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南山当户牖,澧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苏家的别墅,在远山近水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幽静。冬天的残雪还挂在翠竹之上,阳光隐约透过竹林照射在门厅间,越发地映衬出别墅的安静。悠闲地坐在那里,听一两声春禽的鸣叫,这种感觉让我有了归隐之心。
我读此诗,想得最多的是祖咏为什么会想到隐居,以及自己对隐居的一些看法。
隐士几乎是文人的专用名词,一说到隐士,多会想到修为和学问很高的近乎成仙的那些人。这里包含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学问,二是不问世事。这样的人总是让人羡慕,羡慕的原因多是希望自己也像他们一样,没有现世的烦恼。其实这完全是个人的选择,但鲜有一生下来就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是现世的众多诱惑,让人产生欲望,实现欲望是撩拨人不断奋斗的动因。而在不能实现自己的欲望时,就会在不得志、不如意的情况下产生遁世的想法,于是有了所谓的隐居和隐士。
这样说来,隐居多少有些悲壮,一切的清静无为总是有其难言之隐,追寻世外桃源的境界总是伴随着愤世的积怨。隐居的真正实现,不是真的放下了,而是无奈。不能实现真正的隐居,是因为又一次具备实现欲望的可能。
没有隐居的人向往隐居生活,多是只看到隐居生活所谓的清静无忧,实际上看法太片面。姜子牙隐居是遇不上明君,没有人赏识他;诸葛亮亦然,遇到明君,你看他们还隐居不?陶渊明隐居写的《桃花源记》不仅是为了描绘和谐社会,同时也不无理想不能实现的怅惘。范蠡、张良功成名遂身退,也不过是自保的明智。
隐居生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看到过有人把隐居分了很多类,像现实社会一样,众生百态,应有尽有。
被动的隐居往往不是真的隐居,真正的隐居是不受环境束缚的,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是隐士。有学问并孜孜以求之,不卖弄求名利的人,我看就是隐士。隐居是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何种生活方式的根源在于欲望。人的欲望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公,一种是为私;一种是对的,一种是错的。这样说下去归结一句话就是都是阴阳两个方面,一说到阴阳就比较复杂。简单地说,因为不同的欲望,隐居也会有两种方式,是好是坏很难说,全在自己心里。
我不提倡这样的隐居,我提倡真正地放下名利,过一种自然、干净的生活。我自己现在还很难做到,因为修为还不行,没有那个境界,但相信很多人能够做到,且正在隐居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