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去经年诗阡陌-夏夜宿表兄话旧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窦叔向

    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

    看过中央电视台的一个节目,那种儿童智力竞赛的吧,孩子们都很聪明,答题干脆利落,让人有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可是,当主持人说到类似于“表哥”这样的称谓时,有个小孩竟不知如何做答,最后给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答案,这让我感到很震惊。

    这样聪明的一群孩子,对这样简单的称谓却弄不明白,着实令人费解。于是,我抱着测试一下的心态问自己的孩子这个问题,结果是同样的,他也说不清楚这些称谓。我一下子从震惊转为思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样下去,以后的孩子会对称谓了解多少呢?

    计划生育成为基本国策以来,第一代独生子女没了兄弟姐妹,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不使孩子以后在社会上太孤单,很多家庭的父母就把自己兄弟姐妹的孩子当作自己孩子的兄弟姐妹,以这样的称谓教给孩子。这样,看似兄弟姐妹的称谓得以延续,但这是以堂、表兄弟姐妹称谓的退出为代价的。到了第二代独生子女,不仅兄弟姐妹没了,堂、表兄弟姐妹也没了,舅舅、姨妈、伯父、姑姑都没了,剩下的只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和他们的父母。

    过去“人在其位”的时候分辨这些称谓还要花一些时间,而现在要想弄清楚这些称谓就不次于一道很难的智力题。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教呀,都觉得这不是问题,可眼看就成了问题。

    比如以后的孩子看到这首诗可能会有疑问:表兄是什么?谁是表兄?那时可能需要先注释一下“表兄”,也算与时俱进吧。注释可能是,表兄:舅舅姨妈和姑姑家比自己岁数大的儿子。有可能读诗的孩子还会问,那舅舅、姨妈和姑姑是什么呀?然后还得接着注释。由此可见,现在稀疏平常的事,以后可能会变成学问。你别不信,现在《三字经》和《百家姓》都被上海复旦大学的钱文忠教授讲到《百家讲坛》了,什么事没有可能啊。

    我们再看这首诗吧,这是作者窦叔向和表兄相见,倾述离愁的一首诗。窦叔向是唐代宗时期的文人,做过左拾遗。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见到了表兄,自然是乡愁更胜一筹,晚上小酒微醺,闻着花香,诉说着离愁,问问家里的近况,想起来小时候的往事,感慨万千呀。

    乡愁的悲凉或许今后还有,但像这首诗里写到的人或事,恐怕是渐行渐远,因为,不知道表兄是谁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