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对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这首诗要从“社”字说起。
中国字都是有其特定含义的,但凡是“示”字旁的字,基本是和祭祀、神有关。“示”字看起来是桌子上摆放着祭品,旁边加个“土”字,这个“社”字在古代就是土地神的意思。
社日这个节日,可以追溯到先秦,是祭祀土地神的。那时候日子不定,每个朝代有不同的日子,而且只有春天过这个节,叫春社。汉代开始有秋社,也就是秋天再过一次。春社是祈福,秋社是还愿。到唐宋,规定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元朝以后,外族统治怕闹事,禁止了不少这样的节日,社日渐渐合到二月二,内容也与以前大不相同。到现在,有些地方还有这个节日,但仍然是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的已经不多,形式也大相径庭。
之所以过去选择社日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先要说说古代的历法中是用天干地支记年记月记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经过排列组合,形成六十一个轮回。戊在天干中排第五,以戊开头的日子叫作戊日。其次说为什么选择第五个戊日,一说是取五谷丰登之意;一说是立春、立秋之后第五个戊日正好是播种和收获最好的日子;还有就是戊字在五行中对应“土”。
社日的活动在古代非常丰富,杀牲祭祀,唱戏宴会,纵情戏耍。祭神的东西最有特色,有社酒、社肉、社饭、社面、社糕、社粥,祭祀结束后大家分享这些美食,而且这些美食都有说法,比如社酒,说是可以治疗耳聋;社肉被称为“福肉”,大家回家时,每家拎一块儿,让没有参加聚会的孩子们也享受到神的恩泽。负责分肉的人一定要公平,非有才人不能为之。
现在,再看这首诗,作者张演,资料不多,据说是晚唐人,另一说作者是王驾,也是晚唐人。这样看来,这首诗所描写的情形应该是晚唐春社的一幕。鹅湖山在江西铅山县,这个地方最有名的是宋代朱熹和陆九渊的“鹅湖之会”,那时,发生过中国文化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争论。
诗中说,春天里农业、畜牧业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处处给人以希望,社日祭神这样的方式承载了这样的希望,大家都按照习俗,尽情地寄托希望,盼望一年下来的好收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