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场合要给孩子留面子
机场安检处排了很长的队。虽然很慢,但是大家都很安静。忽然,一个尖利的斥责声音响起来,越来越大,足足有七八分钟,因为说的不是中文和英文,所以人们大多都听不懂。被训斥的是个小男孩,大概是被训斥惯了,并没有哭,只是小脸绷得很红,一脸委屈愤恨的表情。训斥小男孩子的是位女士,满脸怒气,一副不肯罢休的样子。
显然,这个女士大概是小男孩的妈妈。儿子做的事情或许让她十分气愤,但无论多么气愤,在公众场合责备孩子都是不好的。看看小男孩的表情,大概因为妈妈的训斥,自尊心已经被伤害得不成样子,已经有自卑的倾向了。
小孩子都比较敏感,大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他对自己的评价。相对大人来说,孩子本身就会感到自己渺小。所以,大人不经意说的话,都可能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有个小女孩报名参加文艺演出,在排练节目时被老师淘汰了。当时老师当着其他小朋友的面对她说:“你回班上去吧,老师不要你了!”这时,小女孩哭着说:“以后我再也不跳舞了!”为什么小女孩表现这么激烈?因为老师的话伤害了她,让她在众人面前丢脸,感觉自己很没用。
孩子的自尊心和大人给予他的尊重是分不开的,大人的评价也左右着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因为他们相信大人说的话就是权威。如果家长总是像上面的妈妈和老师一样,不给孩子留面子,尤其是在公众场合批评斥责他们,那么他们体会到的就是丧失自尊,自然对自己的评价也就不高,以后做事也就退缩起来。相反,家长如果给孩子面子,那么他们也就觉得自己有面子,以后干起事来也就有了自尊心、自信心。
心理学家发现,良好的自尊心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有着良好自尊心的孩子可以很快地适应新环境,遇到新事物时表现出的是热情,而不是退缩。他们喜欢和人交流,诚实、大方、自信、快乐,甚至还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灵活地面对别人的责难。
相反,那些自尊心不足的孩子就消极多了。他们对新环境很难适应,不喜欢新事物,宁愿做简单枯燥的事物,也不愿意去尝试新的活动。他们不喜欢和人交流,朋友很少,知心的也就一两个,面对别人的责难,他们往往用眼泪和愤怒来表现自己的情绪,但是很少能够把事情处理妥善。一般情况下,他们看起来都不大快乐。
不要再以为“小孩儿没脸”,就对他们随意地嘲笑和谩骂,以为孩子小,就把他们的“小秘密”大肆宣扬。要知道,孩子1岁多就有了自我意识,到了三四岁就能理解别人的评价,而别人的评价就会慢慢转化为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像我们大人一样,呼唤着尊重。
由此可见,在公众场合,大人最好给孩子留面子,不去揭他们的“小伤疤”,比如尿床、考试成绩不好、怕打针等。这样孩子才会有面子,才会自尊自爱,从而积极面对生活。
蹲下来,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有部电影叫《看上去很美》,讲的是幼儿园里孩子吃、喝、拉、撒、睡的小事情。这部电影是以儿童的眼光看待儿童的世界。有这样一个小片段:
老师:“小朋友记住了啊,加饭举右手,手掌伸直。方枪枪,你错了,这边是右手!加汤举左手,看着我,握住拳头。这边,握住拳头。吃饭不许讲话,啊!”
老师:“方枪枪,你要干什么?”
方枪枪:“我要尿尿。”
老师:“你洗手前没撒出尿,对不对?以后必须养成上厕所的习惯,不许吃饭期间拉屎撒尿。扣你一个小红花!”
方枪枪无语。
老师:“快点拿出来给我呀!”
从电影中可见,幼儿园也只是看上去很美而已,孩子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自由和快乐。虽然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但是这个世界的规则却是大人制定的,其中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小红花了。方枪枪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洗手前没有撒出尿,吃饭的时候去尿尿就要被扣小红花。但是,在老师面前,他是那么渺小,所以得之不易的小红花就被强行拿走了。
在这里,孩子和大人之间只是一个要求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根本谈不上平等。这让孩子感到了气愤和不平。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很多。大人喜欢让孩子做和自己一样的事情,大人喜欢孩子听自己的话,因为大人觉得这样是正确的,但是却忘记了孩子还没有长大。大人不知道,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是什么。
大人只有蹲下来,才能跟孩子平等对话,才能看到自己决定的事情是不是正确。
有个小孩子很讨厌逛商场,因为在他小的时候总是被妈妈牵着去逛商场。在商场里,他看到最多的不是漂亮的玩具和食品,而是大人的腿和脚。他感受的不是玩具的可爱和零食的美味,而是移动的“腿森林”带来的繁杂、压抑和恐惧。
你是不是也曾经牵着自己的小孩去逛商场呢?在他的小步子和小身高下,你感受到他的疲惫和压抑了吗?大人是孩子的权威,是孩子的规则,但是很多大人却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大人,孩子只是一个孩子,在不同的眼睛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理解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你是不是告诉孩子,吃饭时不要总是掉筷子?但想过没有,孩子的手还那么小,怎么可能抓好那么大的筷子?你是不是责备孩子,为什么顽皮地把桌子上的杯子碰掉了?但是,你想过没有,他那么矮,看得见桌子上的杯子吗?为什么作为父母的你不把杯子放在安全的地方呢?却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孩子的身上?所以,不要说孩子不懂事,而是大人没有懂得孩子的心思,没有把孩子当作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对待。真正不懂事的是大人才是啊!
每个有自主意识的人都希望平等,孩子也不例外。每个小孩都希望爸爸妈妈问问自己的意见,希望自己可以单独地做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像大人一样,他们不喜欢独断专行的人,他们讨厌父母忽视自己的意见,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个子小,就必须什么事情都要听父母的,就要全部按照父母的意思做事?他们的心声埋藏在很深的地方,但没有人听得见。
也许,你会说他只是一个孩子,但别忘了他最渴望成为的是和你一样平等的人。所以,当你高高兴兴拿着自己给孩子买的漂亮衣服回家时,孩子却不冷不热。这个时候,不要责怪孩子不懂感恩。你要做的是——向孩子道歉,因为在你给他买衣服时,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如果你一脸铁青地说:“你怎么这么难伺候!哪个小朋友跟你一样?”你这就属于无理取闹了,自己犯错了还意识不到,岂不是一种无知吗?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
明敏11岁的时候,就能够自己出门旅行了。买车票、订旅店,还可以向警察询问一些问题。明敏的同学都羡慕极了。这个暑假,明敏决定去江南旅游,旅行用品之类早就准备好了。当然,游江南的不仅是明敏自己,还有曾经与她一起旅游过的驴友。
想过没有,你的女儿11岁时在做什么?是不是还像五六岁那样,围在你的身边?偶尔学校郊游的时候,你会把一大堆东西都准备好,生怕他受到什么委屈。你不曾想到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像上面的明敏一样,可以自己背着包,和自己认识的朋友去走南闯北。当然,你去问自己孩子的时候,他的确也没有这样的胆量去这样尝试。
也许,你会说孩子长大了还不是一样可以单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还不是可以自己去旅游、结识陌生的人。是的,他长大之后,是应该有这样的胆量。但是,不同的是他没有胆量做更多的事情,他本来可以凭自己的能力做更成功的事情,但是他不敢去做,因为他的信心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
不得不承认,明敏是一个幸运的女孩子,因为她的妈妈有勇气和信心让她这样做。当然,明敏的妈妈开始也不是这样“豁达”的。明敏5岁的时候,从来没有自己单独出去玩过。
一个周末,明敏很想去找同一个小区的同学玩,于是她征求了妈妈的意见。妈妈考虑了一会儿,答应了明敏,告诉她中午要回来吃饭,明敏高兴地跑掉了。妈妈害怕明敏出事,就在后面偷偷地跟着。她发现明敏虽然很小,但是对自己教育的诸如注意路面的小坑、不要东张西望等,都记得牢牢的。中午时候,明敏果然按照约定回家吃饭了,并且很高兴地对妈妈讲自己玩儿得多高兴。从此以后,明敏就能够单独行动了,并且每一次都会向父母汇报。
孩子小时候得到什么,长大之后就会拥有什么,信任也是如此。信任本身就是对孩子的鼓舞,孩子在得到信任的时候,也会更加信任父母。这样的亲子关系无疑是很好的,父母不会害怕孩子做不好唠叨孩子,而孩子也会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信任。拥有父母信任的孩子,从小不用父母说教就会努力学习,当然成绩也很好。他们还喜欢帮父母做家务,喜欢和父母说自己的心事,遇到重要的事情,从不会自己单独行动,而是和父母商量。
父母的信任教育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其做事的自信力。而且,双方之间因信任能避开很多不必要的谎言和争论。因此,信任教育可以让孩子的人生更成功。
爸妈的教养要“统一战线”
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为了把他教育得更好,很多父母使出浑身解数。孩子是一个,大人是两个,甚至是三四个,这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教育方案里,难免会有冲突与不一致。谁的对呢?哪个更好呢?大人之间往往争论不休。
爸爸带着5岁的家林到同事家玩,回到家里的时候,发现家林鬼鬼祟祟,进屋就跑到自己的小屋里去了。爸爸很疑惑,推开家林的房门,发现儿子手里拿着一个剃须刀。爸爸知道这个剃须刀不是自己的,因为他的剃须刀从来不让儿子碰。爸爸一想,剃须刀一定是儿子从同事家偷来的。爸爸决定好好教育一下家林,家林很乖,很快就认错了,还掉下了眼泪。
这时,奶奶过来了,看见孙子正在哭,一把搂过来,一个劲儿地哄。爸爸很不满意,说家林偷了人家的东西。奶奶说:“小孩子偷东西很正常,你小时候还不是上树偷人家的桃子,结果让马蜂蜇得嗷嗷叫!”孩子听到这儿,一下子就笑了。
很显然,由于奶奶的护短,爸爸的教育全部作废。家庭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但很多时候,思想不统一却会“帮倒忙”。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思想必须保持一致,否则孩子就会感到父母对“可以”“不可以”“应该”“不应该”等概念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即使其中一方是最合理的要求,在孩子看来也是暴力、强制的,践踏了他的自由。这样的教育最终会让孩子养成任性、不讲理的恶习。
在大人矛盾期间,聪明的小孩很快就能学会如何和家长周旋。一方面,对严厉的大人,他们表现得很乖,言听计从;另一方面,对于亲切的大人,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任意妄为。这两种情况继续发展,就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在面对比自己强大或者蛮横的人面前,唯唯诺诺,讨好别人;而面对那些老实、怯懦的人,狠狠地欺负,任意地打骂。时间一长,就形成了双重人格,这样的人格很容易导致精神分裂。
大人的不一致教育还会影响父母的权威性。孩子本身是无知的,需要教育,但是当孩子不认为父母说的话具有权威的时候,自然不会接受父母的教育。所以,在很多教育观念不一致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都有“阳奉阴违”的特质。他们表面听从父母,无非是因为受到父母的“经济控制”,害怕父母责罚而已。而如果一旦没有父母的控制,他们就会肆无忌惮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论对错。
不一致的教育会让孩子不知听谁的才对,分不清自己做的是对是错。一旦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是非不分,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那些家庭教育思想一致的小孩就显得明智和果断很多,并且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行为。父母的思想统一赋予他们心理的稳定和明确,从而让他们长大以后做决策的时候更果断。
所以,大人在教育小孩的时候,形成“统一战线”很有必要。如果在家庭教育中,大人之间存在分歧和矛盾,最好在孩子背后讨论协调,而不能当着孩子面发生争执,针锋相对。另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态度也要一致,不能“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个“为什么”
提问几乎是小孩子的专利。学会说话和走路的小孩,随着视野开阔,见到的东西也就越来越多,世界变得越来越大,于是他们的问题也就越来越多。语言能力给他们提供了问问题的“条件”,在面对如此新事物的情况下,他们迫不及待地向大人寻求解释。
他们见到什么问什么,想到什么问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月亮为什么不会掉下来?”“我们为什么会有五个手指?”“我为什么有小鸡鸡?”“我是怎么来的?”……他们从不考虑自己问的问题是不是可笑,也不会去想爸爸妈妈能不能答出自己的问题,他们更不懂人情世故,在该问问题的时候提问,在不该问问题的时候,闭上自己的嘴巴。他们的思维单纯而一针见血,想到一个问题,就迫切地需要正确的解答。
所以,在问问题的时候,他们总会“碰壁”:“小孩子,不懂的不要乱问!”“不是告诉你了吗?你怎么这么事儿多?”“没看爸爸很烦吗?一边玩儿去!”……于是,这个小家伙伤心地走了,他这才知道问题不是随便问的,原来问问题会讨人嫌,原来大人也有不知道的时候……于是,很多小孩子都乖乖地闭上了嘴巴,看到一些新鲜的事物,再不会激动地大喊:“妈妈,你看那是什么?”所以,我们发现,孩子越长大,问题也就越少,家长也不必费尽口舌地告诉他“这是什么,干什么用的”。不少父母因此而感到轻松,总之解脱了!
可惜的是,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在问题消失的时候,也随着慢慢消失了。这正是一个失败教育的开始。随着好奇心的泯灭,孩子不再主动认识世界,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降低了。同时,他们也很少再有主动获得知识的快感。随之而来他也失去了本身应该具有的独创性,而这才是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一个人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独创性,也就没有了主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父母应该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如果当时实在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孩子的问题,也要记住问题,等自己空闲的时候,认真给孩子解答。有时候,孩子问的问题可能自己也解决不了,或者给孩子解释不清,那么应该告诉他,这些是自己不能解答的,或者告诉孩子等到他长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听懂这些东西。
不要因为自己怕丢面子,怕在孩子面前没有权威,随便编个答案告诉他。这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在他没有知道事情真相之前,会把你的答案当作真理,告诉别的小朋友,带给他的很可能是嘲笑和讥讽。等他知道真相之后,就会不相信你了。
为了解答孩子的问题,父母会加强自身的学习,还会和孩子一起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有些聪明的父母在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还会摸清孩子的兴趣所在,并开始积极地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愚昧和粗暴的父母,只会觉得孩子是没事儿找事儿,批评责备孩子,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总之,一千个父母有一千种回答孩子问题的方式,自然养出的孩子也就有一千种。
别过多干涉孩子,他也需要自己的空间
因为妈妈看自己的日记和信件,佳玲已经和她生了好多次气了。表面上,妈妈同意再也不看她的信件和日记,但是没想到,她竟然从原来堂而皇之地看改为偷偷看。佳玲不得不对妈妈的行为保持警戒,总是觉得不踏实,所以她决定不再写日记,同学写给自己的信,也看完就撕掉。
妈妈终于“老实”了一阵,但最近佳玲又发现妈妈竟然偷听自己和同学的电话!“我又没做错事,干嘛像看贼似的盯着我?”佳玲生气地质问妈妈。
很多大人都有看孩子日记和信件的经历。其实,父母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孩子开始不和自己讲心里话,还积攒了一大堆的秘密,抽屉上了锁,信件藏起来,和同学打电话似乎都神神秘秘的。这让习惯掌控孩子一切的父母觉得很不适应。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大人有,自然孩子也有。明智的父母知道如何保护孩子的心灵空间,保护他那些小小的隐私。因为这是对孩子起码的尊重和信任。他们知道,虽然孩子是自己的,但是他和大人一样,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拥有只属于自己的一些东西,谁也没有权力去剥夺。而这,就是孩子的隐私。
孩子的隐私在法律上也是受到保护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规定:对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查阅。这就是说父母偷看孩子日记、书信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当然,孩子不会因为大人看了自己的信件和日记就和父母对簿公堂,他们只是希望自己可以有一份心灵的空间而已。为什么孩子的个人权利在父母面前显得这么“卑微”呢?这才是大人应该考虑的问题。
其实,孩子有了自己的隐私,大人应该感到高兴,这是他迈向成熟的表现。有了隐私的孩子,才会更快地独立起来。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应该有十一二岁的心理,如果他的心理仍像三四岁那样,在父母面前那么透明,那么说明他的心智成长是不健康的。
聪明的家长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保护孩子的隐私。他们不会在别人面前揭孩子诸如尿床的短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孩子的小秘密,是孩子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也因为这样,大人可以为孩子保守秘密,所以孩子在长大之后,也愿意和大人说出自己的一些小秘密。他们不会给自己的抽屉上锁,也不会刻意把自己的日记和信件藏起来,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绝不会偷偷地看自己的东西。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不喜欢和你说心里话,有一大堆自己的秘密,那么你应该反省自己,是不是曾经把他的秘密晒出去,一点儿尊严都没给他?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自己,偷偷看孩子的信件,还自以为用很正确的理由“我是为你好”堵上孩子的抱怨。这样只能让孩子把自己的秘密藏得更深,更加不信任父母而已。如果严重的话,还会让孩子产生抑郁和焦躁心理。
在此,恳请那些现在还在干涉孩子隐私的大人们快住手吧,这才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教子心理小提示:
不要让孩子讨厌自己的性别
如果你问一个3岁的小姑娘:“你是男孩还是女孩?”她会很清楚地告诉你:“我是女孩子!”你问她喜欢什么,她会告诉你喜欢漂亮的裙子、洋娃娃、颜色鲜艳的发卡等。
其实,早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我是谁”。等到3岁左右,他就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性别。还会像上面的小姑娘一样,知道自己要玩洋娃娃,男孩子要玩汽车。
所以,如果大人在这个时期,把男孩朝着女孩方向打扮,那么这个小男孩就会向女性倾向发展。比如,像女孩子一样喜欢洋娃娃而不喜欢汽车,在其他喜好方面也是如此。如果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喜欢男孩子的东西,他还很生气地说:“我不想当男生,我要当女生!”
很多时候,孩子讨厌自己的性别是父母影响的。有的家长本身比较喜欢男孩子或者本身比较喜欢女孩子,而自己的孩子却不是自己喜欢的“性别”。于是,就把孩子当作另外一种性别的孩子来抚养。比如,给小男孩买女孩的衣服,或者给女孩买男孩子的玩具。他们还会告诉自己的孩子,妈妈(爸爸)比较喜欢另外一种性别的孩子。时间一长,孩子的性别认识就比较混乱了,以为自己是女孩或男孩,并且讨厌自己本来的性别。
到了5岁,孩子已经真正开始了解两性的差别了。性意识正常发展的小孩都知道,男生不能穿裙子,不能戴发卡,甚至知道男孩子长大后要做那些男人的事业。如果大人追问他们:“男孩子和女孩子怎么不一样?”他们还会不好意思地说:“男生有小鸡鸡,女生没有。”
但是,那些性别意识混乱的小孩却不明白,他们总是做着和自己性别相反的事情。小男孩总会和小女孩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而小女孩却打扮得像个男孩子一样,和其他小男孩疯疯癫癫地玩宇宙大战。时间一长,因为总是在异性群体中间,这就强化了男孩的女性化,和女孩的男性化,而孩子本身“性别”应该具有的品质和特点却没有得到培养。如果玩得不顺心,和别的小朋友发生矛盾,还会被别的小朋友“揪住把柄”,比如女孩子被说成假小子,男孩子被嘲笑为胆小鬼,造成孩子的交际障碍。
更为严重的是,性别意识混乱还会影响孩子以后的人生。因为对自己本身性别的讨厌,和对另外一种性别的追求,这些小孩子都希望自己变成另外一种性别。小的时候因为没有能力改变自己的性别,长大后他们就会通过手术让自己变性。据统计,大约有2/3的男性同性恋者其幼年就有女性化行为。当然,有的人不会变性而是过着本身性别的生活。但是,他们却总会陷入性别错位的痛苦之中,毕竟在社会中,很多人对这种异性化的行为并不肯定。
所以,在教养中,大人最好避免用模棱两可的性别教养方式。不要因为孩子小,不懂得男女之分,就对他们进行“异性”打扮。这种模糊的态度非常容易使孩子发生性别认同上的混乱,阻碍性别意识的正常发展。
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应该培养他们喜欢自己的性别的意识,不要给孩子传达性别的消极意识。比如,妈妈经常因为工作和家务过于繁忙,抱怨“做女人真累”,那么,这就让女儿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悲观态度。其实妈妈完全可以这样说:“妈妈有些累,宝宝能不能给妈妈捶捶肩?”这样不仅不会影响女儿的性别态度,还可以让女儿变得体贴起来,从另一方面发展了女儿的女性特点。
当然,有的孩子可能因为自身原因,会出现男性化或女性化的倾向。如果父母发现他们出现类似状况,则要及时阻止。比如,看到儿子总是和小女孩在一起玩,那么就要建议他和男孩子一起玩耍,这样就可以有效地纠正孩子的性别意识了。
著名诗人徐志摩有诗如此说:“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孩子是云,父母是风,要想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关键在于父母往哪个方向吹。如果你的风吹乱了,孩子就会陷入迷惑,从而发出感叹:“我不知道风往哪个方向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