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学与现代文化-侠义精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侠义特质

    过去研究墨学的人都说墨学中断了,问题是墨学真的中断了吗?讲墨学中断当然有根据,研究墨学的很多人都说过。第一,墨家跟统治阶级的矛盾是非常尖锐的。秦汉统一以后,对墨家影响下的侠客、侠义团体和个人,打压不遗余力。第二,墨子以后不像儒家那么幸运,孔子以后有孟子、荀子,有重要的大思想家继承,墨家没有。这两点就足以说明讲墨家中断有根据。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想,看能不能开辟新的视野,有助于墨学研究。我们从相反的假设出发,墨家没有中断,在历史上有坚强的生命力,一直活跃着。中国历史上的侠义传统是受墨子影响的,有各种变形。

    墨家后来形成侠义传统,就整个文化范围讲,是一个极大的、异端的传统。一个文化传统里面,如果没有异端冲击,没有异端生命,就容易僵化,没有生命力。从这个观点看,墨家在浩瀚的历上有各种变形,仍然延续下来,对今天社会也还有影响力。

    相对于儒家主流而言,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一种特殊精神,种特殊精神,虽然有些部分跟儒家重叠,但有些部分跟儒家有矛盾。这种精神的来源是墨家,不是其他学派。这种侠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两干多年,没有中断。墨家侠义精神的特质是:1,急难相救

    这就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孔、孟周游列国的时候也有,但是目的不同,儒家是要以道救天下,墨子没有那么抽象,是用自己的行动救天下,“止楚攻宋”是人们熟知的例子。墨子的兼爱、非攻,不是纯粹理论,是要采取具体行动,墨家是中国哲学史上的行动派,有尚武精神。

    儒家发展到宋明理学的时候,书生都非常文弱。因为文弱传统的形成,造成中国王朝的两次沦亡:宋亡于元,明亡于清。尚武精神在墨家影响的传统中保持着,在历史上表现为负面角色,作为反抗的民间团体,始终被官方打压,而打压这个传统,就打压了中国的尚武精神。

    急难相救精神所影响的是后来中国历史上许多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团体和人物。从孙中山、毛泽东革命开始,都有大批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人。没有这些人,革命运动无法开展。在历史上成气候的反抗团体中,一定包括有侠义的精神、团体和人士。革命运动要成气候,一定要有这个成分。

    有人说《礼运·大同》“天下为公”的观念来源于墨家。“天下为公”的观念真的可能是传承自墨家。墨家主张兼爱,兼爱伦理观跟儒家的差等伦理观不同。差等伦理观的社会基础是家族,兼爱伦理观是跳出家族。跳出家族很重要。“天下为公”的思想从儒家产生不出来,只有从墨家才能产生出来。

    2.超越亲情

    这种特殊精神跟儒家有明显区别,司马迁对此早有了解。《史记‘游侠列传》写大侠不顾父母之恩、妻子之爱,要跳出家族,才能当大侠,这在儒家是不允许的。《礼记》规定,父母在,不许有一死,父母第一,孝道第一。父母在,不能有生死之交、刎颈之交。侠义传统就是刎颈之交。两人交往凭义气,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郭解被朝廷追杀的时候,有一个义士根本不认识郭解,却牺牲自己的生命去救他。在侠义传统中能够产生这种人物和精神,但在儒家礼教中这却是不允许的。3。一诺千金重信诺,儒家也有,但墨家重信诺,在侠义精神中走上极端。有一句现成的话,可以把墨家和儒家区别开来。儒家讲:“言必信,行必果,铿铿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不是儒家的信条。墨家侠义传统的信条是“言必信,行必果”,即绝对信守诺言。

    历史上有“任侠”一词,什么叫“任侠”?信任的“任”,“任”在文字学上是“相与信”,两人之间的信任。“任侠”绝对讲求“信”。一诺干金者,就是把“信”绝对化的人物。《经上》第19条:“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经说上》解释:“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任侠)的定义是:义士做对自己有损害的事情,而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得到利益。做会给自身带来恶果的事情,以便使自己所服务的对象成就急务,排除困难,脱离困境。

    4.不畏权势

    侠义精神这一点跟儒家有明显的区隔。侠义精神和力量,只有从墨家发展出来,在其他学派发展不出来,其他学派在不同程度上都认同专制统治,只有侠义传统敢与专制权势为敌。董仲舒思想就是讲怎样使儒家跟皇权结合,他讲“黜民而升君”,就是压低人民,抬高国君。墨子影响下的侠义传统则完全相反,是黜君而升民,完全站在老百姓的立场。墨子是平民阶级的代言入。这个精神以后就延续下来..形成中国历史上一直在民间、在被打压的情况下活跃的团体和个人,这些人在正史中长期被忽略。现在应该发掘这个新天地,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5.劫富济贫

    这是墨家跟儒家有明显区隔的精神。劫富济贫是中国传统社≯会特许的一种现象,在现代法治社会是不允许的。在法治社会,劫富济贫,法律要处罚。在传统的、没有法治的社会,往往就是这种侠义团体和侠客,在社会上主持正义。他们用不寻常的手般,追求公平正义。在中国传统社会就是替天行道。劫富济贫是中非常的手段,追求公平正义。不仅传统社会容许劫富济贫在,像美、英、法国所谓“法治”国家,法律保障是有钱人的专利,一般贫民要法律保障自己的权利几乎不可能,因为贫民没有钱打官司,这种劫富济贫的精神和角色有存在的社会价值。 6.重视名节

    用现代语言说,重视名节就是重名誉,把这话真正充分实践的是墨家。在墨家的侠义传统中,对名节的重视非常强烈。在历史上,东汉末年,有不少气节之士死于党锢之祸,其中很多人物有侠义背景。儒家也重名节,儒家重名节是为了尽忠孝,墨家重名节是为了反抗权势。

    墨家侠义精神的特质可以用“扶弱抑强,抗官济民”八个字来概括,这代表墨家影响下的侠义传统的特殊精神,这是整个中国历史传统中侠义精神的宗旨。这八个字,来自20世纪初追随孙中山革命的名人宋教仁。宋教仁在1907年,为了说服东北的马贼(历史上都把他们叫做“贼”,其实他们就是江湖好汉)参加革命运动,在一封信中讲到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到孙中山革命的时候,仍然有生命。用这八个字可以概括整个中国历史上侠义传统的精神。侠义关系

    儒家、墨家都重视“义”。《论语》多处讲到“义”。“义”是儒家的重要观念。但是整体看来,在哲学上最重要的观念是“仁”,不是“义”。在历史上实践的过程中,影响最大的是礼,是孝,不是“义”。《贵义》篇墨子讲到“万事莫贵于义”,没有一件事情比“义”更重要、更终极。墨子还讲“义人在上,天下一致”,这个“义人”相当于儒家的圣王,是最高的典范。墨家真正把“义”的观念普及到整个中国社会,影响普遍而深刻。儒家讲义利之辨,“义”跟“利”是矛盾对立的。墨家说:“义,利也。”儒、墨两家一个对利是消极性的思考,一个对利是积极性的思考,很不一样。“义”在中国历史上发生广泛影响是墨子的传统,不是儒家的传统。

    《水浒传》中有“聚义堂”,其所表现的“义”跟“孝”是矛盾的,把“义”跟“孝”严格区分开。小说是虚构,但小说有时能更真实地反映历史。《水浒传》里有个孝子王进,怎么劝说,他都不上梁山,孝子是不上梁山的。还有一个史进,为了上梁山,把他妈妈气死。你要上梁山,就不能顾到孝。这些义士是以“义”为终极理想和目标的。李逵受到儒家影响,他要上梁山,就把妈妈背着一起上,结果在路上,取水给妈妈喝,找东西给妈妈吃,结果妈妈被老虎吃掉。到梁山,把这件事情讲给宋江他们听,宋江哈哈大笑,这明显表现出“孝”跟“义”是矛盾的。过去以为“义”是儒家讲的,仔细想,“义”只有在墨家的侠义传统中才能产生。后来宋江被捕有两大罪名,一是不敬天地,一是不孝父母。要举义就不能顾孝。

    在孙中山时代,要当革命烈士,就不能顾家,是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林觉民就是例子。林觉民写《与妻诀别书》感人,但要革命,做烈士,为义奋斗,为一个超越理想而奋斗的人,就不能顾家,向来如此。

    宋以后中国哲学有所谓“三教合流”,里面还暗藏了一个墨家。墨家影响的侠义传统,也在这里合流了。宋以后产生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包括重要的儒生是侠跟儒的合流。

    举几个重要人物,南宋时跟朱熹辩论的陈亮,三次被抓到监牢里,罪名就是说他是大侠,但陈亮在历史上是儒者,儒、侠在那个时代以后就慢慢合流了,有的是“儒皮侠骨”,有的是“侠皮儒骨”,骨就是思想本质,皮就是行事作风。陈亮的行事作

    王阳明年轻时羡慕侠士,爱好侠义精神。王阳明跟过去家不一样,他不是文弱书生,能够带兵打仗,他影响了很多派。他的门徒可以到农村,到任何民间场合去讲学,就像泰州学派。泰州学派中有很多人有江湖背景。这个年代就产生儒跟侠的合流。明末清初,颜习斋是侠客,拼命批评宋儒、程朱之学,他是但他在儒家传统中也有相当地位。谭嗣同是侠客,但他讲道理基本是儒家的。把这些人物收集起来,加以分析,哪些是“儒皮侠骨”,哪些是“侠皮儒骨”,很有趣。通过儒、侠合流,才使侠义精神因受儒家支持而普及到社会。儒家的孝道、礼教,在宋以后真正普及到社会。儒家社会和人物,在唐以前是见不到的。唐以前时代的两性关系,不是如后来的看法,对女子没有那么大的迫害,没有那么多极端严重的观念,宋以后则越来越严重。所以孝、礼,都是宋以后开始造成普遍影响。“义”也是在这个潮流中普及深人到民间,内化到人的生命里,内化就是社会学家讲的社会化。

    宋以后反抗暴政称为起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称为“义士”,为穷苦孩子办的教育称为“义塾”,为救穷苦人存粮食的地方称为“义仓”,有些大豪门为了救助穷苦的族人,留下的田叫做“义田”,还有“义庄”。

    《中文大辞典》“义”字的释义,有一百多条。人事地物都可以用“义”称谓,表明“义”普及到整个社会。这个价值之所以能够深入民心和社会,墨子的功劳大,墨家传统的功劳大。

    宋以前流行的名词是游侠、任侠、义侠、豪侠,宋以后有新的名词出现,有侠僧、侠义的和尚,如少林寺。少林寺是宋以后才兴盛起来的。少林寺里的和尚,有的是行侠仗义,所以就叫做“侠僧”,和尚里的侠客。在历史上有“禅家之侠”,可见禅宗也产生侠士。在风尘女子妓女中有所谓“侠娼”,如民国时小凤仙的故事耳熟能详。这就可以看出“义”的精神、观念,如何普及到三教九流的人物和每一个社会角落。

    中国哲学研究者对“仁”、“孝”和“礼”有很多研究,没有专门研究“义”。从儒家观点看,“义”基本上是道德动机、道德修养,可是把“义”扩大到广大社会,影响到民间,是墨家传统的影响。侠义团体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侠义团体是从墨子开始的。《史记》记载战国时代的侠,非常复杂,有“卿相之侠”,就是战国四公子:孟尝君、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卿相”就是贵族,有爵位。在《史记》里跟卿相之侠相对,还有“布衣之侠”,完全是从民间产生的。《史记-游侠列传》写的大侠,如朱家、郭解,就是民间的布衣之侠。

    《吕氏春秋》对侠义团体、侠士活动的记载,相当丰富,也涉及墨家,不单是墨家的侠士,还有“辩士”的资料。“辩士”就是墨辩的传统。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对墨子有广泛认识的是梁启超,他20世纪初写《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分墨家为三派:兼爱派、游侠派和名理派。这一概括可取。

    墨家非常复杂,今天都集中在名理派,在名理方面成就了很多教授、学者,在兼爱方面写了不少论文,可是忽略了游侠派。墨家游侠派的资料大多在《吕氏春秋》。在秦统一的过程中,有大量侠士的活跃。吕不韦是从“布衣之侠”到“卿相之侠”,影响整个秦的命运。秦统一中国,利用许多侠士团体打仗。吕不韦的门客,比孟尝君的门客,要复杂多了,有力量多了,也更杰出。如有人从这方面研究,起始点就是要好好整理《吕氏春秋》。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大量任用武士,这些武士很多都是侠士。冯友兰讲墨家的时候,曾经说墨源于侠,他恰好把我们说自颠倒过去。他说墨家是源=于=侠,而那个侠士的角色,他了解比较窄,就是专门替人打仗的人。后来这种人一直存在,专门替人打仗,可以雇他,像佣兵一样,这也是侠。佣兵里当然也有很多复杂的分子,但其中也有很多侠士。

    当年这些人帮助刘邦打天下,叔孙通把自己人一个一个推给刘邦的时候,用了一句话叫做“群盗壮士”。叔孙通找来一人都是强盗。打天下的时侯,管你是强盗、小偷,有本事都来

    “群盗壮士”,壮士就是义士。在历史上称义士,又称壮士。

    刘邦打下天下以后,后来分封王子,他有一大堆儿子,这些王子下面都养了很多门客,这些门客有很多侠义之士、侠义团这么多王子要争夺继承权,当然要养这些特殊人物,所以后有七王之乱,都有侠义团体、侠义之士掺杂在其中。《汉游侠传》记载长安存在很多侠义团体,各霸一方,有一套规范,有很多派别,因为他们毕竟是作过贡献的,所以不能一下子都消灭。 《汉书》以后,《游侠列传》不见了,这表示官方史家对这些特殊人物和精神,有一种新的史观:他们跟官方力量不能兼容,所以不再记载。但这并不表示他们不存在,他们还是存在的。什么时候存在呢?有两种隋况:一种就是社会动乱的时候存在,另外就是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存在。侠义之士和团体,在这两个时期,大量活跃。在史书中可以找到这方面的研究资料。

    三国群雄并起争霸。《三国志·魏志》记载大批豪侠,分析这些豪侠,有的有贵族血统,有的是大官僚后代,有的是大地主,有的是要打天下,种种不同,像刘备、曹操、董卓、袁绍、袁术等,在《三国演义》里出现的人物,开始时都是有豪侠之气的人,一方面养豪侠,一方面自己就是豪侠之流的人物。

    南北朝时代,有五胡乱华,中国北方不宁静。南北朝时代重视门第,有大门第、大豪门,在战乱时代都蓄养大批武力。魏晋南北朝时代大批的豪门、士族、大门第里蓄养了大批武力,这些武力与侠义传统有关,他们寄存在这里面,因而有存活的余地。

    读中国小说史、隋唐小说史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豪侠传奇。《太平广记》记载大量豪侠传奇的资料,像虬髯客、红线传,后来被拍成电视、电影。豪侠传奇里,有许多豪侠团体在其中活跃,那是在朝代更替的时候。

    宋代以后的三教合流,陈亮、王阳明、颜习斋、谭嗣同这些人物,都不是单打独斗的人,跟侠义团体有隐约的关系。

    现代一些客观的史学家称他们为化外之民,因为他们在社会上没有正当地位,被官方或朝廷压制或追杀,但他们在历史上始终没有中断,相当深刻地影响中国历史。一般史学家没有深刻深究,可能是因为史料残缺。这些团体被官方历史污名化,东汉末年在正史上称为“黄巾贼”,后来有赤眉、太平道。

    宋亡于元,产生白莲教。明亡于清,产生天地会。这段历史比较近,资料比较丰富。这些组织在历史上的活跃性很大,因为亡国了,亡国以后就会凝聚民族感情、民族大义。

    白莲教源于佛教白莲社,白莲社是晋朝慧远大师建立的。为了民族大义,连佛教团体也来造反,白莲教就产生出来。一直到孙中山革命的时候,自莲教还发挥作用。最有名的就是天地会反清复明。从天地会产生所谓洪帮、青帮,孙中山属洪帮,蒋介石属青帮,这种组织对历史有强烈的影响。

    侠义团体和人士奋不顾身地跟着革命,被正史看成叛乱团体,被现代人称为化外之民的团体,在历史上一直活跃,不管他们的形态怎样改变,其宗旨始终没有离开“扶弱抑强,抗官济民”,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特殊精神一直贯穿到近现代。有些题目与墨学现代化有密切关系:

    1.儒家跟墨家讲义的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过去还没有人做过。墨家跟儒家讲的义在哲学上的意义,在历史上的演变,越往后区别越大。

    2.义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

    这方面的资料相当多,研究历史上的义仓、义田、义庄、义塾。这种研究与现代人非常重视的社会福利有关。看看中国古老的观念,那种社会福利跟现在所讲的社会福利有什么差别,很有意义。社会福利在近代的发展是受马克思主义革命的刺激,中国历史上就有社会福利的观念,也许理论上简陋,但是根据现在的观念可以使它丰富起来。

    3.宋以后出现所谓侠皮儒骨和儒皮侠骨的侠士

    4.儒行和侠行的比较

    中国的侠义精神不是抽象的,已见迹于行,这种侠义精神的表现称为侠行,可以跟《礼记》讲的儒行作比较。《儒行》对国历史上传承的儒家角色影响很大。比较研究儒行和侠行,可突显儒家和墨家历史人物形象的区分。弘扬墨家人物,跟儒比较,区别哪种人在历史上更有积极价值。

    5.比较侠义团体活跃的传统民间社会和现代民间社会的异同

    墨子是平民的代言人。墨子和受墨子影响的人在中国历史上活跃了两干多年。建立现代化的、有中国特色的民间社会,如果传统资源,比较容易实现,如果没有传统资源,比较难以实假如能找到传统资源,所向往会就可能出现。

    6.侠义传统追求的宗旨理想“扶弱抑强,抗官济民”

    “扶弱抑强,抗宫济民”仍然活跃在今天社会公益团体中。湾地区产生过许多民间公益团体,最成功的是消费者保护基金会,简称“消基会”,是保护消费者的团体,在社会上有相当公信力,当年由一群律师发起,专门对抗大资本家。鉴于消费者常被欺骗,有民间团体主持正义,追求公道。在中国传统中,发现民间团体追求公平正义的新资源,是值得探索的课题。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