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在这里延伸-问心无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开篇中我就一直叫苦,苦在采访邹本兴难。这里所说的难,倒不是因为他整天忙,逮不住他人,而是掏不出他心窝子里的话。你想,一部十几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没有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深刻开掘,没有对其精神阵痛和心灵磨难的渗透与传达,是难以感染读者的。办学十几年,邹本兴方方面面并不顺利,我想让他痛痛快快地诉诉苦,但始终达不到目的。比如我问他,你办学,除了奉献社会造福人类,解决贫困农村缺医少药的问题等目的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个人目的。另外,有没有人不理解,有没有人误认为你发了大财,尤其在你们一起同甘苦、共患难的老同志们中间。对我提的这些问题,邹本兴基本不展开谈,但他的表情告诉我,有些话,被我言中了。于是我决定改变战术,迂回到干休所,采访熟悉他的部分老同志。

    我首先采访了邹本兴所在干休所的领导,他们给我讲了一些邹本兴本人从没讲过的故事。

    半夜三更,邹本兴用电话把孙宝太叫到家中,问他:“老孙,咱们在一起办学,做没做过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孙宝太说:“没有,绝对没有。”邹本兴说:“好,你回去睡觉吧。”

    邹本兴和几个老同志私人办大学,在干休所引起过不大不小的风波。

    开始,邹本兴没想办多大规模的学校,只是想办个医训班,招几十个人,学期两年,如果赢利了,可以拿出一部分钱来给干休所的老同志们解决点福利,所以他的第一方案是在干休所办,结果管委会的老同志大部分不同意,而且提了20多条意见,邹本兴只好到外面去办学。当时,邹本兴想,到外面去可能麻烦会少一些。老干部办大学当时在干休所是个新生事物.能不能办起来,将来办成什么样的规模,在社会上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包括邹本兴自己心里也没多大谱。只是想干一件事,大部分老同志都支持邹本兴,觉得老同志退下来闲着也是闲着,有能力为社会做些事情,何乐不为?有的老同志则不这样想,认为既然休息了就好好在家休息,干吗要出风头?在家养鸟种菜逗孙子打麻将,不是挺滋润嘛。

    冀联医学院说办就办起来了,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尤其是1992年盖起第一座大楼以后,有些老同志估计不足,没成想邹本兴“发”这么快。个别人转变了对邹本兴的看法,认为他办学的目的是为了赚钱,既然学校大楼都盖起来了,邹本兴他们几个联合办学的人,恐怕腰包里早鼓起来了,不然早出晚归地折腾什么?

    邹本兴和陈丕海、孙宝太等老同志商量,学校办起来了,是不是给老战友们表示表示。如果都在家闲聊天打麻将,踏踏实实安分守己地享受离休后的工资待遇,大家你好我好,相安无事,但现在我们干出事业来了,难免会有人心理不平衡。再说,学校办起来了,毕竟也与干休所和老同志们的支持有关,对他们有所表示,还在于和大家联络感情,便于和大家和睦相处。邹本兴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也很快付诸了行动。

    在孙宝太家采访,我发现了一张“冀联医学院1988年至1997年赠送干休所钱、物备查表”:1988年春节送干休所收录机一台,价值400元;

    1989年春节送慰问金3000元;

    1990年春节送木耳150斤,价值3200元;

    1991年春节送花生米2000斤,价值3000元;

    1994年重阳节送慰问金6000元;

    1995年春节送慰问金30000元;1996年为干休所司机打伤群众代赔6000元;1997年春节送慰问金20000元。

    从这张表上看,“冀联”除了开办当年和贷款建校经济困难的1992年和1993年,没给干休所“表示”以外,其它年份或钱或物都没落空。邹本兴这样做不仅仅是为了赢得民心,而是觉得老干部们不容易,干休所也没什么福利,能帮大家解决一点是一点。此举在干休所引起一些反映,大多数老干部是感谢邹本兴,认为邹本兴办学成功没忘老同志,东西多少,是那么个意思,和邹本兴比较要好的老同志对他充满了理解,知道他办学的甘苦,鼓励他把学校办好就行了,其他不要顾及太多。

    但邹本兴送钱送物,也引起了不同的反映。

    有人说,邹本兴这样做,是收买人心,自己捞够了,弄点小恩小惠来堵别人的嘴。

    有人说,邹本兴变了,钻到钱眼儿里去了,共产党员、老八路的作风都丢光了。

    干休所领导对邹本兴的做法给予肯定和赞扬,并在所里进行宣传。邹本兴每年送来慰问品,所里的干事就写在黑板上,大部分老同志都高高兴兴地来领慰问品,并一再说感谢邹本兴,个别人却说:别上邹本兴的当!言外之意,那慰问品就是糖衣裹着的炮弹。

    邹本兴向干休所提议,以后再送慰问品,别张榜公布了,那样会引起一些人的误会。干休所采纳了邹本兴的意见,以后就不动声色地把慰问品送到每家每户,但还是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有一年,邹本兴给每家送了几斤海鲜,其中有一个老干部为了表示自己的“拒腐蚀,永不沾”,把邹本兴送来的海鲜又送了回去。这件事后来被邹本兴知道了,开始他有些不相信,等他相信了以后,关着灯,在黑屋子里叹了好大半天气。他不明白,当年出生入死患难与共的老战友,风风雨雨并肩战斗几十年都走过来了,不曾有过不能谅解的事,为什么办了一所学校,就把人与人像一堵墙似的隔开了呢?

    邹本兴为此事痛苦不堪,想跟老伴聊聊,又怕老伴生气,在屋里黑着灯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儿,他打开灯,给孙宝太家拨了一个电话,他一看表都11点多了,但他还是要孙宝太来一趟,这是他的习惯。有的时候睡不着觉,半夜三更,他也可以打电话让孙宝太来一趟。在职的时候,邹本兴一直是孙宝太的上级,有些时候是顶头上司,孙宝太对邹本兴毕恭毕敬言听计从随叫随到。在一起办学,这种作风又延续了下来。不一会儿,孙宝太敲门了,他以为有什么要紧的事,路上走得有些慌张,脚给崴了一下。结果邹本兴却说,没什么事,想找你随便聊聊。邹本兴闷了一会突然问:“老孙,你对我这个人有什么看法,说给我听听。”孙宝太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一起这么多年了,怎么问起这话来了?”邹本兴接着反问:“咱们在一起办学,做没做过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孙宝太十分肯定地说:“没有,没有,绝对没有!”邹本兴看了看孙宝太,说:“好,你走吧,我可以睡觉了。”孙宝太有些莫名其妙,想再问点什么,邹本兴笑了笑说:“老伙计,睡觉去吧。”

    孙宝太走了,而邹本兴却没睡着觉,他失眠了。以前的生活规律是:晚7点准时看《新闻联播》,有时和小孙子下一会儿军棋,有时和家里人聊聊天,9点钟坐在台灯底下安排第二天的工作,10点钟准时上床睡觉。但他今天破例了,围绕着究竟是不是为了赚钱而办学的问题,他想了很多。

    办学前几年,包括院长在内的工作人员,每人每月60元,如果真是为了赚钱的话,这点报酬简直是杯水车薪。说实话,一起办学的老同志,谁口袋里也不缺这点钱,就是这每月60元的微薄报酬,邹本兴也没领过一次。主管财务的副院长孙宝太知道邹本兴家并不富余,每月都动员他按时领工资。邹本兴说:“跑不了,先在你那儿存着吧。”1988年初,邹本兴的大儿子结婚,孙宝太考虑到邹本兴用钱,就把他半年的工资360元钱装在口袋里,坐公共汽车给他送去,结果一下车,孙宝太发现钱被小偷掏走了。孙宝太急得团团转,嘴里不住地骂小偷:“这王八蛋,偷谁的钱不行,偏偏他妈偷我的。”邹本兴知道后,很幽默地说:“这小偷挺有正义感,认为这钱不该让邹本兴拿回家。”

    大学校长一般都有自己的“校长基金”,邹本兴的“校长基金”是自己的工资,剩余的部分捐给了灾区和希望工程。办学十几年,他没往家拿过一分钱。

    在大学里,都有一笔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补助贫困生和办公杂用的特支经费,占学校年收入的5%,由校长统一支配,俗称“校长基金”。

    “冀联”自创办后,也有人提出按一定比例抽出部分收入作为“校长基金”。邹本兴说:“学校刚起步,急等用钱的地方很多,就不专门设立校长基金了。”但在“冀联”,还真有一笔特殊的“校长基金”,它就是邹本兴的工资。

    邹本兴办学13年,究竟挣了多少工资?冀联医学院财务处董处长给我算了一笔账:学院创办前几年,院领导根本就没有领工资这个概念,每月60元收入只能称为岗位补助。从1993年起,才设立了160元的工资,加上岗位津贴和奖金,每月顶多也就200多元。到了1997年,学院发展规模大了,有了一些家底,邹本兴等院领导才拿800余元的工资。照此推算,13年来,邹本兴的工资加奖金共从学校领走了7万余元。

    然而,这7万元,邹本兴是怎么开支的呢?从大家能说得出来的一笔笔开支中,他就花去了2至3万元:救助贫困学生;支援灾区;捐献希望工程。平时出差杂用,有许多开支也从他的工资里报销了。

    邹本兴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打麻将,穿衣服也很凑合,可以说没什么乱花钱的地方,所以,他身上不习惯带多少钱。他说,钱不是个好东西,没事尽量少跟钱打交道。跟钱太亲近了至少有几个方面的不利:一是容易受到它的腐蚀,二是它容易让人产生浮躁,三是它容易让人变得自私。

    邹本兴这样看待钱,我很钦佩。

    跟邹本兴一起办学的几个老同志,谁也没看重钱。如果有一个人惟利是图,“冀联”的班子早就散伙了;如果几个老同志把资产瓜分,他们都成“千万富翁”了

    邹本兴没看重钱,凡是到“冀联”跟老邹干的,都没看重钱。如果大家都往钱眼儿里钻,“冀联”发展不到今天;如果老同志们中间有谁见利忘义,惟利是图,“冀联”的领导班子早散伙了。

    有人说:“生意好做,伙计难搭”。邹本兴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也是颇费脑筋的,有些人,很懂经营之道,也很有经济头脑,但他不敢用,他怕这些人因为特别看重钱而成为合作的障碍。办学虽然不是以赢利为目的,但毕竟有赢利行为,而且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大把大把的钱会在手里周转,面对它,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无动于衷。有不少人在一起搭伙计,形成这样一个周期,即搭伙、红火、散伙,周期很短,节奏很快。搭伙的时候,像拜把兄弟一样,海誓山盟,赴汤蹈火;散伙的时候,有的不欢而散,有的甚至大打出手。其起因,大都是为钱,说是“先小人,后君子”,“亲兄弟明算账”,而在实际操作当中,问题却不那么简单,天长日久,钱就成了引发矛盾的导火索。邹本兴在老战友们中间选择合作伙伴,是明智的。因为他们曾在战场上经过战火和生死的考验,有过比金钱更重要的生命体验,生生死死,在一起搭档了大半辈子,后半辈子再联手合作,虽然成功与否没有绝对把握,但起码不会因为钱而撕破脸,事实也确实如此。

    当初,邹本兴分别找到程新喜、孙宝太、孙树和、陈丕海,和他们商量办学的事,大家最大的压力是能不能把学办起来,能不能把学生招来,一直到各自从家里拿出5000元现金,没有一个人提出将来怎么分红,甚至没有人提出,假如学校办不起来,学生招不来,这风险该怎么担。在80年代,靠工薪收入的老干部,腰里并没有多少钱,可是掏钱的时候,谁也没有含糊。钱拿出来,甚至连个手续都没有,有的只是无形的“君子协定”。“冀联”办起来了,而且越办越红火,学校有了积累,没有人提出是否分红,是否抽回本金,学校要买地征地盖校舍,扩大规模,没有人提出异议。大家都知道,民办学校的固定资产不属投资者所有,将来一律归国家。大家也都看得见,有些民办学校,不管有多少生源,也不盖自己的校舍,完全像打游击一样东租西赁,哪一天学校办不下去了,把积累资金一分,人走房空,自己什么损失也没有。

    老同志们并不富有,老同志们不吝惜钱。当年盖校舍,遇到物价飞涨,预算出现缺口,需要每个人加大投入的时候,没有人叫苦,没有人含糊,没有人动摇。到最后,按当年集资时定的利息标准,十几年了,由利变成本,每个人的集资数额已高达40万元,至今没取分文利息。为什么?因为学校里资金短缺,因为该花钱的地方还有很多,因为院长邹本兴没主动往回拿一分钱。

    副院长杨树青上任的第一个月到财务处去领工资,他发现自己的月薪竟是200元。到家不好意思跟老伴说,但他从老同志们身上看到了许多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冀联”现任副院长杨树青在职时是河北省爱卫会办公室主任,相当于厅级干部,并有高级职称。1996年退休后,有一家单位聘请他去当顾问,月薪2000元,人还没去,名片就给他印好了,但他没去。正在这个时候,邹本兴找到他,问他愿不愿到“冀联”来,他没任何犹豫地答应了。自“冀联”创办以来,不管是作为省爱卫会办公室的主任,还是作为《健康报》驻河北省记者站的站长,杨树青一直关注着“冀联”的发展,他先后采写了上百篇关于“冀联”的报道在各大报刊上发表。不知底细的人,还以为他是“冀联”的专职报道员呢。在职期间,由于工作关系,河北省内不管是国办还是民办的医学院,他都跑过多次,但对“冀联”印象最深,他对邹本兴等几位老同志的敬业精神及教学管理之道尤为敬佩,同时也看出了“冀联”的发展潜力。所以,邹本兴找他一谈,他没做任何犹豫,甚至没问给他个什么官衔,每月给多少报酬。

    杨树青上任的第一个月,财务处通知他去领工资,让他没想到的是,他的月薪竟是200元。尽管他到“冀联”来看重的不是钱,尽管他预料到这些老同志们报酬不会很高,尽管自己做好了无私奉献的思想准备,但面对那两张百元人民币,他脸上还是火辣辣的,他感觉自己是不是太掉价了,太贬值了。回到家,老伴问他:“月底了,发薪水了吧,领了多少钱?”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他随口说:“七八百吧。”心里不舒服归不舒服,但他很快调整过来了,因为他从老同志们身上看到了比钱更重要的东西。他们那种一尘不染两袖清风的人格魅力,他们那种把事业看做生命的高尚情操,他们那种兢兢业业不辞劳苦的工作精神,是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当人们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今天,还有这么一些不受金钱诱惑,不为名利所累,不遗余力甘心情愿为社会做贡献的同志,难道你不觉得跟他们在一起是幸福的,是高尚的吗?

    在职的时候,杨树青到下面的医学院、医院检查工作,享受着厅级干部待遇,好吃好喝,住大套间,走到哪都有人陪着,到了“冀联”之后,这种待遇没有了,但他很快适应了。他到老家献县招生,人家知道他是副院长,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就给他安排在了枣城宾馆的大套间住。等主人一走,他偷偷退了房,住到了小旅馆的普通间,第二天一早,在小摊上吃碗面条,就去办事了。都说由俭变奢易,由奢入俭难,杨树青用自身实践修正了这一说法。

    孙宝太带的3000元公款在公共汽车上被偷了。无独有偶,程新喜的2500元买书的公款也遭扒窃,他们谁也没跟学校反映

    自办学以来,老同志们不仅与钱无缘,而且还承受过一些意外的损失。

    一次,孙宝太带着3000元公款坐公共汽车去市里办事,下车的时候,往口袋里一摸,钱全部被小偷偷走了,急得他大喊大叫,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孙宝太哭了。一个70岁的老人是不轻易哭的,但孙宝太已经顾不上自己是否失态,因为那3000元,对于他不是个小数目。在几个老同志当中,孙宝太在职时职务最低,他是在副团职的位置上离休的,房子小,儿女多,工资少,花销大,集资办学的钱,大部分是借的,小部分是自己省出来的。在院长们中间,孙宝太的经济条件最差,但他是爱面子的人,从来不说穷,什么事都不肯落在别人后头。后来,邹本兴知道了孙宝太丢了公款的事,想在支委会上提出来给他把钱补回来,孙宝太坚决不同意。

    无独有偶,一次,程新喜在北京给学校买书的时候,也被小偷偷走2500元钱。程新喜虽然没哭,但心里也觉得挺别扭,回到家连饭都不想吃。儿子知道了,宽慰他说:“不就两千多块钱嘛,我给你补上。”老伴也说:“破财免灾,破财免灾。”这事,程新喜一直也没跟学校说,他只是不住地埋怨自己倒霉。

    “冀联”15座大楼盖起来了,固定资产也有了6000多万,如果以赢利目的办学的话,以邹本兴为代表的五位老同志,每个人都已经成了“千万富翁”,可谁都知道,这6000多万固定资产与五位老同志无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