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色远含空,苍茫泽国东。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
鸟道高原去,人烟小径通。那知旧遗逸,不在五湖中。
张祜,唐中晚期诗人,当时受到令狐楚的赏识,曾向朝廷献300首诗歌以示才,但因不为元稹所欣赏,终没有取士。张祜的诗深受杜牧的喜爱,他与白居易也有交往。
这首诗一说是作者去拜访一个朋友,朋友不在家,作为留言题在太湖旁松汀驿壁上。一说是作者求仕不成,描述遁世心态的一首作品。无论如何,先了解一下诗中说了什么。
远山近水,挺美的一幅图画,海要明亮起来,一定会看见太阳,看到白花花的江水,就知道远处的风要吹过来,沿着崎岖的小路来找隐居的老朋友,他却不在。
说说这“海明先见日,江白迥闻风”。在海边看日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无论是海看见了太阳,还是太阳看见了海,总归是天亮了,海明了,这是必然的规律。看到江上波光粼粼,就知道那是风的作用,这也是一般规律。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种现象,能从观察到的现象总结出规律并能够遵循规律解决好人生的问题,这样的人就不简单。
看似千篇一律的生活,不同的人是有不同的认识的。认识正确的,可以走到下一个美好阶段;认识错误的,可能就会钻进死胡同。没有认识也是一种认识,这样的人还很多,所以,我说能够看懂世间万物存在的象,是不简单的第一个境界。
看懂象,还能从中看出来些门道,说出些道理,总结点儿规律。从地心说到日心说,同一种现象产生了不同的学说,孰是孰非,要看你站在什么位置上来说,站在地球上和站在宇宙中看的结论一定是不同的。科学把科学之外的东西叫作伪科学,伪科学看科学也是伪科学,事情就是这样微妙有意思。我们想想中国几千年历史中唯心和唯物哪个占主流的时间长?我们不好用现在的唯物观点否定唯心的存在,这应该是一个冷静的认识。能够掌握一个相对正确的规律,是不简单的第二个境界。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之后,最为重要的事情是用其解决人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你会说,这不是很自然的事情吗?我说未必。因为你所掌握的一切知识和能力面对的都是不断变化的问题。问题可能不确定,办法也不知用哪一种,在这样复杂的情况下,能够认清问题,使用最为适当的办法解决问题,是不简单的第三个境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本应说到此就该结束。突然发现以上所说的都是有为的范畴,我们习惯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一个套路,认同通过勤奋的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一个理念。但是,我们有努力却撞得头破血流的时候,有殚精竭虑仍然对一些问题束手无策的时候,于是,我们开始用无为的理念审视自己,原来顺其自然是遵循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原来是我们自己把本来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也许无为而治、不思而得是不简单的又一个境界。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们再来解读一下这首诗,所有看得见的现象都是浮云,历经千辛万苦追寻的梦想,往往不是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需求,曾经自以为是在脑海中设想的美好,原来并不存在,换一个境界,海阔天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