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终于读到宋代的诗了。我们可以哼着诗人的小曲儿,徜徉在中国文人最美好的时代——宋代,看看中国文化在那个时候发生了什么变化。
《宋史列传·道学》开篇就说,在古代没有道学这个名称。那这个道学到底是什么学问,难道是道家学说?不是!是儒学。《宋史》中说,儒家学说自孔子、曾子、子思到孟子,之后就失传了,这个失传不是丢了,而是自两汉以后,做儒家学问的人不精不详,怎么说的都有,几乎毁掉了儒家学说。
想想儒家学问的发展史,自秦统一中国以后,焚书坑儒,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看似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但实际上儒学已经背离了初衷,成为畸形的学问和政治的工具。魏晋南北朝,玄学鼎盛,社会动荡,听不到儒学的声音。到了隋唐,虽然有人积极推广儒学,但著作大多失传,李唐天下又推崇道家学说,佛教自汉及唐不断兴盛,儒家学问的确处在岌岌可危的状况。我们现在感觉上中国正统思想一直是儒家学说,实际上是有误区的,这是因为自宋朝以后,元朝开始使用儒家四书五经科举取士,并不是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是正统思想。而真正使儒家思想再一次绽放光辉的,就是宋朝自周敦颐、程颢、程颐所形成道学(理学),继后有集大成者朱熹把儒学进一步的发展,形成“程朱理学”,成为统治中国八百年的正统思想。
这样看来,虽然“程朱理学”在现时时代还存在颇多争议,但儒学能够发展到今天这样的状况,程颢算是功不可没,是中国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大人物。
大人物也有小情趣,我们来品品这首诗。风轻云淡的一天中午,作者沿着花柳散步,这种惬意的春游并不为人所了解,没准会有人说他强学忙里偷闲的少年。
非常平实、朴素的一首诗,但很有韵味。韵味在于作者为什么那么快乐。
在二程理论中,吸收了道家、佛家的理论,提出定性理论,就是保持内心的平静,不受外界的干扰。按照这样的理论,作者如同少年般快乐游玩,自然是乐在其中而不为人所知,这种感觉其实每个人都有过,“偷着乐”在某些时候是有哲学境界的。
宋史中也有一个例子说明程颢“定性”的修养。王安石在变法时,曾力排众议,程颢慢慢地说,天下的事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你要心平气和地听听别人的意见。有智慧的人,要会疏导。自古没有听说过,所有的人都说不行而能够干成事的,即便改革弄点儿蝇头小利,尚德之风没了,对社会也不是好事。之后,程颢辞官回家。
必须在此要提一下周敦颐,因为他是理学的创始人。我们都知道他是《爱莲说》的作者,但往往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东西。二程的父亲慧眼识英雄,把两个儿子送到周敦颐那里学习才有了以后的理学,周敦颐在中国文化史的地位,需要正正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