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第三卷:外国八路 流萤传奇-追寻汉斯·希伯的踪迹(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于战乱变革,这份刊载了《无声的战斗》的文章的《战士报》,已经找不到了。但这篇文章当时给人的印象很深,据看到过这份《战士报》的同志回忆,文章是套红印在第一版的,署名是“希伯”。文章写得风趣生动,对敌人有尖锐的讽刺。文章里有这样的内容:……这次突围的指挥是神奇的!阴险毒辣的日寇,在东面、西面、北面布下了口袋,我们偏偏从南面走,钻进了敌人巢穴,敌人大批部队从他的巢穴里外调增援,想在留田合击消灭我们,我们却来到敌人的心脏里,住在敌人的隔壁!这是一场无声的战斗,我们一枪未放,就突破了敌人三道防线!敌人在封锁线上布置巡逻兵,但是八路军的战士是那样神速勇猛,以致使日寇的巡逻兵在刚要喊叫和射击的一刹那间就被匕首消灭了……俊六总司令官这时候一定正在大发雷霆,训斥他那些不争气的饭桶将军们,八路军主力一夜之间哪里去了呢?我们的赫赫战果在哪里呢?那些日本的将军们,重重包围的,数万支枪炮所指的,却原来是一堆堆黑色的岩石!这些饭桶将军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每人都应当给他们吃一道美味的菜——大鸭蛋!……

    一位知名的外国记者兼作家,在一张八路军一一五师办的小报上,认真地抓住时机为八路军战士们写鼓动性的短小精悍而通俗的文章,说明他不但有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群众观点,而且有很高的采访和宣传的才能。希伯这篇文章,对八路军指战员是起到了极大的鼓舞作用的。

    由于军事形势日趋严重,山东分局、八路军一一五师首长、山东纵队和山东省战工会的领导同志们,曾一次再一次地劝他早日离开,要派人护送他到安全的地带去。希伯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他把任务看得重于生命,说:“这正是最需要我的时刻,我要和战士们在一起,把这斗争的神圣事迹,报道给全世界反法西斯的人民。”他拒绝转移,一再声明:他是为了了解山东敌后的抗日战斗情况特地来到山东的;一切危险,不在话下;他认为一个新闻记者和作家应当实地考察亲身经历这一切才能写作。在敌人的残酷大“扫荡”中,他看到了敌人屠杀奸淫的罪行,看到了敌人“三光”政策所造成的废墟,他义愤填膺,坚决参加了反“扫荡”。他戎装佩枪,参加了战斗。

    北风萧萧,蒙河上结着薄冰。11月下旬,沂蒙山区已经飘落洁白的雪花。他随部队跋山涉水,有时,一天打几次小的遭遇战;有时一天一夜连续行军一百几十里;有时,整天吃不上饭喝不到水。他的枣红马上却总放着他的打字机和行囊随军进发,他坚持着进行战地采访,从不落伍,也不要求照顾,常常白天记录素材,到夜里宿营时就开始打字。

    他生过病。据现在可以掌握的材料,他患的是腹泻和伤风感冒。部队领导人很关心他。除给他医治外,还是动员他转移。想送他由鲁南去苏北,但他总是执拗地说:“我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他有一股为理想和信念甘愿献身的精神。在漫天风雪中他跟着一个梯队在东蒙群山之中围着山和敌人“推磨”。他像一个真正的八路军战士一样,适应了游击战和运动战的流动生活,他会射击,也学会了利用地形地物,熟悉了行军规则和夜间联络记号……回忆起他那雄赳赳的身影,当年见过他的人,到今天心中仍要激起万丈波澜。

    11月29日,希伯所在的梯队,在费东县崖子乡西梭庄住了一夜。11月30日,这是雪已融化的一个拂晓,在东蒙山中海拔700米的大青山,发生了在这篇文章开头时所说的大青山战斗。战斗打响后,敌人炮弹不断轰击,一边十发,一排排地打来。希伯的方翻译和警卫员全因为掩护希伯而牺牲。希伯奋然持枪在大青山五道沟下獾沟子附近射击敌人。他打得十分英勇顽强,一个又一个地打死了敌人、终于不幸献出了生命,终年四十四岁。

    战士们和沂蒙的百姓们痛心地发现了他的遗体,八路军指战员用庄严的持枪礼向他致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埋葬了他。直到今天,獾沟子周围上了年纪的老乡们,谈起这个“外国八路”时,都会深情地说:“那是个好人呀!他帮咱反侵略!……”

    希伯在沂蒙山区先后不到三个月,但这是他生命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他到山东敌后所写的全部文稿,一部分在派人送往上海时,可能由于送稿人途中罹难,不知下落;一部分在大青山战斗中失落,都未能留存下来。这同他的牺牲一样,都是不可估价的损失。

    希伯牺牲时,希伯夫人秋迪在上海。她等待希伯的归来,年复一年,毫无音信,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关部门才找到秋迪的地址,将希伯已牺牲在大青山的噩耗告诉了她。这时,希特勒已经垮台,秋迪遂回德国。

    1964年,中共临沂地委将希伯移葬于临沂烈士陵园,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墓志铭:

    希伯同志,德国人,共产党员,太平洋学会记者,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亲爱朋友。

    1927年(注:应是1925年。——王火),希伯同志为研究中国革命问题,初次来华后,曾发表了《论马克思对中国的评论》等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希伯同志毅然参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解放战争。以笔作武器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1941年5月希伯同志到苏北抗日根据地,随我新四军作战地采访,同年9月到山东时我山东抗日根据地正遭受敌、伪、顽三面夹击,战斗生活极为艰苦,希伯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同苦,在纷飞的战火中,夜以继日地工作,写出了《在日寇占领区的旅行》《无声的战斗》等文章,向全世界人民真实地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英勇斗争的事迹。1941年11月30日,希伯同志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战斗酷烈,希伯同志投笔持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战,不幸光荣牺牲。

    希伯同志对国际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赤胆忠心和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献身精神,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希伯同志永垂不朽!

    1981年,希伯夫人秋迪女士到临沂扫墓,用德文题了词:“无数先烈在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中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希伯同志是个共产党员,他尽了自己的义务,我们将永远铭记所有的先烈。”她的题词连同译文一并镌刻在希伯的墓碑上。

    二、大青山战斗及希伯之死

    1941年秋季开始,日寇“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俊六率领五万多兵力对沂蒙山区“铁壁合围”大扫荡。“外国八路”希伯随军采访。11月初,俊六分兵十一路包围沂南县的留田,妄图将一一五师主力和山东分局机关歼灭。一一五师罗荣桓政委亲自指挥了“留田突围”,依靠熟悉的地形、准确的情报,利用夜色在敌人的缝隙间穿出去,突围成功。希伯当时激动地在师部办的《战士报》上写了一篇题为《无声的战斗》的稿子歌颂胜利,鼓舞士气。但11月下旬,日军的大扫荡更猛烈,希伯当时与山东分局机关和山东省战工会及抗大一分校的队伍一起活动。本来,敌情紧张,要派人保护他离开鲁南,但他坚决不肯。11月29日,队伍奉命向沂南县和费县交界处的大青山一带转移。大青山海拔七百米,11月30日凌晨,到达沂南县崖子乡西梭庄一带时,才发现已被日军一个混成旅团包围,这就是当时著名悲壮的“大青山血战”。汉斯·希伯就在这里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献出了最后一滴血!他四十四岁!

    1941年11月30日的大青山血战

    我曾查找了当年的敌伪报纸,1942年1月日寇同盟社曾以一条短短的电文报道了大青山血战的消息:

    同盟社1月5日济南电:鲁省南部之剿共作战,目下仍冒寒气而继续进行。小林部队自上月30日以来,在大青山附近村镇实施扫荡战,将进退失据之共匪,逐步予以歼灭,至发电止已判明之战果,计匪方弃尸783具……虏获步枪249支云……

    侵占中国土地的日寇污蔑中国抗日军民为“匪”,颠倒黑白。当时我方在血战中确实牺牲了不少人,但也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

    1979年,我在北京数次同希伯夫人见面交谈。4月9日,在北京访问希伯夫人秋迪·芦森堡时,知道她对于大青山血战的情况知道得很少。她说:“希伯在山东牺牲后,我在上海等他回来,一直不知他怎么了。隔了很久,有一天收到一封信,英文的,很简单,也未署名,通知我:希伯已经在沂蒙山区牺牲。看来是共产党通知我的。我知道后很悲伤。后来,我就只好一个人离开中国回欧洲了。”她还谈道,“1963年我到中国,特地去沂蒙山区看过希伯的墓。在山东兖州招待所里,有位李同志来向我介绍希伯牺牲的情况,他告诉我:‘大青山在沂南县,那天,战斗自早上持续到晚上,增援部队被派前去保护,战斗激烈,有七名师级干部牺牲,希伯也参战牺牲。’”

    1977年12月,我在北京访问当年曾任山东纵队政委及山东战工会主席的黎玉同志时,他描述大青山战役时说:“1941年11月30日拂晓,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也就是山东省人民政府前身,秘书长陈明同志率领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个警卫连和战工会部分干部、抗日军政干校五大队、抗大一分校学员、蒙山独立支队以及一些地方干部和民兵,同日军一个旅团在大青山碰上了。战斗激烈,四面山上皆是敌人,敌人火力密集交叉,战场一片火海,我方首脑机关的主要领导干部,大多负伤,大家都在枪林弹雨中射击,敌人死伤也不少,真是惊天地、泣鬼神,陈明负重伤后自杀,只有三十九岁,此外牺牲的有分局组织部长李林、一一五师政治部敌工部长王立人、蒙山独立支队政委刘涛等。希伯事先不肯转移,这时握枪参战,也英勇战死……”

    1978年6月,我在山东临沂访问了一批老干部,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刘刚讲述大青山血战情况比较详细。他是莒南人,参与大青山血战,当时是抗大一分校侦察部的侦察员。他说:“当时是遭遇战,敌人是一个旅团,我们三四千人中战斗部队很少,当时发现漫山遍野都有敌人,敌人武器有重机枪,六〇炮和掷弹筒。敌人拼命打排炮,一排排打,也有敌人从山上冲下来抢占制高点,我们抗大穿灰军衣,一一五师穿绿军装,民兵穿便衣,死伤不少,但都拼命还击。作战时,敌人迎着太阳,看不清我们,我们顺着太阳,看得较清楚,打到天黑,突围的人也不少,敌人因死伤不少,加之我们顽强,山路崎岖,也不敢追了,仍旧乱打炮追击。11月30日这天,晴朗无云,很冷,我们虽是被围,但作战英勇,拾起烈士的枪又打,敌人冲下来,死得到处都是。我们的烈士也各处都有,单五道沟中,就有好多,听说希伯就牺牲在那里。”

    关于希伯之死的真实情况

    关于希伯的死,我于1976年收集材料时,曾见过沂南县保存着的印成书面的一份材料。是何人写的,当时已不可考。材料是这样写的:

    ……为了更有力地打击敌人减小目标,便于活动,争取反扫荡全胜,我军领导机关曾化整为零,分成几个梯队活动。希伯就随一个梯队进行采访。11月29日,他们在沂南县崖子乡西梭庄与战工会住了一夜,拂晓在大青山和敌人遭遇。敌人是一个混成旅的兵力,我方只有一个保卫机关的特务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为了掩护机关转移,战士们同敌人展开决死搏斗,希伯和机关工作人员也奋起参加。当时希伯同志的翻译和两个警卫人员都牺牲了,希伯就拿起牺牲者的枪连续射击,不幸在他们向西突围中,在大青山下的梧桐沟,希伯同志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贡献了自己的生命。

    1963年10月9日,中共临沂地委将希伯的遗骨由沂南梭庄烈士陵园(即大青山烈士陵园)移至临沂烈士陵园(今华东烈士陵园)时,为希伯树碑,碑文中说:

    1941年11月30日,希伯同志跟随部队与日寇遭遇于沂南县大青山,战斗酷烈,希伯同志投笔持枪,与敌人展开殊死战,不幸光荣牺牲。

    希伯墓上并有1944年2月7日山东军区司令部及政治部的题词:

    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

    希伯夫人秋迪1979年向我提供过一份她在1963年收集到的关于希伯之死的英文材料上说:

    从各村收集到的资料,由一位经历过当天傍晚的同志报道:1941年11月29日,日军一个师(5000人)包围我军处于劣势的三四千人,其中战士300名,进攻持续了一整天,从清晨到晚上,……首先警卫然后翻译牺牲,他非常愤怒,拿起枪来射击。“傍晚时,当看到自己的翻译及警卫都被射死,他异常愤怒,以致拿起了他们的枪反击日军,他身中数弹而亡。”(这里,日期应是11月30日,日军应是一个混成旅。——王火)

    1978年雨季,我两次深入沂蒙山中的大青山一带艰苦地沿着希伯当年走过的地方采访,过山洪泛滥水深齐腹的沂河,冒雨登山凭吊大青山血战的战场遗迹,在五道沟下,獾沟子希伯牺牲处实地勘察,在沂南县双堠公社、梭庄、大青山烈士陵园、盆泉、瓦屋峪等地与一些还活着的当年见过希伯或经历过大青山血战的老人见面长谈,所掌握的情况遂有进一步发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