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上昆仑山,随着海拔的增高,山势越来越陡峭,云雾也渐渐地多了起来。平时巍峨险峻的昆仑山,由于云雾的缠绕,此刻反而增添了几多温柔、几分神秘。沿途的山岭中、河谷里,我们看见到处都有身穿橘红色工作服铁路勘测队员们的身影,他们在进行开工前线路的最后精测。
汽车爬上一个高坡,又驶过一段平地,就到了纳赤台。
纳赤台海拔3700米,距格尔木69公里,是青藏铁路出格尔木南山口向拉萨西进的第一个大站。
纳赤台是藏语,译为汉语就是:放过佛爷像的地方。它是汉藏人民团结的象征。
相传,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进藏的时候,运送金佛像的卫士和工匠走到这儿,由于长途奔波,一个个饥饿、干渴,疲劳不堪。发现泉水后,便放下金佛像,痛饮起来,并在泉边扎营住了一个晚上。此地,因而得名纳赤台。
纳赤台的泉眼就在公路旁边,与即将修建的青藏铁路隔昆仑山雪水河相望。我们在纳赤台停留是为了访泉。
纳赤台属于格尔木市管辖区域。纳赤台的泉水,被当地人誉为是“昆仑第一泉”。它是个四季不冻的冷泉,不但流量大,长年不歇,而且水中含有锶、钙、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在格尔木市采访时任的钟振良市长时,他向我们介绍说:纳赤台的泉水无污染,晶莹透明,清凉甘润,可堪称中国第一,世界少有。用泉水灌制的矿泉水,纯净,味甘,存放两年都不变色、变质、沉淀。他自豪地说:“等到将来青藏铁路全线开通后,我们纳赤台的矿泉水,要通过铁路畅销国内市场,还要打进世界市场。”
我们来到泉边,看到由花岗岩石板砌成的泉池里,一股小桶般的泉水喷涌而出,形成一朵晶莹透亮的蘑菇花儿,无声四溅,滔滔不断地流向旁边昆仑山的雪水河里。我们打了一杯泉水喝下,真是清凉爽口,甜透心扉。
我们来这儿,不仅仅是为了访泉,而是来寻找历史留在这里的足迹——
1958年,彭德怀元帅视察青海时,忍受着强烈的高原反应,专程到了纳赤台。在泉边,他接见了一位曾向他写信反映对大跃进的种种看法和担忧的修路战士。他对这位战士说:“我们的国家刚刚解放,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各方面的经验都很不足,各种政策在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差。但作为一名革命战士,不论什么时候,一定要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相信共产党的领导。”
在谈话中,当彭总了解到这位战士不安心修路工作,而想到边防部队去的念头时,便语重心长地说:“修路和保卫祖国同等重要,都是革命的工作需要,关键是要立足自己本职岗位,为祖国和人民多做贡献。”这位战士在彭总的教育下,从此安心修路工作,积极上进,加入了党组织,成了连队的技术能手和先进工作者。后来,他在一次塌方抢险中,为救战友而光荣牺牲……
当年修建青藏公路时,慕生忠将军经常路过纳赤台,曾多次在泉边休息。他品尝着纳赤台清凉甘甜的泉水,对筑路的职工们说:这泉水将来可换钱,我们要在这儿建一座矿泉水厂,专门生产矿泉水。慕生忠将军的愿望现已基本实现,有关单位在纳赤台修建了一座矿泉水厂,开始批量生产的“雪线纯”牌矿泉水,经专家们鉴定质量极佳。但由于是汽车运输,运费高,加大了产品成本,影响了市场竞争力。我们相信,等到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建成后,这种状况将会大大改观。
此刻,在纳赤台泉边,记者禁不住想起原铁道兵老司令员王震将军。
青藏公路建成后,一次慕生忠将军到北京开会,碰到了王震司令员。他向王震讲述了修建青藏公路艰苦的经历和沿线丰富的矿产资源,并特地提到纳赤台泉水的甘甜。
王震司令员听后很受启发和鼓舞,激动地说:你们能把公路修到拉萨,我们铁道兵也能把铁路修进西藏,而且要修到喜马拉雅山下。到时候,我也要到纳赤台品尝泉水,但我不是坐着汽车去,而是开着火车去。于是,他向全铁道兵官兵发出号召:“什么是铁道兵的最大幸福?就是把铁路修到喜马拉雅山下,在祖国建成四通八大的铁路网。”
王震司令员的这番话,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很是赞赏,并决定由铁道兵担当主力修建青藏铁路。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后,由于国力不足和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等技术难题尚未解决,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缓建。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国力加强,筑路技术也日渐成熟。在以江泽民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关怀下,决定修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
在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即将开工之际,我们在纳赤台泉边,托昆仑山风捎去我们对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彭德怀、王震等所有关心和支持青藏铁路建设的老一辈革命家,深深的思念和长长的告慰。
2001年5月12日于纳赤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