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走过-育人篇(7)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们共同走过

    ——我与化大共成长

    白春艳

    1998年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踏着轻快地脚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沈阳化工学院这所学校,学校的规模虽然与我上学时的学校无法相比,但此时她在我的心里却像海洋一样宽阔无边,因为这里将是我要工作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实现我的理想;在这里,可以体现我的价值;在这里,我可以远航了……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时间短得似乎眨眼之间,转眼间,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十四个年头。还记得当初接待我们的是数学教研室的李老师和王老师,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天他们沿着老校区所在的小六路推着手推车帮我们把行李从教研室运到单身宿舍的情景。那时,我对周围的环境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既胆怯又兴奋。因为我们的宿舍不在校园里面,而是要走出校园一段路程,所以感到有些不安,但一想到就要走上工作岗位,开始自己崭新的生活,又觉得特别的兴奋。

    记得我刚上班接受的任务就是给有机化工专业三个班的同学上工程数学课,虽然大学时学的就是数学专业,可是没有经过助课就走上讲台,心里还是没底。我第一次给学生上课时是在我们新校区一号楼的324教室,那个教室特别大,能容纳好几百人,三个班的学生只坐了前面的五六排,后面的一大片都空着,当时上课时我特别的紧张,直到上课铃响才敢走进教室,讲课时不敢注视学生,眼睛就一直盯着后面的窗户讲了一节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也发现我是刚刚走出校门就走上讲台的新老师,他们就主动过来跟我打招呼,问一些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再后来,我和同学们渐渐地熟络起来,由于年龄相差不大,我们自然也就成了朋友。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对我的教学很满意,我也很快地就站稳了讲台,所有的课堂应对自如。就这样原本稚嫩的我在三尺讲台上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理智,逐渐能够在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上从容地面对一切工作和生活了。

    至今学校走过了六十载,我在化大也走过了十四年的历程,我见证了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和强大。这其中不乏我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还记得1998年我刚刚来到化大,那时候她的名字是沈阳化工学院,我们的新校区也就只有1号楼和2号楼这两个教学楼,那时的校园也很大,可是到处都光秃秃的,感觉就像荒漠一样。2000年的春季,我们全校的师生都参加了校园的植树造林活动。如今,树木一天天长大,我们的校园也变得越来越美丽。现在,每当我走在校园绿树成荫的小路上就会想起当年一起劳动的领导和同事,想起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更为我能为我们的校园变得如此美丽做过贡献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2年,我们学校迎来了五十岁生日,那一天在我们的体育场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听着校领导讲述我们学校的光辉历程,听着从我们学校走出的毕业生所取得巨大的成绩,看着毕业生和老校友对我们学校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眷恋和不舍之情,我特别激动,我以我能成为化工学院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2003年的夏天,我们学校迎来了国家教育部组织的一次评估,时间紧、任务重,但所有的老师都不怕苦、不怕累,加班加点地工作。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顺利地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评估。这标志着我们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对化工学院来说是一个难忘和兴奋的时间记忆,沈阳化工学院成功地更名为沈阳化工大学,这是一件令我们全校师生都欢欣鼓舞的事情,同时也标志着我们学校的档次更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至此,学校也乘势做了迅速的调整,又新增了很多新的专业和学科。老师们也都鼓足了干劲,誓为把我们化工大学建设得更加美好而努力。

    在我来这里工作的十四年间,我亲眼目睹了沈阳化工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学校从一个不起眼的只有两个教学楼的小校园发展到今天拥有上万人、六个教学楼、八个实验楼,具有现代化办公、教学设施,拥有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异彩纷呈教学的大学。历史的一幕幕被一页页翻过,谱成了沈阳化工大学这部内涵丰富、经得起推敲的书卷。而这翻页的人就是我们这些与化工大学结缘、并创造了化工大学历史的老师们。我想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化工大学的这部书卷一定会被我们及后来人不断补充、不断丰富。

    在见证学校发展的同时,我自身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由一个没有经验的青年教师变成了一个得到学生认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并逐渐成为教研室的中坚力量。我深刻体会学校的未来就是我们的未来,学校的未来靠我们创造,我为我能成为一名化大人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我与学校共成长。

    (作者系数理系副教授)

    追忆无悔青春 绽放傲人光彩

    刘春艳

    六十年励精图治,六十年砥砺耕耘,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携手同心,铸就化大如今的成就与辉煌。流金岁月中,珍惜与你同行的段段旅程,体味与你经历的点点滴滴,感受与你的绵绵情意,分享与你的万千记忆……

    还记得新校区百业待兴的模样,角落中稀疏的树苗掩不住肆虐的沙尘,空旷的校园藏不住孤寂的身影,当散落的记忆碎片清晰地浮现在脑海,一丝心酸与怅然不禁涌上心头。

    而今的化大,满目苍翠,芳香四溢,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洋溢着青春的笑脸。错落有致的教学楼,先进现代的设施,斑驳的树影,粼粼的湖面,旖旎的长廊,记录着你不断前行的脚步。

    回忆起初登讲台的小小忐忑,在领导和同志们温暖的关怀和鼓励中逐渐释然,在莘莘学子朝气蓬勃、满目期待的笑颜中烟消云散。怀着一颗诚挚的心,在职教讲台上挥洒汗水,传播知识,坚守岗位;耐住寂寞,甘心把自己融入平凡的职业,以校为家,爱生如子。

    我们共同体验着创新工作的艰辛与乐趣,在和谐的团队中如饮甘泉。院系创建、课程改革、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教师培训等,逐一展开,充满着创新与挑战、讨论与协作、启示与思考、提升与成长;公开示范课、教学竞赛评比,群策群力,教学相长,奉献并收获,在终身学习中,我享受着教师职业带来的幸福。

    我们共同感受着学校大家庭的关注和关爱,工作上得到的信任和认可,激励我不断地去创新和提高;情感上的交流和碰撞,促使我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成熟;生活上的关心和体恤,传递着温暖和真诚,我炽热的心紧紧地靠近并投入你的怀抱,感受你的力量。

    感谢化大在我成长过程中给予我的诸多荣誉——“练兵比武教学大赛优秀教师”、“外语教学先进个人”、“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课程名师”、“优秀班主任”等,我清楚地知道这不仅饱含着对我过去付出的肯定和鼓励,也寄予着对我未来工作的殷殷期望和企盼,我必将潜心钻研、兢兢业业、不负众望。

    我们分享着学子们的成长和快乐,当年少轻狂、激情飞扬的懵懂少年在磨砺中不断成长、超越,逐渐蜕去青涩与稚气,走向成熟、睿智,我们欣喜万分。

    聆听着学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感动于他们孜孜不倦的勤奋与拼搏;耳畔萦绕着运动会的呐喊、胜利的欢呼;矫健的身姿、坚定的脚印历历在目,我们沉醉其中。

    多少回夜晚萤光下为学子们撰文中精妙脱俗的词句而拍案叫绝;多少次为力求教学设计新颖独特而辗转反侧;多少节课堂活动中为学子们争先恐后发言的热情所感染;多少次颁奖台上为领导和同志们的赞许鼓励所激动。

    在满怀期待中迎来一张张陌生的面孔,而后依依不舍地送别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促膝交谈、走访寝室、筹划布置、畅谈理想、素质拓展、联欢庆祝,在合作、竞争、充实、提高中携手走过寒冬酷暑,收获春华秋实,省校级“优秀班级”、“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学习标兵”、“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学子们硕果累累傲人,书写着“班级的骄傲”、“化大的骄傲”。

    写满祝福的卡片、节日问候的短信、温馨的网上留言、贴心的关怀、灿烂的微笑,带给我满怀的感动和欣喜。最后一课,学子们声情并茂的配乐诗朗诵,齐声响亮的“I love you”,久久地激荡在我的耳畔,美好的瞬间在盈盈泪光中永远定格,将我们的心紧紧相连。离别在即,校园合影中,学子们青春的身影肆意张扬,不舍的目光从容坚定;欢声笑语,不绝于耳;炫目笑颜,直入眼底。

    在化大的怀抱中,无数耕耘者默默付出、固守信念,满载宽容与喜悦,春风化雨般滋润稚嫩迷惘的心灵;在化大的哺育中,万千新苗欣欣向荣、百折不挠,历经磨砺与洗礼,脱胎换骨般绽放绚丽夺目的花朵。

    化大人生机勃勃、活力四射,化大人激情澎湃、自强不息,化大人热情洋溢、骄傲自豪。“强学力行、喻理求真”的校训精神,“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团结奋进、追求卓越”的办学传统已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生命,在岁月的磨洗中弥久而愈明。

    辛勤敬业的教师们、渴求知识的学子们彼此拥有、彼此珍惜、彼此信赖、彼此依靠,我们以化大为荣,化大以我们为傲,携手前行,求索进取,我们期待明天、期待辉煌,我们祝福化大、祝福未来。

    让我们将所有的温馨、美好、惊喜和感动铭记心间,将所有的感激、热爱、祝愿和期盼编谱成曲,奏响激昂振奋的乐章;将不悔的青春、美好的岁月幻化成图,描绘壮丽辉煌的画卷,书写华丽精彩的诗篇。

    (作者系外语系副教授)

    我和学校一起成长

    田健

    我是沈阳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田健,是一名普通的教师。担任教师工作已经二十多年了。站了二十多年的讲台,讲了近十门的课,历经过困难与进步,也见证了沈阳化工大学二十多年不断发展的岁月。

    我1985年毕业于大连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当年,我怀着无比的憧憬,来到沈阳化工学院化工机械系,开始自己人生一段重要的旅程。回首二十六年前,初到沈阳化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情景,那时候学院的名称叫做化工机械系。那时新校区还没有动工兴建,老校区只有一座教学楼,一座实验楼,一座办公楼和一座小楼(图书馆)。化工机械系也只有化工机械这一个专业,每年招两个或三个班。没有硕士生,更没有博士生。那时候根本没敢想,二十六年后那个只有一个专业的化工机械系会发展壮大到今天的机械工程学院,拥有七八个专业,每年招生近二十个班,既有硕士生,又有博士生。而弹指一挥间,我校也从最初的化工小院、一千多学生,发展到现在一千多亩的新校区、一万多学生。我们的学校能发展到今天,来自全体化大人的努力,凝聚着全体化大人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作为一个伴随她一起走过这二十六年的人,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因为这其中有我的一份辛劳、一份贡献。

    这二十六年来,我从一名只能助课的助教成长为一名成功开出近十门课程的老教师。先后承担了材料力学、工程力学、化机基础、科技英语、弹性力学(双语教学)、有限单元法及大型工程软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包括了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各个范畴。主持开设了面向机械工程学院全体学生的材料力学课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实践环节,制作了与其配套的课程设计指导书和全部计算程序。所教学生每年都有多人以优异的专业课(材料力学)成绩考取各层次院校的研究生。

    主持完成了沈阳化工学院教改项目——“弹性力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探索与多媒体课件开发。该项目获沈阳化工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主持完成了沈阳化工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机械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作为主编编著《材料力学》教材一部。作为课程负责人,材料力学课程被评为2005年院级精品课。

    2007年,获得“‘材料力学’课程名师”称号。

    2008年,被评为上一年度“巾帼建功”先进个人。

    2008年,被评为沈阳化工学院优秀教师。

    2008年,力学教研室被评为沈阳化工学院先进集体。

    2009年,获得沈阳化工学院就业工作关心奖。

    2007年12月,机械工程学院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作为新办专业接受了上级部门的评估审查。作为教研室主任,我和教研室全体同志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辛苦的劳动。从教学计划的修改、教学大纲的编写(我本人就完成了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在内的近二十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写)、师资的引进、教材的选用、实验室建设,到各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建设和完善等都精心准备。很好地完成了理论与应用力学试办本科专业的评估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

    我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在我们学校,像我这样的教师还有很多,他们视平凡的教育工作为毕生的事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方讲台,为学院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身处其中,你会时时感受到他们积极乐观的心态,细腻热忱的情感,坚韧不拔的耐力。不管有多忙,也不管有多累,他们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课堂,静心地守护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细心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

    二十六年了,我和所有的化大人一样,一直在路上,没有停顿。虽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没有什么可歌可泣的故事,只是从一个毫无社会经验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普通的高校人民教师,每天往返在办公室和教室之间,将自己的汗水挥洒在我的三尺讲台,但是我已经很知足了,因为我和学校一起成长。

    (作者系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