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历史英雄人物要想在文学中再度复活,就像全身披挂的雅典娜从宙斯头中一跃而出,他必须等到一个具有内在英雄之气的作家来书写。
“尕司令”马仲英终于等到了红柯。在长篇小说《西去的骑手》(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中,红柯引领着一身风云之气的马仲英从历史的尘埃中走出来。
事实上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在民间世界,马仲英至今仍然可以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与他的胆识、传奇般的经历以及短暂的生命历程有关。瑞典人斯文·赫定在《马仲英逃亡记》(1935年出版)一书中写道:几乎与马仲英离开新疆去苏联的同时,有关其种种神秘个性、行为的传说就开始流播,他的名字、个性和行动很快便“取得了影响人们心情的一种奇特的力量”;他“像闪电似的飞驰而过,并且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像一股狂风,人们只听见它的声音,却不知道它的来龙去脉”,有些人甚至怀疑他是否真实存在过。
马仲英被人称为“尕司令”(“尕”是甘肃地方方言,意为“小”),生于约1911年(一说1908年),甘肃河州(今临夏)人。十七岁时代父职为马麒宁海军代理营长,因受排挤,更因不满冯玉祥部刘郁芬在甘肃的强征暴敛,在河州起事,举兵反对国民军,被击败后退往青海、河西走廊一带。1931年攻入新疆。次年被南京国民政府收编为新编36师,任师长。1933年联合新疆上层和加尼牙孜等攻打新疆督办盛世才,盛世才借助装备精良的苏联军队击败马仲英。1934年7月,马进入苏联学习,不久便神秘地死去。
这部长篇在结构上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描写马仲英,一描写盛世才。其中适宜地穿插了当时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了文本的宏大叙事背景。红柯在熟知马、盛诸种史实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真实性地宏观观照和微观烛幽,完成了对历史英雄人物的价值重估——在中国处于最为混乱的历史时期,两个分别出自于西北和东北的非凡英雄人物,尽管各自原初的境遇、抱负不尽相同,却都具有一种昂扬踔厉的反抗精神。只是当盛世才摇身而变为盛督办时,他远离了自身,也远离了真正的军人,蜕变为一名政客,“这个人的政治手腕之高明世所罕见,重庆、延安、莫斯科,督办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多少有才华有思想的人都被督办所蒙蔽。以新的封建势力代替旧的封建势力,以革命做幌子,其利润何以万计。”作品在价值重塑的过程中伴之以价值消解、剥离:阴谋起家、反复无常的盛世才,在任督办时期为保住个人权力和地位杀掉了数十万人。他所有的价值仅仅是背着一袋金子跑到南京,奉献给蒋介石。在叙事过程中,一个政客,一个英雄,他们的形象得到了真实的凸现。
(选自2002年1月8日《文艺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