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莉出生于贫苦的牧师之家,曾在生活条件恶劣的寄宿学校求学,也曾随姐姐夏洛蒂去比利时学习法语、德语和法国文学。
她性格内向,娴静文雅,从童年时代起就酷爱写诗,一生创作了近200首诗,被认为是英国的天才女诗人。《呼啸山庄》是其唯一的小说,发表于1847年,被誉为小说史上最奇特的作品。这是一部关于爱情的小说,而它的作者从来没有过爱情经历,完全是凭想象而虚构出来的。
艾米莉·勃朗特拒绝爱情,拒绝亲情,甚至拒绝生命,在患肺病时因拒绝治疗而去世。
艾米莉去世时年仅30岁,正风华正茂。在她的名下是那部赫赫有名的《呼啸山庄》,除此之外,艾米莉留给世人的还有一袭孤绝的身影。
可能大多数读者都想不明白,能写出《呼啸山庄》中那千古悲叹的爱情故事的艾米莉,在她的有生之年竟没有体味过爱情的诸般滋味。或许只有对那些与爱情擦肩而过的人来说,爱情才会海枯石烂;而对于那些从未与爱情谋面的人来说,爱情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呼啸山庄》正是艾米莉·勃朗特的一首爱情狂想曲。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在一篇文章里这样描述艾米莉:“她是一个古怪的、神秘的、像影子一般的人物。她从来没有直接被人见到,却仿佛是在一个旷野池沼中反映出来的一样。你必须从这儿那儿的一个暗示以及零星轶事里猜测她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她超然不群,是一个生硬的、使人感到不舒服的人。”
超然不群而又与人为敌,艾米莉·勃朗特在这种人生困境中挥洒了短暂的一生,也因此诞生了《呼啸山庄》,以及那个愤世嫉俗的希斯克里夫。
(1)
艾米莉·勃朗特是勃朗特夫妇的第五个孩子,1818年出生在约克郡的桑顿。1820年,全家人搬迁到了哈沃斯区的牧师住宅,从此,艾米莉再也不愿离开这个地方。
牧师住宅是一幢两层楼的石头建筑,座落在一个小山顶上,在这里可以俯视下面的村庄和一望无际的荒原。小楼面对着教堂的钟楼,在小楼和教堂之间有一片不大的空地,是一个花园,右边是墓碑稠密的教堂墓地,小山的后面就是日后对勃朗特三姐妹影响巨大的一片荒原了。
这片荒原给了夏洛蒂·勃朗特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也培育了艾米莉·勃朗特热爱自由的天性。
荒原上可以耕种的土地很少,山脉非常陡峭,显得凄凉而可怕。而对于喜爱萧瑟景致的勃朗特姐妹却有着令人吃惊的魅力:高高的山峦重重叠叠,蜿蜒的山脉犹如一条巨蟒环绕着大地,一直伸向无尽的远方,这里生长着一种惹人喜爱的草——石楠花。每年9月,荒原上便开满了紫色的小花,好似覆盖着一片无垠的紫色地毯。到了春季,小草复苏了,荒原一片绿色。在其他季节,雨雾覆盖下的荒原在寒冷的凄风吹拂下,在棕色和灰色之间摇摆。一年四季,荒原不停地变幻着颜色。
荒原上几乎没有树木,稀稀疏疏的几棵树像是与严寒和凄风搏斗的勇士。荒原上的最大特点就是终年不休的呼啸大风,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屈指可数,总是一会儿下雨,一会儿下雪,要不就是大雾弥漫。
勃朗特家的孩子就在这片荒原上追逐徘徊。尤其是艾米莉对之尤为深爱,夏洛蒂曾写道:“我的妹妹艾米莉深爱这片荒地……对她而言,这片荒地不只是一片自然景观,而是她生活于其间、赖以维持生命之所系,就像寄居于其间的野鸟,或繁衍于其间的石楠……她在这片荒芜孤寂的原野中,找到许多珍爱的乐趣,其中最重要、也最受她喜爱的就是——自由。”
直到17岁到露海德学校上学以前,艾米莉一直都生活在哈沃斯的这片荒原里,日子清贫但无拘无束。
从童年时代起,她就开始在这片荒原上构想贡代尔王国的故事。这部诗体传奇虚构了贡代尔联合王国一个成员国的公主若西纳,最终成为联合王国女皇的故事。
不错,这片荒原就是艾米莉·勃朗特的王国,而她就是那个英雄女皇。
(2)
17岁时,艾米莉来到姐姐夏洛蒂任教的露海德学校。此时正值青春期,她像一只断了线的风筝,被无休止的苦恼牵扯得跌跌撞撞。
她个子很高,因家境贫寒,穿着打扮都不入时,又不是正式生,经常受到同学们的奚落,因此她十分紧张,整天坐立不安。
夏洛蒂这时刚当上教师,工作十分繁忙,又住在教师宿舍里,很少有时间照顾艾米莉,这使性格内向的艾米莉更是无人倾诉,用度日如年来形容艾米莉的生活一点都不为过。
三个月过后,艾米莉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精神几乎崩溃,不得不回到家中,回到那片给予她无限自由的荒原,驰骋在自己的贡代尔王国。
对此,夏洛蒂曾无奈地说:
我妹妹艾米莉喜欢荒原。对她来说,在石楠丛生的荒地里最黑的地方,花儿开得比玫瑰花都鲜艳;她的心能把灰白的山坡上最阴沉的洼地想象成伊甸园。她在那荒凉的孤寂中找到许多心爱的乐趣。自由是艾米莉鼻子里的呼吸;离开了它,她就不能生活。从她自己的家转到学校,从她自己那非常僻静而又无拘无束、朴实自然的生活转到纪律严明、按部就班的生活方式,是她无法忍受的。她有着坚忍不拔的精神,她的性格在这方面来说真是过于强烈了。每天早上她一醒来,家和荒原的幻景就在她心头涌现,使她一整天都闷闷不乐。
回到家中的艾米莉每天记日记和编故事,继续着贡代尔王国的传奇。
她还承担了家里的家务。在她看来,在家里干活,然后到荒原无拘无束地散步,就能给她的精神带来无限愉悦。
(3)
由于家里的经济条件每况愈下,姐姐夏洛蒂决定开办私立学校来增加收入,但她们必须继续深造才能吸引学生到学校来。
1842年,夏洛蒂和艾米莉在姨妈的资助下,一同到布鲁塞尔学习。这个经历让夏洛蒂体味了让她刻骨铭心的单恋,而对艾米莉来说也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因为她不得不离开荒原了。
姐妹俩住在英国驻比利时大使馆的牧师詹金斯家中,生活中涉及的交际应酬事务几乎都由夏洛蒂承担。起初艾米莉十分羞怯,在詹金斯牧师家感到很不自在,不敢说话,詹金斯太太发现艾米莉讲话从来不超过一个音节。
但艾米莉的才华很快被她们的老师埃热先生发现,其他老师也认为艾米莉天分更高。其中一位老师说,她有男人一样的头脑,而且善于雄辩,一般这只有男人才做得到,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实在难得。
艾米莉留给老师们的另一个印象就是很倔强、固执、好坚持己见,常常与人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的夏洛蒂爱上了埃热先生,她甚至不顾一切地给他写情书,但遭到了埃热先生含糊其辞的拒绝。
不知道艾米莉亲眼目睹了夏洛蒂对埃热老师的暗恋会是什么态度。可以肯定的是,在埃热先生的眼中,艾米莉更有才华也更漂亮。发生在布鲁塞尔的故事因为没有书信或日记留下来,世人无从得知真相,也就不知道该为谁惋惜了。
她们因为姨妈的去世从布鲁塞尔返回哈沃斯,之后艾米莉再也没去过布鲁塞尔。而且此后,艾米莉再也没有离开过哈沃斯这片给予她自由的荒原,直到她去世葬在了那里。
(1)
很难相信,一个没有爱情经历的人能写出《呼啸山庄》里那般惊世骇俗的爱情故事,但从艾米莉的经历来看,这确实是一个游离于世俗爱情之外的人。艾米莉不喜欢同外人接触,性格专横,爱支配别人,也相当任性,不喜欢别人干涉,她对自由的追求,已然超过了爱情。在一首诗中,她写道:
财富并不珍重;
我讥笑、嘲弄爱情;
名利的欲望只是一场梦;
它与朝霞一同消失、成空;
如果祈祷——我唯一的祈求;
那使我双唇启动的便是;
还给我我的平常心;
给予我真正的自由。
(2)
艾米莉处处与人为敌,大多数时间沉浸在大自然的动植物世界中。她对动物的爱护达到了狂热的程度,她说过她从来不对任何人表示关心,而把全部的爱都留给了小动物。她喜欢小动物的自由自在的精神,它们从不拘束,活得自然,她甚至喜欢动物狂野的本性。
夏洛蒂写《雪尔利》一书时,把艾米莉的不少性格特点都塑造在雪尔利这个人物身上了。她描写雪尔利喜欢坐在地毯上读书,一条胳膊搂着她那条毛茸茸的哈巴狗的脖子,这正是艾米莉读书时的样子。如果艾米莉看见门外有一条陌生的狗垂头丧气地走过,她便会叫住它,好心地给它水喝;如果它咬伤了她,她也不会叫喊,而是到厨房里去用烧红的火钳烙她的伤口,一声都不吭。
艾米莉对别人,哪怕是对自己的亲人都漠不关心,即使是姐妹有困难的时候她也不会伸出援助之手。
早在1839年,在描写一位贡代尔王国的英雄时,她就写过一位“铁男子”,这位男子起初心肠很软,后来变得冷酷无情,对周围的事物都无动于衷。《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利夫就是这样一个人,人们或许同情他,但是他那种复仇的心态是很难让人原谅的。生活中的艾米莉就是这样一个人,好像她从不寄希望于别人原谅她或缅怀她。
艾米莉常常与夏洛蒂合不来,对安妮也很急躁,她们之间也常常发生不愉快的事,不过安妮性格温柔,因此虽然有矛盾,相处得也比较好。艾米莉有时捉弄夏洛蒂,有时也捉弄安妮,不过她同安妮关系更为亲密,夏洛蒂把她们看成双胞胎。
在姐妹三个当中,艾米莉算是最漂亮的,但同时也是最冷漠无情的。在艾米莉一生中,交往的男性除了哥哥、父亲和父亲的助手外,几乎没有其他男性。斯达尔夫人的传记中记载,有一位名叫威廉·维特曼的副牧师深得姐妹三人的好感,他是哈沃斯牧师的助手,他可以在情人节向姐妹三个都献花。为此,安妮和夏洛蒂都对他颇有好感,她们两人还曾为同时爱上同一个人而苦恼不已。但艾米莉好像没有被爱情淹没,她或许因为姐姐和妹妹的原因而压抑了自己的情感,或许根本就没有瞧上威廉。反正至少从表面上看来,她就是游离于这些感情之外。从艾米莉的作品来看,她根本就不屑于这种俗世的爱情。
最终,威廉牧师没有娶勃朗特家的姑娘,而是与邻村一个更富有的姑娘结了婚。这种结局必然令夏洛蒂和安妮都深受伤害,唯独艾米莉无动于衷。由此可见,艾米莉的冷漠无情却是保护了自己。
(3)
许多研究者认为,艾米莉这种乖戾忧郁的性格跟她两个姐姐的夭折有关。
在夏洛蒂之前,勃朗特夫妇曾有两个女儿,但都因伤寒夭折了,这个打击似乎对夏洛蒂没有造成太大的影响,但让艾米莉一直都沉浸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这使她游离于正常的世俗生活之外,这种恐惧感甚至让她正值青春年华也燃不起爱情的火焰。
《呼啸山庄》中也描绘了诸多人的死亡,由死亡引起的神秘与恐怖气氛成为这部小说的一大特色。《呼啸山庄》中,洛克伍德先生在梦里看到凯瑟琳的幽灵,幽灵告诉他她已经游荡了20年,其时,艾米莉的两个姐姐的幽灵也正好在她心中存有20年了,她在写书的时候肯定在想着她们。
(1)
当《呼啸山庄》刚刚出版的时候,人们都认为作者肯定是位男性,因为女性无法写出这种作品。后来当人们发现作者竟是位女性时,他们无论如何也不能想象一个女子怎么会写出一本完全没有女人味的小说。他们推测那个乖戾的希斯克里夫一定有个原型,那是谁呢?艾米莉生活中的男性除了父亲,就是哥哥布兰威尔。于是,人们认定布兰威尔就是这个原型。
这些流言蜚语使艾米莉非常生气。
事实上,艾米莉非常痛恨哥哥布兰威尔,在他还未去世时,她甚至动过杀死哥哥的念头。有一天,布兰威尔去酒店喝得酩酊大醉,别人把他送回家来。艾米莉是一个在夜晚思维十分活跃的人,当时正在进行创作,她被叫出去扶布兰威尔,见到哥哥这副样子她十分生气,恨不得把他丢在门外。
后来布兰威尔与有夫之妇鲁宾森夫人私通的丑闻传遍了哈沃斯,艾米莉对哥哥失望到了极点,他们俩的关系公开恶化。她尤其对布兰威尔那充满情欲的爱情充满鄙夷,以至于在艾米莉的小说中,我们欣赏到的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爱情完全超越了情欲。
因为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恋爱延续了兄妹乱伦的主题,而艾米莉恰巧有一个哥哥,于是有些人还推测艾米莉之所以没有恋爱是因为她的恋兄情结。这样的谣言几乎令艾米莉发疯,因为那些人根本就没有理解她的作品。
(2)
在《呼啸山庄》里,凯瑟琳和孤儿希斯克里夫从小一块儿长大,情同兄妹,希斯克里夫甚至可能是肖恩的私生子,是凯瑟琳同父异母的哥哥。但他们的爱情没有性的色彩,最多的就是在凯瑟琳死去的那天两个人发疯似的猛烈拥抱。
《呼啸山庄》封面
显然,布兰威尔不是希斯克里夫的原型,而艾米莉·勃朗特也没有恋兄情结或乱伦意识。事实上,希斯克里夫是艾米莉·勃朗特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
大量事实表明,艾米莉本人具有塑造不寻常的男主人公所需的全部男子气。
夏洛蒂·勃朗特称妹妹艾米莉“比男人强大,比孩子单纯”,她“内心隐藏着力量与火焰,能够令她的男主人公头脑活跃,情绪激动”,“她有宽宏大量的性格,不过不免热烈和急躁;她的精神执著不懈”,“她坚强乖戾的性格中含着某种严厉”。
勃朗特姐妹的父亲帕特里克·勃朗特身材很高,而艾米莉是家中除了父亲以外最高的人。哈沃斯的当地人说艾米莉“更像个男孩而不是女孩”,“当无精打采地逡巡在荒原上,向爱犬打口哨或者大步流星行走的时候”,她看上去“像是漫不经心的小男孩”。她在家里一向以男孩自居,绰号是“少校”。埃热先生,也就是那位布鲁塞尔的教授说“她本应该是个男人”;夏洛蒂谈起乔治·艾略特的情人时说,“莱维斯的脸庞几乎让我感动得流泪,他和艾米莉太像了”。
(3)
拜伦式的英雄正是艾米莉所欣赏的,她甚至把拜伦的经历变成了希斯克里夫的经历。拜伦爱着的一位女士玛丽·查沃斯也曾对女佣说:“你以为我会对那个跛脚的少年感兴趣吗?”此时跛脚的拜伦正好在附近,他听见了玛丽的话,痛苦地从房间里冲出去,消失在夜幕之中。在《呼啸山庄》里,希斯克里夫在听到凯瑟琳和管家耐莉的谈话之后也冲出去并离家出走。
勃朗特姐妹在世时,拜伦是她们共同的偶像。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中的罗切斯特身上也有拜伦式英雄的影子。因此,艾米莉·勃朗特笔下的希斯克里夫是她的个人气质与理想中的男性形象的合二为一。
(4)
《呼啸山庄》中的另一个主人公凯瑟琳的原型显然是艾米莉·勃朗特自己。或者可以说,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是同一个人,就是艾米莉·勃朗特。
《呼啸山庄》中,凯瑟琳告诉迷惑不解的管家耐莉,她将嫁给埃德加而不是希斯克里夫,因为她和希斯克里夫太像了:“他比我更像我自己,耐莉,我就是希斯克里夫。”她和他一样粗野,报复心强。这个“脾气暴躁”的姑娘曾经要求把鞭子作为礼物,还总喜欢攻击别人,对他们拳打脚踢。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情绪激动时都有相似剧烈的生理表现。二人都会在激动之中紧磨牙齿并把头在硬物上猛撞。有一次凯瑟琳“狂躁不已”,用牙齿撕裂枕头,并扯撕其中的羽毛,好似狐狸猛甩一只小鸡。
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只是一个人,他们一起分享了一个两种性别、两颗心灵的艾米莉·勃朗特;希斯克里夫代表她身上的男性精神,而凯瑟琳代表其女性精神。因此可以说,没有恋爱的艾米莉把自己的全部分给了男女主人公,实现了自我——雌雄同体。
(5)
艾米莉对爱情的描绘与夏洛蒂也不同。在夏洛蒂笔下,爱情常常是单相思,女主人公疯狂地爱上男主人公,她们往往是爱情的奴隶,她们的幸福和命运依赖于男人的态度,这些女性角色十分苦恼、伤心,为得不到爱情而不能自拔。这样的爱情正是与夏洛蒂对埃热先生的单相思经历有关。
而在艾米莉的笔下,爱情要平等得多,女主角也要勇敢得多。她们积极地追求爱情,对爱情坚贞无比。这些男女之间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而且常常是青梅竹马,爱情也随着故事的发展而发展;相互之间的离别更加深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恋之情,因为他们本身就是一个人。不像夏洛蒂,她就是一个女人,她永远缺少另一半,她在苦苦等待、寻觅、追求另一半。
(6)
艾米莉写小说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发表,为此夏洛蒂做了不少工作,姐妹俩僵持了很长时间艾米莉才同意将书稿寄出,这才有了今天的《呼啸山庄》。
在《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发泄完所有的仇恨后,生命也走到了尽头,他不吃不喝,把服侍他的佣人和医生都赶走,在孤独中走完了人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这话用在艾米莉·勃朗特身上最恰当不过。在她人生的最后阶段,艾米莉·勃朗特仪式般地重复着希斯克里夫,仿佛在告诉世人:她就是那个希斯克里夫。
染上肺结核后,艾米莉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呼吸变得急促,脸色很难看。她没把自己的病情告诉自己的姐妹,夏洛蒂注意到她的情况,劝她看病、吃药,她固执地拒绝了。到了1848年的11月,艾米莉已经骨瘦如柴,而且十分沉默寡言,拒绝任何人对她的关心和问候。
夏洛蒂耐心地劝她吃药,她理也不理。安妮关心她,她也不理睬,为此夏洛蒂非常伤心。艾米莉在折磨她的姐妹,就像希斯克里夫折磨伊莎贝拉和林顿那样。她知道她可以让她们痛苦,而且任性地坚持,在她身上,与希斯克里夫一样,爱与恨总是不能和解。
盖斯凯尔夫人的传记《夏洛蒂·勃朗特传》里,描写了艾米莉·勃朗特的弥留之际:
12月的一个星期二的早晨,她起来了,和往常一样地穿戴梳洗,时不时地停顿一下,但还是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甚至还竭力拿起针线活来。仆人们旁观着,懂得那种窒人的急促的呼吸和呆钝的眼神预示着什么,然而她还继续做她的事。夏洛蒂和安妮,虽然满怀难言的恐惧,却还抱有一线极微弱的希望……时至中午,艾米莉的情况更糟了,她只能喘着说:“如果你请大夫来,我现在要见他。”这时已经太迟了。两点钟左右她死去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