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与北京大学东方学-方位词“上”字的韩国语释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振乾

    汉语中的“上”字主要有动词和方位词两种词性。这两种词性都被古代韩国语和现代韩国语所借用,其具体含义也都在语言实践中被广泛运用着,而且渗透到了语言生活的方方面面。

    动词“上”在韩国语中的意义比较容易理解,而方位词“上”在韩国语中的意义就比较复杂,而且有些释义的准确性始终是韩国语教学方面的一大难题。本文主要想就“上”这一方位词在韩国语中的表现进行一些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方位词“上”和“下”一般是以参照物为基准进行区分的,比参照物高者称“上”,比参照物低者称“下”。在此种情况下,一般来说,参照物和人视角的位置基本上位于垂直于地面的垂直线上或其附近。换句话说,垂直的概念和由此而产生的高低概念都是“上”和“下”概念产生的基础,也就是说,它是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人类的一般姿势——直立步行和人体构造的非对称性,即头朝天脚触地的姿势本身就为人类对垂直这一概念的感知提供了天赋条件,同时也为体味这一感知过程奠定了物质基础。

    当然,这种感知和体味是和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及心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中国人和韩国人对“上”和“下”这一概念在理解上和习惯性感知上又是一种什么状况呢?当然是有不少差别的,我们通过下面对“上”字用法的分析就可以对此种差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

    方位词“上”字在汉语里一般有四大类意思。对这四大类意思,韩国人究竟是怎么理解的,汉语在与韩国语的对应方面又有哪些特点,本文将一一进行比较具体的剖析。

    一、汉语方位词“上”在用作名词的时候表示“位置高”。此类含义韩国语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1.“上”与“下”在句中以相互呼应的形态出现。此种情况下的汉字“上”既带有方位词的特性又带有名词的特性。例如,“上有天,下有地,我保证我说的都是真的(yenn hannimi kiesiko ar?藓nn t'a?耷kysini is'ni n?藓ka han marn k?藜tsitmarn animl m?藓?耷sehanta)”,“上有80岁老母,下有两三岁的儿女,你就饶了我吧(yronn phalsipsei ?藜m?藜niml mosiko ar?藓ronn tu se sari atlt'arl tuko is'ni tsepal io?耷s?藜h?藓tsusipsio)”等句子中的“上”就是此种含义。

    以上两个句子中的“上”,从汉语角度看,它是作为方位词在句中做主语的。然而,韩国语的表现方式就有所不同,尤其是第二句差距更大。如果把第二句直译过来那就成了“往上侍奉着80岁的老母,往下还搁着两三岁的儿女”这种意思了。

    而且,从上边的译文不难看出,“上”字在句中做的是状语而不是主语。此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词汇性质不同及语言习惯不一样所造成的。虽然,在韩国语中表示“上”意义的“y”也是名词,但它在此种情况下却只能在后面加上表示方位意义的助词“e”或“ro”,使“y-e”或“y-ro”具有方位的功能。此外,在汉语中“有”字可以带宾语,所以它才能在上边两个句子中组成“上有天”及“上有80岁老母”这类句子,而韩国语中的“有”不能带宾语,所以“上”字在以上两句中就只能做状语。

    2.汉语“上”与汉语介词“向”“朝”“往”等结合起来表示韩国语“y-ro”这一含义。例如,“我们都抬起头来向上看(urinn motu m?藜rirl tshi?藜tlko yro tshi?藜taponta)”“人们都朝上走(saramtri motu yro olrakata)”“河水一个劲往上涨(ka?耷murn kiesok yro pur?藜ornta)”。以上两句中“上”字所要表达的意义,汉语是通过介词“向、朝、往”来实现的,而韩国语则是通过助词“ro”来实现的。首先,在位置上,汉语的介词是放在“上”前边的,而韩国语助词却是放在表示“上”意义词汇后边的。其次,汉语中用的是介词,而韩国语中用的却是助词。此种词类性质上的不同,主要是由两国词汇分类的差异所造成的。其实,汉语中与“上”结合,用以表示方向的介词“向、朝、往”等在韩国语中亦属助词范畴(但不等于汉语中所有的介词在韩国语中都属于助词),在词性上并无实质性差异。

    二、汉语“上”字在与前面的名词结合使用,用韩国语对其功能进行表现时情况就比较复杂。如果要分析它在韩国语中的表现形式,主要可以分为7种类型进行考察。

    1.“上”字和前边表现立体物体的名词结合使用。此时,又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当这个“上”具有物体顶部的含义时,韩国语就要用具有“上”意义的名词“y”和助词“e”一起进行表现。例如,“墙上卧着一只鸟(tamtsa?耷ye s?藓han marika antsa itta)”,“肩膀上趴着两只苍蝇(?藜k'?藓ye phari tu marika antsa itta)”等。二是当这个“上”字具有物体表面的含义时,韩国语则只能用具有表示处所意义的“e”进行表现,而并不出现具有名词“上”意义的“y”。例如,“墙上挂着挂历(pi?藜ke talri?藜ki k?藜lri?藜itta)”,“孩子把头靠在了妈妈的肩膀上(?藓kika m?藜rirl ?藜m?藜ni ?藜k'?藓e kit?藓ko itta)”等。

    同为表示“上”的意义,为什么在韩国语中就有那么大的差别,这主要是因为此种情况下的汉语“上”其含义并不一致所造成的。“墙上卧着一只鸟”以及“肩膀上趴着两只苍蝇”的“上”是“上头”“上面”的意思,而“墙上挂着挂历”以及“孩子把头靠在了妈妈的肩膀上”的“上”则是处所的意思。其实,韩国语只是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把这种意思明白晓畅地区别开来了而已,其实,这两种表现方式和汉语“上”的含义并无本质上的差别。

    2.当“上”表现的是平面物体时,韩国语又会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上”多与后边的“的”字结合来表现所属意义。此种意义韩国语一般用具有所属意义的助词“i”进行表现。韩国人的思维方式表明,这种所属只能存在于该物体的表面,而不一定非得用一个“上”字指出来不可。因此,“把脸上的汗擦掉”一语若要用韩国语对译那就要翻译成“?藜lkuri't aml tak'seio”,而像“把顶棚上的电灯摘了下来”这样的句子就得翻译成“tsh?藜nts?藜?耷i ts?藜nt?耷l k?藜tu?藜n?藓riseio”。这两句中的“上”都是用表示所属意义的“i”来实现的。二是当“上”和“在”字搭配使用表现某一位置时,就得用表现处所的韩国语助词“e”进行翻译。同样,韩国人也认为此种位置只能存在于物体表面的某一部位,而不是“在……上面”。例如,像“把树栽在了草坪上”一语就要用韩国语翻译成“namurl noktsie sim?藜tta”,而像“把脸盆放在了地上”这样的句子也就得翻译成“t?藓iarl t'a?耷patake noatta”。在这里,“上”都是用韩国语助词“e”来实现的。

    可是,如果物体体积过大,而且在该物体的上和下有明显区别的情况下,汉语的这个“上”在韩国语中就得既译成具有“上”意义的“y”和具有处所意义的“e”互相结合的“y-e”,又得译成只具有处所意义的“e”。例如,“他躺在了床上”一语就可以既译成“kka tshimt?藓ye nuu?藜tta”,又可以译成“tshimt?藓e nuu?藜tta”。实际上,在韩国人看来,前者的“y-e”是“上面”的意思,因而该句话的意思就成了“(这个人)躺在床的上面”,而后者则成了“(这个人)躺在床那个位置上”的意思了。同样,“花盆放在窗台上”这句话就既可以译成“huapuni tsha?耷th?藜kye noi?藜itta”,又可以译成“tsha?耷th?藜ke noi?藜itta”。不言而喻,前者的“y-e”依然是“上面”的意思,而后者的“e”依然也是“地,那个位置”的意思。

    不过,同样是立体物体,但“上”字所涉及的对象只是该立体物体的某一部分时,这个汉语“上”的意义,在韩国语中却只能用具有处所意义的“e”来实现。例如,“把贼绑在了树上”就只能译成“tots?藜kl namue ki?藜lpakhai?藜noatta”,而“把花籽种在了山上”也就只能译成“k'ots'irl sane sim?藜tta”了。因为韩国人认为,此种情况,只能看做是处所而不能理解为是在这一物体的上面,如果理解为上面,那原话的意思就会变成贼被绑在了树的顶端,而花籽也就种在山顶上这种意思了。

    另外,同样也是立体物体,如果在这个物体既有上下之分,又有里外之分,且非单层建筑物的情况下,这个“上”就可能又会有“里面”的意思了。例如,“他在火车上”“他在公共汽车上”等就是这样的句子。在此种情况下,韩国语就只能用“他在火车里(kka kitsha ane itta)”“他在公共汽车里(kka p?藜sane itta)”来进行表现。

    从上面两个例句不难看出,这两个韩国语的句子压根就没有“上”的意义。但是,在这两个韩国语句子中如果把“ane(里面)”都置换成“y-e(上面)”,那这两句话的含义就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而这个主语“他”就不是在火车里、公共汽车里,而是在火车顶上和公共汽车顶上了。但是,如果是单层建筑物,那在韩国语翻译上就又得另当别论。同样是立体物体,又有里外之分,但如果说“他在房上”,韩国人一定会理解成这个人在房顶上,因而在对译上就不能说成“他在房子里”,而要说成“他在房顶上”了。

    以上例句表明,虽然在这一方面,汉语和韩国语在语言表述上有着很大的反差,但在对“在火车上”“在公共汽车上”“在房上”这一含义的内在认识方面却还都是一致的。

    3.汉语“上”字当与人体有关的部分名词相结合时,还有表现抽象意义的功能。例如,“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心上”“最近他手头上有点紧”“他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并不这么想”等就是这个“上”的具体运用。

    显而易见,以上例句中的“上”表现的都是抽象意义。由于世界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不尽相同,所以“上”字的这种抽象意义的表现方式也就会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例如,“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心上”这句话译成韩国语最为恰当的表现方式就应该是“i irl i?藜mtue tutsi maseio”(把这件事不要放在念头里)”“最近他手头上有点紧”最准确的表现方式应该是“iosai knn tsum?藜ni sats?藜?耷i i?藜itshi antha(最近他钱袋子情况并不如意)”,而“他嘴上这么说可心里并不这么想”一句则应译成“kka malronn ir?藜khe malhatsiman sokronn kr?藜khe s?藓?耷kakhatsi annnta(他用话语这么说可用心并不这么想)”。

    在以上几个句子中,汉语用的是“心上”,而韩国语用的却是“i?藜mtue(念头里)”;汉语用的是“手头上”,而韩国语用的则是“tsum?藜ni sats?藜?耷(钱袋子的情况)”(实际上这句话与汉语所说的“囊中羞涩”属异曲同工之语);汉语用的是“嘴上”,而韩国语用的却是“malronn(用话语)”。

    虽然,以上这些表述方法汉语和韩国语各有千秋,但仔细分析起来,其内在含义却还是有相当大的关联性的,足见中韩两国人的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共同之处的。

    4.汉语“上”可以表现事物的范围。

    这种情况韩国语又可以分成两种类型进行考察。一种是和前面的名词组成临时结构,诸如“报纸上”“镇子上”之类,另一种是和前面的名词组成相对稳定的习惯性结构,诸如“国际上”“社会上”之类。“我把这件事登在了报纸上(nann i irl sinmune sir?藜tta)”“镇子上只有几十户人家(penn mi?藜t sip kakupak'e?藜pta)”就属于这里所说的临时结构所构成的句子,而“国际上不认可这件事(kuktsets?藜kro i irl ints?藜?耷hatsi annnta)”“社会上都这么说(sahoe ts?藜kro ta ir?藜khe malhako itta)”就属于用相对稳定的习惯性结构所构成的句子。

    上面的韩国语例句清楚地表明,第一个例句和第二个例句中的“上”都是通过具有处所意义的“e”来表现的,而第三个例句和第四个例句中的“上”却都是通过具有“范围”意义的“ts?藜kro”来表现的。虽然,第一个例句和第二个例句中的汉语“上”都是表示范围的,但在韩国语中却是用具有处所意义的“e”来表现的,这是因为韩国人只把第一句话中所要登载的对象“报纸”,以及第二句话中这几十户人家存在的场所理解为一个“点”而不是一个“面”,所以汉语“上”才和韩国语在表现方式上出现了反差。但是,在第三个例句和第四个例句的表现手法上二者却出现了惊人的相似,这不能不说明,韩国人的语言思维逻辑和中国人的语言思维逻辑虽然存在着差异,但还是有其相通之处的。

    5.汉字“上”具有“方面”的意思。此种情况韩国语又可以分为四大类型进行剖析。

    (1)当“上”与“的”字的有关短语结合使用时,韩国语应该用具有“在……方面”意义的“e is ?藜s?藜”来进行表现。例如,“在所讨论的问题上我们的想法不一致(thoronhann muntsee is'?藜s?藜urii s?藓?耷kakn iltshit tsi annnta)”“在进行面谈的顺序上张先生想了很多办法(mi?藜ntamhann suns?藜e is'?藜s?藜tsa?耷s?藜ns?藓?耷n mann pa?耷p?藜pl s?藓?耷kakhai?藜tta)”等就是这种情况。

    (2)当“上”字与前边带有“从”“在”等相关联的名词结合使用时,韩国语应该用具有范围意义的“ts?藜kro”进行表现。例如,“要从思想上重视这个问题(sasa?耷ts?藜kro i muntserl tsu?耷sih?藓ia hanta)”“敌人在数量上占据着优势(ts?藜ktrn suts?藜kro userl tshatsihako itta)”等就是此种实例。

    很明显,从“上”这一用法就可以看出,韩国人和中国人对这类事物的观察视角是有差异的。中国人认为这个“上”是表现“某一方面”的意思,而韩国人则认为它是表现“在某一范围内”的意思。

    (3)当“上”与“在”字有关的述宾结构短语结合时,韩国语应该用具有“在所采取的……行动方面”意义的“nnte is'?藜s?藜”来进行表现。例如,“他在干农活上是一把好手(no?耷sairl hannte kka phalpa?耷miinita)”、“在学习韩国语上她从来没有落后过(hankuk?藜rl ko?耷puhannte kni?藜ka tyt'?藜r?藜tsin ts?藜ki ?藜ps?藜tta)”等例句就属于此类。

    在以上两句中,之所以汉语和韩国语的表现手法不一致,是由两种文字的词汇特征及语序不同所造成的。汉语说成“干农活”,而韩国语则必须说成“农活干”。当然,汉语“在干农活上”一语韩国语就得说成“在农活干的那个方面”。以此类推,对“在学习韩国语上”一语的表现方法韩国语也必然是“在韩国语学习的那个方面”(说明:这里的“学习”是动词)。

    (4)当“上”与前边的“这”“那”“这个”“那个”等结合使用,在表达发生这一意义时,韩国语得用具有“产生”意义的“es?藜”来进行表现,而在表现到达这一意义时,韩国语却得用具有达到某种程度意义的“k'atsi”进行表现。例如,“漏子大概就出在这上(silsunn ama i?藜kies?藜s?藓?耷kin k?藜sita)”、“王先生可没往那上想(ua?耷s?藜ns?藓?耷n k?藜kik'atsinn s?藓?耷kakhatsi moth?藓tta)”等句中的“上”字就是此类含义。

    以上两例表明,韩国人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此类意思的时候一般只考虑问题的发生点——这和那,而并不考虑它是属于哪一个范畴,即“方面”。如果真要把表示方面意义的韩国语单词加在“这”或者“那”的后边,那这两句韩国语就反倒显得不大通顺了。

    同样是一个含有“方面”意义的“上”,在韩国语中却有4种表现方法。出现此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韩国语的表述方式与汉语不同所造成的。实际上,在这里韩国语只不过是用它那独有的表述方式把“上”与其他不同的词语搭配时所产生的细微含义一一进行了细化表现而已。因此,笔者认为,韩国语的这种表述方式对我们深入理解汉语“上”字的含义倒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6.在汉语“上”的前边不出现介词的情况下,韩国语就得用具有团体主格助词意义的“es?藜”来进行表现。例如,“领导上已经决定了(tsitotsh?耷es?藜imi ki?藜lts?藜?耷tsi?藜tta)”“组织上上周下达了任务(tsitopues?藜nn tsinan tsu kua?藜pl tsu?藜tta)”“市上派人来了(sies?藜saraml pon?藓uatta)”等例句中的“上”就是这种情况。

    人们平常在说话的时候,如果说“领导已经同意了”,这句话在人们的意识中一般是指某个具体负责人,但又不愿意明确指出是某某领导时才这么用的,而当说“领导上已经同意了”时,一般在人们的意识中却往往是指整个领导集团。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韩国语中用具有团体主格助词意义的“es?藜”来对汉语中的这种“上”进行对译应该说是比较确切的,因为“领导上”本身就是一个团体的概念。

    7.“上”和表现年龄的名词相结合在汉语中表示“时候”的意思。此时,韩国语一般应该用具有“时候”意义的“t'?藓”或者“ts?藜ke”进行表述。例如,“爸爸23岁上进了工厂”(ap?藜nimk’es?藜smlsesal t’?藓<ts?藜ke>ko?耷tsa?耷e tshytsikhasi?藜tta)、“那个学生16岁上母亲就去世了(ts?藜haks?藓?耷i i?藜li?藜s?藜tsal t’?藓<ts?藜ke>?藜m?藜nika sesa?耷l t’?藜nasi?藜tta)”、“马大爷68岁上又抱了个孙子(ma harap?藜tsik es?藜iesuni?藜t?藜lsal t’?藓<ts?藜ke>t’o sontsarl posi?藜tta)”等例句中的“上”就表现的是此类意思。

    在表述此类语义方面,汉语的表现形式和韩国语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在对此种语义的理解上两国人的思维还是有其相似性的。

    三、汉语“上”可以与部分名词结合用作形容词

    在汉韩对译方面,此种情况又可以分为4种类型进行考察。

    1.“上”表现处所。

    当“上”表现处所时,针对不同情况韩国语又有好几种互为区别的语言形式。

    (1)有一部分是,在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已经被固化,且带有“上”字的韩国语汉字词,例如,“sa?耷tan(上端)”“sa?耷tsh(上齿)”“sa?耷pansin(上半身)”“sa?耷panpu(上半部)”等。

    (2)另有一部分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尚未被固化,只起临时搭配作用的韩国语汉字词,例如“sa?耷pu(上部)”等词就是这种情况。而且“上部”可以和其他词语搭配成“sa?耷puhohpto(上部呼吸道〈上呼吸道〉)”“sa?耷puthotsh?耷(上部土层〈上土层〉)”“sa?耷puhonhaptsh?耷(上部混合层〈上混合层〉)”等词语。

    (3)还有一部分是与韩国语固有词搭配的“上”字。该部分的“上”字表现形态较为复杂,一般有“ut”“y”“yt”等形态。与具有“牙”“汤”等含义的词语搭配使用时要用“ut”,例如“utni(上牙)”“utkuk(上水汤)”等。与具有“边”“(村)庄”等含义的词语搭配使用时要用“y”,例如“yts,ok(上边)”“yt m(上庄)”等。与具有“牙床”“宽”等含义的词语搭配时要用“yt”,例如“ytitmom(上牙床)”“ytn?藜lpi(上宽)”等。

    以上6个例句中表现“上”意义的韩国语词语虽然有“ut”“y”“yt”等3种不同形态,但其含义却是完全相同的。其实,此3种形态只是词语结合方面所出现的一种习惯性变异而已,并无含义方面的区别。但是,它们与其他词语的搭配形式却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不允许随意置换。

    2.汉字“上”表现前一半时间或者是刚过去的那一段时间。

    用韩国语表现这一含义时一般又会有两种形态。

    (1)当这个“上”已经成为韩国语汉字词固定结构的一部分时,和后面的词语搭配一般都要用韩国语汉字词“sa?耷(上)”,例如“sa?耷panni?藜n(上半年)”“sa?耷panki(上半期<前半期>)”等就属于此种类型。

    (2)当属临时搭配时,这个“上”一般都要用具有“过去”意义的“tsinata”进行表现,例如“tsinan tal(上个月)”“tsinan seki(上个世纪)”等就是此类例子。

    此外,汉语这类情况下的“上”字有时还可以连用,表示在时段、等级或次序上比前一个还要往前一些的意思。例如,“n?藓ka saon k?藜sn sa?耷sa?耷phumita(我买来的是上上品〈极品〉)”“ts?藜nts?藜ntsuire nann hankuke is’?藜tta(上上周我在韩国)”“tsitsinan tare uri t’ari mikuke nakatta(上上个月我的女儿去了美国)”等汉语句子中的“上上”就是此类含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原有“上x”的基础上还要加一个“上”的话,韩国语的表现方式一般得有如下3种:一是假如原本带“sa?耷(上)”字的韩国语词语是固定结构,那么要变成“sa?耷sa?耷(上上)”型就还得在原韩国语词语前面再加一个“sa?耷(上)”字,例如“sa?耷sa?耷mi(上上米〈极品大米〉)”“sa?耷sa?耷po?耷(上上峰〈巅峰〉)”等。二是假如原本就带有具有“上”意义的韩国语词语“ts?藜n(前)”,它本身就是固定结构的话,那么要变成“sa?耷sa?耷(上上)”型就还得在原韩国语词语前面再加一个“ts?藜n(前)”字,例如“ts?藜nts?藜nh(前前回〈上上回〉)”“ts?藜nts?藜np?藜n(前前番〈上上次〉)”等。三是假如原本就不是固定结构,而属临时性组合,那么要变成“sa?耷sa?耷(上上)”型就还得在具有“过去”意义的词语“tsinata”前边再加上该词的第一个词素“tsi”,例如“tsitsinan punki(上上分期〈上上季度〉)”“tsitsinanp?藜n(上上番〈上上次〉)”等。

    3.汉语“上”还有在次序上靠前的含义。在此种情况下,它多与“次、趟、批”等有限的量词词语搭配使用。假如要用韩国语进行表现,下面的句子就得用韩国语这样对译。例如,“上次我在这个学校里没有见到您”这个句子就要译成“ts?藜np?藜ne nann i hakkioes?藜ta?耷sinl mannan ts?藜ki ?藜ps?藜tta”,“上一趟是我跑的”这个句子就要译成“tsinan p?藜nn n?藓ka kattauatta”,而“上批货物我已经收到了”这个句子就要译成“tsinan p?藜ni huamurn n?藓ka imi patatta”等。

    从上面的例句可以看出,韩国语的量词和汉语不是完全一一对应的。第一句中的“ts?藜np?藜n”是一个韩国语汉字词“前番”,也就是汉语“上次”的意思,而第二句的“tsinan p?藜nn”和第三句的“tsinan p?藜n”则分别是“过去的那一番〈次〉”和“过去的那一番〈次〉”的意思。诚然,只有这样对译,笔者认为才能把汉语句子的原意用韩国语准确地表达出来。

    4.汉语“上”可以和部分汉字结合组成新的词语,表示等级、质量等。同样,韩国语也可以用“上”组成“上级(sa?耷kp)”“上司(sa?耷sa)”“上策(sa?耷tsh?藓k)”“上座(sa?耷tsua)”“上等(sa?耷t?耷)”“上品(sa?耷phum)”“上乘(sa?耷s?耷)”等。

    从以上词语不难看出,这些韩国语词无一例外都是汉字词,而且还都是从中国汉语词语中照搬照用的,而且在词义上也是和这些汉语词语一脉相承的。

    但是,除此之外也还有一些与此类似的汉字词,虽然在用字上与汉语词语有所不同,但在含义上却还都是和汉语有着很多联系的。例如,“sa?耷mi(上米〈上等大米〉)”“sa?耷po?耷(上峰〈最高峰〉)”等就属此类词语。

    从总体情况看,韩国语中的汉字词“上”的组词能力远远没有汉语那么强,所以其词汇数量也就是十分有限的。

    四、“上”字可以和接在后面的“边、面、头”等结合,组成“上边、上面、上头”等词语

    对于同一语义,在汉语中有“上边”“上面”“上头”等3种表现,而与此不谋而合的是,在韩国语里同样也有3种表现,那就是“ut”“y”“yt”。虽然汉语里的表现在形式上有3种,但这3个词在很多情况下却还都是可以通用的。譬如,“上边派人来了”一语,既可以说成“上面派人来了”,也可以说成“上头派人来了”。韩国语则不然,它只可以说成“yes?藜saraml pon?藓uatta”而不能说成其他。而且,韩国语中的这3种表现,只有少数词语中具有“上”意义的这个词是可以互换的,大多数词语则做不到这一点(当然,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用法应另当别论)。比如,“utni”就可以说成“ytni”,而“yts’ok”就不能说成“ytts ok”或“utts’ok”。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方位词“上”在汉语中既可以用作名词,又可以用作形容词。

    当用作名词的时候,韩国语可以用名词“ut”“y”“yt”等进行对译。

    当用作形容词的时候,在多数情况下,韩国语可以用带有形容词性质的词素进行对译。第一大类中“yenn hannimi kiesiko(上有天)”“yronn pumorl mosiko(上有父母)”里边的“y”就是名词,而第三大类中“sa?耷tan(上端)”“sa?耷kp(上级)”里边的“sa?耷”就是具有形容词性质的词语成分。可是,在“上”字用如名词的第三大类中,一部分词素的“sa?耷(上)”在韩国语中却无法一对一地和汉语的“上”进行对译,而要用“ts?藜n(前)”“tsinata(过去)”等进行表现。

    除此而外,汉语词语“上边”“上面”“上头”等的“上”,韩国语中也只能用含义相同而表现形式各异的“ut”“y”“yt”进行对译。

    由于中韩文化形态有着很大的相似性,所以韩国人对中国汉字的理解也就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因为韩国语中的不少汉字词都是从汉语借用过去的,所以在其含义的理解上两国就有不少相一致的地方。这样,在汉语和韩国语的对译方面也就免不了会有一些共同点。但是,因为汉族和韩民族毕竟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思维方式、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的差异往往又会造成对同一事物理解上的不一致。这样一来,韩国语对汉字“上”的表现方式自然也就会有一部分难以对应的地方。

    翻译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要将某一国语言翻译成另外一个国家的语言,并且还要做到恰如其分,那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当然,把汉语对译成韩国语也不例外。本文对“上”字韩国语译文的分析,就是一个带有探索性的尝试,也是想以自己的研究成果来解决韩国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一难题。如果这一探索对大学高年级的韩国语教学能有所补益,那笔者也就可以聊以自慰了。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