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指南
黄果树景区属中亚热带,是典型的熔岩地区,海拔600~1500米,景区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隆冬时节,贵州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而黄果树景区内依然一派生机),夏无酷暑,四季皆适宜观光旅游。
黄果树景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的白水河上,白水河流经当地时河床断落成九级瀑布,黄果树大瀑布为其中最大的一级。以黄果树大瀑布为中心,分布有石头寨景区、天星桥景区、霸陵河峡谷、三国古驿道景区、滴水滩瀑布景区、郎宫景区、陡坡塘景区等几大独立景区。黄果树景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首批获得国家评定的4A级旅游区,景区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文明风景区”示范点。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评为“中国最美丽的地方”,并荣获“欧洲游客最喜爱的中国十大景区”等荣誉称号。
黄果树景区风景
黄果树景区内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区内瀑布成群,洞穴繁多,植被奇特,溶洞、石壁、石林、峡谷,比比皆是,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喀斯特风貌,令人流连忘返。
黄果树大瀑布
黄果树大瀑布,形成于二三亿年前,属于喀斯特侵蚀裂典型瀑布。以其雄奇壮阔的景观而闻名于海内外,并享有“中华第一瀑”的盛誉。
黄果树大瀑布景观
黄果树大瀑布高77.8米,宽101米,腾起的水珠高90多米,在附近形成水帘。盛夏到此,暑气全消。黄果树大瀑布是黄果树瀑布群中最为壮观的瀑布,是世界上唯一可以从上、下、前、后、左、右六个方位观赏的瀑布。黄果树大瀑布既有水量丰沛、气韵万千的恢弘,又有柔细飘逸、楚楚依人的柔曼,若逢适当的阳光照射还可形成迷人的彩虹。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一副对联:“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这是黄果树大瀑布的真实写照。瀑布周围岩溶广布,河宽水急,重峦叠嶂,气势雄伟。
黄果树大瀑布以秋夏雨季时分景色最为壮观。这时黄果树大瀑布的高度和宽度可达全年最高纪录。只见河水咆哮倾泻,声如雷鸣,气势磅礴,慑人心魄。在枯水期时,随着水流的减少,瀑布会变小不少,此时另有一番景象。
瀑布“家族”
在黄果树大瀑布周围分布着雄、奇、险、秀风格各异的大小18道瀑布,形成一个庞大的瀑布“家族”。瀑布“家族”被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世界上最大的瀑布群,并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黄果树瀑布群堪称世界上最典型、最壮观的瀑布群,比如:滴水滩瀑布、连天瀑布、冲坑瀑布、关脚峡瀑、绿媚潭瀑布、蛛岩瀑布、陡坡塘瀑布、天生桥瀑布、银链坠潭瀑布、星峡飞瀑、螺蛳滩瀑布、落叶龙潭瀑布、龙门飞瀑布、大树跨岩瀑布等都各具特色、造型优美。在其周围还有许多喀斯特溶洞,洞内有各种喀斯特洞穴地貌,形成著名的贵州“地下世界”,具有极大的旅游观光价值。
犀牛潭
黄果树大瀑布前面的跌水潭,因瀑布从高处泻落,成年累月冲击成一个深潭,状若犀牛(又有传说有犀牛从潭中登岸),故而得名“犀牛潭”。犀牛潭潭水深11.1米,满潭被瀑布所飞溅的无数水珠所覆盖。瀑布对面建有观瀑亭,游人可在亭中观赏汹涌澎湃的瀑布水奔腾直泻犀牛潭中的壮美景象。
银雨撒金街
瀑布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随风飘飞,漫天浮游,落在瀑布不远处的黄果树小镇上,特别是艳阳高照之日,水雾蒙蒙,会映出金色的光来,似真似幻,整个街道似乎成了金色大街,这就是远近闻名的“银雨撒金街”的奇景。
雪映川霞
瀑布飞溅的水珠上经常挂着七彩缤纷的彩虹,随人移动,变幻莫测。古人说“天空云虹以苍天作衬,犀牛滩云虹以雪白之瀑布衬之”,故有“雪映川霞”的美称。
水帘洞内观日落
瀑布后面的绝壁上凹成一洞,称作“水帘洞”,洞口常年被瀑布所遮挡。水帘洞内部结构十分绝妙,134米长的洞内有6个洞窗、5个洞厅、3个洞泉、2个洞内瀑布。游人可在洞内窗口窥见天然水帘之胜境。日薄西山之时,凭窗眺望,云蒸霞蔚,苍山顶上一片绯红,景象迷离变幻,这便是著名的“水帘洞内观日落”的美景。
天星桥
黄果树下游6千米的天星桥是天然形成的石桥,中间插着一块石头如流星坠落时碰巧构成,天星桥正是得名于此。天星桥连接着三个片区,即天星盆景点、天星洞景点、水上石林景点。
红岩碑
红岩碑地处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龙枣树村晒甲山上,距黄果树瀑布7.5千米,传说蜀相诸葛亮曾南征屯兵晒甲于此。红岩碑是一块红色的天然石壁,长约100米,高30多米。碑上有几十个字,非镌非刻,非篆非隶,年代久远,神秘莫辨,无人能解,当地人称之为“红岩天书”。
为了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明代开始,一些学者亲临鉴识,临摹,考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是殷高宗伐鬼方还经其地纪功刻石的文字。有人因为当地有诸葛亮、孔明塘、孟获屯、关索岭等与诸葛亮南征有关的传说和遗迹,便认为它是“诸葛武侯碑”。有人从地理环境上去考证,认为红岩文字是大禹治水纪功的遗迹。还有人从民族学着眼,把它认为是少数民族文字如古苗文、古彝文和爨文的。更有一种说法认为,红岩碑非人工所为,而是自然生成的石花。以上种种说法,各自有据,但多穿凿附会,有的近乎猜谜。正像清人张焕文在《红岩碑》一诗中所写:“聚讼徒纷纷,以惑而解惑。”缺乏充分证据,不能使人信服。后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都对其进行了考察,试图解开谜团,然而至今没有一种解释令人满意。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着一首民谣:“红岩对白岩,金银十八抬。谁人识得破,雷打岩去抬秤来。”
黄果树瀑布所在地——贵州省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颇具特色的一种民族传统食品波波糖,始于清朝咸丰年间,最早为朝廷贡品,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波波糖相传原是镇宁附近苗族王宫中的小点心,后来其制作方法流传出来,经过不断的改良加工,才形成今天的波波糖。波波糖以糯米加工的饴糖和炒熟的芝麻粉末为主要原料,经过精心加工制作而成。将饴糖加温至40℃时,加入芝麻末,这时饴糖就能层层起酥,再将起酥的糖皮卷成扁圆形状,一个个洁白的酥糖就像春风拂荡的层层波澜,故名为波波糖。波波糖以饴糖为原料,易消化,经过麦芽酶的作用可变为葡萄糖,直接进入血液,极富营养,加上芝麻末,入口即化,是一种老幼皆宜的食品。1979年,波波糖在广州交易会上受到国内外人士欢迎,现在它已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另外,黄果树地区的黄果和籼米糕也极富特色。
壮丽迷人的瀑布景色
到贵州旅游,总能听到“不去看看黄果树,等于没到贵州来”这句人们常说的话,黄果树瀑布的精妙可见一斑。走进号称“黔西明珠”、“地上天河”的黄果树瀑布,踩踏着脚下的一条石板路,沐浴在瀑布漫天飞溅的细雨中,真是心旷神怡。在景区内畅游,每一位造访者无不为它的雄美绮丽、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倾倒。值得一提的是,黄果树瀑布还会随季节的变化变幻出种种迷人的奇观。
黄果树瀑布夜景
夏秋时节,洪水暴涨,瀑布似银河倾泻,奔腾浩荡,雷声轰鸣,十多里外,都能听到咆哮声。由于水流的强大冲击力,溅起的水雾可弥漫数百米以上,使坐落在瀑布附近的寨子和街市常常被溅起的水雾所笼罩。
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游历百川,在考察黄果树大瀑布时赞叹道:
……担夫曰:“是为白水河,前有悬坠处,比此更深。”余恨不一当其境,心犹歉歉。随流半里,有巨石桥架水上,是为白虹桥。其桥南北横跨,下辟三门,而水流甚阔。每数丈,辄从溪底翻崖喷雪,满溪皆如白鹭群飞。白水之名不诬矣!渡桥北,又随溪西行半里,忽陇箐云蔽,复闻声如雷,余意又奇景至矣!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所谓珠帘钩不卷,匹练挂遥峰,俱不足以拟其壮也。盖余所见瀑布,高峻数倍者有之,而从无此阔而大者。但从其上下瞰,不免神悚。而担夫曰:“前有望水亭可憩也!”……
徐霞客的塑像据史料记载,徐霞客曾先后两次考察贵州,写下了《黔游日记》。其中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无比的赞美。后来,黄果树瀑布逐渐被人们认识。随着《徐霞客游记》名扬九州,黄果树瀑布也名声远扬。在徐霞客诞辰400周年的1987年1月,人们在黄果树瀑布前塑了一尊徐霞客的塑像,以此对这位伟大的旅行家表示感谢。
每到冬春时节,泉细水小,瀑布分成三五绺垂挂下来,但也不失其“阔而大”的气势,远远望去,洁白的水帘飘然而下,如绸缎飞舞,若仙袂飘举,似淑女浣纱……清代贵州著名的书法家题写了对联:
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
红霞似锦,何需梭织天生成。
此对联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黄果树瀑布的壮丽景色。
黄果树大瀑布飞流直下,如捣玉崩珠;马蹄潭、犀牛潭激浪翻涌,水沫腾起半空,飘飘洒洒,丽日辉映。关于这幅唯美的景象,有一个美妙的传说:
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南征。关羽的儿子关索奉命率本部兵马南征,来到黄果树瀑布畔,只见白水河拦住了路。河虽不宽,但水深流急,且没有一座桥可以过河,更没有船可用。关索命令大军在河西岸扎下营来,派人伐木造船。终于造好了一只木船,关索命令军士抬到河里试渡。殊不知,河水湍急,船划不到对岸去,却被冲着往下游漂,栽下黄果树大瀑布,船碎人亡。
关索又下令开山取石架桥。众军士一天到晚在西山下敲打山岩,然而却打不出几块石头——这里的石头像铁一样硬。许多军士的手、脚、腿都受了伤,最后才打下一堆石块,勉强够拱一座小桥。
在他们打算动手拱桥的前一晚,突然出现了一个白胡子老人,他骑着一匹长犄角的小马,腰间挂着一个圆溜溜的葫芦。老人悠然来到采石场,取下腰间的葫芦,在采下的每块石块上滴了一滴水。滴完后,连人带马消失了。
第二天,军士们用那些石头去拱桥。桥拱好后,关索亲自骑着战马领头从桥上过。谁知,原来坚硬无比的石头却变得跟豆腐一般软了。关索的马刚一踏上桥,桥就坍塌了。关索和马一起掉下河,马在其中的一块石头上踏出了一个大蹄印,就是现在的马蹄潭。
关索骑的是一匹白龙马,落下河后,马一跃,把关索驮上了岸,关索才没被淹死。这时,白胡子老人又出现了。他问关索:“你为何要带兵来此?”关索回答:“奉主公和军师之命,拓展西蜀疆域,统一华夏江山。”老人又问:“此地百姓愿归顺你家主公?”关索猜想,这位老人一定是此处山民的首领了。他急忙下马,对老人跪拜道:“我家主公顺天意,心怀天下百姓,兴盛华夏江山,万望老神仙辅助,同创万代大业。”
老人觉得关索说得在理,见蜀军并无恶意,便答应帮忙渡河。老人骑着小马走了,第二天就带来九个漂亮的南国姑娘。她们人人背着一大背篓七色丝线,拿一只闪闪亮的银梭。九个姑娘在瀑布边织锦,织了九天九夜,织出九千九百九十九匹锦缎。老人把锦缎往大瀑布下的河流上空一抛,变成了一座五彩斑斓的大桥。关索率军马平安过了桥,辞别老神仙和仙女,往南进发了。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对黄果树瀑布进行了称赞与歌颂。当代著名诗词书法家张守富所作的《观黄果树瀑布》极尽赞美之情:
万顷银河泻,千寻素练悬。
雷鸣声裂地,狮吼势崩前。
骚客激情涌,将军跃马旋。
遣谁挥巨笔,狂草刷长天。
诗中囊括了关于黄果树瀑布的历史传说与对瀑布美景的赞赏,令人对瀑布有了更深刻的印象。
走近黄果树瀑布,赫然显现于眼前的景象不禁令人神往。步步趋近,停留在瀑布跌落的犀牛潭边,仰望瀑布,瀑布飞溅的珠帘上挂着七彩缤纷的彩虹,变幻莫测。古人说“天空云虹以苍天作衬,犀牛滩云虹以雪白之瀑布衬之”,如此盛赞,正恰如其分。
黄果树瀑布虽不如庐山瀑布那样长,但比它宽得多,所以显得气势非凡、雄伟壮观。黄果树瀑布,不愧为大自然的杰作!
断流的尴尬
看过黄果树瀑布的人,无不被它的气势所震慑。在海内外的车站、酒店、宾馆、家庭居室墙壁之上,随处可见气势磅礴的黄果树瀑布的照片。然而,瀑布壮丽的景观在最近几年中出现的周期越来越短了。
根据有关报道,在2001年“五一”黄金周期间,黄果树瀑布却让远道而来的游客大为失望。常年被飞瀑急流冲刷的断崖上,只有“一股细流,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旅游手册中“远隔五里,即闻瀑声”的介绍成为历史。据有关部门介绍,在此期间,黄果树瀑布上游的河水平均流量仅为1立方米/秒。据估算,流量至少要达到4立方米/秒,瀑布的水帘才能覆盖1/3的瀑面,形成最一般的景观。
那么,瀑布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瀑布,地质学上叫做跌水,是由地球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在一般情况下,河流总是透过侵蚀和淤积过程来平整流动途中的不平坦之处。经过一段时间的流淌以后,河流长长的纵断面形成一条平滑的弧线。由于地表变化,流动的河水突然地、近于垂直地或较大落差地跌落,这样的地区就形成了瀑布。对于瀑布来说,源源不断的水流“供给”是其长存的基本保证。总而言之,要形成一道壮观的瀑布,除了需要高低突变的地形,还需要有足够的水才行。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黄果树大瀑布处于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境内岩溶地貌十分发育,暗河与伏流、地表水与地下水明暗交错。地处分水岭,又属于河源瀑布,水流量受降水的影响较大,加上是岩溶地貌,漏水、跑水多,所以瀑布水量保持长期丰沛较难。
黄果树瀑布的壮阔与纤细、奔流与断流,是由地面河打邦河和岩溶地下河的水流量大小决定的。黄果树上游段由白马河、镇宁河、桂家河、大抵拱河、打邦河等5条地表河,从安顺西秀区渗流下来的对门寨河、宁谷河、桃水河、小屯河等地下河,及白马水库、桂家湖水库、杨家桥水库、蜜蜂水库、娄家坡水库、虹山水库等水库组成供水水源,流域面积2100平方千米。其河流流量决定瀑布的水量,而降水的多少,又影响河流流量。黄果树流域年降水1500毫米,一年的降雨日数占全年的50%,也就是说,黄果树瀑布水量有半年是自然雨水,有半年是靠自然生态调蓄供水。如果出现大雨、暴雨的时候,瀑布就会出现洪瀑;不下雨时,瀑布水量就小,或者断流。
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即使降水量很大,但降到漏水、跑水的岩溶地貌中,也容易造成水量流失。由于该地区是100%的碳酸盐岩石分布,拿黄果树瀑布流域来说,该流域石山裸岩占总面积的13.73%,可以称作是一个“下雨水往地面走,无雨水往地下流”的地区。
概括来说,造成黄果树瀑布水流量减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聚湖泊水、水库拦截水源直接影响瀑布的水源来源。
瀑布上游的湖泊、水库由于农业灌溉和自身旅游发展的需要,在枯水季节要开闸灌溉或关闸保水,都会直接影响黄果树瀑布的水量。
第二,耕地栽培作物面积的改变影响瀑布的水量。
在流域内,栽培的水稻、玉米等作物,通过耕地的作用,能在夏季留蓄雨水,减缓降水的流失速度,让瀑布的“急流”变为“长流”。豆类、薯类、麦类、高粱、油菜、烟草等作物,则在秋、冬、春三季根据生长的需要,以根部抽取地下水,加上湖泊水库储蓄灌溉水等方式,向流域内的河流进行补水,增加瀑布流量,让瀑布在旱季也能流淌。然而,20世纪60年代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流域内的耕地,冬春季土地裸露面积达2000多公顷,既增加了蒸发量,也影响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
第三,流域内森林面积的减少影响地表的保水功能。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乱砍滥伐,致使黄果树周围森林植被面积大量减少。造成了“夏季下雨留不住,旱季没水补瀑布”的局面。2002年,黄果树景区规划面积为115平方千米,加上景区的外围保护地带共310平方千米,其森林覆盖率仅为10.3%,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3,大瀑布和天星桥两个核心景区的森林覆盖率只达15.6%。黄果树景区的植被为次生植被,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被破坏殆尽。如今,原生常绿阔叶林已不复存在,现有植被为次生类型,并正沿着森林—灌木—草丛—裸岩的方向逆向发展。
森林的日渐稀少,植被的贫瘠,大量山石、土壤的裸露使得土地涵养水分功能大幅降低,通常会出现大雨时河水浑浊,小雨时瀑布细小,天晴日久则水源枯竭,甚至出现瀑布断流的现象。
第四,岩溶地貌的改变使供给瀑布的地表水、地下水水量发生了变化。
黄果树景区进行的坡改梯改变了地表土壤、岩石分布,使得原有的水系分布改变了。某些地区的坡改梯爆破震裂了地下河道的岩石,使地下水流淌方向和深度发生了改变。
第五,耕地面积的大量增加,增加了农业灌溉的用水量。
黄果树所在的打邦河上游地区,多年平均流量为30立方米/秒,径流量为9亿立方米,因该地支流较多,流水往往从支流渗入地下,影响瀑布的总水量。其支流桂家河,流域面积为361平方千米,按理来说,仅靠桂家河5立方米/秒的流量,已能形成瀑布。但是,由于土地荒山承包到户,人们为了占地的需要,使得大面积的草地、灌木树林变成了广种薄收的耕地。然而对这些耕地进行的灌溉大量地浪费了水,引流灌溉又改变了流水路径,影响了瀑布的流量。
据当地群众介绍,20世纪60年代以前,黄果树瀑布是不分丰水、枯水季节的,没有出现过枯水的状况,哪怕是在冬季,水流量也相当可观。2000年至2002年,黄果树瀑布因水量不足,一度瀑布变为细流,甚至断流。在2001年,暴发了多年来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成为黄果树瀑布历史上一个最为干涸和苦涩的5月,出现了自1990年以来最严重的枯水现象,由于瀑布景观“受损”,造成“五一”黄金周旅游团首次出现退团的难堪局面。然而现在,瀑布不仅有枯水期,而且枯水期呈明显的逐年延长的趋势,黄果树区域内的一些村庄也会出现井水枯竭、山泉干涸的状况。目前,枯水期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每年2个月延长到5个月,甚至半年之久,尽管上游建了水库,采取夜蓄日放的手段进行缓解,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关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后预言,如果不下大力气进行生态重建,50年后黄果树瀑布将不复存在。
经有关专家研究认为,流域内是岩溶地貌,上游长期不降雨是客观的自然因素。但上游森林植被减少,农作物植被改变,使得保水能力差;石漠化进程加快,蓄水的水库水量太少,大降水留不住;垦耕面积扩大,农业灌溉用水增加等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瀑布断流的直接原因。
1992年,当地在经过一年的精心准备后,黄果树瀑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该组织经过一番认真的考察之后,指出,景区植被覆盖率低、环境差、人工痕迹和商业化气息过重,希望黄果树景区加快绿化和保护生态的步伐……但是,同期申请并接受考察的张家界和九寨沟却一次过关,“世界自然遗产”的美冠使得当地旅游经济大幅攀升。
事实上,联合国官员对黄果树瀑布断流原因的评价是极其中肯的:景区上游植被的大面积破坏,喀斯特地表日愈严重的石漠化使得降雨量逐年减少,脆弱的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尽管在落选后景区加大了植树造林的力度,但有关专家认为,植被覆盖率过低,远远达不到恢复景观和涵养水土的功效。
众多的喀斯特石林,大大小小的瀑布群,星罗棋布的溶洞,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使黄果树成为我国内容最丰富、旅游价值极高的游览区。但是由于景区内过量的人口载荷,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使得垦荒量逐年增加,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稀疏的野草、零散的树木难以遮住荒山上裸露的岩石和薄土,这样的景象并非在山区,而恰恰是在闻名于世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果树瀑布的周边。
有关专家指出,21世纪的旅游是自然生态旅游,贵州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而像黄果树这样处于岩溶地区的生态十分脆弱,一旦遭到破坏便不可再生。如果这里的生态环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如果这里在管理上依然如此混乱,那么黄果树瀑布必将永远从地球上消失。
让瀑布奔流不息
全国著名的名胜景区之一——黄果树瀑布正面临着断流的局面,实在令人扼腕痛惜。今天的黄果树瀑布已远离了教科书中描写的辉煌,取而代之的是“几行清泪”的凄清景象。
是我们不知道黄果树景区水资源枯竭的原因?是观念问题?是制度问题?还是利益问题?
通过多年的研究观测,环境地理学家认为,黄果树瀑布流域的岩溶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等,构成了一个自然生态系统。而岩溶灌木林的减少、农作物的变化、耕地面积扩大、农业用水量增加、水库拦蓄用水等,则构成了人为生态系统。气候问题是人力难以改变的,不过对岩溶地貌的人工改造使用、河湖水库的水文条件、植被的恢复等,是可以恢复其自然生态的。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为了自然生态的科学、合理的需要,当地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旅游等部门采取了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措施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还有几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黄果树瀑布命运的大型项目虽早已立项,却迄今没有资金实施。这一切都需要大量资金,而窘迫的财力让人们力不从心。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在资金上的资助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也不可忽视:
第一,加大政策力度,从根本上制止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旅游开发方式。
坚决制止人工化的以景区盈利为目的的开发、改造工程。对景区自然形态的改建会使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森林面积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增长……然而某些人为了牟利不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不顾相关政策的规定而大肆修建现代设施。
据说2001年,由某旅游公司投资的陡坡塘瀑布景区开发施工工地被黄果树景区管理委员会下令停工。据了解,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多次。同样被下令停工的还有黄果树宾馆、保龄球馆等工程,而以大型电扶梯替代现在索道的项目进展得也并不顺利。黄果树景区管理委员会有关人士解释,对陡坡塘等项目做出停工决定,是因其没有办理相关的手续,甚至干脆就是无项目立项手续、无环境质量评价、无规划审批手续、无建设施工手续的“四无”工程。按理来说,在景区内任何开发、改造、经营行为,未经地方政府批准和特许,均为违法或违规。然而旅游公司却说是经过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只是换了个地方而已。
总而言之,对于黄果树景区的工程,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管理力度,设立相应的法规、规章,从根本上制止其对景区的“窥探”,最大限度地保证景区的良性发展。否则大量工程的“入住”,会使得本地的水资源需求更加紧张。
第二,保护自然生态体系。
由于黄果树景区的常住人口众多,加之国内外大量旅客的造访,景区内的垃圾日渐增多,堆积如山的垃圾污染了环境,其中最严重的是对土壤、水源的污染。据调查,黄果树景区几乎所有的宾馆、餐馆、旅店都没有专门的污水处理设施,加之上游的一些企业和小煤窑对河道的污染,景区水质污染逐渐加剧。
针对如此紧迫的问题,相关部门新建了完善的排污系统以及3个污水处理厂和1个以垃圾为原料的有机复合肥厂,以此根治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
消灭了大量垃圾造成的污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保护了树木、保护了土地、保护了水源。此外,还应协调上游各水库统一调水,即上游小旅游服从下游黄果树大旅游的需要,保证黄果树瀑布水长流。
第三,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
森林覆盖率过低对涵养水源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大量雨水的流失,对瀑布的形成会起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提高岩溶地貌造林的成活率,促进速生丰产,针对岩溶地貌上层干旱、保水性能差等客观条件,采用爆破挖大坑、聚土造林植树等方法,恢复流域内的森林植被。
面对挑战,当地有关部门制定出了植树造林的发展规划。在众多的规划项目中,黄果树风景名胜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重建及治理项目为重中之重,工程实施的重点是黄果树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石山、半石山和农耕地整治,最大限度地增加景区的森林面积。有关部门应跟踪规划的具体实施情况,根据具体情况,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因为种植一定规模的树木才能起到涵养水分的作用。必要的话,应采纳专家们建议的在上游地区实施大范围的退耕还林和封山育林,扭转瀑布水量逐年减少的趋势。
第四,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景区生态恢复相结合。
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景区生态恢复相结合是保证黄果树瀑布水流量的重要手段。恢复冬季小麦、油菜、荞麦等作物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生姜、蚕豆、地萝卜、反季节蔬菜的种植面积。保护耕地在秋冬季增绿,可起到“雨季保水,旱季渗水”的效应。
第五,帮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
除了国家出台的相应政策、实施的具体措施外,当地居民和游人的行为也会对黄果树景区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进行积极有效的宣传,帮助人们树立保护自然、爱护环境的意识。当地人尽量做到不乱砍滥伐、不过度开垦,垃圾及时处理;游人尽量做到文明旅游、绿色旅游,不乱扔垃圾,不破坏景区的设施,不污染水源,尽可能地做到爱护景区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
尽管已经采取了植树造林的措施,但是小树苗不可能一种下去就可以涵养水源了,小树苗在贫瘠的薄土上缓慢成长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在此期间,人们对现有树木的爱护是极为重要的。
第六,管理到位,责任明确。
据了解,由于黄果树景区地处两县,管理体制长期难以健全。有利可图时,两县便大力争抢;出了问题时,两县便相互推诿。甚至一些农民在大瀑布顶上的岸边修建了许多严重影响景观的违章建筑也无人过问。混乱的管理,过量的建筑,日渐恶化的生态环境,成为黄果树瀑布面临断流的尴尬的症结所在。
所以,相关部门应尽快划分责权、明晰责任,尽快将黄果树景区混乱的局面稳定下来,真正为黄果树瀑布的长远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黄果树瀑布,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礼物。景观的雄奇伟岸、斑斓锦绣是不需要人工进行雕琢的,它需要的是保护,是精心的呵护。让我们携起手来,从实际的行动入手,让瀑布奔流不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