、想散发热量的欲望,比如想表现一下自己的才能。爸爸妈妈看到孩子画出这样的符号,可以给孩子营造一种表现的机会。
箭头
箭头体现了一种企图,比如侵略性、愿望等。另外,箭头指向不同,代表的含义也有所不同。指向高处,则是指别人;指向低处,则是指自己;指向左,代表指向过去;向右,则是未来。
父母可以根据以上这些图像的含义,结合孩子的行为、语言、表情或者其他一些表现,来解决孩子遇到的困难,帮孩子疏导心里的消极情绪。
积极暗示,让孩子摆脱负面心理
有位教授拿着一个玻璃瓶子上了讲台。他告诉学生,这个瓶子里装着一些异味的气体,现在要来测试一下气体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当瓶盖打开之后,教授要求,谁闻到了异味,谁就举起手来。
教授调好秒表,然后打开瓶盖,一会儿他就对闻到的异味表现得很难受。过了10秒,前排的同学都举起手来;又过了15秒,中间的同学也举起手来;1分钟后,班里3/4的同学都举起手来。同学们都期待着教授说出瓶子里的气体是什么。可令他们吃惊的是,教授说,瓶子里只是普通的空气,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
本来只是装着普通空气的瓶子,却让3/4的同学都闻到了异味,这就是心理暗示的力量。现在心理暗示越来越多地被用在解决心理障碍和行为问题上,比如,学习障碍、自卑、做噩梦、口吃等。
不要以为暗示只对孩子心理起正面作用。在儿童教育中,心理暗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暗示可以引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走向正确的方面,消极暗示则相反。那些总是在积极暗示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智商和情商都会表现得很优秀;而总是受到消极暗示的孩子,则要相差很多,甚至还会出现心理问题。我们看到那些总是被骂愚蠢、迟钝的孩子,总是表现得愚蠢、迟钝,这就是受到消极暗示的影响。
比如,妈妈对刚刚摔倒的女儿说:“宝贝,痛吗?摔疼了吧?”这时,小女孩马上就会大哭起来,因为妈妈的话,暗示她意识到自己摔倒了是很痛的。如果妈妈对小女孩这样说:“没什么,宝宝一用力就可以起来了。妈妈带你去看看那边是不是有好玩的?”这时小女孩很快就爬起来了,并且还会忘记刚才的疼痛,乐颠颠儿地和妈妈一起去别处玩儿了。
同样是摔倒,给孩子消极的意识,那么他就显得脆弱娇气;而给他积极的暗示,那么他就表现得坚强乐观。如果你不想在孩子摔倒后费尽心思地哄孩子,那么就告诉他:“摔跤没有什么,一点也不痛。”
生活中还有许多与摔跤类似的事情,为了避免孩子总是处在消极情绪中,家长可以多多运用积极暗示。如果你希望孩子勇敢不怕黑,就不要用黑暗中有奇怪的东西来吓唬他;如果你希望孩子可以独立,那么你就告诉他独立的好处。当然,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哭泣,那么你就不要用刺激的行为和言语,比如“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来刺激孩子。这只能换来孩子新一轮的哭泣,“不要你了”的恐惧又引起孩子新的恐慌!
与其他教育方式相比,积极暗示往往是通过孩子的主动性来完成的。在积极暗示教育中,孩子的情绪大都是积极的,很少会感到自尊心受损,也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因为情绪的积极,孩子也都会很主动地去完善自己,尽力减少自己的错误。
另外,积极暗示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手势和表情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情绪。比如,孩子遇到冷冰冰的面容自然知道自己不受欢迎,也就会因为不受欢迎而产生消极的心理情绪。同样,哪怕遇到再大的烦心事,父母也不要动不动就用冷冰冰的表情面对孩子,这会让孩子不知所措,产生焦虑情绪。
积极暗示可以改变孩子的一生。所以,家长应该多用积极暗示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这样孩子的心理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良性发展。
运动,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
3岁的莲莲从到幼儿园的第一天起,就一个人缩在角落里,不和小朋友们玩耍。幼儿园老师点名让莲莲做游戏或回答问题,莲莲总是很紧张,有时候还因为紧张而哭起来。到幼儿园不到一个星期,莲莲就再也不肯去了。
莲莲妈以为孩子有心理问题,就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医生诊断后,说莲莲并没有什么心理疾病,只是因为内向,很容易紧张和恐惧。医生建议莲莲妈带着莲莲去游泳和滑冰。半年之后,果然莲莲遇到陌生人的焦虑和恐慌情绪都减少了,也可以和小朋友一起快乐地玩耍了。由此可见,滑冰和游泳缓解了莲莲的不良情绪。
除了滑冰和游泳,许多其他的运动也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运动对情绪有着很好的缓解作用,即使是有心理缺陷的孩子也可以通过运动方法来治疗。
下面是孩子一些常见情绪的运动方法,爸爸妈妈可以试一试。
焦虑
有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或其他关系,总是给孩子频繁地转学、搬家,这样就很容易让孩子焦虑。除了一些必要的心理安慰之外,爸爸妈妈还可以让孩子荡秋千、放风筝、钓鱼、双手接球等,让孩子摆脱焦虑的情绪。尤其是荡秋千,每天荡秋千20分钟,孩子的大脑分泌的“快乐因子”呔多芬就会增加80%,孩子的焦虑感也就大大降低了。
暴躁、易发怒
有些孩子性情比较暴躁,只要心里不舒服,就冲动地发脾气,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极端的反抗行为。对于这样的孩子,爸爸妈妈可以让他做一些需要耐心的运动,比如下棋、打太极拳、慢跑、射击等,可以很好地抑制孩子的冲动,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易沮丧,不够自信
容易沮丧的孩子,大多韧性和自信心都不强,并且做事也大多犹豫不决。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做一些简单而又有成果的运动,这是因为孩子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担心失败,而失败之后就会不断否定自我,时间一长就有了习惯性的消极认识。所以,为他选择的运动要简单一些,比如跳马、跳绳、跑步等。另外,专家还建议沮丧的孩子多游泳,一般游泳20分钟左右,孩子的沮丧感就平静下来了。
虚荣、骄傲
有些孩子自信心很强,甚至有些骄傲,喜欢逞强好胜。这时爸爸妈妈就可以为他选择一些难度较大、比较复杂的运动。比如长跑、下棋、打乒乓球等。这样一来,孩子的虚荣骄傲情绪就会减少了。当孩子成功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提醒他不要骄傲。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选择这些运动的时候,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否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自卑心理,那就得不偿失了。
哭泣,是自然的康复过程
《芝麻街》节目中的一首歌唱出了很多妈妈想说的话:
哭泣没有关系,
当你感到痛苦,你可以哭。
当你摔倒流了血,你可以哭。
当你觉得孤独无助,找不到人跟你分担,你可以哭。
哭泣没有关系。
在孩子最初来到世界的时候,唯一能够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就是哭泣。在以后最初的几年里,哭泣几乎是孩子求生的手段了:渴了会哭,饿了会哭,心里不高兴会哭,摔到、碰痛还会哭……总之,孩子哭泣的理由太多了。不过,孩子年龄越大哭泣就越少,因为大人总会这样告诉孩子:“都多大了,还动不动就哭!”
谁说长大之后的孩子就没有哭泣的权利?其实,对于孩子和大人来说,哭泣都是缓解情绪的好方法。在医学上,眼泪是缓解精神负担最有效的“良方”。一个孩子在适当时候用哭泣来宣泄内心的紧张、压抑情绪,是完全正常的。要知道,哭泣是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不用教就会的、无师自通的发泄方法。可惜的是,现在不少孩子已经不知道怎么哭泣了,而一个不知道怎么哭泣的人本身就是有了心理障碍。
有个刚刚上了初中的小女孩,因为班干部竞选失败,成绩下滑,很是郁闷,但是却不知道怎么发泄,每天只是闷闷不乐的样子。在她家里,父母是很少允许她哭泣的。从出生之后,她就被父母用坚强、勇敢、乐观等词汇来教育。有记忆的时候起,她就很少哭泣。因为自己的努力,小学时代她表现得十分优异,所以,哭泣的机会也比较少。
班主任注意到女孩的情绪,在她的引导下,女孩终于大哭了一场,竞选和成绩带来的压力也减轻了很多,终于可以像原来一样快乐地学习生活了。
相对女孩子来说,男孩子哭泣得更少,因为他们被大人告诉“哭泣是弱者的行为”,而男生只能做强者。但事实并不是这样,那些看电视剧就哭得“稀里哗啦”的人,在关键时刻可能比“有泪不轻弹”的人要坚强得多。而当一个人没有哭泣,就失去了发泄渠道,所以只能压抑下去,时间长了就会因为承受不住而产生心理疾病。
大人都很讨厌孩子哭泣,因为哭声让人心烦。但如果你因为自己心烦就强行制止孩子哭泣,那么孩子不仅可能出现不会哭泣的心理障碍,长大之后,这样的孩子大多还会出现情绪暴躁,喜欢打骂,从而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
所以,当你的孩子在哭泣的时候,不妨让他安静地哭一会。在他哭泣的时候,你要告诉他:哭泣没有关系,但不能只会哭泣。你还要告诉他在哭泣之后,需要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教子心理小提示:
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有了坏情绪大家都会发泄出去。大人大都有自己的发泄途径和方法。不过,孩子的发泄途径和方法就要少很多了。有的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到家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像疯了一样乱叫;或者原本活泼可爱的孩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了。对于孩子的乱叫和闷闷不乐,很多爸爸妈妈就是一顿呵斥和讽刺,但是这只能让孩子的心里更加“不爽”!甚至,这比不让孩子乱叫和闷闷不乐危害还大。
为什么不在家里给孩子一个宣泄的空间呢?
你可以在家里某个角落里,准备一些拳击手套、气垫。当孩子生气、压抑或者焦躁的时候,让孩子击打,这样孩子就可以将心中的坏情绪发泄出去了。不过,在建立“宣泄角”的时候,爸爸妈妈要和孩子讲明使用的原则和方法。虽然“宣泄角”有宣泄作用,但是并不代表孩子可以任意破坏里面的道具。
对孩子来说,宣泄角就像游戏一样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耍。但是,有些孩子的情绪并不能够在“宣泄角”宣泄出去。如果是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就要注意了——孩子很可能有心理障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会引起自责、内疚、不自信的现象。
另外,宣泄角一般只对暂时的问题管用,比如孩子偶尔和小朋友闹矛盾、吵架、学习一时不顺利,宣泄角可以缓解心理上的不快。要真正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还要从引发情绪烦恼的根源入手。所以,从根本上来说,爸爸妈妈和孩子沟通是让孩子摆脱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在沟通的时候,爸爸妈妈可以告诉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宣泄情绪,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情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