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子午山孩-郑珍诗传(1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居然半路上有人摆了酒具请喝酒,简直是重见了上古纯厚之风。过去我以为这是书上骗人的话,没想到渊明的老朋友中,真有个古风犹存的庞通。无怪渊明赞道:“赐也徒能辩,乃不见吾心。”是的,雄辩滔滔,不如善解人意。

    庞通是陶渊明的老朋友。半路设酒,其实是官员王弘想结识陶渊明,怕径访碰钉子,就让庞通在半路摆酒邀之。陶心里明白,照样欣然共饮。孔门弟子中,子贡(端木赐)能言善辩,而仲弓则有德行,所以陶诗那样说。这是本诗的两个出典。

    天寒思地炉,石炭贱难得。此日不读书,虚冻岂非惑。儿子案我侧,家具复逼塞。自笑似周赧,空名不成国。一杯且暖足,清静守元默。(《其十八》)

    天冷足僵,就想有个地灶烤着,但煤炭难得买到便宜的。这种天气更要读书,不读书岂不是白白受冻,亏上加亏。但儿子挤在我旁边用功,屋里又塞满家具。我像是周赧王姬延,即了位就被挤到西部,有个空名,不成国家。且来一杯酒暖暖脚,静守玄默罢。

    家贫惮远役,县近便求仕。聊谋三径资,倾身已违己。何物督邮儿,折腰甚吾耻。舟飏风吹衣,归去来乡里。公田秫未收,兹固不足纪。有钱送酒家,无即酒可止。含觞语阿舒,懒惰尔何恃!(《其十九》)

    渊明家穷怕出远门,就近谋个县里差事,本来就是为口违心;而见一个当督邮的乡里小人,居然要弯腰低头,太耻辱了。于是扯起船帆,回家去也。公田里栽来酿酒的高粱还没收割,也不要了,不值一提。有钱就喝酒,无钱就止酒。还端着酒杯逗儿子:阿舒,你懒成这样子,以后靠什么过日子呀?

    此首全咏渊明故事,显然引为同调。

    此杖何自来?崔翁言语真。八十仁江上,喜我气颇淳。手持指谓我:“不独形状新。历传四老人,如夏商周秦。年皆八九十,我亦步其尘。恐便旦暮死,赠子存殷勤。”感之日摩弄,当与五老亲。亦似取精多,光泽活以津。我年近四十,老日登头巾。约去五十年,当为觅替人。(《其二十》)

    这根拐杖来自何处?来自仁怀江边的崔老人。崔老八十岁了,言辞很诚恳。他觉得我气质还淳厚,就把它赠给我,指着它对我说:这支手杖不光形状新颖,而且经历过四位耄耋老人之手,好像夏、商、周、秦四个朝代似的。眼看我也快跟着他们去了。没准说走就走,趁现在把它留给你罢。我感念此语,天天摩弄它,就当是与五位老人亲近。它吸取的精气多了,油津津地发亮。我年近四十,等老了也要头上包白帕,手里拄着它。过上五十来年,又该为它觅一个值得托付的人了。

    这是一个动人的小故事,很像一则宋人笔记。如果把五位老人的经历加以发挥想象,就又是一篇唐人传奇或聊斋故事了。可能这根拐杖也让子尹生出一种吉兆祥瑞的感觉,所以结尾显得乐观自信,一改忧郁故态。

    可惜,他甚至没有活到拄拐杖行走的年龄,更不用说把它传给第六个人了。

    苏东坡也有《和陶饮酒二十首》,都可谓相契于千载之上。但因天性与处境的差异,各有境界。渊明是真平淡,东坡是真旷达,子尹是郁闷中求解脱。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一八四三),三十八岁。

    ◎纪事:往仁怀直隶厅访平翰,到即病。

    绕道合江、綦江、桐梓回遵义。

    原遵义知府平翰,因“温水民变”事件被降为同知职,派往仁怀直隶厅已四年。他邀请子尹去他那儿走走看看,子尹欣然接受。

    到茅台村,已入仁怀县境。但上水无船,困了整整两天:

    远游临郡裔,古聚缀坡陀。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迎秋巴雨暗,对岸蜀山多。上水无舟到,羁愁两日过。(《茅台村》)

    远游来到仁怀县茅台村,群山中一个小小的村落。这里的酒在贵州全省数第一,这里的赤水河常年运送川盐。时近秋季,雨雾沉沉,对岸的四川丛山,迤逦绵延,迷迷茫茫。总也等不来上水船,我已经在这里困守两天,闷坏了人。

    过了赤水河,又经过险峻的吴公岭。这里是川盐入黔的必经之地。大块的井盐捆绑在背架上,由盐夫徒步运输。盐夫背负高于头顶的盐架,手握粗壮的“拐耙”(拄杖,又称打杵),在逼狭的山石小径上行走。走一截路,用拐耙支住盐架,站着歇一口气。贵州旧盐道上,多处石路至今布满穴眼,都是“拐耙”的铁脚拄出来的。子尹见闻所及,慨叹不已:

    著箯吴公岭,侧目吴公崖。飞狮落九天,脚插赤水隈。奔湍撼不动,怒声天地回。水怒石益静,万古苍嵬嵬。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牵舟至狼滩,龙滩近可挨。限此十里石,摩牙竞罴豺。两岸壁削成,自古白不苔。越山三十里,驮负费其财。当年吴登举,力欲运道开。凿至此崖下,下手即风雷。愤极仰天死,至今祠水涯。谈者为叹息,民劳天实灾。焉知彼苍仁,正为斯民哀。三代井法废,大利归贾魁。肥痴享厚息,锦绣挥舆儓。生人十而九,无田可耕栽。力恶不出身,今力致无阶。每每好身手,饿僵还裸埋。试令去此险,一钱谁乞哉?拔彼一牛毛,活我万叟孩。天心曲调济,人苦夸薪锤。日出晓凉断,炎风吹面来,坐饱万山顶,茫茫感中怀。(《吴公岭》)

    力恶:《礼记》说:“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乘竹舆来到吴公岭,侧目观看,吴公崖像一只飞狮从天上跳下来,脚踏赤水河。大浪奔来撞击,撞它不动,发怒吼叫,声震天地。水越发狠,石越安静,苍苍雄峙,万古不变。

    川盐入贵州,必经此地,盐商就聚集在茅台村,雇苦力拉盐船渡赤水河。狼滩和龙滩相隔仅十里,却是被这吴公崖隔在中间,像张牙舞爪的熊罴豺狼拦住了去路。河两岸削岩绝壁,石骨森森,青苔都不生。这段路就靠人背着盐,翻山越岭三十里,耗费财力人力。据说乾隆年间,有吴登举其人,发下宏愿,要开辟这条通道,便利民生。不想开凿到这堵崖下,一动工就来大雷雨,泥石流把新开出来的路又壅塞掉。吴公仰天怒叱,愤懑而死,老百姓在河边给他建了座祠堂,至今还在。讲述这段往事的人叹息说:这是老天爷祸害我们受苦呀!我说:你们哪知道,这正是老天仁慈,怜恤百姓,才这样安排的。上古人人受惠的井田制废弃了,一切利益归商家大贾享受。他们吃得脑满肠肥,穿着绫罗绸缎,指挥苦人干活;而老百姓十有九人无田耕,无饭吃。自古有力无处使最可怕,今天就是有多少气饱力强的汉子找不着活干,冻死饿死,光着身子入土。你们想想:如果没有吴公崖这座天险,盐夫们没盐背,向谁讨一文钱去?这就好比拔一根牛毛,救活一万个老人小孩。凡人不领悟老天用心良苦,反而想挥锄动锤去弄平它。

    说话之间,太阳渐渐升高,早晨的凉气一点没有了,热风直扑到脸上来。我吃罢饭,看着崇山峻岭沉思默想,心中一片茫然。

    一路跋涉,到达目的地仁怀直隶厅(治所在今赤水市)。小城给他的第一印象很不错:

    河西三里地,析置百年来。黄葛家家秀,青杉岭岭栽。山奇珍夏荔,水美诧江。到缓兼留暂,无缘果腹回。(《仁怀厅》)

    从仁怀县划出河西、土城、三里地建仁怀直辖厅,至今百来年了。望出去家家种黄葛,岭岭栽青杉。听说夏天出荔枝,江里有鱼,都是珍贵的特产。可惜来迟了,又不能久留,没有缘分饱尝了才回去。

    不料,高高兴兴来做客,刚到五天就生病,而且还病得不轻。稍愈就急着要回家了。行前,作了四首诗,与东道主作别。平翰也是诗人,一直知赏和器重子尹,子尹也视他为真朋友:

    韩子就新懦,《秋怀》悼前猛。公乎四年来,乃遂造斯境。天文与地壤,化作三渊静。岂诚天资高,吾道固无幸。贱子日就懒,榛芜满眢井。可念夙昔心,一变与冰冷。寻常欢笑场,无泪喉自哽。丈夫各有悲,妻儿那得省。天也非人谋,持此送鼎鼎。羡公衣上珠,再拜敢坚请。四十不少矣,恋此西日景。(《至仁怀厅五日即病,几危,将取道重庆归,述怀与樾峰平公四首·其一》)

    韩愈《秋怀诗》说:他认可收敛退让的新怯懦,而后悔躁进热中的旧鲁莽。分别四年,樾峰您真达到这种境界了。胸中把天地万物,化为《汉书·天文志》中“三渊”一般的深邃。这不仅因您的天资高,也证明吾道不是侥幸易至的。惭愧我越来越懒惰,像一口长满荒草的废井,过去的有些想法,都变得冰冷了。往往在众人欢笑的场合,虽未掉泪,却是喉咙哽咽不能说话。男儿自有伤心事,连妻室儿子也不能理解。这是我命中注定,人力改变不了,我只好这样送走一生。我羡慕您衣上已有“所愿从心,致大饶富”的如意珠,拜求您传授于我。我年已四十,还是留恋剩下的岁月的。

    如意珠是《楞严经》里的寓言。说一个人衣系如意珠而不自知,乞食他方。忽有智者指示:有此珠就能心想事成,何须外求。此人省悟:神珠非从外传。

    少小苦长饥,读书牧豕暇。渊明拙乞食,孙楚每遭骂。廿年疢疾中,术慧颇足藉。焉知屠龙就,天乃不我赦。云横子午山,哀雏叫深夜。世议日以隘,侧听吁且诧。以兹朽方寸,谋生到姜蔗。烂稿过十种,间抵许郑罅。径舍既不能,欲理却还罢。小人哉樊须,卑卑止知稼。(《其二》)

    孙楚:晋人孙楚才高气盛,人缘不好。

    屠龙:极难学会而无实际用途的技能。出《庄子·列御寇》。

    我从小常年饥寒,放猪剩下的时间才能读书。像陶渊明一样,拙于求饭碗;像孙楚一样没有人缘。病病蔫蔫二十年,只有在文字上的悟性,或许还可自恃。然而这种“屠龙之技”学会了,老天还是不给我生路。子午山云雾重重,半夜里儿女哭饿;世人的议论也越来越苛酷,听来只有惊诧加长叹。因此灰心绝念,只想向耕田种菜讨生活。陆续撰写出来的古籍考据书稿有十余种,或许对前贤许慎、郑玄著作中的遗漏有所补充,扔掉既不能,整理又无兴致。我简直已成了想学庄稼活、被孔子责备志趣卑下的樊须了。

    贫薄多艰虞,肌肤就消竭。独此妙明心,湛若海天月。十年养奇病,稽古绝无说。前朝惊疟作,爪黑青照骨。凌晨抹额汗,满掌诧鲜血。心知入死机,其势转横决。昨宵信奇极,顷刻遂痿蹶。罔极孙华原,麾指众抇抇,稍逆而顺布。毒身得解脱。先生何笃爱,于今我三活。临分指归路,谨记不敢越。(《其三》)

    我贫苦单薄,忧患重重,身子日渐枯痿。只有这颗无增无减的妙明心,仍然像海上明月一样光亮。十年来患上奇怪眼疾,见微不见大,遍查古书不见先例。前天又突发疟疾,指甲乌黑,全身发青。凌晨觉得额头出汗,抹在手上红得像血。心想,这回真是死期到了,病势会迅速恶化。想不到夜里出了天大奇事:我一下子瘫软昏迷过去,见到神医孙思邈向我挥动手指,点向穴窍,令我全身肌肉跳动,气息先上逆而后顺布,渐渐痛苦全失。醒过来居然痊愈了。孙先生对我太厚爱了,给了我三次死而复生的大恩。分别在即,归心似箭,这件奇事将铭记不忘。

    仁怀气候炎热郁闷,外来者易染疟疾。子尹在高烧中汗出而愈,归功于梦中神医。“三活”指他为母病、己病祈祷孙思邈事,见前述。

    顾兹劣劣身,悚彼炯炯天。思便早晚去,爱公不忍言。五年一见面,见面似此偏。小住知不能,后会叹何年。公职在守土,我职在守山,家国各尽分,苦辛同可怜;而以农较仕,相殊又天渊。元亮《有会作》,秦嘉《相赠篇》,并合在今岁,谁学忘家禅。此往共饥渴,庶因消病患。信有杖锄手,不分官中闲。吾福行见矣,归欤收早籼。(《其四》)

    秦嘉:秦嘉在郡做官,妻子徐淑病笃,他不能回去诀别。子尹则是自己在外重病,差点不能与家中妻子面别,反其意而用。

    顾念这孱弱的身子,对这热气炯炯的天气实在望而生畏,心想尽快回家,又不忍心向您提出来。分别五年才得见面,没想到见了面又这样不凑巧。想住上一段时间,身体不允许;就此回去,又不知何年何月再得相聚。您的职责是守土,我的职责是“守山”,为国为家各尽本分,同样辛苦可怜。当然,务农与做官相比较,责大责小又有天渊之别了。陶渊明《有会而作》诗叙贫家饥寒之苦,秦嘉《赠妇诗序》说在外做官不及与亡妻诀别之痛,今年我两样都碰上了,学不到苏东坡的“在家学得忘家禅”。这次大病,侥幸不死,回去更要与家人同饥共渴,长相厮守了。自信这双手能锄能犁,不需去享做官的清闲。我的福祉就在眼前了:回到家正好收割早稻。

    离开仁怀前,与平翰的下属王介臣、丁世选登城南文昌阁,傍晚步至龙王祠纳凉,皆有诗。又《留别樾峰二首》,有“半月相从榕树阴,苦将秋雨挽离襟”之句,可知在仁怀共逗留半月。

    踏上归途后,一路有《舟出合江》、《江津》、《綦江》、《九盘》(南川县东)、《酒店垭即事》(桐梓)、《三坡曲三首》(桐梓)等诗纪行。

    这天来到遵义城北七十里的永安庄至石堠场一带。这是子尹旧游之地,往事纷来,物是而人非:

    稻畴两岸溪百转,阿母平生此行远。篮舆送侄我后从,一步低回一肠断。秋雨烂途度阡陌,婿乡未到天暮色。每逢曲处便看我,远听慈声唤窗槅。当时归去自洗泥,女媭詈我冠犹儿:抛书寸步不离母,随母应到须扫脐。而今我须正如此,再欲母随不得矣。此身何以过百年,茫茫哭向路边水。(《重经永安庄至石堠》)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