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没有全景回顾晋北两座中心城市的拆与建,只是采撷几个片段,试图反映拆与建的文化碰撞和传承。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塞外,夏秋交汇的时节,广阔的天空格外湛蓝。天上的云朵要么堆积得好像不远处连绵不断的山头,要么离散得不成云彩,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道道线条,单薄得实在经不起揣摩。一样的天空下有着不一样的城市乡村,就像一样的环境里,永远存在着不同的思想、不一样的人。
这是一座不大但发展较快的城市。说不大是因为城市市域面积不大,常住和暂住人口都不多。说发展是说这里毕竟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几年前,但凡上班迟到或者约会迟来的,想说堵车、频遭红灯多少都有些底气不足。如今,原先空阔的马路由于白线的不间断隔离显得分外憋屈。来此公干、谋生的人们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与日俱增。据观察,准确地说是亲身体验,来此寄住的人们大概有三类:一是跑生意的,一般在宾馆、会馆场所;二是打工谋求生计的,独租、合租单元楼,以求安全;三是孩子进城读书的,大多暂租一较小空间,以平房居多,而且十几家同住一片小天地,尽管嘈杂,不方便,但人与人相互了解更深入一些。
孩子、房子、车子……,所谓的“几子工程”,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执政者常挂在嘴边的“关键词”。拿房子来说,有人简单列出这样一个合理说明当地房价的计算公式,即所在地在岗人员平均月工资×线级系数=每平方米合理房价。该公式将全国城市划分4个线级,级数越低系数越高,比如北上广深属一线城市,系数为4。这座城市系数约为1.5,月均工资2000元左右,合理房价每平方米3000元左右。按80平方米算,裸房也得24万,加上配套费、装修费等,勉强能住也就30多万。4000元,一般工薪阶层家庭月收入不算少,不吃不喝也得攒上近7年,抽象的数字包含着太多的艰辛和无奈。
确实贵,但过日子就是这样,贵也得买。凡寄住在这里的人都梦想着在城里拥有一套房子,哪怕是小得不能再小的面积,那也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窝。新开的楼盘要么价格高,要么在城市的边缘,离孩子就读的学校、外来打临工的商业聚集区,甚至离写字楼、贸易集散场所都远,所以不是考虑的首选对象。他们的目光都盯在了城市核心区老建筑的拆迁上,那里出入方便,开发商一般都打着“棚户区改造”“经济适用房”“保障房”等亲民旗号,遇到运气好的,搞一套价格适中的房子的可能性还是有的。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日新月异与核心区老建筑的拆迁如影随形,原来的老居民眼看着祖上留下的老房子一天天、一片片被蚕食着,从情感上他们不愿意搬走,从大的趋势和经济效益上看,他们也羡慕住上安全干净舒适的新房,坐拥数量不菲的补偿款。老建筑的拆迁越来越面临着与城市扩张难以调和的矛盾。实践一再证明,补偿款的多少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的措施。
事实上,拆与不拆是两种文化的撞击和纠葛。拆的一方自然有执政者的政绩文化和对地域文化的拾漏补救,还有外乡人急于入住的城市情结,不拆的也归结到用物质补偿精神的理念上。
那一年小学一年级招生较迟,眼看着临近中秋节,学校才组织确认任课老师、划分班级等工作。入学的那天,学校大门外等待的家长和学生足有1000多人。天公不作美,雨点不大但下得很均匀,很细腻,气温明显下降,天气预报说,降水范围大,伴有四五级西北风,降温达到8—10℃,人们穿得很是多样,有穿裙子的,有穿T恤的,还有的穿着皮夹克,为数不多的,甚至套上了薄毛衣。远远望去,看不见人的模样,校门口满眼各色各样的雨伞,将一个个子不高的老师簇拥着,老师用手提喇叭喊着每个学生的名字,家长手牵孩子带到了指定的位置。
这条不宽的街道叫“学府路”,尽管路不长,但每天出入的学生达万人,有不少学生从幼儿园一直读到高中毕业,10年如一日走着一样的路径,从蹒跚学步到生龙活虎,人生在一条路完成这么大的跨越实在不多。学校的布局也很蹊跷,自东向西,幼儿园、小学、中学,依次排列,就像日升日落一样,规矩而恒久。路的两旁是一棵棵树干粗壮、枝叶繁茂的槐树。石灰和白色涂料的浆体把树干低端粉刷得十分整齐美观。一位妇女看上去三十七八岁的样子,她几乎靠着一棵大树,手里擎着一把雨伞,雨伞上印着“琪雅美容健康·万店连锁”的字样。她白色的裤子很长,很宽,笔挺,紫红色的高跟鞋迫使一双没有穿袜子的白皙的脚掌努力地向前顶着。当听到矮个子老师喊她儿子名字的时候,她略显急迫地捅了一下身边的儿子:“梁双儿,快去。”
名总算是报了。是不是好班,老师咋样,母子俩一点儿也不去考虑。她们紧紧依偎在一起,在一顶并不阔大雨伞的遮挡下,向她们的“家”走去……
“小唐,回来啦!刚才眼看着要下雨,囊(我)把你晾晒的衣服,都拿回囊家啦,回头你取上哇。”
房东女人叫“桂英”,对新搬来的住户分外殷勤。
其实这么多房产的真正“法人代表”姓牛,也就是桂英的男人,叫牛来栓。牛来栓常年在外经营一家路桥公司,人们都称“牛老板”。据周围邻居讲,老牛最早是市里一位领导的司机,领导在位时,有很多“业务”,都由他出面解决。等领导退了,就给了他一份工程。几年前,牛来拴在“学府路”附近买了这块地皮,先盖起了两层楼的正房,后盖起南房和东、西下房。去年又在原来两层楼的基础上,盖起了五层,紧挨着好几所学校,好出租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听说这一片政府已经做了评估,要整体拆迁。
桂英,40多岁,瓜子脸,细细的个子,苗条但很丰满,心直口快,说话声音大,顺意时瞬间迸发的笑声能响彻整个院落。
牛来栓平时很少回家,桂英很像古装戏里的老板娘,里里外外一把手。上上下下几十户人家房租的催缴和日常琐碎事务都有她一人负责。
“桂英,出来一下,囊这门班儿(不知道)又咋啦,实在不好开。”
老徐说话嗓门很大,看上去足有50岁的样子,圆脸,很健壮,在一家洗车房打短工,挣钱不多但很辛苦。她儿子在“学府路”的中学读高中,也算是跟读母亲一族,父亲在村里一个人种地,她经常说,儿女束心,娃们是个盼头。
她住在南房中间的那一间,总共6平方米左右,一铺火炕占了一半,地下摆着煤气罩,水桶,洗脸架,其余的一切生活用品,包括衣服、油盐酱醋……都装在大小、形状、标识不等的纸箱里。在暂居的群体中,纸箱是最实用的家具。
小唐正要去房东那儿取衣服,赶上老徐喊着要修理门锁,她凑了上去。
“门咋啦?我给试试。”她左手提起门框,右手紧握钥匙来回摇动,大约三四个来回,伴随着铝合金碰撞的声音,门“吱扭”一声终于开了。
“新来的?住在正房吧,那房前儿个(前天)将(刚)腾出来,冬天有暖气,好住。一看就是工作人员,看这衣裳穿的。”老徐向来都是说着想,从来不是想着说,“你在哪上班?女婿干啥的?”
小唐的眉头紧凑了一下,微微张开的嘴唇瞬间又合了起来。她掉头轻声说了一句,“我在煤矿工作”,就回到了刚搬进来的“家”。
中午时分,正是住户们见面较为集中的时候。
吉老师谁都不理会,径直走上正房二楼自己的“家”。
吉老师女儿在读高二,住进来已是第二个年头。她永远是急匆匆的样子,低着头,郁郁寡欢;抬起头,两眼迷茫。只有对校园还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说起学校和学生的时候,她才似乎永远有着说不完的话题。早些时候,她和已经过世的丈夫同在附近的这所中学教书,当时儿女都小,一家四口,其乐融融。1998年,除了举世瞩目的洪灾外,还有举国震惊的假酒案。这座城市就是那次假酒案的发生地,丈夫酒量不大,但嗜酒,于是随同其他几十位乡亲,一起踏上了不归路。在整理宿舍里遗物时,老师们发现教科书的封底上,用红笔写着一行字:人生苦短,欲醉时几人与共;岁月无情,聒噪时又有几人能懂?死了就一了百了,与共醉能懂的人一同赴黄泉,也算瞑目。
两个孩子正是靠他的时候,他却走了,可真是苦了吉老师,家里所有的权力,话语权、外交权、决策权等都毫不保留地“让”给了她。福不双至,祸不单行。许多古谚能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道理。儿子性格内向,15岁时,突然出现自言自语、偷着笑等症状,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说,精神分裂症。吉老师觉得活着没有多大意义,寻死了好几次,可“平日慷慨成仁易,事到临头一死难”,在一位热心人的百般劝解下,总算活到了现在。刚开始儿子的病一年复发一次,后来越来越严重,最重的时候,随便拿起东西就往别人身上砸,实在管不住,干脆就住在了省城精神病院。
丈夫是在学校去世的,又是公共事件,当时还没有国家赔偿这一说法,在吉老师多次努力下,丈夫的工资待遇福利还在延续。没过几年,儿子就病了。那时,她所在那个县的女县长是老师出身,在吉老师多次争取和无数次的痛哭流涕述说下,责成教育部门每年划拨专款用于支付省城精神病院的医疗费用。
习惯了就自然了,正常了。吉老师先是忙丈夫的事,接着忙儿子的病,忙医疗费,再忙……,刚开始还和领导打个招呼,后来,她干脆招呼也不打,去也不去了,学校的领导换了好几茬儿,从来没有扣过她一分钱。在挑剔较真的校园环境中,所有的老师都习惯了她的状态。偶尔去一次,从老师到校领导或明或暗都要问,你没事吧?唉,去了反倒成了不正常的事。儿子的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后来她把儿子接了回来,母子三人相依为命。不死,日子还得一天一天过,吉老师也慢慢习惯了自己的生活。
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院子里此起彼伏“叮叮当当”勺子碰锅的声音响了起来……
抢建楼房,土建质量目前虽然还看不出什么问题,只是两户人家隔音实在不好,二楼一上楼梯住的一对刚结婚的小夫妻,都是在附近学校教书的“园丁”。那几日,如火如荼的足球欧洲杯已接近尾声,赛事多是深夜,小老公是西班牙队铁杆球迷,某夜,小老公突然大喊:托雷斯好球,进了,进了,爽!只听得小媳妇带着睡意腔调吼道:就看人家射门,今晚你也射我门!小老公大声说:你不懂球,射自家的门算输,射别人的门才算赢!一时寂静,一夜聒噪!
某日,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小院外面的墙上并排写了几个用圆圈圈起来的“拆”字,醒目得足以让住在这个院里的每个人急躁不安。老板娘桂英借中午人多的时候,站在院子的中央,像开新闻发布会似的,声音洪亮地说:“政府拆迁的人上午来了,说要在半年后拆迁,囊这一排都商量好了,三间窑看成间半了,窑窑当成八八了!哪能那么容易说拆就拆?你们放心住哇!”
对寄住的人来说,搬家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啥时候不用搬家,也就意味着城里有了自己的房子。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半年后,那时孩子们都放假了,再说哇。
人多事杂,日子也还过得平静。
几个月过去了。一天,巷子口推土机、铲车轰轰作响,后面聚集了大批城建、公安、检察、法院等各类执法车和穿制服的人员,甚至还有“120”救护车以及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俨然是按照预案,呈梯队推进的架势。
看上去好像要拆,凡在家的人都围了上来。
拆迁人员说,早就通知了,为啥不搬?人们七嘴八舌:说好半年以后拆,现在拆让我们去哪?拆迁的人声音明显高了起来,去年就通知了房东,三个月前下的最后通知,谁说半年?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吵成一团。
吉老师也在人群里,她还是一言不发只是认真地听着。突然,人们推搡起来,吉老师一个趔趄,朝后倒了下去,桂英高喊一声:“打人了!出人命呀!”。双方瞬间簇拥在了一起。
不知道啥时候,吉老师的儿子已经站在了南房的房顶上,他两只手紧握两块砖头,情绪激动,嘴里不停嘟囔着什么,他抬起右手将砖头猛地扔向了穿制服的人群。一个看上去头大肚圆的人竖起食指大声说:“拆!”
一台重型车辆将一个自带的锥形大铁棒径直捅到了房屋的承重墙体上,那个男孩顷刻被水泥衡梁、砖块、灰尘淹没……
风物长宜放眼量
在外界看来,大同是煤都的代称,与日益严重风化侵蚀的云冈石窟紧密相连,除此之外,它地处晋京冀内蒙古交通中枢,流动人口多,治安状况令人担忧。在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中,大同排名第三,位列北京、承德之后。这样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近几十年来似乎与文化渐行渐远。然而,2010年,中国古都学会认定大同为中国第九大古都,也就是说,大同跻身“九大古都”之列,这一举措也改变了约定俗成的中国“六大古都”“八大古都”之说。“中国古都”是指由中国古都学会通过并经国内文史学家认定的古代都城。客观地讲,时任地方主要领导是这一历史文化名城回归的第一最大功臣。
如今,曾经被戏谑为“把真实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传说”的大同已被彻底颠覆,大同的老百姓重新找回了遗失多年的历史荣耀。当人们满怀自信徜徉在城墙内外享受那份惬意时,都会不由自主想起、说起那些埋头干事的“人民公仆”。
几番周折,终于找到2008年6月30日大同市政府报告,文字精当,内容务实,目标远大且笃定,堪称政府报告中的经典之作,现摘要如下:
五年奋斗目标和工作要求:大同人民有宽容、敦厚、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人心思变,人心思上,人心思干,人心思富,民心可用,民意可依,民气可成。在现代新大同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必须跳出大同看大同,立足山西看大同,放眼全国看大同,融入世界看大同。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风景名胜区三大品牌,在山西崛起中争先进位,在中部崛起中追赶前进,努力建设经济景气指数高、历史文化特色浓、休闲宜居景观美、投资创业环境好、社会和谐人气旺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
文化旅游业:文化永远是一个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大同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第一珍贵资源。强力推进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以云冈大佛、北岳恒山为两翼的文化产业,让世界了解大同,让大同走向世界。在加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修复的过程中,要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注重保留历史原貌的真实性和保护好历史城区环境的整体性。历史文化遗产是大同昨天的辉煌,也是今天的财富,更是明天的希望。大同文化旅游产业振兴之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复兴之日。这是继北魏举世无双的文化创造之后的又一个文化盛典。
城市现代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上,高水平就是财富,低水平就是包袱。领导者和工作者必须以多留遗产、少留遗憾的历史眼光,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的责任担当,不求做大官、但求做大事的理想情怀,按照规划大于权利,逻辑大于存在,历史大于现实,生态大于眼前,公共大于个体的原则,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人民创造幸福,为人生创造价值。创造特色城市,需要有诗情与画意相熔铸的艺术修养,自然情趣与文化精神相统一的审美眼光,尊重历史与忠诚事业相结合的献身激情。力争城市建设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变新样。
报告涉及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提势奋进的话语比比皆是,这里只讲相关涉及内容,赘不多言。
拆的是文化,建的也是文化。就在政府将未来五年的施政纲要公布于众后16天,2008年7月13日,大同古城保护和修复研究会成立。会上,专家学者官员达成共识:古城保护和修复要有依据。坚决避免“三个破坏”“三个误区”,即改造性的破坏,建设性的破坏,修复性的破坏。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砖木结构时间的局限性,忽视中国传统建筑的群体性,把“整旧如旧”的修复与文物造假混为一谈。
这些真知灼见,在中国任何一地的旧城改造都应成为拆与建的原则和标准。
登城眷南顾
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基本成型,朔城区大刀阔斧对老城区实施改造,原先的残垣断壁、棚户搭建、炭烟缭绕、污水横流如今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是规整的建筑布局和现代林立的高楼大厦。
只要有时间,我会经常漫步在别致的古城墙公园、崇福寺广场,往来于古城四周一幢幢崭新楼房,尤其是在晚上,看着从一间间窗户里映射出来亮光,我在猜想着这家是梁双和他的娘,她的妩媚和婀娜一定有人读懂;那家是洗车工老徐的家,她的儿子想必早已大学毕业,老徐即使每天累死累活,身上似乎仍有使不完的劲儿。一回到家里,她会躺在那宽敞的床上含笑进入梦乡;当老师的小园丁夫妻,把胖嘟嘟的儿子从这双手递到那双手里,从不忍心让他哭一声。男老师把儿子单手举得老高,本地话叫“打能能”,咋看也像顶着一颗飞速旋转的足球,女老师不时提醒,可别把儿子当足球踢出去;谁也不知道吉老师有几套房,女儿也当了老师,兢兢业业,人长得俊,师德又好,来提亲的络绎不绝,有家庭丰厚的,也有识书达理的,可女儿就一个条件,坚持和母亲一起住,嫁给谁都得容得下遭受了半辈罪的母亲……
老百姓的心愿就是安居乐业,有了家也就有了实现各种梦想的基础……
古城复建和商业开发有着相互矛盾的关联,但并不是对立的两个主体,更不可视为“鱼和熊掌”的关系。“旧街”在占地1平方公里的朔县老城内,城内拥有国家重点文保单位崇福寺及古城墙等一批历史文物古迹。朔城区古称马邑,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战略重地。据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遗址始建于北齐天保八年,大致有1400多年的历史,又因北齐在中国历史上仅存了27年,可以推测,北齐古城在全国遗存下来的屈指可数。既然说我们的文化定位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交融之地,那么我们的建筑就应该集中体现这种交融的属性。
交融,也不是简单的建筑堆砌,试图最大限度地保留辽、金、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就是最大限度的“四不像”。倘若着眼一点,就是存亡时间不长的北齐,也是民族大融合南北朝核心王朝之一,正是融合的延续,恰恰最能代表地域文化的特征。反之,盲目地跟从,一厢情愿地臆造,再宏伟,再气派,别说代表不了明、清时期的繁盛,就连辽、金特有的文化气息都不能很好地体现。
“一座城市的文物古迹与历史遗存应该是一座城市至高无上的荣光与无比骄傲的亮点。城市的扩建与老城的改造不应该是你死我活的对峙,更不应该以牺牲文物古迹为代价”。不知道谁说的,说得确实好,做到太不容易!
辉煌仰见古角楼
如今的大同,一座干净整洁的新城和古朴雍容的古城共同展示在世人面前。政府用五年的时间认真践行了当初向社会、向百姓做出的“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五年变新样”的承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会议年年开,工作报告年年写,工作安排年年念,如果都能按照写的做,说的干,党的威信、干群关系、“四风”等等都不是问题。
任何实质都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形式表现得过了就容易“浮躁”,太实在了也就有些“低俗”。大同历史上是两汉要塞、北魏京华、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如果把这些都要面面俱到展现,不免又落入“浮躁”;如果集中体现它的鼎盛,找寻北魏首都的文化遗迹支撑点却略显单薄。最终大同古城修复的落脚点是“大明王城”,显然,这样做既避免了“浮躁”和“低俗”,又达到了形式与实质的完美统一。
公元1372年,明朝开国大将徐达率军民在原有土城的基础上进行“增筑”,土城墙变为砖墙,形成了高大雄伟、固若金汤的大同镇城。现在看到的古城,就是明代的规制和格局,面积3.28平方公里,每一面城墙高14米,下宽18米,上宽14米,望楼12座、控军台两座、角楼两座,箭楼、月城、瓮城各一座,绵延1800米。
在古城修复工程中,“代王府”是不二的代表之作。久负盛名,目前国内最早最大的五彩琉璃九龙壁,其实只是代王府大门的一面照壁而已。代王,原名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1392年,18岁的朱桂营造扩建代王府,原址属辽金国子监和元代府学。府邸占地近18万平方米,四周各长400余米,面积大约为故宫的40%。北京故宫营建时间,要比大同的代王府晚25年,据说永乐皇帝朱棣建造故宫前,还派人到大同视察了一番。
大同与京城相邻,代王府建筑辉煌,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府内公然建有封建社会象征“通天神兽”真龙天子的建筑——九龙壁,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善权谋、最懂心术”的朱棣居然能纵容如此的造次?代王的身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政治背景和炫耀资本?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其一,朱棣与朱桂的父亲是同一个人,叫朱元璋,朱棣为老四,朱桂为老十三。朱桂终年72岁,历经六代皇帝,活的比六个皇帝岁数都大;二是朱棣与朱桂分别娶了徐达的长女和次女,兄弟俩是连襟,朱桂的大姨子还是皇后;第三,明代大同是拱卫京城的重要防线,代王在维护当地社会治安和防御外族入侵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朱桂虽“役军民、敛财物”,想必没有更大的政治抱负,不然依朱棣的个性,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大同以其特有的“王者气派”,尽情地让每一位来者赏析它的芳华古韵,感受它的厚重底蕴。
在中国的疆域,没有一片土地没有传说,没有一片地域没有自己的文化传承,什么是亘古绵延的文明古国,什么是兼容并蓄的中华文化,每一种语言就是她的脉络,每一个建筑就是她的骨骼,一扇门窗、一块匾额,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离开这些元素,拆与建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延伸阅读
说酒
平生有两大怕事:一是写材料,二是邀喝酒。只要听到写材料这几个字,不怕诸位笑话,屁股门总是有些发紧。怕酒,主要是不胜酒力,自己心软又经不住好言相劝,还有更为重要的一点,别人喝多,或骂人,或胡闹,或睡觉,自己清楚,只要喝多,话多不说,而且尽说真话、实话,等酒醒了,后悔得拍脑顿足,但时过境迁,为时晚矣!
《三国志·吴书》有这样一段话:“初,皓每宴会群臣,无不咸令沈醉。置黄门郎十人,特不与酒,侍立终日,为司过之吏,宴罢之后,各奏其阙失,迕视之咎,谬言之愆,罔有不举。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辄以为罪。”意思是说:当初,孙皓每次宴会群臣,没有一次不让大家都喝得大醉。他安排黄门郎10人,特地不给他们喝酒,侍立一整天,作为司察众官过错的官吏。宴会结束以后,他们要各自奏报所查官员的过失,目光不逊的错误,言谈乖谬的过失,没有不被奏报的。罪过大的当即杀掉,小的也总被治罪。
我暗自琢磨并庆幸没有工作在孙皓的帐下,不然早就一命呜呼了。
当然,喝酒也有惬意的时候,几个志趣相投的,喝多喝少又很随意,说深说浅没有顾虑,感慨时局,聊聊各自那点儿微不足道的小事,不说阿谀奉承的话,不必考虑先和谁干,后和谁喝。酒足饭饱,拍屁股走人,一切都留下,一切都又带走。喝酒的最高境界原本也还简单:从容和真诚。在舒缓的氛围中,举杯酣饮,对酒当歌,意气风发也好,借酒消愁也罢,总归都是享受。假如把它当成应酬饭局中谋求利益的手段,你来一杯我回敬一下,甚至虚情假意,恭维声、客套话一浪高过一浪,真是偏离了喝酒的初衷。什么叫“饭局”?简单了解就是在吃饭喝酒中布下的局,饭中乾坤,酒中文章尽在不言中。许多人一听“饭局”就头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纠结的不是饭,而是后面的那个“局”。倘若在这样的“局”中,遇到像我这样心直口快、又无城府的瞎胡掺和,大家凭空又加了负担,都觉累赘,请客的下不为例,我也自觉“闻”而却步。
一日休息,闲来无事,忽然收到短信一则:“有朋常相聚,闲坐胜读书。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今晚可否邀君出来小坐?”如此雅致,不能不赴。白居易有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绿蚁是酒面上的绿色泡沫。古代酿酒尤其家酿,没有经过榨煮过程,酒母中掺水后,酒熟即可过滤取饮,过滤不净,便有米粒、碎渣浮在酒面,形状似蚁,所以古人以蚁代酒。
一首简单明快的诗句,将满腹经纶的学识和最为真实的豪情本色一股脑儿呈现在你的面前,也让人不由想起佳酿在酒精带来的躁动之外所蕴含的深邃文化。
曹操踌躇满志,豪气万古观沧海,漫漫长路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至兴处,招纳贤才之情、建功立业之愿一吐为快。
还有一则与酒有关系的励志典故,“穆公亡马”不妨一读。说的是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丢失一匹良马。负责此案的官吏快速侦破:此马被岐山脚下的村民捉得宰杀,全村三百个多人共享了马肉。官吏建议对杀马的人严惩不贷,对吃肉的人依法严处。秦穆公却说,有德有才的人不因为畜生而杀人,据说光吃马肉不喝酒会伤及身体,你们再置办些酒让他们饮用。后来秦穆公攻打晋国,那三百多村民听说秦穆公被晋军围困,冲锋陷阵以死相救,来报答吃了马肉但未被处死的恩德,于是秦穆公擒获了晋侯班师回国。宽厚的气度和仁德的品性最终成就了霸业。
当然,历史典籍中与“喝酒”相联系,而且轻松愉快的人和事确实不多。鸿门宴,刘邦险象环生,侥幸逃脱,项羽优柔寡断,摇摆不定,放虎归山,此“局”也成为楚汉相争的分水岭,后人将“鸿门宴”视作图谋不轨、居心叵测的代名词。“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和刘伶等七人,脾气相投,不与世事,酣酒如常,他们不希望卷入反复无常的政治漩涡,终日酒醉既是麻醉自己又是谨慎避祸,更多的是无奈。“五柳先生”陶渊明,退隐田园,嗜酒如命,自己倒也痛快,可惜五个儿子,个个智能低下,其实都与他狂饮有关。他曾写《责子》:“雍端年十三,不知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粟。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双胞胎儿子雍和端,十三岁还“不识六与七”。幼子阿通九岁只会念“梨、栗”两个字。现在医学专家研究表明,酒精的慢性中毒会破坏人的遗传密码,给后代留下创伤。
当下社会,对可能造成损害的饮酒,都做了具体的要求和规定,比方严格限制酒驾、醉驾。对酒宴的铺张浪费也下了禁令,让酒文化回归到一种理性和风雅。我私下认为现在的酒宴实在有些变味,说成是陋习也不为过。有人把酒量的多少与胆量魄力,喝酒的态度与人格品质紧密相连,所以喝酒伤身,甚至导致丧命的故事不绝于耳。有的人自己不喝,或者少喝,劝酒很有一套,说对方不给面子、看不起人,说不敢喝酒就是不能委以重任,说不好好喝酒哪能办成事情?几乎到了强迫的地步,结果是害人害己。有的人喝多了原形毕露,说话污秽难听,办事不知轻重,把人类最下作的想法做法完全暴露出来。那些意志不坚定,自控能力差的人,对他们而言喝酒喝的是一味质优价廉的“还原剂”。
还有人给酗酒编撰各种好听的理由:借酒讲出了多少年没酒讲不出的话,多年的好友借酒说出诚恳感谢的话语;多年的冤家,借酒泯去恩仇;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柳暗遇贵人,乔迁庆新居,人生重要时刻,不醉不罢休。各种社会关系的好与坏,阴与晴,一杯酒就能解决?其实都在酒外。
“酒能乱性,佛家禁之;酒能养性,仙家饮之。我则有酒学仙,无酒学佛。”郑板桥如此说。他也喜欢饮酒,不知道是不是醉话,听起来颇有几分道理。饮酒本是美好的享受,而酒后失德,酒后失态,错在饮酒之人,而非佳酿本身。在人与酒的关系里,即使把控得十分精准,也还是少喝为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