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拉山不会忘记-挑战唐古拉山——记中铁十七局集团一公司青藏铁路项目经理庞尔林·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走下高高的唐古拉山,离开庞尔林和他的同志们已有一段时间了。但我还是久久难忘那山、那路、那人、那情。

    工作之余,我常常想起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工地采访的日子,回忆起与庞尔林和他的工友们一起度过的那暂短而又难忘的时光。每当想起,对我都是一种鞭策,一种鼓舞,一种人生前进动力的充电。

    2004年8月,我奉命到青藏铁路工地采访,在海拔5000多米唐古拉山上与庞尔林相识。

    庞尔林,是中铁十七局集团一公司副总经理兼青藏铁路项目经理。他1989年毕业于石家庄铁道学院机械专业,40出头,身材魁梧,精明强干,走起路来都带有一股雄风。

    那天,在唐古拉山风雪弥漫的青藏铁路工地上,我见到庞尔林时,他正在工地指导职工进行片石通风路基施工。

    前段时间,他们公司一直忙于唐古拉山无人区永久性道路突击施工,刚转到铁路路基施工不久。因为是多年冻土路基,技术标准高、工艺新,许多职工都是头一次干,“老虎吃天不知如何下口”。为了让职工尽快掌握冻土路基施工规范和技术操作要领,他带着几位技术人员在工地现场给职工做示范,一遍又一遍给职工详细讲解施工步骤,手把手地教职工施工方法,直到职工学会弄懂为止。

    中铁十七局集团一公司在青藏铁路担负施工的标段,位于唐古拉山无人区腹地,平均海拔在5000米以上。按照科学界海拔4500米被称为“生命禁区”的划分,这里应称为是生命禁区中的“禁区”,空气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

    庞尔林告诉我,科学家曾在唐古拉山上做过一个试验,人在这里别说干活,就是空手坐着,如同在上海负重一百斤东西走路所消耗的体力是一样的。

    在这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中,庞尔林和战友们已奋战了近3个年头。铁路施工中,他们所吃的苦,所受的累,所遭受的高原反应,更是一言难尽。

    我问庞尔林:“在这海拔5000米的雪域高原上,人能生活下去都非常艰难,何况你们每天还要从事重负荷的施工劳动,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和力量在支撑着你们?”

    他不假思索地说:“青藏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一项举世无双的工程,是一项改变西藏不通火车历史的工程,我们能够参加这样伟大工程的建设,是我们的光荣和自豪。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和目标,那就是: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追求更高,为祖国和人民交一条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

    庞尔林说这番话的时候,我看到他明亮的眼里闪烁出一种异样的亮光,那是一种勇敢,更是一种坚强和自信。

    二

    这时,风和雪渐渐地大了起来。铺天盖地的鹅毛大雪,眨眼工夫就把唐古拉山染成一片洁白。

    雪大,无法施工。庞尔林下令暂时停工,让职工们到汽车里或工地旁边的帐篷里躲过雪后再干。

    庞尔林带着我挤在狭小的汽车驾驶室里躲雪。于是,我趁机对他展开采访。

    庞尔林告诉我,他在石家庄铁道工程学院读书的时候,就经常和同学们在一起讨论修建青藏铁路的事情。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这样一个愿望:作为一名铁道工程院校的大学生,如果能参加青藏铁路这项伟大工程的建设,这辈子书没白读,人没白活,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和光荣的事情。

    2001年底,当他听到集团公司中标青藏铁路的消息后,心里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那些日子,公司上下就像过年一样热闹。职工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大家争先恐后写请战书、决心书,有的甚至还写了血书,纷纷报名要求上青藏线。“每当想起当时的情景,真让人难忘。”庞尔林回忆说。

    公司领导发找庞尔林谈话,决定由他担任公司青藏铁路项目经理,率队出征。他没有丝毫的退却,就像战士听到了冲锋号一样激动和兴奋,当场立下军令状:

    “决不辜负全公司职工的重托和期望,保证圆满完成所担负的施工任务。”

    第二天,他就带领先遣人员,向青藏高原进发。

    唐古拉山,由于地域特殊,在平原地区许多寻常而简单的事情,在这儿立刻变得艰难和复杂起来。就拿吃饭来说吧,是初上高原的人要跨越的第一道难关。

    2002年3月,庞尔林带领公司第一批先遣人员到唐古拉山后,大部分人立刻就被强烈的高原反应击倒了,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胸闷,头疼,呕吐,那种难受的劲儿,让人顿起生不如死之念。庞尔林说刚到唐古拉山的那几天,他每天都要吐10多次,有时候甚至把胆汁都吐了出来。

    不想吃东西,可每个人的肚子却胀得像气球一样鼓鼓的,里面仿佛栓着10头牛。说到这儿,庞尔林怕我不理解什么是“低气压”,他现场给我做了一个小试验:把一个空塑料矿泉水瓶子用脚踩扁,拧紧瓶盖,没多一会儿,踩扁的矿泉水瓶子就自动膨胀、复原,里面充满了气体。“这就是低气压所造成的。”他解释说。

    因为吃不下东西,大家的体重急速下降。到唐古拉山一个星期后,随队的医生给职工们进行了一次体重测试,平均每人掉了5斤肉。

    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职工们怎么能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建设好青藏铁路呢?庞尔林和项目领导一班人紧急召开“火线会议”。在会上,他把吃饭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下达,在全项目展开一场吃饭比赛,要求干部、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积极带头,争当“吃饭的模范”;并规定“每人每餐吃2个馒头及格,吃3个馒头良好,吃4个馒头以上的为优秀。

    庞尔林和其他项目领导不但带头吃饭,还轮流到伙房值班,想方设法调剂饭菜花样,引发大家的食欲,让职工们尽量多吃些东西。他们就这样吃了吐,吐了吃,经过一段时间艰苦的适应,终于闯过了高原吃饭的难关。

    庞尔林告诉我,在施工大干的时候,二两一个的馒头,现在他一餐能吃5个。

    三

    2002年3月,庞尔林他们公司开赴青藏线后,首先参加的是唐古拉山无人区永久性施工道路的修建。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从格尔木市南山口引出后,基本上与青藏公路并行前进。为了缩短线路里程、节省投资和铁路建成后的行车安全,在唐古拉山口铁路与公路分手,取道唐古拉山无人区,直插西藏自治区的安多县。

    根据铁路施工和建成后线路维护的需要,伴随铁路要修建一条131千米的永久性施工道路。永久性施工道路穿越整个唐古拉山无人区,是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施工物资运输和生活供给的“主动脉”和生命线。没有它的畅通,就不会有越岭地段的畅通,更不会有整个青藏铁路的畅通。

    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施工。复杂的地质,恶劣的天气,高寒缺氧,给整个施工带来不尽的困难。除此之外,令庞尔林和职工们更头痛的还有来自外界不断的施工干扰。

    由于青藏铁路工期紧迫,上级要求他们施工道路要边修路,边保障通车,这无形中增加了施工的难度。

    庞尔林说,和铁路正线比起来,永久性施工道路要难干十倍。因为铁路正线只有自己一家队伍施工,很少有外界干扰,而施工道路是一家修路,众家跑车,每天有近千辆车在上面通过。常常是职工们刚把路面平整好,一台拉水泥或钢材的重载汽车从上面驶过,立刻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只得重新返工。

    铁道部一位领导到唐古拉山越岭地段现场检查工作时,看到施工如此艰难,动情地说:“这活真是太难干了。这样大的工程量,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这样大的施工干扰,就是人再能干,机械再先进,都难以干好,真是苦了中铁十七局集团的职工们。”

    他想给职工们讲几句鼓励的话,可刚说了一句:“同志们,你们辛苦了!”就哽咽地再也讲不下去了。临走时,他留下话:“等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时,我一定要为你们请功。”

    庞尔林和战友们没有被重重困难所吓倒,他们发扬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誓把红旗插向高地的铁道兵精神,攻难克险,按期完成了所担负的施工任务。公司项目集体受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表彰,他本人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四

    高原8月的天气,犹如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风雪交加,忽而风停雪住,灿烂的阳光洒满了大地,烤得人难受。

    筑路工地上,推土机、装载机等各类机械和载重汽车重新启动,轰鸣的马达和嘹亮的喇叭声组成的雄壮旋律,驱赶着唐古拉山无人区古老的苍凉。

    青藏铁路,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一定要把青藏铁路“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

    一流的工程,要有一流的工程理念。中铁十七局集团一公司青藏铁路项目职工从一上场,在庞尔林的带领下,就确立了“开工必优,一次成优;确保部优,争创国优”的质量目标。

    围绕着建设世界一流高原铁路的目标,庞尔林带领职工创新工程质量理念。他根据铁道部关于青藏铁路建设的要求和施工部署,教育职工充分认识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光荣感和使命感,使“今天的质量,就是明天的市场”理念深入人心,为打造一流工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强化职工技术培训。他带领项目技术人员,组织职工认真学习青藏铁路工程设计文件、施工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不断加深对设计意图和设计思想的充分理解。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先后选送50多名技术骨干,参加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举办的冻土路基等各类技术培训班;聘请冻土专家给职工上技术课,加强职工对多年冻土的认识,提高技术素质,为工程全面创优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证。

    建立健全项目三级质量管理网络,明文规定各施工作业队长为工程质量第一责任人;成立安质部,设专职质量监察工程师,各作业队设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工班设兼职质量检查员,整个项目从上至下形成严密的工程质量管理、监督、检查保证体系。同时,还结合标段的工程实际,实行项目部与作业队、队与工班、工班与个人,层层签订质量包保责任状,将质量责任分解到工点,细化到工序,落实到人头,建立起全方位、全过程的质量监控机制。从一开工,就使项目的整个创优工作,做到程序化作业,规范化管理,在高起点上运作。

    强化项目的规章制度建设。庞尔林组织项目工程技术人员,根据青藏铁路工程的特点和技术要求,先后制定出《施工技术管理实施细则》、《工程质量管理办法》、《工程质量奖罚规定》等10多项质量管理制度和规定。用制度管理,用制度约束,用制度控制,用制度规范,使项目的一切创优活动,都置于制度的约束之中,促使职工上标准岗,尽主人责,干精品活。

    庞尔林还重点抓好工程质量考核讲评工作,定期对管段的工程质量进行大检查,坚持对检查出的质量隐患做到三不放过,即:不查出原因不放过,隐患不消除不放过,责任人不处理不放过。同时,坚持工程质量奖罚分明,及时兑现,有力地推动了各项质量制度的落实,调动了职工创优积极性,提升了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保证了创优目标的实现。

    “优质工程是干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打造优质工程,重要的是要有优质管理。”庞尔林说。

    施工中,他严把原材料质量关。施工所需要的各种材料,都要求做到有试验报告,没有试验报告的不购进、不使用。为了保证通风路基片石的质量,他和项目其他领导,分头带着试验人员,不辞劳苦,跑遍了沿线多个采石场,好中挑好,优中选优,终于找到了理想的片石。

    路基填筑中,庞尔林带领职工严格按“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的工艺施工,坚持技术人员跟班作业,旁站质量监督。每一层路基填筑完后,都要先经质检人员验收合格、报请监理确认后,才能进行下一层填筑。未经质检人员验收签字,擅自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的,一律不给计价;出现质量问题,施工单位除包赔所有损失外,还要进行罚款,情节严重的清退出场。从而,使道道工序,每个环节,整个工程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用高科技来保证工程的高质量。”这是庞尔林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青藏铁路不但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而且是世界上穿越多年冻土地带最长的铁路,全线连续多年冻土地路段长达550公里以上。庞尔林他们担负的施工标段,全都处在唐古拉山多年冻土地带,其中有饱冰冻土、热融湖塘、冰锥、冰幔、冻胀丘等多种类型冻土,堪称是“冻土大全”。更为艰巨的是,在他们承建的施工标段中,还有一条长460米、深20米、宽50米、挖填土石方共26万立方米全线最大的冻土拉沟。此项工程,被列为全线重点技术攻关项目之一。

    如何解决多年冻土难题,是工程成败的关键。

    庞尔林率领职工在施工现场,通过对高原冻土冻融循环过程的研究,寻找出冻土稳定性与工程的关系。在设计部门和专家的指导下,他带领职工大胆创新,成功地攻克了多年冻土地带铁路施工的技术难题,摸索出一整套解决各类冻土施工技术难题的措施和办法。

    对大拉沟地段,他们采用在低温条件下分段开挖,分层填筑,保证了冻土的稳定和工程质量;对不稳定的冻土地段,他们以桥代路,采用桩基础,并设置防水保温层,有效地防止了多年冻土的融化;在地势开阔、冻土较稳定地段,他们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片石护道、埋设热棒、铺设双向土工格栅和使用低温、早强、耐久高性能混凝土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大大提高了冻土路基的稳定性。

    他们所完工的路基和桥涵,一次性随机检测,质量合格率100%,优良率达95%以上。他们承建的标段,被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评为全线冻土路基样板段,组织许多兄弟施工单位前来学习取经。

    五

    庞尔林大学毕业后,曾先后在公司机械修理厂厂长、副总工程师、项目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等多个领导岗位上工作过。当谈到项目管理和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时,他深有体会地说:

    “一个企业领导的表率作用,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和生死存亡。有什么作风的领导,就会带出什么样的职工队伍和企业。”

    他接着说:“一个企业领导,特别是施工一线的项目领导,要想让职工敬畏并不难,因为你手中握有权力,谁不听话,扣他的奖金,停他的工作;要做到平易近人也不难,只要平时在工作中不摆架子,不乱发脾气,不盛气凌人,就很容易受到职工的爱戴;但要让职工真正从内心服你,把你看成是自己的兄弟和亲密朋友,做到一呼百应,并且把对你的信任和拥戴,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促进施工任务的完成,那才是最难最难的。”

    庞尔林做到了。他平时关心职工疾苦,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职工生活和工作上的合理要求与困难,能办到的,都积极解决,尽力而为;超越自己职权一时办不到的,他仔细向职工说明情况,得到职工的谅解。项目上干部、工人有了思想问题,只要让他知道了,不论工作再忙,都会挤出时间找其谈心,帮其解除思想包袱。工作中,他更是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处处为职工作出榜样。

    在唐古拉山高海拔极端地域,为了确保职工的生命安全,他坚决反对职工带病坚持工作,更不提倡当“铁人”,可他自己却是职工们心目中的“铁人”。

    2004年4月,在冻土大拉沟施工的关键时刻,由于整天施工劳累和高原反应,他血压突然降低,几次昏倒在工地。就这样,他每天用药物维持,坚持到工地组织施工。在他的榜样力量鼓舞下,那一个月,完成了近3个月的工程量,赶在夏季到来之前,全部完成了冻土大拉沟的施工任务。

    庞尔林就是靠这种人格的魅力和表率作用,感召和带领职工顽强拼搏,攻难克险,在高高的唐古拉山上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被人们誉为“挑战唐古拉的英雄”。

    2004年夏初稿于格尔木

    2005年中秋改于天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