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贤集:子午山孩-郑珍诗传(2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邻舍传来谁家孩子的读书声,我放下酒杯,听了很久。有些字句读错了,隔着墙没法纠正他,叫人发愁。他这么夜深还在苦读,看来老师管得严,父兄的期望也不小。但他连字都认不全,又怎么达得到“讽籀书九千字乃得为史”的标准呢。遇上这么点小事都束手无策,我顶着个“训导”之名,实在羞愧得很。

    惊蛰节令,出门闲步,见樱桃花盛开,想起来镇远半年了:

    已见樱桃发,仍餐苜蓿鲜。我从何日到,记别菊花前。去国无千里,辞山忽半年。或应尝野赠,还试颗匀圆。(《惊蛰出游,见樱桃尽开》)

    野赠句:杜甫《野人送朱樱》诗:“万颗匀圆讶许同。”

    每天还吃着鲜嫩的苜蓿,不知道樱桃都已开花了。我到镇远的日子,记不准了,只记得离家是在菊花将开的季节。路程不足千里,时间已经半年。算不定我要等品尝过野老馈赠的红樱桃,才会离开这里罢。

    儿子知同未能按预定时间,过了元宵就回镇远。三月下旬,才得到儿子动身的消息,作五律《念同儿将至》。

    冉冉到了夏天,子尹卸了镇远训导职务,带着儿子回家乡。在省城贵阳,子尹被挚友唐子方挽留,在他家待归草堂住了一段时间,为唐鉴定所藏字画,有的加以题识,作长篇七古《梦砚斋歌,为唐子方树义方伯赋并序》。

    这位唐子方(名树义),是遵义嘉庆丙子科举人,以大挑分发湖北,历任知县、知府、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他是一位贤吏,在修堤抗洪、抚息兵变、边事督饷等方面,都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去年十二月五日,洪秀全的上帝会在广西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义,全国震动。这时唐子方因治水事与当事者力争不下,已经引病回贵阳。子尹与他交谊极深,这次从镇远回来,正值此时,所以两个老朋友能得盘桓小聚。

    不久朝廷起用唐子方,派员到他家,委以帮办湖北军务,子尹作《送唐子方方伯奉命安抚湖北兼寄王子寿柏心主事》诗以壮别。未几,唐在汉江上激战失利,投江殉职,子尹很伤心,又作《闻唐子方方伯正月二十三日舟至金口,贼大上,募卒尽散,遂投江死》诗以悼挚友。当然这是后话。

    唐子方的待归草堂,筑人称唐家花园,后为小学校舍,至今犹存残迹。

    从省城回到子午山,恢复了家居读书生活。这时他的头发胡须都花白了,但精力不少衰。他念及平生所学,不可不写下来,于是动笔笺注《礼经》,考校文字,专注于著述。

    ◎咸丰二年壬子(一八五二),四十七岁。

    ◎纪事:七月送儿子赴省应试。

    七月初四,子尹带着儿子知同去贵阳应乡试,过遵义时住进湘川书院,恰遇莫友芝次日要在这里纪念汉代经学大师郑康成生日。郑康成不仅是子尹最崇仰的先贤,又同属郑氏,于是在祭奠典礼上,子尹既与友芝一起执馔(奉置祭品),又执子孙礼,肃立接受众人的颂词。后作长篇五古,论古今生日礼仪衍变。诗题很长:《七月初五日,家康成公生日,莫郘亭释奠于湘川书院,余适携子赴行省,以昨日宿院,遂与执馔焉,郘亭有诗示诸生,因次其韵》。又有《书周渔璜先生〈桐野书屋图〉后,图康熙戊子作》长篇五古。子尹和友芝,对有明以来的前辈乡贤十分敬仰和关注。后友芝与黎兆勋等同编《黔诗纪略》巨帙,子尹协助做了些采集整理工作。子尹先是整理明代谢三秀(君采)的诗集,现在又从事于清初周渔璜的《桐野集》。渔璜名起渭,贵阳人,康熙三十三年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编修、侍读、侍讲学士、詹事府詹事等职。当时诗名很大,可惜只活了五十三岁。他聪颖过人,多才多艺,民间至今流传他的许多逸闻故事。故居在贵阳南郊青岩骑龙乡,与重修的桐野书屋为贵阳文化名胜。

    在这首长篇五古中,子尹以谢三秀和周渔璜并举:“贵州数诗家,有明推雪鸿(谢三秀)。国朝二百年,吾首桐野翁。雪鸿宦不达,桐野寿未丰。天欲文西南,大笔授两公。谢诗春空云,周诗花林虹。吾以两公较,尤多桐野雄。”他把此诗书于此图卷尾,注云:“咸丰壬子奉展渔璜先生桐野书屋遗作,敬记卷末,遵义后学郑珍。”

    ◎咸丰三年癸丑(一八五三),四十八岁。

    ◎纪事:在省城。

    三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定为天京。

    春末,在贵阳,与莫庭芝游相宝山:

    老去登临意尚豪,万山环翠似奔涛。大风呼汹僧楼震,细雨霏微石路高。游本随心忘载酒,生犹无造忆题糕。昏昏兵气苍茫外,喜未将身付马曹。(《四月十三日,偕芷升登相宝山,次董观桥教增廉访嘉庆癸亥九日诗韵》)

    忆题糕:唐代刘禹锡做重阳节诗,想把当令的“糕”字做进去,因五经中无此字而作罢。宋代宋子京作《食糕有味》诗取笑他:“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昏昏兵气:当时太平军已沿江东下,定鼎南京,全国震动。

    马曹:晋朝王微之任桓冲的骑兵参军,冲问他:你隶属于哪个部门?他说:好像是“马曹”吧。东坡诗:“尽坏屏障通内外,仍呼骑曹为马曹。”喻材非所用,徒然误事。

    人已渐渐向老,登山玩景的兴致却还不减。站在相宝山上,只见青山环绕,起伏连绵,好像波涛汹涌。大风呼啸,刮得寺楼震颤不停;细雨蒙蒙,晕染着登山的石径。偶然动兴就来了,既没有想着携酒助兴,也不想费心思作尖新的“糕”字诗。苍茫云天外,兵气连战云,幸得我这样的孱弱书生,没有去做什么“马曹参军”。

    此时唐子方已于春天奉诏去湖北,行前曾邀子尹同去,说有一位王子寿值得一见,后子尹没有成行。现那里动乱正亟,子尹因而有此联想。

    不久,得到任仁怀厅教职的通知,他放弃了:

    鳛鱼招不去,亲友笑愚公。地实愁奇热,吾宁守故穷。非无三两俸,自掷四年功。饥饱随耕垡,前村杏已红。(《檄权仁怀厅学务不上》)

    鳛鱼句:仁怀厅赤水旧称鳛部水,故如此戏说。据《尔雅·释鱼》,鳛就是鳅。

    三两俸:子尹自注:“学官月俸银三两,待权者约四年轮得。”每年三十六两银子,在当时不算菲薄。

    垡:耕地起土,同伐。

    得了教职不就,亲友笑我是个蠢老儿,有鳛鱼吃都不去。我实在是怕那地方的炎热,宁愿守在家里过穷日子。再说,固然一个月有三两银子薪水,却要抛掷我四年光阴,可惜了。还是饥饱靠庄稼罢,你不见前村的杏子都在红了。

    ◎咸丰四年甲寅(一八五四),四十九岁。

    ◎纪事:挚友唐子方在武汉殉职。

    端午后一日,三女薲于病死。

    六月二日次孙阿厖生。

    八月,桐梓民乱大起,成燎原之势。

    十一月廿五日,挈家辞子午家赴荔波教职以避乱。

    腊月底,女孙如达在旅途中夭折于都匀。

    此时,太平天国已建都南京经年,各地皆有响应者,全国和许多地方的局势极为动荡。贵州的镇远、黎平二府和铜仁万山等地,从三年前就开始闹“号军”,声势愈演愈烈。子尹在正月初十日给胡长新的信说:“海内兵戈骤难底定,本省各处地方光景,并是潜伏变端,有触即发,富儿不知死活,尚尔百计营谋。吾侪穷子,欲曲突徙薪,束手无计,只得纵浪大化之中,如海天一叶,任其波荡,会有止泊处也。”这种担忧,写入迎岁诗中:

    三百六旬为正朔,九州四海各和平。

    人心倘得长如此,世运何缘有乱萌。

    助顺师烦回纥马,经年盗据秣陵城。

    遐方且喜辛盘在,隐虑空令白发生。(《甲寅元日》)

    助顺句:指清廷借英法美军力镇压太平天国。回纥是我国西北古族名,后称回鹘,其民善骑射。这里借喻外族。《易·系辞上》:“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辛盘:《本草纲目》:“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

    最好只论三百六十五天为一年,不管是哪个皇帝的年号;最好九州四海各自过日子,莫去干涉别人。要是人人都能够这样想,这世界也就不会闹许多乱子了。如今,叛逆占据南京一年多,朝廷靠外来的“回纥马”来平乱,血战方殷。幸好我们偏僻地方的老百姓,还能循老例摆“五辛盘”迎新年,就莫去忧虑那些事了,愁白了头发又有何用。

    本诗头两句,至今读之犹生共鸣。春秋战国以后,千余年战乱不休,生民涂炭,水深火热,就因为英雄们“争正朔”;而今日世界大乱,则是强者为了自己利益,侵犯别人,把自己意志强加于弱者头上。因此,人类痛苦,永无宁日。

    子尹的隐忧,发作得比他想象更快更早。而他认为“吾侪穷子,任其波荡,会有止泊处”的基本估计,却是过于乐观了。乱世之民,如海啸中的小舢板,岂容如愿停泊。

    大正月没过完,传来了唐子方在金口投江殉职的消息。

    八月间,杨隆喜在遵义揭竿响应太平军,燎原之势很快遍及贵州全境。

    对挚友之死,子尹先是作七律《闻唐子方方伯正月二十三日舟至金口,贼大上,募卒尽散,遂投江死》,开篇曰:“处义从容见若人,播州而后有名臣。”遵义古称播州。四月十五日,又在望山堂设祭,酻以四首七律。中有“墓下偷生成我老,人间知己到公休”这样沉痛之语。

    四月,选得荔波教谕。荔波在汉代属毋敛县地,是尹珍的家乡。尹珍字道真,东汉毋敛人,去中原向文字学权威、《说文解字》作者许慎问学,回来办学授徒,是贵州儒学之祖。他是子尹最崇敬的乡贤,名“珍”字“子尹”即源于此。因此,子尹欣然接受了这个职务,只是担心时局混乱,不能成行:

    为口求官三十年,论资且足买山钱。千金大物方归手,八品高阶等上天。教泽敢承毋敛水,家人已羡荔波烟。乾坤漠漠干戈满,恐此头衔亦枉然。(《选得茘波教谕》)

    三十年求官为糊口,如果一开始就领俸禄,那足够我买子午山的了。教谕这个正八品官儿,有人愿花巨金谋求,今天白落我手,简直是一步登天。我还在踌躇,不敢去尹道真先生的故乡传承他的遗泽;家人们却已在垂涎荔波的好烟叶了。只是现在到处兵荒马乱,恐怕只能是领个空衔头,去不了。

    这个八品教谕,就之有违素志,弃之又觉可惜。前几句自我揶揄,后面明显是乐意接受的态度,担心的只是时局乱,去不成。

    万万想不到,全家接受的新差事,给这个家带来的,竟是惨烈的灾难。

    端午第二天,三女儿薲于以疟疾晚治加庸医误诊,夭折于十七岁。六天后葬于祖母墓侧。子尹作七律五首哭之,一字一泪:

    买山种竹已堪箱,十七年中梦一场。过眼诗书成记诵,借灯针黹足衣裳。但为女子犹深惜,复托穷爷尽可伤。父德母恩全不负,白头空欠泪千行。(《三女薲于以端午翼日夭,越六日,葬先妣兆下,哭之五首·其二》)

    你哥哥的女儿诞生时,我写诗说“有山思便买,黄竹种江干”,为她攒集嫁妆。你的嫁妆早已备足满箱了,不想只换来一场十七年大梦。你聪慧过人,诗文读一遍就能记住;你就着我读书灯缝制的衣裳,自己都穿不完。我常惋惜你身为女子,不能发挥才力,又摊上个穷爹,百事可哀,不想竟连这点穷命都守不住。你如今去了。你没有亏负父母的恩德,欠的只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千行老泪。

    自小偏怜慧亦殊,女红辍手事充奴。指挥才念身先到,缓急常资债易逋。细数劳生宁解脱,时忘已死尚频呼。雏孙不解酸怀剧,啼绕床前索阿姑。(《其三》)

    你从小聪明伶俐,也最受宠爱。一听使唤,放下针线活就去;大人才想到的,你已经在做了。有时要向亲戚邻里借点什么应急,也是派你,人缘好,总能顺利。细细想起你生在穷家的种种艰苦,撒手去了也是个解脱。一面这样想,一面又忘了你已经不在,还连声叫你。最可怜小侄儿不知道大人心里伤痛,绕着床哭闹,要姑姑要姑姑。

    冢下栽花不羡官,汝曹外向渐无欢。割慈又近离娇素,暖眼犹宽有季兰。岂料却成先姊去,那能长作嫁人看?送生送死今年了,寂寞衰翁守墓寒。(《其五》)

    娇素: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子尹二女订十月行婚礼,故云。二女婿丁小衡是入赘郑家。

    季兰:季女,语出《左传》。指薲于。

    父母墓茔挨着房屋园子,这样过日子,做官我都不羡慕。只是想着你三姊妹要陆续出嫁,家里的欢乐难免会越来越少,有些伤感。十月间你二姐出嫁,你娘又要割舍娇女,我还在想,亏得还有个三女儿暖暖眼睛。万不料你还比你姐姐离家在前,更不能像她一样再回娘家。今年我家把送死、送嫁两件大事都办了,以后就剩个衰老头守着冰冷的坟墓了。

    这组哭女诗发自肺腑,一读一下泪。莫友芝批云:“此首五诗第一,在集中亦是最上。”

    将近一个月以后,六月初二,知同又添一子,取名阿厖:

    落地呱呱报是儿,老夫修植正编篱。山堂喜有重孙守,天旺惊成四代移。未问手文能似否,也思祖武会绳其。心长顿拟抄书课,三礼须完上学时。(《六月二日生孙阿厖二首·其一》)

    祖武句:《诗经·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光大啊后来人,继承祖先的事业!)绳:继承。

    正在编整篱笆,听报生了男孙。且喜我望山堂有了重孙辈守护,又惊觉自文清公从天旺里迁来,不觉已经四代人了。不论婴儿手纹与我的一样不一样,只希望他能够继承家风事业。这一想就想远了:批注《礼经》的事得抓紧,要赶在他上学之前做完,好专心教他发蒙读书。

    子少求孙叹老妻,望穿才慰眼中犀。昼衣久备初开箧,邻媪相传已满溪。可念阿翁先溺爱,便令新妇莫教啼。感深独向双阡泣,不见查生只见梨。(《其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