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在我看来这是一首思乡诗。
故乡太远,回去一趟不容易,海上本是晴天,而在作者看来却是阴雨涟涟。晚上本该入眠,可是一遍遍听着潮声,辗转难眠,身居南方,给家里寄封信都难呀,何况这里的特产橘子,怎么运回老家呢。诗的意思也就这样,但被我这样一解释就失去了诗意。所幸的是,通过白话文的解释,还是可以看懂古诗,就像这首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还是非常讲究,对仗工整巧妙,平平静静地把思乡的无奈写得很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说起思乡之情,我觉得这东西是挺有意思的。你说世上有没有这种思乡之情?答案似乎是肯定的,但凡离家在外的人都曾有过体会。因为人是感情动物的缘故吧,谁人离家在外不想念自己的家人和故乡?但是,也有这样一种情况,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所谓的思乡之情会越来越淡。离家在外的人多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在故乡生活,当父母亲朋还在的时候,不思乡是不可能的,当这些人不在了,思乡就没有了载体,故乡就显得模糊不清了。当身处的异地成为繁衍生活的地方时,渐渐地异乡就成为故乡,起码你的后代把这里当作故乡。思乡曲依然会唱,但思的可能不是一个地方了。
我读这首诗体会到的是绵绵思乡情,悠悠游子意,有些凄凉。我杞人忧天地以为,这样有损于身心,这样的诗读多了,会生病。你别不信,从中医的角度说,这属于阴寒之气,身心受到这些,不生病才怪。道家养生理论中认为人是可以长生不老的,之所以人不能做到长生,是因为诸如生一次气少活一万年,伤一回心又少活一万年的自虐。所以读这首诗,有思乡之情可以寄托共鸣的时候,千万不要钻进去自己作践自己,要能够跳出来,换个境界看问题,或许还能找到“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觉。啊,这诗写得真好,区区几十个字,怎么能把人撩拨得这样动情,太有才了。
说到境界,我不由得想起《世说新语》中“二子释哭”的故事,东晋有个叫顾和的人领着孙子和外孙子到一寺庙,看到佛圆寂的图中有的弟子在哭,有的不哭,顾和问这是为什么。外孙子说,和佛有感情的人哭,和佛没感情的人不哭。孙子说,不是那样的,应该是修炼到“忘情”境界的不哭,没有达到“忘情”境界的哭。一种是哀乐动于心,一种是得失不形于色,我不觉得孰高孰低,境界不同而已。
生活中的人因为境界的不同,有时人与人之间对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甚至是相左的观点,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很怕钻牛角尖的人伤了自己的身体,也伤了别人的感情。孔圣人还解释不了“两小儿辩日”的问题,落个“孰为汝多知乎”的结论,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哪里能够把事情说得明白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