呢喃燕子语梁间,底事来惊梦里闲。
说与旁人浑不解,杖藜携酒看芝山。
燕子呢喃本来是常有的事,惊不惊梦就要看不同人、不同心境的感受,心情好时,可能倍感生机无限,心情不好时,就觉烦躁不安。舞动文字的人,敏感于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燕一雀,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即便是顾得上留意燕雀,旁的人也会把他当作有病。
这诗写得挺洒脱,体现在对不解的做法。拎上壶酒我走了,你看多么潇洒。
至于怎么理解这首诗,我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不用我赘言。我想说的是两件事情,一是所谓不得志时的生活态度,二是沟通确实是需要方法。
先说第一个问题。据说这首诗是写在作者大厅的屏风上,当时王安石负责考核,见到这首诗,大为感慨,于是约见作者讨论一番,考核也不做了,回去就推荐,作者因之而受益。
有个词叫“曲高和寡”,本是一种客观现象,但现在多少有些贬义,似乎曲高了就有些离经叛道,不合群儿的样子。面对这样的事情,或许有两种选择,一是高唱阳春白雪,一是混入下里巴人。从这首诗体现的情况看,显然是高唱了阳春白雪,而且是绝不颓废的高唱。我赞许的不是因为后来遇到王安石,而是如诗般的洒脱。坚守有时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计较得失的坚守,才是积极的、自由的、美好的。
再说第二个问题。作者用不解燕语来隐喻沟通不畅、不被认可的事情,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事情。一个当领导的,多少是有些才能。面对下属,如果只是训斥和埋怨,那就丢了自己的份儿,我不觉得那样多风光。有本事的领导兼有教练的职责,你可以教你的属下完成好你的指令,下属无能恰恰是领导无方的表现。
诗中在沟通上采取的是,说清楚咱就说,说不清咱就走的态度。许多事情是可以这样处理的,因为确有语言不通、层次不一的状况。但是,如果遇到不能一走了之的情况,这样处理就有点不负责任了。这就需要翻译和沟通。
翻译是统一语言,沟通是挖个沟,让信息流过来。至于能不能流过来,就要看这沟挖的质量怎么样。质量好的前提条件是把自己放低些,结果自然是流得过来。
正如好的领导安排工作的时候,他不会问:“你听明白了吗?”而是会说:“我是不是说清楚了?”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却蕴含了很深刻的道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