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几次到青藏铁路工地采访,一直想见到他,可多次与他失之交臂。我到了格尔木,他却送材料上了唐古拉山;我追到唐古拉山,他又下格尔木组织新的施工物资去了,始终没能如愿。
这次到青藏铁路采访,我终于在格尔木和他相逢。
戈传来主要负责指挥部各类施工物资的采购、调配、生产和运输,另外分管标段所有桥梁桥面系加工、安装和线路的上砟整道,同时还兼管指挥部对外合同签订、关系协调等。他工作千头万绪,虽然很忙,但还是挤出两个小时与我交谈。
戈传来,今年40多岁,中等个头,浓眉大眼,伟岸英俊,按时下流行的标准,可称得上是位标准的“帅哥”。听说,他在匈牙利工作期间,曾引得不少“洋姐”的青睐和羡慕。他回国已经有几年了,但那里的人们还没忘记他这位说话办事利落的“中国帅小伙”。他在匈牙利的房东和生意上的朋友,还经常惦念他,给他来电话。
他对青藏铁路和格尔木可谓是情深意切。从1976年当铁道兵参加青藏铁路一期工程建设,到1984年建成通车、部队集体转业离开高原,他在格尔木整整工作生活了8年。“我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这条难忘的铁路和这片难忘的土地。”他感慨地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逝,他对青藏高原、青藏铁路和生活工作过8年的格尔木,不但没有淡忘,反而更加一往情深。1996年,单位派他到匈牙利工作期间,他经常向外国朋友和生意上的伙伴们讲青藏高原的美丽,讲格尔木的富饶,讲修建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艰苦而又充满激情的岁月。听得周围的人们激动不已,羡慕不已,都称他是“青藏迷”。
戈传来告诉了我这样一件事——
2000年底的一天,他给一家货主送货,刚把货物运到,同他一起在匈牙利做生意的山东籍王经理,火急火燎地给他打来电话:
“老戈,快回来,中央四台马上要播你们格尔木的节目了。”
卸完货后,戈传来连账都来不及算,就飞车赶回驻地打开电视观看。当他看到在铁路的拉动下,格尔木由过去不足3万人的戈壁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集盐化工业、石油工业、机械制造、农牧业、商贸业和旅游业等多项产业为一体,拥有20多万人口的戈壁新城时,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2001年初,经过几年的打拼,戈传来在匈牙利生意场上已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并取得了匈牙利常住的“蓝卡”。朋友们都说,他照这样干下去,一定会大展宏图。可当他听到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上马的消息后,立即放弃了这一切,结清生意账目,告别朋友,回国参加青藏铁路建设。为这,匈牙利的一些朋友,至今还经常在电话里为他惋惜。
“我一点都不后悔。我为自己能再次参加青藏铁路这样伟大的工程建设,而感到自豪和光荣。”戈传来说。
他告诉我,他重返格尔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访过去的部队驻地。他工作过的七师师部机关,现在是一家高等宾馆的所在地;更使他没想到的是,他在市区的高楼群中,竟找到了他当年在部队结婚时住过的家属房。
1984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后,由于国力不足和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等技术难题尚未解决,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缓建。
戈传来所在的铁道兵第七师,在昆仑山下的格尔木告别军旗,集体转业,并撤离高原。
格尔木市人民为了纪念铁道兵的功绩,铁七师师部的几栋砖结构的家属房,一直没有舍得拆,命名为“铁兵巷”,并作为市区的一个景点保留下来。现在是格尔木市商业局的职工宿舍。
戈传来轻轻地敲开房门,说明来意后,房主热情地接待了他。他告诉我:
“在自己的婚房里,我和现在的房主聊了足足有一个多小时,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
他把这种激动和感慨,上升为对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深深的爱,全部倾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之中。
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开工初期,单位要他负责筹建片石场工作。当时,向格尔木市政府申请建片石场的大小企业有300多家,要排上队,等批下手续,不知到猴年马月了。他急了,直接找到市政府领导自报家门:“我们中铁十七局集团就是过去修建青藏铁路一期的铁道兵第七师,愿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建设和格尔木人民再做新贡献。”
格尔木市领导当听说他们是曾为格尔木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铁道兵第七师,立即特事特办,批准了他们建片石场的申请报告。他们的片石场,为青藏铁路二期工程最初的施工作出了贡献。
2002年初,中铁十七局集团中标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最艰巨的第17标段和无人区131公里永久性施工道路建设任务。戈传来被任命为集团公司青藏铁路副指挥长兼物资处长,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加繁忙了。
他看重责任,不辱使命,深入市场认真调查,结合所担负的工程任务,创新项目物资管理模式,带领指挥部物资处和转运站职工建立起精干高效、运转协调、监控有力、良性互动、分级归口管理的项目物资管理体系。物资采购,他坚持公开招标,在评标、定标中实行集体决策,全过程“阳光操作”,大大降低了物资采购成本,堵塞了效益流失的“黑洞”。
青藏铁路要建成世界一流的高原铁路,材料质量是一道重要的关口。在他的主持下,指挥部实行材料采购质量责任制,建立物资采购档案,详细注明所采购材料的名称、规格型号、数量、采购方式、供货厂商、市场单价、采购实施人等情况。一旦材料在使用中或工后检查中出现质量问题,随时可对采购人进行责任追究。
材料是工程资金占用的大头。戈传来带领物资处职工深入所属项目认真统计,根据工程进度和施工需要,加强物资计划和配送管理。指挥部除对油料、炸药等火工品保持一定量的生产储备外,其余的材料全部实行“零库存”,由供货商直送到工点。这样,既保证了施工生产的需要,又降低材料储备占用资金,提高了资金的周转率。
在戈传来的精心组织下,指挥部物资管理实现了“三化”:一是作业标准化,按照ISO9001标准要求,统一设计、填写物资账、表、卡、单,制定标准文本,并强化物资核算,与财务账表相衔接;二是控制程序化,严把材料审查需求、进场验收、库存管理、出库发放、限额用料、货款结算、用户回访“七关”;三是手段电算化,运用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建立材料市场价格信息数据库和项目物资需求、供应、节超情况数据库,对项目物资采购、运输、贮存、消耗动态实现全过程监控。他们的物资管理办法,得到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的肯定和表彰。
在施工过程中,戈传来严格控制各项目经理部材料上报计划的严肃性、准确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防止错报、漏报造成材料积压或供不应求。加强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他在项目积极推行限额供料、定额核算,每单项工程开工,都做到工前有预算、工中有核算、竣工节超有分析。他加强对进场物资的验收和保管保养工作,保证所供应的各种施工材料数量准确、质量完好。同时他还组织职工认真做好废旧物资利用和剩余材料的回收工作,以确保上级下达的材料节约指标的完成。
在戈传来的模范榜样带领下,指挥部物资供应人员紧紧围绕施工生产,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工地上所需的各类施工物资,只要打一个电话或口头申请,哪怕是一个螺钉,他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施工现场。
2003年6月,中铁十七局集团承建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无人区永久性施工道路抢修期间,由于工程设计变更,急需1316个钢筋笼,并要求在7天内加工好运到工地。当时,格尔木市场上没有加工钢筋笼所需的8毫米盘条,戈传来带领指挥部物资处的职工连夜从西宁和兄弟单位调货。钢筋笼需求量大,供货时间紧,他利用平时的关系,找了两个可靠的加工厂,集中60余台电焊机,组织员工人停机不停,昼夜二十四小时三班倒生产,最终按时将钢筋笼加工好并送到工地,解了工程燃眉之急。
也是这年7月,十七局集团施工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发生特大洪灾,工地打来电话:急需971米水泥管。戈传来带领物资处和转运站的职工紧急联系厂家,在比价格、比质量、比供货速度的前提下,仅一天时间,就将所需的水泥管从格尔木、拉萨、那曲等地送到唐古拉山工地。
在唐古拉山无人区131公里永久性施工道路修建中,一次,工程急需800余米防撞墙模板和10套桥台模板。戈传来带领指挥部物资处和转运站的职工紧急组织厂家24小时加班生产。在防撞墙模板加工期间,他每天守在现场进行质量和进度监督检查,加工好一车,向工地发运一车,常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员工们赞扬说:“青藏铁路唐古拉山无人区施工道路的按期抢通,戈传来和指挥部物资处的员工们立下了汗马功劳。”
戈传来所领导的道砟场,建在海拔5100米的唐古拉山上。他带领职工发扬“缺氧不缺斗志,海拔高追求更高”的精神,所生产的道砟质优、量多,不但满足了本集团公司管段的使用,而且还供应中铁四局集团、十六局集团、十八局集团等6家单位道砟。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表彰他们:为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提前通过铺轨,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中铁十七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物资供应总结报告上,我摘下这样一串数字,近4年来,戈传来和他的同志们先后将5万吨水泥、1.2万吨油料、上万吨钢材和50多万平方米土工格栅、防水卷、保温板等施工材料,从全国各地,运送到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青藏铁路工地;另外还生产道砟22万立方米,保证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透过这些枯燥的数字,我们看到了戈传来和他的同志们对青藏高原和青藏铁路的热爱,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
戈传来所领导的物资转运站被青藏铁路建设指挥部评为“青藏铁路建设先进集体”;他本人因工作成绩突出,2004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2005年8月于青海格尔木
第二十八章敢与唐古拉山试比高——记中铁十七局集团青藏铁路指挥部党工委书记霍世禄
唐古拉山高吗?的确很高,5072米不仅是当前中国铁路的至高极点,也是目前世界铁路的至高极点。
建设青藏铁路的过程,从某一点来说,就是与唐古拉山竞争高度的过程。霍世禄就是敢与唐古拉山试比高的英雄。他和他的筑路工兄弟们最终以胜利者的脚步,将唐古拉山踩在了脚下。
在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施工决战中,有几件事,使霍世禄终身难忘。
2001年2月份,中铁十七局集团派霍世禄带领车辆和人员,配合设计部门对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无人区永久性施工道路进行选线和勘测工作。
那天,他带领12个人、4台车,早上5点半从安多县城出发,沿青藏公路进入唐古拉山无人区执行选线、勘测任务。
无人区地形复杂,沼泽、河流密布,好在正值冬季,四野里白雪覆盖,大地冻得如同铁块一般。大功率的越野车逢山爬山,遇河过河,起初,他们的选线和勘测工作进展的还比较顺利。
下午5点多,他们进入头二九山一片草甸踏勘。大雪覆盖着群山和荒原,由于没有坐标参照系,他们迷失了方向。他们开着车在荒原上转悠了一个多小时,仍然没找到回去的路。
这时,夜幕降临,气温骤降,刺骨的寒风如同夹带着千万支钢针一般,直往衣服里钻,冻得大家嘴青脸肿,手脚都不听使唤。职工们在荒原上奔波了一天,一个个饥肠漉漉,疲惫不堪,有几位职工已明显出现高原反应症状。
霍世禄心急如焚,如果不及时把大家带出无人区,冬季的夜晚,在摄氏零下40多度的荒原上过夜,其后果不堪设想。他让职工停止在荒原上盲目瞎闯,一边稳定大家的情绪,一边用指北针确定青藏公路的方位,霍世禄说:“我们只要能闯到青藏公路上,就能安全返回安多。”
在霍世禄的带领下,他们朝着青藏公路摸去。
霍世禄乘坐在第一辆车上开路,带领职工翻雪岭,越冰河,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夜里11点多返回安多驻地。
唐古拉山无人区永久性施工道路选线、勘测工作危险、艰苦,但并没有吓退霍世禄和他的工友们。他们顶风冒雪,奋战两个月,圆满完成了所担负的任务,为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决战,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条件。
另一次也是发生在唐古拉山无人区的一件事。
中铁十七局集团承建的青藏铁路第十七标段翻越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是全线的制高点和最艰险的施工路段之一。2003年6月下旬,唐古拉山一带连降暴雨,洪水先后冲毁了他们架设在扎加藏布河上的多座施工便桥。
2003年是青藏铁路施工的关键年。为了确保工期,6月25日下午,洪水刚刚退去,十七局集团五公司72名职工,就迫不及待展开抢修道路突击施工。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晚上8点多钟,在职工们刚要收工时,又一场暴雨骤然而降。霎时间,平地起水,从唐古拉山上流下的山水与扎加藏布河水汇成的巨大洪流,冲毁了正在施工的便道,截断了他们回去的路。工地变成了一片汪洋,洪水把职工们围困在一片小草甸上。
天黑如漆,风急雨大。寒冷、饥饿、缺氧和不断上涨的洪水,时刻都威胁着72名职工的生命安全,情况十分危急。
险情传出后,霍世禄和指挥部其他领导带领抢险队,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营救。
平时,只有10余米宽的扎加藏布河,这时河面达到100多米,水深浪急,人无法过河,当时又没有船只。霍世禄和职工们想出用大型装载机机斗运人的办法,进行救险。
风急浪大,霍世禄带领第一批5名抢险人员,坐在装载机高高举起的机斗里,冒险渡过扎加藏布河,组织职工抢险。在他榜样作用的带动下,大家奋力营救,被洪水围困的72名职工,全部安全脱险。
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处在青藏高原的南北交界线上,夏天,气候更是变化无常,常常刚才还是艳阳高照,突然飘来一片乌云,立刻化作倾盆大雨,引起山洪爆发。
那是在2003年8月发生的一件事。霍世禄带着指挥部三名同志乘车到工地检查工作,途中遭遇暴雨,受到洪水的围困。眨眼功夫洪水淹没了大半个车体,并涌进车里。这时,人不能下车,一下车就会像树叶一样被洪水卷走。雪水和雨水汇成的洪水冰冷刺骨,他和另外三名同志,在车里硬是坚持了一个多小时,直到洪水退去,才得以脱险。
霍世禄向我讲述他的这些遇险经历时,口气是那样轻松,可我听得却是这样沉重。为建设青藏铁路,筑路职工们吃尽了千辛万苦,作出了巨大的奉献。
2000年12月底,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上马之前,霍世禄作为中铁十七局集团的先遣人员,就来到青藏高原,在高原上奋战了近五个春秋。经过他和工友们的顽强拼搏,青藏铁路唐古拉山越岭地段提前胜利通过铺轨。他们为高原筑起一条通天大道的同时,高原也给予他们不少馈赠。他上高原前体重是158斤,现在降到132斤,心房增大,心轴偏移,红血球增多,前不久又查出了糖尿病。
他在美国天纳西州大学读研究生的儿子,多次来电话催他早日离开高原。他总是回答:“爸爸不是不想离开高原,可青藏铁路还没有修完,我不能走。这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使命。”
我问霍世禄:在唐古拉山筑路5年,吃了那么多苦,受了那么多罪,而且落下了不少病根,后悔吗?
他回答:“永不后悔!西藏在我们的手中改变了不通铁路的历史,我们一辈子感到光荣和自豪!”
2005年8月于唐古拉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