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张说,与苏颋并称“燕许大手笔”,他的文章写得好,许多朝廷的文书都出自他手。同时呢,他的做人和做事,也很有特点,遭贬不失凌云之志,当是特点之一。这首诗就是一个例证,把张说的戍边情志体现得淋漓尽致。
一般人,顺境的时候怎么都好说,尤其是年轻的时候。满腔报效国家的志向,期盼有自己的用武之地,任何一个走入仕途的人都有这样的希望。但难能可贵的是,当遇到挫折,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还能坚守信念,积极乐观地过好每一天。
这首诗是张说被贬幽州时写的。戍守幽州,寒林夜雨本是很凄凉的事情,这时的高堂宴饮不是借酒浇愁,而是让自己忘却了迟暮之心。“剑舞”表示为国戍边的志向,“笳音”诉鞠躬尽瘁的心声,正是因为有戍边的经历,才越加感觉皇恩深重。
这诗描写的戍边情境,与感恩图报的心情成为鲜明的对比,是首很不错的励志诗。我说励志,是说人总是不断地徘徊在进与退的选择之中,知难而退容易,知难而进不易,进退皆可的时候,往往是看人的主观能动性。励志是通过主观,产生积极向上的能量。这种能量使张说的人生实现至善至美的结果。正是因为张说有这样的大情怀,才会在后来再次受到朝廷的重用,跟皇上成了亲家。到张说去世后,皇上悲痛万分,并亲写墓碑以示悼念。这些殊荣又与张说在这首诗中描写的情志相应和,实现一种平衡。
说到这里,算是张说践行儒家修养,得其善果的一个实证。这使我想到道家会怎么处理人生遇到的各种事情。思考的结果与儒家提倡的可能正好相反,贵生、不入仕、无欲、无为,都是退路,恰恰和儒家形成一种对比与平衡。道家曾提出“道法术器”各层面反映出来的多种可能性,使我更加觉得看问题不能孤注一掷。
人长着两只眼睛,是不是让人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人长着两只耳朵,是不是让人要倾听不同的声音?儒家、道家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因为它们价值观的不同,似乎让中国人缺少做事为人的唯一标准。但标准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标准?当蒙住一只眼,捂住一只耳朵的时候,标准就产生了。这东西,有时候是自己需要,有时候是别人需要,但请一定注意,标准从产生的那个时刻开始,可能就是错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