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宁可一人看蚂蚁也不和别人玩
姗姗出生的时候看起来和别的宝宝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不过,到了姗姗2岁的时候,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姗姗被送进了幼儿园。有一次,姗姗爸爸下班比较早,到幼儿园接姗姗,但是在姗姗班上的一大群玩耍的小朋友中,他怎么也找不到姗姗。最后,姗姗爸在一棵大树下发现了正仔细地看蚂蚁搬家的姗姗!姗姗爸有些奇怪,不过也没往心里去。
姗姗越长越大,但是语言发育却似乎很慢,别的小朋友都可以顺畅地说话了,姗姗还只是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说些简单的词汇,比如杯子、毛毛熊、水……这下,姗姗爸感到问题严重了。
是的,孩子一个人玩儿也没什么,但是小孩不合群就有问题了。尤其在孩子出现一些发育障碍的时候,很可能预示着孩子有一些心理疾病。姗姗的表现就很可能预示着姗姗有孤独症。
在儿童心理学上,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有孤独症的孩子很难像正常的孩子那样成长。他们不喜欢交流,理解能力很差,有时候他们就像一个外星人,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总是一个人游戏,不和别人说话,也不会像别的小朋友那样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和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变化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在我们看来,他们做事总是很刻板,对变化的事情很难适应,甚至自己的东西放在哪里都不能改变。有时候他们喜欢做一些奇怪的动作,比如东张西望、伸脖子等。
其实,有些孩子出生时就已经有了孤独症,但是因为和别的小孩子比较起来不是很明显,所以大多孩子的孤独症都是在2岁左右被发现的。如果孩子真的是孤独症,爸爸妈妈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治疗。因为大脑发育的最关键年龄是0~7岁,所以2~7岁是孤独症患儿训练最关键的时期。很多年纪小的孤独症患儿训练四个月,进步就很快,这样的孩子训练一两年就可以了。
下面是孤独症孩子的一些训练方法,爸爸妈妈在平时生活中可以与孩子多多练习。
目光接触的训练
目光接触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爸爸妈妈要先教会宝宝在听别人讲话时,接触别人的目光。宝宝开始并不会接触目光,爸爸妈妈要告诉宝宝“看着妈妈的眼睛”。宝宝不看的话,你可以抬起宝宝的小脸,让宝宝看着自己。
如果宝宝做得不错,可以给宝宝一些小奖品。爸爸妈妈可以让宝宝渐渐增加目光接触的时间和距离。另外,还可以换一些场合训练宝宝目光的接触。
手势训练
有目光接触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在吃饭、穿衣、游泳、上学等场合,对宝宝进行手势训练,比如再见、拥抱,等等。当然,在做手势之前,要让宝宝和你进行目光接触。
平时和宝宝多多进行身体交流,比如让他坐在自己的大腿上;和他边玩“拉锯”游戏,边唱歌谣,这样宝宝就会从中感受到你的情感。
说话训练
选择一些积极的沟通小游戏,比如给宝宝讲故事,然后让宝宝说说自己的看法,让他习惯去主动表达自己的意思。也许,刚开始他只会几个单词,但时间长了就可以鹦鹉学舌,然后慢慢地就可以主动说话。所以,爸爸妈妈一定要坚持下去。
让宝宝面对新事物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喜欢做相同的事情,爸爸妈妈可以尽量改变他。比如,可以引导他看没有看过的动画片;把他的小碗放在另外一个位置;带他出去多多接触大自然,等等。在你的引导下,他不知不觉就能习惯新事物。
也许,在这个过程中,爸爸妈妈要吃很多苦,宝宝也会受很多罪,但只要有了这个秘诀:信心+恒心+方法=成功,那么孩子就可以健康长大了。
怀疑癖——樱桃是什么颜色
很少有孩子出生的时候就怀疑些什么。他们不会想妈妈说的话是不是算数,也不会想圣诞老人是不是真的存在。当别人骂他“你很笨”的时候,他也不会想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开始怀疑起来。他们睡觉的时候会看看床底下是不是有小猫。他们刚刚吃了樱桃,但如果有阿姨问:“你知道樱桃的颜色吗?”他犹豫半天,最终还是跑去问妈妈:“妈妈,樱桃是什么颜色?”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如此多疑呢?为什么明明自己知道应该是这样,还要问一下大人的意见呢?很简单,我们的孩子很不自信,害怕自己说错做错。当然,这种怀疑的现象并没有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反而让很多爸爸妈妈觉得孩子很乖,无论做什么,都会向自己请示一下,甚至要不要看电视,要不要玩玩具,要不要睡觉和吃饭……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他没有一点自己的主意,你骂他:“你怎么一点主见都没有?”他怯怯地问:“妈妈,什么是主见?”
不要再为孩子总是征求你的意见而窃喜了,也不要因为孩子总是问你一些他应该知道的问题而觉得孩子好奇心很强。要知道,你的孩子可能正朝着怀疑癖的方向发展。在怀疑的背后,隐藏着孩子极度的不自信。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到了儿童的怀疑期。在人格发展的8个阶段中,其中提到了儿童早期——1.5~3岁——是克服疑虑感的阶段。正是在这个时期,许多的爸爸妈妈开始逗自己的宝宝:“宝宝真笨,这个都不会。”“听话,不然妈妈就不爱你了!”“一会儿妈妈就回来”(其实妈妈要出去很长时间)“一会儿爸爸陪你玩儿”(但是,爸爸忙到宝宝睡觉也没有陪他玩儿)……正是这些话不仅让宝宝对自己产生了疑虑,还对爸爸妈妈以及外面的世界开始了怀疑。他们认为自己是无能的、不重要的、没有价值的,于是他们自卑,怀疑一切,包括自己的能力。
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爸爸妈妈不要奢望他可以控制自我和自信,因为在这个时期他获得的是怀疑和自卑。长大后,你会发现在他身上有这样的缺点: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这样的孩子一旦到了社会上,必将丧失竞争力,甚至会在人生的重压下导致心理疾病。
其实,让孩子摆脱这些缺点是很简单的。那就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他权利和自由,告诉他:“宝贝,你是最棒的!”告诉他:“妈妈很爱你,你是妈妈的心肝宝贝!”“你的决定非常不错!”在鼓励和慈爱中生活的他,长大之后会成长为一个坚强、自主、自律的人,从而很好地适应社会,获得人生事业的成功。
神游——活在虚假的世界里
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存在着野蛮、神秘、梦幻、荒唐的元素。比如洋娃娃会说话、自己会和太空人大战、椅子会变成宝座、家里的小猫会变成老虎、很远的海上会生活着巨大的怪兽……如此诸多奇幻的东西。可以说,万事万物几乎没有孩子想不到的。正因丰富的想象力,孩子才会被称为想象家。
想象是创造力的重要元素。一位哲学家曾说:“想象对于孩子,比拥有万贯家产更加重要。”不过,我们要区分想象和幻想。在心理学上,孩子如果过于幻想就不是什么好事了。
幻想虽然也能给孩子提供创造力,但并不是说幻想对孩子就一定是好的。心理学认为,儿童幻想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果幻想受正确世界观指导,也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那么幻想就是积极的。相反,幻想就是消极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神游或空想。
如果一个孩子幻想过度,就是心理问题。过多的幻想会使孩子沉溺于自己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们是唯一的霸主。因为总是在幻想中,所以他们很少与人交往,也很孤独。他们没有办法专心学习,思绪四处游荡,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会走进自己的幻想王国。幻想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已经不仅是想象力了,而是一种心理问题。
那么,对于这类“富于”幻想的孩子,爸爸妈妈要怎样进行教育呢?
引导孩子将幻想转化为创作力
喜欢幻想的孩子想象力都很丰富,爸爸妈妈可以引导他们发挥这些想象,比如给他们提供涂鸦的工具,让他们把幻想的事物画出来,正确地将空洞的幻想转移到创作上来。
丰富孩子的现实生活
不切实际的幻想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单调造成的,所以爸爸妈妈可以带他们开阔视野、引导他们多做一些活动。比如,和同龄朋友一起玩耍、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整理自己的小房间等。这样可以很好地减少孩子的幻想时间,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世界里除了玩具,就是动画片。在玩具和动画片中,宝宝体验到的都是想象。他们会和洋娃娃讲话,会把自己想象成为圣斗士和怪物大战。在现实生活中,宝宝找不到感兴趣的关注对象,只好把自己放入幻想的世界里。所以,为了避免孩子的过度幻想,爸爸妈妈就要培养孩子更多的兴趣和爱好,让他在自己的时间里关注更多其他现实世界里的事物。
总之,孩子的想象和成长环境是分不开的,爸爸妈妈应该为孩子提供充实、快乐的环境,这样他们过多的幻想才会消失。
占有欲——丧失自我,成为物质的奴隶
“小孩应该吃小梨,大人才要吃大梨”,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对自己的孩子讲“孔融让梨”的故事,想告诉孩子从小就要懂礼让。不过如果给2岁左右的孩子讲这个故事,他大概是听不懂的。这个时期,他们的口头禅就是“我要!我要!我还要!”
孩子到了一岁半,就会对爸爸妈妈说“我”“我的”,他们会和小朋友抢玩具。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孩子的这种表现为“建立自我”,并且这种“建立自我”的阶段要持续到3岁。这时的孩子,有占有欲是很正常的,在他们占有一些东西的时候,可以巩固自我认同感和安全感。对于他们来说,这些东西就是他们的,别人一动也不能动。当别的小朋友拿了他的玩具,他就会像小老虎保护自己的领地似的和人家争夺,也不管自己的玩具会不会被抢坏。
很多爸爸妈妈很少干预孩子这个时期的占有欲,孩子喜欢什么就给他什么。面对一些小朋友来抢孩子的玩具,爸爸妈妈自然也不用强迫孩子非要和别的小朋友分享。占有欲的满足,可以让孩子的心理正常发展。如果一个孩子从小被剥夺了应有的占有欲,长大之后,他就会弥补童年的“不足”,成为一个自我、自私的人。
不过,在满足孩子占有欲的时候,爸爸妈妈要注意不要让孩子的占有欲畸形发展。尤其在孩子到了3岁以后,他就应该学会和别的小朋友分享。这个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已经提高,他不像1岁多那样只知道“我”,他还知道“你”“他”,他会认识到有些东西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所以,3岁以上的宝宝见到别人家里的东西,很少会任性地去抓,而是等阿姨或叔叔拿来给他。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个东西不是自己的,这里也不是自己家。
当然,有些孩子到了3岁以上,还依旧喊着“要!要!要!”,那么爸爸妈妈就要关注一下他的心理。因为他很可能由于欲望过强,而产生心理病变。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畸变取决于在爱和占有之间做出的选择。孩子的占有欲会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去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好好地保护自己“抢到”的东西。不过,要是孩子没有找到自己“抢夺”的动力,那么他就会把这种动力转化为对物质的拥有,他们觉得自己是被物质吸引才去占有的。
其实,这种占有并不是孩子的本性,究其根本只是对这个东西好奇罢了。但是,如果孩子的好奇变成了对物质的占有,那么他们就会变得贪婪和自私,从而丧失自我,成为物质的奴隶。所以,爸爸妈妈在孩子追求某件东西的时候,要清楚孩子为什么喜欢这个东西,避免孩子依附他追求的物品。
自卑感——你的不允许代表孩子连杯子都不如
很多大人都觉得自己的小孩不够好,所以他们告诉孩子:“应该这样吃饭”“应该这样走路”“应该这样拿东西”“不应该去做‘困难’的事情”“这么笨,长大没有出息!”……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大人可能过度把孩子当作孩子,或者把孩子当成了大人。
在这样的教育中长大的孩子,总是谦虚有余、信心不足,即使他们已经做得很优秀了,但在心里还是觉得自己很差劲,只要没有完成自己定下的目标,就没有办法接纳自己。
当然,这并不是说自卑感强的孩子长大后就更优秀,相反自卑感强的孩子,大多前途并不是很乐观。要知道,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被接纳、被肯定,心理有所归属。对孩子来说,最痛苦的体验就是感觉自己不如别人,被别人排斥、否定。所以,自卑的孩子大多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害怕自己被拒绝。而一个过度自卑的孩子,大都伴有敏感多疑、胆怯懦弱、孤僻内向的特点,而这些消极特点就是一个人成功的阻碍。
孩子在幼年时期产生自卑心理是非常有害的,可能让孩子一生都背着这个消极的包袱。或许你会说,难道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有所局限,让孩子谦虚谨慎不骄傲不也很好嘛?
其实,不用大人刻意安排,孩子在生活中已处处体会到自己的渺小了。他们本身是生活在大人世界中的,生活的每个细节都会受到大人的“摆布”。所以,很多小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快点长大,快些摆脱大人的限制。他们希望自己可以像父母一样“随意”地生活。
不过,大人似乎并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所以很多孩子很不幸地被告知:“你是这么差劲!”有些大人害怕如果对孩子夸赞“很好”,孩子就会骄傲,从而不去努力和进步。所以,不少大人都喜欢用剥夺孩子的自信,来“帮助”孩子成长。
不得不承认,这种方法是可以让孩子获得动力的。很多孩子也正是在这种动力下,变得成功起来,他们小的时候学习很好,长大后工作也很努力。但是,他们心里总是感到不安全,他们害怕失败,他们无力承担失败带来的后果。所以,他们只喜欢做可以让自己成功的事情,他们不喜欢冒险。由此,他们埋没了自己更多的能力,错过了更多成功的机会。
有个年轻人工作一直很优秀,很快就从公司脱颖而出。但是,当上司告诉他,你被提拔为副总了。这个年轻人就百般推辞,上司执意让他做下去,结果这个年轻人递了辞呈。以后,这个年轻人又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但他都百般拒绝,迫不得已就辞职。
这个年轻人的反常表现,就是幼时经常体验自卑引起的。一个人,无论他本质上多么优秀、多么成功,但都会被自卑困住手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父母深思的问题。
在生活中,自卑者成功的现象是比较少见的。因为更多的自卑孩子并不拥有自己的优势,再加上大人的消极教育,他们少许的动力早就被“消灭”掉了,从而陷入深深的绝望之中。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总是没有信心和勇气做事,那么就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打击了他的信心,是不是总是否定他,甚至连他拿个杯子也不允许,因为你害怕他摔破杯子。要知道,在他心里,你的不允许代表着他连一个杯子也不如,自然,他也就没有勇气做更难的事情了。
“养不教,父之过”,爸爸妈妈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糊涂而让孩子陷入人生的悲哀之中。其实,只要你给孩子更多的鼓励,少一些限制,那么他就可以健康自信地成长了!
过度恐惧——看到小鸡就吓得乱叫
一位妈妈无奈地描述了儿子——
我发现糖豆胆子很小,根本不像一个男子汉。他快4岁了,每天晚上睡觉一定开着灯,还要有人陪着才能睡着。遇到打雷下雨天,他就缩在自己的小床上尖叫,连跑到大人身边的勇气都没有。更有甚者,幼儿园组织了一堂生物课,老师拿了两只小鸡让全班同学观看,小鸡到了糖豆那里,糖豆看着小鸡吓得大叫起来。一堂好好的生物课成了糖豆的尖叫课。
其实,孩子害怕一些东西是很正常的。人类与生俱来都有恐惧心理,并且恐惧心理还可以让人意识到危险和伤害,避免不幸的事情发生。一个正常的小孩子,在出生的时候,就会有恐惧的反应。那些强度大、变化大、新奇的事情都会把他们吓得哇哇大哭。等到他们长大一点,就会想象一些东西使自己害怕,比如黑暗的地方、毛茸茸的动物或者虫子。
1岁以后的孩子才会有怯生表现,因为他们已经有了认知能力,他们对熟悉的事物感到安全,对陌生的事物感到恐惧。随着年龄的长大,他们还有了预感事情发生的能力。所以,当妈妈走向门口的时候,他们就会大叫,因为此时他们已经预期到分离。
虽然恐惧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但是大多小孩因为渐渐成长和对生活的熟悉,恐惧心理就会大大降低。不过,这不是说所有的小孩都是如此,上面我们看到的糖豆就是一个没有消除恐惧心理的孩子。这样的小孩大都比较依赖爸爸妈妈,他们只有在父母身边才会感到安全。
小孩子出现这样的心理,大多和爸爸妈妈早期的“恐怖”教育分不开。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就对他讲一些恐怖故事,比如大灰狼、魔鬼,这些恐怖形象在孩子心里一旦扎下根,就很难去除。没有父母的时候,这些令人恐怖的东西就会从他们原始的记忆中蹦出来,使得他们惶恐不安。而当这些恐怖事物重复出现后,他们的恐惧心理就被强化了。于是他们不得不寻找安全的地方来克服自己的恐惧,而父母就是他们最好的“安全岛”。所以,我们看到大多胆小的孩子都比较依赖父母。
除了父母的“恐怖”教育外,孩子也会对自己看到的现象产生恐怖心理。比如,他看到别人被蜜蜂刺到的疼痛表情,就会害怕起蜜蜂,或者和蜜蜂相似的动物。他看到妈妈遇到毛毛虫大叫,自己见到毛毛虫也会变得惊恐起来。所以,许多小孩子和他的爸爸妈妈恐惧的事物相同,比如蟑螂、小狗、青蛙。因为大人的行为让他意识到有些东西连父母都是害怕的,自己也就更加害怕了。
所以,想要孩子摆脱恐怖心理,父母先要做出勇敢的榜样。而当孩子遇到一些恐怖的事情时,爸爸妈妈要将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讲给孩子,以减少孩子的恐惧心理。
如果你家的孩子已经对某些事物产生了恐惧心理,你就要亲自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们这些东西并不可怕。比如,孩子恐惧小狗,妈妈可以抱回家一只小狗,先让孩子放松下来,然后自己去抚摸小狗,告诉孩子小狗并不可怕。最后让他试着触摸小狗,渐渐地他就会明白原来小狗真的一点也不可怕。
值得注意的是,在预防和矫正孩子的恐惧心理的时候,爸爸妈妈还要注意不要溺爱孩子,也不要随意责罚孩子,对孩子反复无常,会让孩子胆怯、恐惧心理发生率更高。
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勇敢的,也没有一个孩子天生就是怯懦的。让一个孩子走向这两种不同的端点,教育就是其中无形的推手,好与坏都握在父母那里。
强迫症——一个小时就要换一双袜子
还记得《老友记》中的莫妮卡吗?那是一个追求完美的女人。一次,她的男朋友一时冲动,想给莫妮卡一个惊喜,于是把家里里里外外都整理了一遍,最后却发现东西都放不回原来的完美位置了,于是吓得不知所措。生活中,莫妮卡还有极度的洁癖,以至于室友菲菲无法忍受,搬了出去。
莫妮卡的这种现象就是强迫症,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出现,小孩子也是如此。比如,他们遇到路上有裂缝的地方就会跳过去,喜欢走路碰周围的东西,或者看见空白的纸都想乱画点什么。有的孩子做作业要求很工整,别人觉得他写得很好了,但是他总是不满意,反复地修改,直到自己满意才罢手。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出现上面的种种现象,那么表示他有强迫性的人格。有强迫性人格的小孩很像上面的莫妮卡,对事物要求十全十美。虽然他们很小,但是总是有自己的一些小规则,比如安全的规则、干净的规则、正确的规则。为了达到这些小规则,他们就对自己很苛刻。他们害怕不确定的东西,喜欢线性的思维和对规则无条件的屈从。不过,从心理学上看,这种强迫性人格并不算病,只是一种人格特质而已。
小孩追求完美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是,因为苛求完美,一旦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程度,就很可能陷入一种自责和不安之中,并且还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这样的孩子如果遇到要求严格而且同样追求完美的父母,那就很可能走向强迫症。据统计,有1/3~1/2的强迫症患者病前就有强迫症人格的表现。
大多孩子的强迫症都是家庭教育失误引起的。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完美,加上生活的刻板和僵化,都会使得孩子思想和行为缺少变通。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高,从大事到小事,规矩都很多,鞋要怎么放,饭要怎么吃,怎么洗脸、刷牙、睡觉……结果,孩子就可能逐渐发展成强迫症了。
所以,爸爸妈妈如果发现孩子对自己要求比较高,就不要再对他苛责了,而是要给他更多的谅解,减少他们的心理压力。当他们失败的时候,要安慰他们已经做得不错。
对于有强迫人格的孩子,父母要注意他们的表现,及时发现他们是不是患上了强迫症。如果他有下面这样的表现,爸爸妈妈就要注意了:
强迫计数——总是不能抑制地数自己见到的路灯、电线杆、台阶或窗户格。
强迫性洁癖——反复不停地洗手、换衣服、擦桌子,到了公共场合唯恐衣服和身体粘上脏东西。
强迫疑虑——出门时,明明拿了糖果、玩具、钥匙等,但总是反复检查;自己在外面,总是害怕家里出现问题,并且感到焦虑。
强迫观念——总是有可怕的观念提醒自己,对过去的事情反复思考、反复回忆。
强迫症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都很大,他们会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所以,他们做事的效率总是很低,总在翻来覆去地重复,唯恐自己犯错。
爸爸妈妈发现孩子有强迫症状之后,教育孩子就要更加小心,以后不能随便责备孩子了,而是要让孩子认识到有些事情不需要十全十美,避免孩子和自己较劲。
爸爸妈妈还要多加培养孩子更多的情趣爱好,比如打球、唱歌,让孩子接收一些新的东西,抑制他的强迫思想和行为。
教子心理小提示:
宝宝的“物品所有权”和“物品分配权”
一天,妈妈收拾一些女儿用不上的衣服和玩具,准备送给她的小表妹。但是,4岁的小女儿一看到妈妈拿了自己的东西就大哭起来,还拉住妈妈的包包大叫:“你干嘛把我的东西给别人?”妈妈不明白,这些东西她平时根本不碰一下,并且她还有很多其他的衣服和玩具,要这些没用的干什么?并且,女儿平时可是大方得很,怎么现在这么小气了?
如果妈妈懂得孩子也有自己物品的所有权和分配权,此时就会明白许多。的确,这些东西都是女儿的,女儿也不需要它们,但是这些东西在女儿看来是属于她的,只有她才有权使用和分配这些东西,即使是妈妈也没有这样的权力。
而妈妈显然没有注意到女儿的这种心理,所以,在收拾女儿东西的时候,根本没有和她打招呼,只是觉得孩子没有用就送给表妹算了。很显然,这种不打招呼的“收拾”行为,大大伤害了女儿的自尊心。在她看来,妈妈没有经过打招呼,就是“抢夺”和“偷窃”自己东西。为了自己的权力,小女孩于是愤怒和生气了。
小孩子到了一岁半以后就会有“物品所有权”和“物品分配权”的模糊意识。他们虽然表达得不是很清晰,但是他们会用动作占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和玩具,只要别人拿走,他就会生气和大哭。所以,大人都会觉得这样的孩子很霸道,于是总是教育他,应该把自己的东西适当地让给别人。结果,这就让孩子更加霸道,他生怕自己的东西被大人抢跑。
相比那些霸道的孩子,有的小孩要显得“大方”多了。不过,3岁之前的小孩子很“大方”,家长就要注意了,因为这些大方的小孩子,大多都是自己的东西被别人抢走了。如果孩子的东西总是被抢,那么他就很难形成“物品所有权”和“物品使用权”的概念,并且他长大之后也很难用自己的力量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对于这样的孩子,家长要刻意培养他们“物品所有权”和“物品分配权”的意识,比如给孩子买了玩具,告诉他这个玩具是他的;在自己拿他的玩具时征求他的意见;当他的玩具被抢后,告诉他,别人抢他的玩具是不对的,他应该用正当的手段拿回自己的玩具……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孩子还具有意志薄弱的特点,家长在这方面也要注意培养。
“物品所有权”和“物品使用权”概念是孩子区分自己与别人的关键,也是自己独立成人的开始。他们在属于自己的物品中,感到了父母的爱和自己作为小主人的意识,同时他的自豪感、责任感、自主意识和自信心都会得到增强。在保护自己的玩具的过程中,他还会感受到一种独立性。对孩子成长来说,这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所以,家长要对孩子的“物品所有权”和“物品分配权”进行保护,不能“蛮横”地“掠夺”。否则,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打击,产生不安全感和反抗行为。
在保护孩子权利的同时,家长要对其进行引导,不然孩子就可能变得吝啬和不近情理。比如,妈妈可以鼓励他与别的孩子一起玩耍。当双方有了感情,孩子就会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其他小朋友玩儿,从而培养孩子大方的性格。同时,他的“物品所有权”和“物品分配权”也没有受到伤害。此举可谓一举两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