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自信: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界定和框架结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特定概念,顾名思义,它既不同于别国的社会主义或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又不同于欧洲某些国家的民主社会主义,更不同于西方的资本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位、定性十分准确、科学。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一个界定,作一番解读。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界定和框架结构

    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个明确的新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为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党的基本路线作一比较,我们在这里也记下现行党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准确、科学界定: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此外,我们党的十五大还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就是: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阐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时提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何谓路线?即党在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指导方针、基本途径和奋斗目标。

    何谓纲领?即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的任务和奋斗目标。

    何谓道路?即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的指导方针、基本任务、基本途径和奋斗目标。

    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路线和纲领的界定,同时从道路、路线、纲领词义的理解,笔者认为,这道路、路线、纲领是属于同一系列和同一层面的同时又比较接近的概念,有较强的可比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119]这里所说的路,就是指道路、路线,是说党制定的路线、党指引的道路错了,革命就会失败。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界定来看,这条道路的内容既包括和超越了基本路线,又包括和超越了基本纲领,因而是对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整合和发展。如在基本路线中,没有道路中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而这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规定;在基本纲领中,没有道路中的“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而这恰好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是保持原来的“三位一体”“四位一体”不变?还是要发展,增加到“五位一体”?因此,这条道路不是对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简单整合和相加,而是创造性地整合、丰富和发展。

    按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界定的顺序,这条道路的框架结构为:一是规定指导方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基本国情、经济建设为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二是规定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规定基本途径,即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四是规定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国家建设的现代化;此外,十八大报告还增加了“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这四大块,第一块指导方针,是核心部分,笔者这里用的是这条基本路线的简称,用语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指基本路线界定的主要内容,除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之外,还包括党的领导和基本国情,但不包括奋斗目标。全称基本路线中的奋斗目标与原先道路界定的奋斗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十八大报告新界定的道路中的奋斗目标又有了新发展。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界定和框架结构解析

    1. 关于指导方针

    (1)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是载入党章和宪法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得失的关键。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要的政治保障。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发生的深刻变化,在加强党的领导的同时又要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立足基本国情。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国情,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也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在现阶段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出发,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针和重要前提。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20]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首先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含义。报告指出:“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121]此外,还相应地制定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我们既必须坚持社会主义,而不能否认和违背社会主义,也必须确认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这就要排除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的干扰。确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确认目前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农业人口占多数、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必须经过一个相当长的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2011年,胡锦涛在建党9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十八大报告重申了上述三个“没有变”,并指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其他各方面的建设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不能冲击和干扰这个中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主要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强调: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除了爆发大规模战争,都要始终如一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经济发展每隔几年要上一个台阶,发展是硬道理。江泽民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途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胡锦涛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指: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和江泽民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专门作过讲话,胡锦涛也多次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可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立国之本,是我们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起政治保证作用。如果动摇或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中国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可能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就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坚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十八大报告把坚持改革开放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之一,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也不可能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也就谈不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共同构成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它们与经济建设这一个中心一起,紧密结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促进,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改革开放要掌握积极而稳步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好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三者之间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2. 关于根本任务

    (6)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具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根本的是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根本条件,也是未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根本条件。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始终确认自己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我们党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确认只有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八大报告把坚持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八项基本要求之一。

    3. 关于基本途径

    (7)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也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五条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不能只搞经济建设,只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提出,我们既要搞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搞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二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既要搞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搞精神文明建设,还要搞民主建设。十二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总体布局”的思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122]之后,我们党逐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目标。十六大以后,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使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十七大还提出,基本纲领由原来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从这“四个方面”部署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甚至与这四项建设并列,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这标志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已初步形成。十八大正式确认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五大建设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支撑。在现阶段,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而将社会主义的特有优势和市场经济的现代有效运行机制即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优势充分地结合起来、叠加起来,从而有效遏制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更好更快地促进经济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

    4. 关于奋斗目标

    邓小平提出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江泽民提出经过到2010年、建党10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三个发展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胡锦涛在十八大提出,到我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根据十八大报告,特别是按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界定内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有两个,一是近期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二是远期目标,即基本实现现代化。而现代化不只是国家的现代化,还包括人的素质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的现代化。

    (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发展目标上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9)人的素质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我们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着眼于促进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10)人民生活现代化,即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既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我国人民的普遍期盼,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1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和共同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

    当然,十八大报告在阐述(9)(10)条时,在文字表述上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使用动态性的“促进”“逐步实现”,意在明确强调实现奋斗目标有一个“过程”。以上“4块11条”的内容和结构,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的界定和框架结构的解析,比较系统、完整地勾画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框架和其中的关键点和基本点。

    三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容界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若干问题断想

    笔者对十八大规范界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以上的解读,特别是用“4块11条”的方法作表述,首先是我学习中央精神的体会。我深深地感到这条道路是我们党的生命,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命脉。它是我们党通过长时间的艰辛探索而取得的辉煌成就,需要倍加珍重爱惜、倍加深刻领会、倍加努力实践。中央对于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一个明确的要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说到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有许多事情要做。作为理论界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首先学习好,在学习的基础上,归纳好、解析好。道路已经有中央作了规范界定,我们如何帮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其中重要的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宣传好、解释好,使之通俗化、大众化,简洁、易记、易懂。笔者用图解的方式和“4块11条”的归纳方法,目的和意图也在这里。

    在学习中,笔者有一点体会,即我们党开辟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总的路线和行动纲领,之后我们党又探索和规定了各项具体的工作路线和行动纲领。我把前者称为基本道路,把后者称为具体道路。我这样说的根据,是2007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新进中委、候补中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党的十七大在论述各项工作时,提出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等要求,“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123]我们必须首先记住和掌握好基本道路,才能更好地探索和发展具体道路,也才不至于迷失方向,不至于左右摇摆,不至于盲目盲动,不至于贻误我们的工作。

    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笔者从媒体上欣喜地看到各地结合本地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情况。这也就是说,各地在贯彻执行党的这条基本道路时,都在联系各地的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寻找上循中央的道路、下符各地特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或具体路子。例如,上海根据胡锦涛同志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根据习近平同志在上海第九次党代会上关于上海未来发展的要求,正在谋划建设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他们的具体方向和目标是:“中央要求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和科学发展先行者,提出‘四个率先’要求和建设‘四个中心’目标,即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这是一项融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融合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自身要求的重大阶段使命,是上海在全国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的历史定位。这个“率先”提得好呀!中央提出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笔者看来,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再加上努力实践,不光上海,江苏、广东、深圳等地都可以提前建成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那个著名的南方谈话中就提出: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扎扎实实,稳步协调地发展即可。他还具体说:广东力争用20年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都有明显优势,辐射面宽,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总之,各地发展的具体道路、具体路子,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基本道路。

    上面所说的是各方面、各地方实践中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那么理论界呢?理论界也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不少可喜可贺的成绩,当然还不够深入,也不够广泛。有些对中央精神的阐述不够严谨,不够精确,有待进一步商榷。我们了解不够全面,仅举有限的几种报刊上看到的一些事例。

    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相比较,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践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道路形态”。本来,比较的方法是科学的方法,但如此比较就不妥,说道路是“道路形态”,等于没有解释,也不知“道路形态”为何物。也有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称作“社会形态”,这更难以理解了,因为社会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的总称,这样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混为一谈了。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的道路,不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也不是指两地之间如陆地的或水上的那种通道,也不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所经过的通道或路线,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接近于过去和现在常讲的思想上、政治上或工作上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或根本途径的路线。准确地说,这个道路是指我们党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的基本任务和为完成这些基本任务而规定的行动步骤和奋斗目标。因此,这里所说的道路不是别的什么,而是行动纲领,这个行动纲领就是路线和纲领的结合,即道路=路线+纲领=行动纲领。实际的情况也确是如此,我们现在的这条道路就是我们常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的结合,即基本道路=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行动纲领。至于更多涉及道路与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的问题,将在其他章中论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