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试验-重压下的躲避方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五一”节期间,朱校长去了最安静的地方:南怀瑾那里。那里有他向往的禅师禅境,他的精神氧吧。在尘世太忙太累的他,太困乏了,他在青山绿水间倒头便睡,没有任何打扰,也没有任何噪音。他可以回到儿时的睡眠状态。他整整睡了三天,才从遥远的梦里醒转过来。

    回到深圳,他人看上去仍然几多疲惫。他以前就说过,深圳是个令人紧张的城市,一闻到空气,就紧张。而面对教育部与深圳市教育局的双重压力,他的紧张度可想而知。

    这是非常重要的会议,市里决策层领导也出席了。朱清时还是要拼力争取,他要说清楚:为什么不能够让试验班的学生参加全国高考。他啼血般倾诉,却像一块石头用力扔进水中,而水面并没有溅起浪花。领导还是坚持按教育部文件办,并责成他动员试验班的学生全体参加今年的高考。他没有执行。他说,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言之凿凿,南科大自主招生,自授文凭,不参加全国的高考。他不能在学生面前食言。这个动员工作,他不能去做。他在最大限度地维护着信念与自尊。他不能自毁名声,自毁全国人们都在关心的高校改革试验。

    领导问他:你们学校谁负责学生工作?他说了一位副主任的名字,于是,当即有人通知这位副主任到场。

    副主任到场时,看到朱校长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领导对副主任下达了指示,让其动员学生参加高考。这样一块烫手的山芋落到了副主任手上,又不能不接,可接了之后,却怎么处理?

    这个时候的南科大是最脆弱的,多么需要深圳政府方面的支持!深圳要一步到位办一流的研究型大学,你就必须掌握自主权,而你要是坚持不住,退回到教育部的规范中,那你的豪华别墅猴年马月能建成?朱清时由此更加强烈地体会到行政化的危害。

    散会后,朱清时一个人离去,像只孤雁。

    随后,深圳的相关领导到南科大召开高考动员大会,全校师生都要求参加。校方负责做学生动员工作的副主任,跟上级保持一致性。副主任是2007年就到南科大来的,经历了南科大发展的全过程。在副主任看来,南科大既然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口,还是应该缓解一下,希望把负面效果降至最低,选择瓦全,而不是玉碎。这跟朱校长是不一样的。

    市里面确实对此事够重视了,一位副书记亲自坐镇南科大,现场办公。说成督阵也未尝不可,而此时的学生们发现唯独少了他们的朱校长。

    官方动员学生参加高考,没有声色俱厉,而是好言相劝,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着想,为了学生健康发展。他们对学生说,参加高考只当作他们学校内部的一次考试,走一个程序,及不及格没有关系,不计成绩,不排名次,也不公之于众。考试成绩只作参考,不会对同学有任何影响,对他们录取率是100%。网民称“伪高考”或“被高考”。

    新华报业网有篇文章《45名南科大学生参加高考就变“合法”了吗?》很耐人寻味。文章写道:“45名南科大学生不参加高考,则不‘合法’,可是,如果这次他们参加高考,就合法了吗?我们同样可以根据教育部的现行规定提出质疑。”

    试验班学生身份是高中生还是大学生?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在校大学生不得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南科大首届试验班今年3月1日开学。教育部发言人也予以表态,等于认可他们是大学生了。那为什么大学生还要参加高考?

    既然参加高考,那你试验班学生如何报名?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申请报考高校的所有考生,须在户籍所在省(区市)高校招生委员会规定时间地点报名。”那么这些来自13个省的学生回当地报名了吗?广东省高考报名早已结束,他们如何报名?根据《关于做好广东省2011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和建档工作的通知》(粤招201024号),报考条件要求是具有广东常住户口的居民。并且特别明确:“高中阶段户口由外省迁入我省的考生,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考”。组织45名学生在南科大设考场是文件所不允许的。何况,他们参加高考,就能被南科大“合法”录取吗?南科大不在教育部今年公布的2011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校名单中,因此不能列入招生计划,这些考生即使参加了高考,也只能在统招计划内填报志愿。他们填报哪所大学都行,唯独无法填报南方科大。那么,深圳方面向学生许愿的100%录取如何保证?又如何解释诸多疑点、诸多违规违法?

    试验班的45名学生,面对高考之压力时,经历了人生最重要的考验。有个学生说,老师在动员他参加高考时说,朱校长是同意让他们高考的。他不相信,老师却说,校长是默许的。并解释说,校长同意文件精神,都签字了。学生困惑:既然校长同意,为何采取消极的回避态度?他是这样理解他们的校长:压力太大了,可能是人在江湖,不得不为之。但,他坚信校长内心是不会希望他们去参加高考的,他说,他们绝不会让校长失望。

    这是一个多么难的社会

    核能辐射,大地动荡

    这是一个多么肤浅的社会

    人心浮躁,欲望膨胀

    我们很难想象

    在创业之都深圳一隅

    有一条学苑大道

    眷顾着中国脆弱的梦想

    这是中国人为自己设下的圈套

    学生挥洒着汗水、青春、激情

    只为一刻,却付出十年寒窗

    我们奇怪:为什么分数可以代表一个人

    我们彷徨:经历煎熬却常常失去思想

    天生我才

    我们不安于平庸

    爱国爱人苍白的呼喊在心中回荡……

    这是2011年的南科大,在“五四”青年节的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诗朗诵。全诗很长,这是节选。演出中,台下有的老师哭了,同学也哭了。有人说是老师先哭的,也有人说是同学先哭的。

    南科大举步维艰,前程叵测。从动员会召开到6月7日高考日,有一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最令南科大纠结的。

    家长们有自己的QQ群,这个最便捷的空间,将分布在13个省份的家长们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深圳方面的家长为主,他们更有知情条件。因此,他们每每是这个群里最活跃的成员。

    说到这个QQ群,我要在这里插入另外一个重大事件,几乎是与“被高考”同时出笼的:深圳市委组织部发出在全国公开招聘正局级副校长的通告。这个QQ群就如热油锅里撒了把盐。

    家长们在五一节期间,涌入QQ群,争先恐后表态,对深圳组织部招聘两名正局级副校长的这一做法,表达了强烈的不理解。热议了几天后,家长们写了一封给教育部的《南方科技大学首届教改试验班学生家长恳请书》。千言书中,家长们真情表达:

    “我们南科大首届试验班全体家长呼吁和恳请国家教育部:

    第一、指导和要求深圳市相关部门慎重对待南科大管理层的选拔,建议副校长由校长提名并经过特定的专家委员会审查后聘任,并赋予创校校长考察和解聘不合格副校长的绝对权力。”

    还有两条,不想再引述了。他们竟寄希望于教育部矫正深圳市。他们还不知道教育部已经下达了文件:明令他们的孩子参加今年全国统一高考!假如这些家长当时知道了,他们还会熬夜写下这种信吗?

    听说家长们如期找到了朱校长。朱校长并不像他们那么紧张,他平和地说,开始,也为这件事深感诧异。为此,他专门去了一趟组织部。组织部门按深圳市选拔干部的一般规则,如法炮制了招聘启事,却忽略了南科大“去行政化”的这一办学根本原则。朱校长等于当场给组织部的同志讲述了南科大的“去行政化”的意义所在,以及目前的困难处境。他说,去行政化,是办好大学的关键。比如:派两位管行政的副校长的程序,应该由校长先提名,然后,理事会研究,最后才提交给市委方面把关批准。而现在,程度完全倒过来了,与南科大初衷相悖。这等于说,南科大一边在喊“去行政化”,一边又在搞行政化的这一套举措,社会影响可想而知。

    组织部门听明白了朱校长的话,当场表示积极支持南科大。

    在处理这件事时,朱校长还是抱有乐观态度的。他认为在学校与深圳政府方面出现的一些分歧,是沟通不善的原因。他感觉需要有人跟市政府方面及时沟通。但是,除了他之外,学校里又有谁能够具备这个沟通能力呢?到这些政府部门,如果没有一定的资历,没有校长或院士的头衔,人家会认真听取你的“基础知识”吗?所以,朱校长感叹:他还需要拿出很多精力和时间,去应对类似的沟通工作。

    家长们见朱校长这样解释,也便释然了。然而,接下来的事情,他们仍然看不懂了:行政化式的正局级副校长招聘并未因朱校长的“沟通”而改变方式,仍然按照官场的那个套路,一路操作下去。2011年5月26日《深圳特区报》A4版很醒目的标题:“关于深圳公开推荐选拔职位差额考察对象《公示通告》”。开篇写道:经深圳市委常委会研究决定,乔从丰等人被确定为南方科技大学(筹)2个副校长职位差额对象。

    家长们掌握的情况是,9名候选人将拿到市委常委会上,最终确定两人。他们要将这已经确定的两人再交由南科大,让朱校长提名,再经理事会讨论通过。领导已确定了人选,而校长提名、理事会讨论,只不过是走个过场罢了。何况,南科大的理事会,至今没有成立起来。而两位正局级副校长人选,也未到位。这件事说到底,是与朱清时的去行政化的南科大,形成鲜明反差。

    对家长们而言,刚刚熬过了正局级副校长风波,又遭致教育部高考的迎头巨浪!他们情绪异常强烈,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他们有的到学校来了,十分激动。学校出面动员学生高考时,也在主动联系家长们。当然,家长们并非都是清一色完全拒绝高考,也有个别家长同意高考,但是,家长们无法左右他们的孩子,孩子们倒是更坚定地维护着南科大的改革方向。

    一场大是大非,水火不相容的对峙,在南科大形成。这个对峙,牵动了中国,也牵动了世界。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非常关注南科大,称其为中国高校改革的风向标。其中一篇文章是对朱清时的专访:

    《科学》:南方科技大学将在什么方面与中国其他大学不同?

    朱清时:我们将废除等级,我们称之为去行政化。

    《科学》:这将如何起作用?

    朱清时: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在于官僚力量。许多教授现在追求的是行政级别而不是学术成就。如果你爬上了高级别,你就能得到金钱、汽车和研究资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大学丧失了生命力。

    朱清时最后谈到可能遇到的风险,是学生可能没法获得由教育部签发的毕业证书。人们正期待一所大学去挑战教育系统,并显示一种有效的改革途径。“我已准备好做尝试真正教育改革的第一人。”

    这是2009年11月20日刊发的。现在呢?接连发生的事情,是朱清时无法预测的。对于《科学》而言,如何感知风雨飘摇中的南科大,这个风向标是往前行还是往后刮,眼瞅到了揭晓之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