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作者王绩,生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15岁被公卿称为“神童仙子”,经隋至唐,贞观年间去世,享年60岁。一生历经三个朝代,三起三落,仕途坎坷无功,弃官归隐,床头置周易老庄,并多才多艺,琴酒诗歌相伴,种黍酿酒养鸟度日,诗文好,酒量大。喝酒的状态可以用他自己的诗来描述,诗名为《醉后》:“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说了这么多,不为别的,这么有特色的人物,应该记住。
王绩的这首诗,是一幅朴实的图画。东皋是作者隐居的地方,作者号东皋子。诗中说:薄暮阻挡了视线,在朝代更迭的时候,让我感觉无所依靠。余晖照在山上、树上,一片秋色,就像身经了几个朝代的起伏,让我感到疲倦。牧人骑着猎马驱赶着牛禽归来,好比自己选择了归隐,多年无功,无人相识,哎!写个诗歌,想想采薇吧。采薇是个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特指归隐。
此诗说到这里,还要说说作者的哥哥王通,文中子。《三字经》中有“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要说中国文化,有500年出一个圣人之说,此说虽然无考究,但总是说明需要有个关键的人物来传承。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是一个时期,至汉朝扬雄,也就是扬子,算一个,再就是文中子承前启后。
文中子与孔子的经历非常像,有出仕的愿望,没有出仕的机会,像孔子一样受到排挤。他用了9年的时间著成《续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但这些著作在唐朝就都已经失传,很是遗憾。现在文中子留下来的只有他的学生们仿照《论语》编辑的《中说》,其中记录了文中子讲课时的内容。宋朝以后对文中子的研究渐少,我想一方面是其著作失传,另一方面对其人物与著作还有些争议,加之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其在科举中的地位,所以,文中子渐渐淡出中国文化的舞台。但是文中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并不能磨灭,宋代程颐和明代王阳明都对文中子的历史地位给予高度的肯定。
值得一说的是,文中子只有38年的寿命,38年可以取得这样的成就,真是了不起的人物。有记载王通和王绩也是有名的医生,医易同源,这是可以想象的,问题是作为医生的他们是怎么保护自己身体的,从王绩的饮酒来看,以酒为浆,逆《黄帝内经》之旨,不能不提醒现时的人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喝酒上移风易俗很重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