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陈宝回殿试赐进士落榜儿古寺悟偈语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恭喜陈老爷并二位少爷,”仆役笑嘻嘻地喊道,“三少爷高中贡士!”

    陈氏父子三人齐刷刷地呆住了,雕塑一般。

    “你看清楚没有?”陈承影愣了好半天,才低声问道。

    “禀陈老爷,小的看得一清二楚。除了三少爷,来自福州的林少爷、严少爷和郑少爷都高中金榜。官爷马上就会送喜报来。”仆役伸出手来,讨喜钱。陈承影忙掏出一锭银子道:“辛苦了。”仆役接了银子,道声谢,飞快地跑了。陈承影回头一看,宝盛神情呆滞,直直地钉在椅子上,像寺庙里的泥菩萨;再看那宝回,也是呆呆地看着门上的铁环,比他二哥好不到哪儿去。陈承影暗自叫苦:落了也发呆,中了也发呆,如何才不发呆啊?

    正在这时,福州会馆外一阵“堂堂堂堂”锣声,接着就有一干差人进来,为头的喊道:“福州陈公子讳宝回高中第十八名贡士!殿试魁首随后——赏钱拿来啊!”陈承影忙掏出一把银子递过去,差人猛地抓过去,然后簇拥着分钱去了。陈承影掐了掐大腿,才相信这一切都不是梦:陈家极有可能产生两位进士!回头看那宝回,慢慢从椅子上站起来,对宝盛拱手道:“二哥万望保重,功名不是生命的全部。”宝盛也回礼道:“祝贺三弟,还望三弟再接再厉,预备殿试。”宝回道:“这个愚弟自然晓得。”“这里风大,我们还是回房去吧!”他又对父亲和哥哥说道。陈承影心情复杂,喜忧参半,淡然道:“你先回去预备,我和你二哥坐会儿。”宝回道声“小心凉风”,就一个人回去了。这时已经有一群老乡跑过来祝贺陈承影了,有的人还把宝盛当宝回,赞叹其才气卓越,弄得宝盛十分难堪。幸好外面又有一阵锣响,一群差人又来报喜:林少爷高中三十五名贡士!大家又都奔过去看林少爷了。陈承影、陈宝盛忙摆脱众人,快步回到自己屋里。

    “总算结束了!”宝盛自言自语了一句,就闷头回了他和宝回的卧房。陈承影跟宝回相视一下,不知道怎么说才好。“父亲还是去陪陪二哥吧!”宝回看着父亲,劝道。陈承影看看老三,又望望老二那边,不知道如何取舍,只恨自己分身无术。宝回又劝道:“二哥功力在我之上,满怀希望而来,现在最需要父亲的宽慰。父亲还是去吧。”陈承影道:“你好好看那历次殿试策论文章,从中找出一点规律来。”宝回道:“晓得。父亲去吧。”陈承影就去卧房看宝盛。宝盛和衣躺在床上,猛地瞥见父亲进来,慌忙站了起来,低声道:“孩儿无能,害父亲脸上无光,还劳父亲操心,罪该万死。”陈承影扶住宝盛轻轻坐下,安慰道:“为父知道你的心情,但为父更相信你能挺住。科考之路本来就难以一帆风顺,为父也是考了六年才中进士的。回去后跟诸兄弟一起检讨此次得失,下次再来!”宝盛噙泪道:“孩儿谨记。”陈承影给宝盛倒了一杯茶,放在他面前的茶几上。宝盛忙站起来带着哭腔道:“孩儿不肖,劳父亲费心。”陈承影佯怒道:“我们有缘成为父子,前世所修,何须如此注重繁文缛节!坐下坐下。等你三弟殿试题名,我们就从陆路回福州,沿途踏访一些山水古迹,顺道去看看你大哥。”宝盛道:“谢父亲费心。父亲还是去关注关注三弟吧,三弟走到这一步,也不容易。我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情。”陈承影心情才渐渐释放了一些,道:“你这几日好好休养,待三弟殿试得意,我们就出发。我这几天可能要多在心一些三弟。”宝盛忙道:“这个自然。父亲不必为我操心。”陈承影慢慢宽心一些,就去看宝回了。这且不提。

    接下来的几日,福州会馆又进入寂静之中,未如愿的举子们悄悄地返回福州,预备三年之后再展宏图;考中贡士的几位,更是潜心攻读,以便获得天子青睐,进士及第。陈承影也努力搞好宝回的后勤工作,把宝盛交给两个老成的仆人照顾。宝盛也不给父亲分心,每日起来,洗漱完毕,就带着两个仆人外出闲逛。不过他这回不是拣市井繁华之处游览,而是只找北京的寺庙,短短半个月,大凡广济寺、柘潭寺、戒台寺、大觉寺、云居寺、法海寺都逛了一个遍,还向寺里僧人讨了些经书回来翻阅,什么《妙法莲华经》《佛说阿弥陀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普门品》《大佛顶首楞严经》《金刚经》,林林总总,堆满了柜子。陈承影无暇顾及宝盛,只是两个老仆人心里犯嘀咕:二少爷怎么突然痴迷佛经?莫不是想出家吧?当然这话只能装在心里,谁敢说出来!

    到了四月初八,殿试在保和殿举行。试场戒备森严,各路贡士莫不畏惧颤颤,唯独陈宝回依旧呆头呆脑,东张西望,待试卷发下,稍作思考,提笔便写,不到一个时辰,就一气呵成。惊得一边的河南贡士紧张得直掉汗。交了试卷,宝回出得殿来,才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出来的,不由得有些后悔。陈承影见了,也心下不满:好不容易进了殿试之列,就该深思熟虑,好好发挥,怎么如此草率?但鉴于成绩未公布,他也不便发作,只想现在听天由命吧。

    四月初九初十,八名阅卷官在文华殿忙碌两天,各路贡士也伸长脖子等候。四月十一,一大早,又有一干公人跑到福州会馆前,将那铜锣敲得震天响:原来圣上钦点陈宝回为殿试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整个福州会馆立即闹翻了天。众人都去找那新科进士讨赏钱,却发现找不到人了!原来隔夜陈承影父子就悄悄搬出福州会馆,另找一偏僻旅店住下,只留一个仆人在此等候。仆人悄悄跑到旅店,将此好消息报告给主人,陈承影马上拿出银子让仆人送到福州会馆前等赏的公人,将几封写给福州在京名流的书信交给宝回,对宝回嘱咐一番,让他去找这些人多多照顾,又留下四个精干的仆人,对其中年长的两个如此这般交代了半天。自己却带着宝盛并四个仆人连夜出了京都,取道河北正定,往南而去了。他最清楚,现在的第一要务便是宝盛的前程了。

    出了京城,宝盛情绪就稳定多了。离开了那充满科考火药味的地方,宝盛自然轻松了一些。陈承影看着心里就踏实了一些,幸亏自己想得周到,早早避开那祝贺宝回进士及第的喧嚣,要不宝盛真要发狂了。现在好了,将宝盛带回去休整一段时间,再努力复习,三年后重出江湖,夺得功名。此时正是四月天气,郊外一片葱绿。陈家主仆行走在绿杨丛里,莫不赏心悦目,踏春一般。一路之上,陈承影又带着大家游览了古都洛阳、开封,再沿着驿道往南直行,一个半月之后,由安庆府宿松县进入蕲州府德化县,也就是宝鼎担任知县的地方。

    父亲和弟弟来到自己主事的地方,宝鼎十分高兴,但他只字不提宝回的事情,这也是他和陈承影达成的默契。陈宝鼎将父亲一行接到德化县衙,安排食宿,让其休息,消去旅途疲劳,明日外出踏访。陈承影等人均未到过蕲州府德化县,对此地民风自然好奇。晚饭后,宝鼎陪大家闲聊,告诉诸人此德化县乃我国少有的地跨长江南北的县,其南部在长江以南九江府地面,主要部分在长江以北蕲州府地面,故其属于汉阳道蕲州府管辖。县北为山地,县南为平原和湖泽,物产丰饶,人民聪颖且淳朴,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德化县最著名的是其佛教寺院众多且级别高,在国内乃至南洋各国佛教徒中均有很大影响,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西山四祖寺和东山五祖寺,它们分别由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和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创建,历经千年,流风余韵,绵延不绝。宝盛听了,立即高兴地说:“早点睡早点睡,明日先游四祖寺,后天再游五祖寺!”见弟弟心情和畅,宝鼎也甚高兴,道:“那自然好,正好我明后天是旬休,我就派人今晚做好准备,明天一早出发游四祖寺。”大家都说好,都急急地洗了睡,但等明日天亮。

    次日一早,陈宝鼎早就预备了三顶轿子,停在县衙门前。陈承影见了颇不安,低声道:“如此兴师动众,似不大妥。”宝鼎笑道:“父亲你就放心,这些轿子都是孩儿的文友喻元鸿借来的。喻元鸿系本地望族喻氏举人,但不愿出仕,与桐城派文人以及袁枚、张维屏、叶志铣等交谊甚深,孩儿亦仰慕其人品,拜为老师。喻元鸿本欲看望您和二弟,但不愿背上巴结本地官员的黑锅,只好作罢。总之,这些轿子你们放心地坐,没有占用国库半个铜板!”陈承影这才笑道:“吾儿还是了解乃父啊!”就高高兴兴地坐上了轿子。陈宝鼎也没有坐官轿,跟着父亲和弟弟,都坐了喻元鸿派来的蓝布轿子。甚至,陈宝鼎也没有让一个公人跟随,只是让喻元鸿的远房侄儿领路。

    三顶轿子并众仆人出了县城,一路往西北而去。此时正是该地农户插秧季节,宝盛掀开轿帘,望见星星点点的农人弯腰插秧,觉得与福州无异,就觉得心热了许多。从京城南下,一路迤逦,倒是进了德化,就颇有回家之感,觉得此处风物并人民,颇似福州,竟想留下来了。

    不说宝盛心情,且说轿子走了一个时辰,来到一处叫大河铺的镇子停下,宝鼎请父亲和二弟下轿喝茶,也请老家来的仆人们尝尝本地的杨梅。宝鼎道:“此地离四祖寺已经不远,再往西走五里,便是四祖寺山门一天门。”大家就放下茶碗,急切地上路了。队伍又行了约半个时辰,到了一处有几十户人家的小集落,却见几家小店铺柜台上摆放了香纸蜡烛鞭炮等物,大家便晓得此处是一天门了。穿过一天门,队伍沿着一条小溪,踏着青石板路往北走。拐过一道弯,宝盛掀开轿帘,就望见前方两座山峰巍然耸立,山腰隐隐露出一处庙宇来,心想这就是宝鼎所说的四祖寺了。四祖寺由禅宗四祖道信大师创建,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鼎盛时期有殿堂楼阁八百多间,僧侣达千余人。寺庙高僧辈出,宋神宗敕赐“天下祖庭”匾额,宋真宗敕赐“天下名山”匾额。寺庙几经战火,最近的一次是二十多年前的洪秀全、杨秀清之乱,庙宇被兵火烧毁大半,现在只剩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地藏殿、观音殿、课诵殿、法堂等建筑,但这些建筑在双峰白云的映衬下,依旧雄伟壮丽,令人肃然起敬。

    顺着青石板路又行了一刻钟,又听到一处瀑布飞泻之声,宝鼎让轿子停下,请父亲和宝盛下轿,宝盛就望见前方一座雪白的瀑布从一座桥下汹涌而出,溪上那桥,别有风味,其实是一座桥与一条走廊的组合,桥上飞檐斗拱,异常壮观。宝鼎指着桥道:“此桥叫灵润桥,本地百姓称之花桥,桥身周围多历代名流诗文书法摩崖雕刻,可以瞻仰。”大家都大步往上赶。走近桥身,果见桥上名人题咏甚多,其中前朝郭凤仪的一首《灵润桥》颇令宝盛有同感:

    大壑深藏寺,长桥普渡人。

    未窥罗汉影,笑作宦官人。

    宝盛一边吟着诗句,一边远眺山外苍茫的尘世,更觉此处最是读经养性的好去处。那山下有几处村落,人户的屋顶上冒着乳白色的炊烟;还有几个牧童戴了斗笠,横骑着水牛,沿着另一条小溪往村里慢慢而去。村外的坡地上,居然修筑了几层梯田,农人正在插秧。从上望去,坡田如镜,农人如镜中仙人。宝盛又转身向北望去,只见双峰山上云雾缭绕,黛青色山峰时隐时现;云雾下端松树苍翠欲滴,似有高僧仙鹤隐逸其中。松树林下面,就是绿色湖泊一般的竹林,寺院的屋舍,隐藏在竹林深处。凡人至此,只恨自己来迟了一步,不然也早超脱成仙了。宝盛心中暗自感叹。

    别了灵润桥,宝鼎又带着大家往上去,很快到了一座高大堂皇的庙宇前,门前立着一群高僧,为首的白眉慈颜老僧,便是主持净慧法师。老僧双手合拢道:“不知陈父母到此,有失远迎,请陈父母恕罪。”宝鼎忙回礼:“下官陪家父到贵院拜谒,不敢惊动大师。还请大师传话,让众僧各施其事。”净慧却道:“陈父母到任德化,百废俱兴,造福民众,口碑载德,贫僧愿意课诵经文,为大人全家祈福。”宝鼎忙双手合十,表示感谢;陈承影也让家人献上油钱三两。而后随净慧往殿内去了。宝盛没有随他们进去,因为他在看殿前照壁上的一首偈语,此偈语乃四祖道信传授衣钵给五祖弘忍时之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无性合,当生生不生。

    宝盛不由得思索起来。根据自己在北京所读经书推断,“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概是说有情众生心中的菩提种子,具有开花结果的性能,在“因地”之中能生出菩提道果,那么,“大缘无性合,当生生不生”又是什么意思呢?宝盛不由得苦苦思索起来。此时,父亲和大哥他们已经随老僧进入了寺庙,宝盛感到一阵轻松,一阵莫名的轻松,心里就豁然开朗了:“大缘无性合,当生生不生”就是说人人皆有清净佛性,有念佛之心即可成佛,哪里还管得着菩提生不生呢?

    想到这里,宝盛一阵狂喜,撒腿大步冲进天王殿,“扑通”一声在净慧大师面前跪下,连磕三个响头,哀告道:“大师,弟子明白大缘无性合,当生生不生,请收下我吧!”

    陈承影、陈宝盛和众家人一时呆住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