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外国八路(2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手冷,希伯用嘴呵呵热气。他想抽烟,拿起烟袋杆,但烟叶袋早空了。他只好又放下了烟袋杆。

    小李在门口放哨,希伯怕他冷,一再要他进来,他有时进来看看,大部分时间仍在外边持枪警戒。

    希伯专心工作。决定将石大嫂、西村的事迹和他们连同山妮儿被杀害的事情全部详细记叙下来。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促使他做。只有这样做了,才使他的心头能逐渐再恢复平静。

    他专心打字,记叙石大嫂的事迹。打着字,不禁想起了他的出生地——波兰美丽的古都克拉科夫的一个传说来了。

    相传很早以前,克拉科夫有位公主名叫瓦尼妲,长得很美。那时,普鲁士王朝强盛有势,为了吞并克拉科夫,强迫瓦尼妲下嫁普鲁士王子。瓦尼妲热爱祖国,坚贞不屈,不愿侵略者占领克拉科夫。六月二十三日那天,她登上宫墙,跳进维斯杜拉河,结束自己的生命,以死抗议侵略者。从那开始,人们把她看作克拉科夫人民英勇不屈的象征。每年这一天晚上,市民向维斯杜拉河抛掷无数芬芳美丽的花圈,纪念不屈的瓦尼妲。

    石大嫂不就是瓦尼妲那样的女英雄吗?……

    “托托”的打字声从屋里传出去,在夜晚传得很远,很远。

    听到声音的部队指战员,都知道希伯从不浪费时间,始终不知疲倦地在工作。在了解希伯听惯了打字声的小李听来,今夜希伯打字时的心情是极不平常的。打字机的“托托”声,跳动得比平常更加激昂、迅速。小李知道希伯的心情,他能听懂打字机的声音。

    方参谋出去了一会儿,又回来了,小李也跟了进来。方参谋进了屋,走近希伯,将一条日本香烟放在希伯面前,说:“首长带给你的战利品!”

    希伯明白方参谋刚才是出去找烟去了。方就是这样一个人,你不声不响,他也不声不响,但他却常常不声不响地将你不声不响的事办好了。现在,希伯怀着一种亲善的感情看着日本烟,拿出一盒,说:“谢谢,一盒就够了。”他将其余的交给方参谋,说:“方,给伤病员吸。我不是客人,请不要客气。”

    方参谋不急不慌叹口气说:“你总是使我不能不照你的话去做。”

    希伯拿出一支烟,兴致勃勃地说:“来,吸一口!”他含着烟,拿出火镰火绒来敲打,但是打不着。方参谋和小李都笑了。

    希伯刚来时,用的是打火机。后来,汽油没有了,他改用了洋火。现在,洋火又没有了,他就只好改用小李给他找来的火镰和火绒。可是他还不能熟练使用。

    小李从他手里把火镰火绒拿过来,“砰”“砰”两下就打着了,说:“怎么样?”

    希伯吸着烟呛笑了。

    方参谋和小李一天来第一次看见他有笑容。但,笑容转瞬又消失了,他又沉浸在工作中去了。打字机的“托托”声又清脆地响起来。

    当夜,希伯睡得很迟。上床后,因为想着石大嫂、西村和山妮儿的死,他身上像安了个轴似的,翻过来调过去地仍很久睡不着……

    【第二十四章】云压雾卷的山岗

    一条溪涧拥着薄冰潺潺地流响。周围的槐树、柞树在冷风中抖动最后几片枯叶,枝条光秃秃、空荡荡,像无数根清瘦的手指伸向苍穹。

    东蒙山中,一个傍晚,红艳艳的残阳像胭脂。向阳处,白雪早已融化;背阴处,还留着残雪。远处常有枪声隐隐传来。也许什么地方正在进行着小的战斗吧?

    部队在山沟里休息,小李牵着那匹矫健火红的枣骝马精神抖擞地看着马儿在溪间里饮水。

    希伯坐在石头上,看着边缘结着薄冰在潺潺流着的泉水。他以腿当桌,拿着金笔在本子上用英文写日记。方参谋坐在他身旁在缝补棉裤上的一处破洞。他穿针引线缝得又快又好。

    金笔的笔尖映着阳光,闪闪发亮,在本子上移动。

    忽然,希伯见一只美丽的山雀展翅飞来,在一棵高树顶上停歇,活泼地从这个树枝跳到那个树枝上。马背上的鸟笼里,那只山雀吱啾叫着,树上的山雀也吱啾回答。

    希伯听着山雀好听的鸣叫声,看着笔尖映着斜阳闪闪发亮的金笔,忽然眼前浮现出秋迪那明亮的眸子和温娴的笑脸,耳边仿佛听到秋迪的声音说:“春天的时候,我迎接着你归来!……”

    希伯从幻觉中拉回神思,收起金笔和本子,走近了马背上的鸟笼,打开笼门。笼里的山雀“吱”的一声,像支箭飞出鸟笼。树上的山雀也跟着起飞,一对美丽的山雀,喜悦地吱啾着扑翅,飞远了,飞远了。

    希伯愉快地看着山雀远飞,沉浸在欢快的感情中。小李出乎意外地看到希伯把鸟放飞了,埋怨着嘟起了嘴,惊奇地说:“呀,怎么把鸟放了?”

    希伯昂头抬起脸,用他那蓝色的眼睛看着飞远了的那对山雀,赞叹地说:“给它自由吧!一对!飞得多么高兴啊!”

    方参谋看着刚才发生的事,他没有说话,但了解希伯在想些什么。

    这些天来,被战士们叫作“外国八路”的希伯,参加了反“扫荡”。有时也感到死亡正在他们身旁轻步潜行,但他无所畏惧,始终是那么热情、豪爽、乐观、健壮,充满生命的活力,不知疲倦,意志坚强。罗政委率主力部队去执行战斗任务时,他跟随二梯队在东蒙山中进行活动。反“扫荡”战,日以继夜,部队每天翻山越岭,涉水过河,有时一天打上几个小仗,有时一夜急行军一百多里。常常整天吃不好饭,喝不上水。天,又下过一场小雪,山里更加寒冷。但是,只要一有空隙,希伯就用打字机进行工作。夜宿小山村时,能有点上小油灯的条件,他的打字声就“托托……”响到天明。希伯心里有个打算:要赶紧完成写作计划,派可靠的人将他到达山东敌后两个多月来写成的第一批文稿送到苏北,然后转送到上海秋迪手中,让秋迪及时地将文稿寄往美国、英国等报刊上发表。文稿一共包括这样一些篇目:增订修改过的《中国团结抗战中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以及《为收复山东而斗争》《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八路军在山东》《无声的战斗》《五彩峪记事》《反“扫荡”日记》。这里边,有通讯特写和报告,也有政论著作。反“扫荡”的艰苦,加上写作的劳累,人们都发现希伯明显地瘦了,额上的刀刻纹加深,眼眶也凹陷了。但热爱工作的人,总是会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每当打字机旁的文稿逐渐厚起来的时候,方参谋总看到在希伯充满智慧的眼神中,泛出欣慰和喜悦的笑容。

    放走山雀的那天夜晚,部队在一个残破的小山村春燕峪宿营。

    村子很穷,屋子都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竖卧在山坡凹处。老百姓穷得几乎什么都没有,屋里只有光光的四壁,残破的瓦罐……

    这夜,月亮常被浓云遮没,山间像冬日常有的那样升起白雾。天气十分寒冷,邻屋的妇女正在纺线,纺车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女声轻轻地唱歌。

    从希伯住着的那间亮着微弱灯光的小屋里,传出“托托、托托……”的打字声,他正在埋头工作。这是他计划中打字的最后一宿,经过同姚副部长商量,决定派警卫员小李明晨专程突破封锁,到苏北送文稿。希伯的心情很好,像一个农民收获了丰产的谷物似的高兴。

    小李佩着短枪冒着严寒在屋外放哨。他这么站着,希伯并不知道,还以为他早已去睡了呢。小李的心情很复杂。最初,当首长派他离开战斗部队、离开连长崔雄来给希伯当警卫员时,他还是闹过情绪的。但是,同希伯多接触以后,他就起变化了。他喜欢这个热情、幽默、工作刻苦、有正义感的外国人。从希伯的身上,他发现很多使他感动的东西。他看着希伯拿起枪,看着希伯同群众打成一片,看着希伯穿上八路军的军衣,看着希伯不分日夜地用战斗姿态采访写作,看着希伯参加反“扫荡”……这些,使他肃然起敬。希伯常教他英语,那么耐心、温和。从希伯的身上,他形象具体地懂得了什么叫国际主义。现在,他要离开希伯专程去苏北送稿了。重要艰巨的任务放在双肩,他体会到这是领导上、组织上的信任。如果这些文章,像希伯所说的是“纸弹”那样在美国、英国报刊上发表,射向敌人,将起多么大、多么好的作用呀!希伯同志是第一个来到山东敌后的知名外国作家兼记者,这些是第一次公开向国外发表的介绍山东敌后根据地军民抗日斗争的文章,在目前日寇大“扫荡”的形势下,将文稿送往苏北,要冲破敌人的层层封锁线,要经历一些设想不到的困难。小李有信心,他知道希伯在文稿上付出了多少心血,他应当多么珍视这些文稿。他有点依依不舍,不愿离开反“扫荡”的队伍独自去苏北,但却又因能担负这样的重要任务自豪。

    他站立在屋外,看着月光下远处云压雾卷的山岗,手攥在枪上,神思如天马行空,静静地遐想着、遐想着。

    方参谋手里拿着一个破旧的蒲团和半小黑碗灯油过来。为了筹集这点灯油,他费了很大的力气,才从老百姓那里买来。见到小李静静地站在严寒的屋外,方参谋关怀地说:“小李,休息去吧,明天还有任务!”

    月光洒满了小李那张看上去调皮却又感情深厚的脸。小李立正笑笑,他也是十分喜欢方参谋的。身体瘦弱的方参谋遇事总是先想到别人,后想到自己。小李恳切地说:“方参谋,这是我最后一班岗了!”

    还能说些什么呢?方参谋是了解小李的心的。他感动地拍拍小李的肩膀,进了屋。

    屋里,一块大青石上点着一盏火苗晃动的小灯。

    方参谋看到,打字机也放在一块大青石上,地上铺着谷草,希伯正坐在谷草上打字。打字机旁放着整整齐齐半尺高一大叠文稿。

    方参谋进来,卷进了一股冷风,油灯的火苗剧烈晃动。

    希伯并没有动弹,仍在埋头“托托、托托托”打字。

    方参谋亲切地拍拍希伯的肩,不急不慌地拿一个草蒲团给希伯垫着坐,又给希伯剔剔灯芯,将那半小黑碗灯油放在小灯旁。

    希伯抬头对方参谋笑笑,表示感谢,迅即又低头“托托”打字了。

    方参谋见希伯专心打字,轻轻挪身外出。小李明天一早出发,他打算催小李早点休息,并且帮小李整理行装。

    方参谋走后,邻居纺线的嗡嗡嘤嘤声仍在传来。

    希伯专心打字。他拿出烟袋杆,熟练地用火镰打着了火抽烟,含着烟袋,继续打字。寒气刺骨,他打喷嚏,又继续打字,天冷,手脚冻得冰凉。

    终于,文稿的最后一页完成了。他换上一张新的稿纸,准备写信给秋迪。他想,秋迪怎么也想不到,我是在这样一个艰苦的环境里给她写信吧?自从来到鲁南敌后,他早渴望能给秋迪写信了。可是,这儿同上海之间不通邮,何况又有敌人的大“扫荡”,通信当然是幻想。现在,小李专程往苏北送文稿,有了第一次给秋迪写信的机会,怎么能不兴奋?他双手在打字机上活动,写道:

    亲爱的秋迪:

    请原谅我到现在才给你写信。侵略者正在大“扫荡”,信寄不出。虽然我是不断地思念着你,也不断地盼望能有给你写信的机会,但是这种机会毕竟是难得的。直到今夜,当我的第一批文稿决定送交给你的时候,我才捕捉住了这个机会,给你送去我的祝福和想念。

    你知道,马克思和海涅是好朋友。一八四五年,当法国政府根据普鲁士政府的要求,驱逐马克思离开法国时,马克思在临行前给海涅写信时曾说:“我很想把你一同装进我的行囊里去。”如果现在你问我在想些什么。那么,我遗憾的是在苏北启程来山东时,没有把你装进我的行囊中,让你也同我一起在这里工作。

    列宁说过:“凡是生活脉搏跳动的地方,那里就没有寂寞!”我在这里就像在家里一样,一切都很好。我的生活情况,你从我送给你的文稿中可以看到,这里不多说了。我要特别告诉你的,就是我热爱美丽的沂蒙山和它的人民。我在这里,许多事都使我深为感动。我生活得非常愉快。

    为了取得第一手的材料,为了参加反“扫荡”,我正跟随一个梯队进行活动。我像一个真正的八路军一样,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学会了机枪射击,学会了利用地形地物,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联络记号。关于我怎么从拿笔变成拿枪的过程,有一段动人的经历。等到明年春天见面时,我将像讲述一个最令我感动的故事那样讲给你听,让我们的喜怒哀乐交汇在一起。

    请不要为我担心。侵略者在这里同我们作战,打个比喻就像往沙地上泼水一样投入大量人力都一下就给吸干了!他们可以造成我们的一些损失,但永远无法战胜或消灭抗日军民。

    送上的文稿,是派专人冲破困难送到你手中的。你可以看到我在这短短的两个多月中是怎么工作的?文稿是我写的,但它属于这儿的抗日军民。为了它,有可敬的英雄献出了鲜血和生命。希望你收到后,立即将它寄往美国和英国发表,让这儿的声音能被世界人民听见……

    当希伯在打字机上打字写着信的时候,他眼前出现了秋迪。秋迪似乎无限关心地在听着他的话,向他微笑。听了他的话,双眸放光,微微点头……

    邻屋纺线的嗡嗡嘤嘤声不知什么时候早停歇了。

    希伯从笔记本中拿出那一小束干了的火红的野花。这还是他从滨海区来到沂蒙山区时,在一处山岗上采集的石竹花。花已干了,红色未褪尽。秋迪是喜欢花的。他准备将花放在信中一并捎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