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讨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稿时,作为十六大报告起草组组长的胡锦涛强调:“中国共产党要走的路线,就是邓小平同志开辟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并发展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这就是说,正当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程即将开始的时候,人们已经看到并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会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地得以坚持、得以发展。
一 胡锦涛到西柏坡考察,预料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还会很多”
十六大闭幕刚刚20天,新任总书记胡锦涛率领书记处全体同志来到河北省西柏坡考察。西柏坡,一个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壮丽篇章的圣地,一个哺育中国共产党执政后永葆政治本色的摇篮。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这里领导了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规划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接着,中共中央从这里进驻北京城,随后宣布新中国诞生,标志着中国走出的中国特色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伟大胜利。正是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强调:“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就是著名的“两个务必”。正是在七届二中全会闭幕后不久,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又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要考出好成绩”。在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来到西柏坡,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一开始就回顾和重温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完整地引述了“两个务必”的那一长段话。在讲话中间部分,胡锦涛反复地强调: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绝不能自满,绝不能懈怠,绝不能停滞,成绩越大,喝彩声越多,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长得很,我们肩负的任务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讲话最后引用了毛泽东那段“进京赶考”的话后说: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同志,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105]。
二 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风险,引起胡锦涛对科学发展的思考和探索
不出胡锦涛西柏坡讲话所料,“困难和风险”立即降临我国大地,一种新发现的突发性、传染性的非典型肺炎蔓延肆虐,给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而我们缺乏准备,缺少办法,暴露出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问题。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立即摆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前,并立即引起胡锦涛的深深思索。他在听取广东省委、省政府工作汇报时就敏锐深刻地提出“协调发展”的要求和“全面的发展观”的概念。正当全党全国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取得防治“非典”工作阶段性重大胜利的时候,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我们积累了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经验,也获得了进一步做好工作的重要启示,对此应进行认真总结和思索,“以利于更好地应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他又指出:“通过抗击‘非典’斗争,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缺陷;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一些地方和部门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和能力,极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实,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不力、举措失当。我们要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真正使这次防治‘非典’斗争成为我们改进工作、更好地推动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越是形势比预料的好,我们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胡锦涛还高瞻远瞩地强调:从长远发展看,我们要进一步研究并切实抓好的第一项工作是,“要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讲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里的发展绝不只是指经济增长,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我们要更好地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106]。这最后一句话就是新科学发展观的雏形。
三 科学发展观的规范表述,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非典”发生的偶然性与改革发展中矛盾和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的必然性,这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推动了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创新成果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在1993年曾经预料到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更困难。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已经积累和暴露出不少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速度快、规模大,但质量和效益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民主法治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不相适应,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跟不上,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经济发展就会缺乏后劲,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受到限制,甚至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和在“非典”肆虐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个《决定》强调,为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必须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正是在这个《决定》中,把“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规定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07]这鲜明的一笔,特别是“以人为本”这四个字,就把科学发展观作了规范表述,并且定了位、命了名。在这次会上,胡锦涛发表的讲话一是阐明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他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二十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总结,是战胜非典疫情给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二是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和依据,他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是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要全面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发展观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经济发展又是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紧密联系的。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但政治发展和文化发展也会反过来对经济发展产生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产生决定性作用。”这就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出发,阐明科学发展观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又符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经济与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作用与反作用的基本原理,从而把科学发展观奠定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的坚实基础之上。三是阐明了不实行这样的科学发展观,即不全面、不协调地发展将造成的危害性,他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分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正确处理增长的数量和质量、速度和效益的关系,“增长并不简单地等同于发展,如果单纯扩大数量,单纯追求速度,而不重视质量和效益,不重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发展,不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会出现增长失调、从而最终制约发展的局面。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忽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忽视资源环境保护,经济建设是难以搞上去的,即使一时搞上去了最终也可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108]。胡锦涛就是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正面与反面的对照中,阐明和论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四 科学发展观的创立,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新一轮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完整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又先后形成了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平发展、和谐世界、创新型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公平正义、生态文明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面临和应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无疑是对由邓小平开创、江泽民拓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中,比较早出现的、也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这一项弱,社会建设这条腿短,逐渐出现了明显的不协调。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关注社会建设,从而在社会建设问题上得到突破。这次会议主题是着重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这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意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109]由此为发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将作出调整。
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明确把社会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他指出:“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110]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用五个破折号分别阐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个建设”方面的新要求,这实际上已经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同时提出的,两者提法略有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因此,十六届四中全会的决定是把“和谐社会建设”和“社会建设”同时提的,又是放在一起阐述的。而“和谐”更具理论性和广泛适用性,一旦提出,便具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因此,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而重要的部署。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作出了新的精辟的概括,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还对科学发展观作出重要评价,这就是: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际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11]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历史性决定和历史性贡献。
胡锦涛的发展论,一曰科学发展,二曰和谐发展,三曰和平发展,前两者是对内而言,后者是对外而言。胡锦涛的和谐论,一曰党内和谐,二曰社会和谐,三曰世界和谐,前两者是对国内而言,即党内和社会,后者是对国外而言,以此凝聚党心,赢得民心,吸引广大国外人心。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有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五 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概括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有一个规范的著名表述,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所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2]
江泽民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看作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他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13]
胡锦涛在创立科学发展观和论述和谐社会时,在阐述和谐社会和公平正义时,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了重大创新和发展。
2004年9月,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14]
五个月以后,即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主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115]
对照这两段话,文字几乎一模一样,只差三个字,即第二段话比第一段话多了三个字——“和正义”。也就是说,前一句是把公平纳入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后一句除公平外,又加了“正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把社会和谐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16]
胡锦涛将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提到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本质属性的高度来阐述,可见社会公平、正义和和谐的极端重要性,这种提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史上是不曾有过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成果。
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胡锦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规范表述和完整概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7]这段文字最早出现在胡锦涛的十七大报告中,之后出现在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文字一字不差,一模一样。
十七大刚刚闭幕一个多月,中央举办新进中委、候补中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胡锦涛在开班式上作重要讲话,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他深刻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道路就是党的事业的命脉。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寻找正确道路的艰难过程。”他围绕这个问题,详细回顾了我们党寻找正确道路的漫长过程,然后又念了十七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那段概括,接着归纳出从中得到的深刻启迪:“一是,无论革命、建设还是改革,都要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二是,要敢于和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的实际和时代条件结合起来,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三是,在道路问题上,中央领导集体要坚定不移,全党同志要坚定不移,全国人民要坚定不移,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沿着正确航向不断乘风破浪、乘胜前进。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18]
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新的界定,内容上作了某些改变。这个新界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十八大报告强调,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十八大报告昭示: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