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子午山孩-郑珍诗传(14)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又走了三十里,在小河口遇上一位贤惠主人,听我们一喊就开了门,把我们邀进内室。一位少妇缩着双手,坐在火盆边取暖,火力小,她也顾不得回避生人。至今想起来,仍然感激这家人,简直是襄阳古贤的遗风。

    第二天,不好继续打扰人家,勉强上路,幸好冷得也轻了些。到了汉水换驴,遇上一头性子顽劣、不听驾驭的犟畜生。雪花像白蝴蝶满天飞舞,直往眉毛眼睛上扑。雪地又软又滑,你的驴前蹄不住下跪,好像喜欢祈祷似的。回头看我们那两乘竹轿,两个夫子抬一乘,踉踉跄跄跟在后面。我们这怪模怪样的一行,就这样在路人惊诧的注视中,缓缓走过习家池。真真穷途末路了,想哭哭不出来,倒转自己发笑。

    过了这一段,又可以坐轿乘车了,天气也渐渐转暖,冰雪开始融化。艰辛辗转四十站,总算泥人儿似的到达京师。我在外面受尽跋涉之苦,母亲在家里受尽念儿之苦。

    拎着柳条考篮,跟在别人后面进考场,写完卷子,更加疲惫不堪。等待发榜的日子,天天往琉璃厂跑,在故纸堆中恣意浏览。明知八股文才是热门,却不去下功夫,也难怪别人嘲骂。

    总算等到发榜。又下第了。又可以回家了。拿着火牌,飞快上路。我们背着书出得都门,发现麦苗都又壮又绿了。回望皇城,心想这一趟万里之行,就像一只蚂蚁在风地里空忙活,自己都觉得可怜。卢沟桥一带,风沙蔽天,草帽上堆了一厚层土。走到长辛店,实在不行了,坐在路边歇气。你看我我看你,两个泥偶似的,想笑张不开嘴,泥沙满口地宿在良乡。

    此后就昼夜兼程了。记得到清风店那天,才四更时分,通街关门闭户,肚子又已饿了两顿。忽然远远走来一个点着灯的担子,是卖豆浆的。接过他的长柄铜勺,在柳树边连喝几碗。那滋味至今还没忘记。

    昏昏忽忽到了樊口,驿站安排走水路。船到江陵县渚宫遇上大险:惊涛骇浪掀天动地,小船在江心颠簸打圈圈。鱼鳖都被推到了江岸上。昏天黑地,鬼影幢幢。陆路水路换着走,到了常德鼎山,船泊谢绪祠,离家只有二十来天路程了。我计算着到家还能赶上端午节吃粽子,不料又遭遇上游镇远发大水,顷刻之间把城墙都淹了。洞庭湖涨得天样大,任蛟龙恣意撒欢。淹死的人挂在船底,淹家的人困守堤上。水路断了十天,大水成天像打雷一样怒吼。蜷在船篷里,米瓮渐渐空了,更莫说盐巴、咸菜。勉强熬到辰阳,钱袋也空了,你暂时在驿站待着,我继续往铜仁走。挣扎到家,全家欢喜,庆幸我没死在外面。问我走了这么远,带回来什么?我笑着指指那几堆旧书。

    总算倦鸟能收翅膀休息了,今后只求能够喝薄粥吃小鱼,时刻守在父母身边,又可以读书批注。这不比舐空气还自觉有味(以科第幻想自我安慰)强吗?赶考不过是折磨脚板皮罢了。

    遵义太守贤而好事,决定修一部府志。因为国朝一百六十年来,山川人事大有发展,但文献既少,一般人更茫然无知。你因我痴长几岁,极力推举我主持此事,愿意像双套马一样,共同为搜剔地方文献尽力。我浏览了一些前人旧稿,发现很不完备,而且作者头脑糊涂,每每令人摇头叹气,采录下来,不能为地方添光彩。你我也想追本溯源,认真梳理一通,又顾虑人微言轻,看法难被认同。但终于这样想:完成此事并不求垂之万世,只要让人们知道遵义自古是汉代郡县,不同于苗夷地区,这就是尽了我们对先民的责任,别人的讥诮就随他去罢。

    不料天狼星射井宿,地上发生了战争(指“温水民变”),朝廷调动川黔两省的官兵来对付这只“山龟”。它的老窝不容易拔除,两月无功,师老无力,人心惶惶。附近百姓很多被打散,远一些的也想逃亡。近来我吃不好睡不好,梦里都是战乱,成天发愁,恨不能挥剑砍断它的脚爪。读文撰稿哪有心思,时时挂怀的只有仁怀、綦江的乱局。幸得平太守勇毅,一举歼灭首凶。凯旋之日,恰是“打春牛”的时候,父老喜形于色,说起前些日子命不如鸡,兀自后怕,现在高高悬吊的心落下来了,年也走远追不上了。但还是村村重办年货,满街闹哄哄补过节。我也说不清为什么,不想回家,颓然独坐在这听莺轩里,把一年里的种种,思来想去。

    你近来还好吧,一定是在母亲跟前尽孝道,逗弄两个孩子,不像我自寻烦恼。天宽地阔,为什么人偏偏要受羁縻呢?!这也是命中注定,无可奈何的事,只有写成诗说给你,聊以排遣。

    这首诗是郑诗中篇幅最长者之一。叙述赴京途中的景况,不仅生动如画,而且是一份绝无仅有的史料,让我们真切地了解到,在那个时代长途旅行,难到了难以想象的程度。

    这次声势浩大的“温水民变”,是由于灾荒频仍,民不聊生,官府又腐败无能,各地聚众反官的小型事件蔓延扩大而形成。这当然是正义的农民起义。但郑子尹以一个思安怕乱的老百姓,对之恐惧,加以咒骂,今天看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后来,这场动乱虽很快就被扑灭,遵义知府平翰还是被降职为同知。

    ◎道光十九年己亥(一八三九),三十四岁。

    ◎纪事:在郡修《遵义府志》。

    民谚“冬冷皮,春冷骨”,子尹自来营养不足,又好静不好动,因之体质单薄。有一天向晚没加衣裳,就受了风寒,睡不好,听了一夜淅淅沥沥的春雨,在心里对书院学生讲话:

    穷人乃富骨,春服三重棉。一刻偶不戒,遂为风所缘。故知终日间,违己即生患。老氏云无身,此语或未然。(《病夜听雨不寐示诸生四首·其一》)

    未病时倦作,病中念徒多。可动尚如此,或死将奈何。所以贵有我,手足岂得过。静言思百年,已往悔复那。(《其二》)

    春雨如有情,隔檐一夕语。病骨负尔多,不共耕者苦。明日我山前,泥浆满黄牯。呻吟亦良慰,卧看铦灯鼠。(《其三》)

    我年二十时,终年不识床。对书见日落,忽复窗已光。今日万不如,坐看汝辈强。奈何惜精力,徜徜而徉徉。(《其四》)

    穷人生了富贵命,春天还要穿厚棉衣。稍微疏忽,就被寒风盯上了。所以从早到晚都应当注意身体的感觉,稍为疏忽就会出问题。《老子》说“无身即无患”,这话不一定对。“有身”已是事实,改变不了。

    没病的时候什么都懒怠做,生起病来又想着做这做那。手脚灵便的年纪尚且这样,以后老了怎么办?所以正要珍重这“有我”,手勤脚快,不可得过且过。静中回忆逝去的日子,多少事情悔不转来。

    春雨有情,隔着屋檐,向我絮絮叨叨了一夜;可惜我病骨支离,不能同农友们一起下田耕作,辜负她了。一个人躺着,眼睛瞅着老鼠偷灯油,心里想象明天田坝里热闹非常,牛儿们浑身稀泥拉着犁铧的情景,虽在病中,也觉欣慰欢喜。

    我二十来岁的时候,一年到头不知道床有何用。太阳落山时在读书,天亮了还在读书。而今万事不如人了,只能坐着看你们身强体健,干这干那。可一定要爱惜青春,及时努力,不可因循荒废了啊。

    子尹此时才三十三岁,可是早已多次在诗中伤老嗟衰了。这是他体质荏弱、营养匮缺、处境蹇困、性情善感这四个因素引发的“综合征”。

    但是,他虽时有萧飒之感,却从没患上自闭症或忧郁症,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是牵挂的对象:

    佳人一别一岁余,遣二茅龙为致书。古宅嵩阳渠好在,东溪明月近何如?未知前面路犹几,止觉今年头易梳。寒食清明将到了,可来共吃桃花鱼。(《桃花二首·其一》)

    不见你这位美人(桃花)一年多了,我派两条茅龙给你送这封信去。嵩阳古宅别来无恙罢,东溪明月近来如何呢?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年好活,只发现今年头发更稀少了。清明节快到了,请来尝尝我们这里的桃花鱼罢。

    桃花李花历乱开,一日吟此一万回。燕子不情竟无信,黄莺无故亦不来。时时清昼独此酌,兀兀醉眼临高台。锦绣江山想仙去,茂陵刘郎真蠢才。(《其二》)

    桃花李花开得热闹,引得我每天来观赏一万次,吟哦一万次。无情的燕子一点音信没有,黄莺也无缘无故不来了。不去管它们,我独酌独饮,独醉独赏。人间这样美丽,那位埋在茂陵的汉武帝刘策居然想做神仙,真是个蠢人!

    只要面对自然美景,子尹就变成了另一个人:开朗、风趣、兴致勃勃。盼桃花早开,怨燕子迟来,整日流连花树之间。想象力也超越自然:遣茅龙送信、邀桃花吃鱼。用李白诗:“玉浆倘惠故人饮,骑二茅龙上天飞。”“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尤其第二首,逸兴遄飞,妙手偶得。

    “桃花鱼”是黔北桐梓新站溪的一种鱼,头上红斑宛如桃花瓣,因此得名。子尹由桃花联想到桃花鱼。

    立夏这天,子尹在郡署园子里散步,荷塘的一个小景,撼动了他的心弦:

    绿荷扶夏出,嫩立如婴儿。春风欲舍去,尽日抱之吹。对此伤我心,泪下如绠縻。天岂欲我穷?天岂欲我衰?日月自见多,大化谁能持!栏边秃尾雀,摧老看众嬉。微物亦有然,聊复酒一卮。(《春尽日》)

    绿色的荷苞随夏气长出水面,像一个嫩生生的婴儿。不知为什么,春风像是定要把它灭掉,整天对着它狂吹。这景象叫我伤心,眼泪成串地掉下来。难道上天是在暗示:我就像这株小荷,天意要我贫困、要我衰老吗?转念一想,不是天意,而是日月积累叫人渐渐向老,这个过程谁也遏止不住。这时又见池栏上站着只老家雀,老得尾巴都秃了,它望着小雀们蹦跳嬉戏,神态坦然。你看,连这种小东西也知道顺应运行之理,我伤感什么呢,再去喝一杯罢。

    春风吹撼嫩荷,像是蓄意折断它,这景象令他受到很大刺激。他会从荷花联想起夭折的才儿(“昨朝此刻怀中物,回首黄泥斗大坟”),会联想自己,会联想一切有生之伦,感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禁不住泪如雨下。在园子里久久徘徊、久久思索,又从那只老雀得到印证,最后坦然接受了不可改变的生命规律。当然,道理容易明白,颤动的诗心恐怕很难因此就真正沉静下来。但也因此,才留下这首敏感如风过笙簧的好诗。

    这首《春尽日》诗,最能展示郑子尹善感多愁、与万物一体的诗人气质。

    子尹和友芝有一位诗友,黔西人史胜书,号荻洲。母亲杨氏出身贡生家庭,出嫁四年,儿子才岁半,就死了丈夫,五个月后又产下遗腹子胜芳。她靠日夜纺绩,上奉婆母,下哺儿子,还送他俩入塾读书。道光十五年,贵州巡抚裕泰为她奏准建坊旌表。史胜书请高手作《秋灯画荻图》纪念母亲,持来请子尹题咏,子尹感同身受:

    水东之禾水西荻,学古今黔并眉白。敬尔尊慈有义方,业成出自鬻纱力。画荻辛勤那可言,不待图穷泪横臆。平生我亦顽钝儿,家贫读书仰母慈。看此寒灯照秋卷,却忆当年庭下时。虫声满地月上牖,纺车鸣露经在手。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长成无力慰苦心,头白待哺仁人林。尔今才气猛如虎,往取将相寿贤母。莫似老荒止作筥。(《题黔西孝廉史荻洲胜书六弟〈秋灯画荻图〉》)

    眉白:《三国志·马良传》:“良字季常……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乡里为之谚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良眉中有白毛,故以称之。”

    水东(清镇)的戴禾庄、水西(黔西)的史荻洲,是今日贵州治经学人中的佼佼者。我敬佩你慈母有大义,靠纺绩供你学业成就,其艰难辛苦,堪与欧阳修母亲折荻杆画地教儿比美。不等这张图画完全展开,我的眼泪已经流下来了。我也是个顽劣迟钝的孩子,家境贫穷,读书全靠母亲劬劳。看到这张画,就想起当年在家里的情景。虫声满地,月挂窗棂,母亲一手握线棰,一手吱吱摇纺车。为了让我读熟这三句两句书,累她守到四更五更天。但是我长大了,却不能慰藉她的艰辛,头发都白了,还要仰赖别人生活。你年轻才大,气吞猛虎,一定能够以大功名给贤母献寿,可别像晋代庾衮那样,只能靠编竹筐奉养母亲啊。

    清镇和黔西在明代都属水西彝族土司辖区,故诗中这样称呼。末句“老荒”犹老兄,青徐土语,见《晋书·庾衮传》。子尹做成这首诗时,史胜书已北上了,所以结尾处以“往取将相”相期许。可惜子尹寄以厚望的史胜书,这次去东北未久就客死奉天,享年仅三十五岁。

    这戴、史二人都很优秀,治学并称“二俊”,作诗并称“二妙”。但仕途上也与郑、莫一样,中举人后就上不去了。史年纪轻轻客死奉天,戴不仅一力办理后事,而且每年都要以史的名义给他母亲写信、带钱,史母直到老死,都以为儿子还在,只是路远回不来。但是,戴粟珍这样的古谊君子,也只活了四十岁。那时代,贫苦读书人的寿命是普遍短促的。

    夏天,作七绝《夏山饮酒杂诗十二首》。《凌谱》称:“其中可考见先生当日事迹者:一、先生大弟时客滇。二、先生于酒有酷嗜。三、表弟黎兆熙初自滇归。四、藏书甚多,累箧连橱,高与屋齐。”

    九月二十五这天,黎兆勋约子尹、友芝乘船玩山。子尹觉得新鲜,兴致很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