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确立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当时中国处在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讲话特别强调:要恢复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否则“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要研究和解决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因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一定会遇到重重障碍;要进行改革,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特别是“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92]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强调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这条道路作了十个方面的初步概括,其中包括经济建设是中心,经济建设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必须变革生产关系,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这是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作出概括,虽然当时还没有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第二年9月,党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邓小平在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概念,他宣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93]
二 从十二大到十三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要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基本轮廓
十二大闭幕后不到两年,即1984年6月,邓小平在和外宾的一次谈话中回顾和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提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这条道路”叫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阐述了关于这条道路的构想。他说思想路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毛泽东的基本思想。“我们多次重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四个现代化的最低标准是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在谈到改革开放时,他说: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我们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首先解决农村问题,改革从农村转到城市。他还说:“如果说构想,这就是我们的构想”,“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是走对了”。[94]这个谈话内容很快在当年的《瞭望》周刊上发表,题为《邓小平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来收入《邓小平文选》第3卷,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两个标题都体现了这次谈话的主题,同时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主题。他的这个谈话,就是围绕这个主题讲了这条道路及其构想,而这条道路和这条道路的构想,基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内容。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召开。十三大报告阐明了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规定和概括了在这个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后来,我们把这条基本路线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不是这条路线的全部内容,而是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条道路的主要内容。报告强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是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这条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中,在一系列关键问题的决策中,在建设、改革、开放新格局的开拓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求实精神、丰富经验和远见卓识,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报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轮廓,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找到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发挥和发展了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报告在具体列出了12个理论观点之后指出:“这些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轮廓,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问题,规划了我们前进的科学轨道。”
三 从十三大到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
1992年春,面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谷等情况,国际上有人放言,社会主义在20世纪兴起,也将在20世纪灭亡;国内也提出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改革还要不要继续”的疑问。正是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视察南方,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
关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他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
关于判断姓“社”姓“资”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关于社会主义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关于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关于共同富裕。他指出: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困地区的发展。当然,太早这样办也不行,现在不能削弱发达地区的活力,也不能鼓励吃“大锅饭”。可以设想,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到那个时候,发达地区要继续发展,并通过多交利税和技术转让等方式大力支持不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又大都是拥有丰富资源的地区,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总之,就全国范围来说,我们一定能够逐步顺利解决沿海同内地贫富差距的问题。
关于“左”右错误倾向。他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
关于发展是硬道理。他指出: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时期,或若干高速发展阶段。日本、韩国、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就是如此。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
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他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活动。这两只手都要硬。广东二十年赶上亚洲“四小龙”,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而且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
关于“关键在人”。他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要注意培养人。
关于实事求是。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过去我军打仗靠这个,现在搞建设、搞改革也靠这个。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
关于社会发展总趋势。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资本主义发展几百年了,我们干社会主义才多长时间!何况我们自己还耽误了二十年。如果从新中国成立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上述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是他对改革十多年的经验总结,进一步深化了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邓小平理论发展成果的集中体现,也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所作的《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争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报告,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经验,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强调要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全党。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写进了党章。这个报告指出:十四年来,我们从事的事业,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通过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年来,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新局面和新成就,更使我们从历史的比较和国际的观察中认识到,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报告还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五年后,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正式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党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