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基本上写寺庙的诗都有一种出乎尘世的安静,原因所在可能不外乎佛教本来就是出世的学问。在这样的环境中本应是这样一番景象,同是阳光,这里的阳光温暖却并不火热,同是花草树木,这里的花草树木平静却并不灿烂,心无一物时,鸟鸣和钟磬之声反倒衬托着这里更加安静。
诗中的文辞不能说不优美,这样的环境不能说不让人羡慕。可是,如果把你放在这样的环境里,可能你还不甘心,因为我们时常把这里的人叫作苦行僧。这是很矛盾的事情,一方面希冀安静,一方面又想不平凡,用世人的眼光看,这种安静真是非常奢侈的东西,用世外人的眼光看,清心寡欲本来就是家常便饭。
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告诉过人们,看得太绚烂了眼容易瞎,听得太悦耳了耳容易聋,吃得太好了容易食之无味,太喜欢追逐容易令人疯狂,越喜欢稀奇的东西,越容易行为不轨。(《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老子说的这些事像是预言,在现实中都已出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生活状态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恶化的,许多当代医学不能解决的富贵病,都是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吃得多了造成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恣肆作践自己的身体、灵魂,却以为那是拼搏与奋斗,这种病态,需要用这诗中的清静疗疗伤。
辛弃疾说,物无美恶,过则成灾。物质不断丰富和精神渐渐匮乏已经让世人拿捏不准度在哪里。物质世界越进步,人们的欲望越膨胀,如果不拿精神生活的提高作为平衡,走下去就是灾难。
读过《红楼梦》的人,不会不知道“曲径通幽处”,是贾宝玉借用这首诗给大观园的一条小路起的名。《红楼梦》之所以成为四大名著之一,重要的因素在于传承,现在的人很难写出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也是因为传承下来的东西太少。玄幻、悬疑、惊悚、穿越是现在许多人的精神食粮,研究红学已经是奢侈的东西,就像读这首诗,能在心灵上体会片刻的宁静,都是那么不容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