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亚投行”-新加坡智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亚投行:调整现状

    Cecilia Tortajada; Asit K.Biswas[169]

    原文标题:Asian Investment Bank: Realigning the Status Quo

    文章框架:中国和印度等经济大国在提高在其布雷顿森林机构投票权份额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中国宣布建立亚投行以及对相关事项的讨论;亚投行对亚洲国家的意义;亚投行对中国的重要意义;美国和日本对亚投行的担忧;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中国通过这一机构加强银行管理。

    观点摘要:

    1.中国和印度这样的经济大国正在与多边开发银行(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进行协商以取得更大份额的投票权,并且希望投票权份额与它们日益增长的经济和政治实力相匹配。例如,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其在布雷顿森林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中仅有4%的投票权,而美国则有18%。现实情况让这些新兴经济大国十分沮丧。由于中国拥有的投票权份额很少,因此在这些机构的资金应该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影响力和话语权有限。很多发展中国家也不想再忍受西方大国强加给它们的不公平条件。然而,经过多年的谈判,美国国会仍旧否决了重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投票权的法案。

    2.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去年10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筹建一个新的亚投行。今年7月16日在巴基斯坦全国代表大会上所做的讲话中,习近平进一步阐述了推动“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的观点,他还讨论了在国际范围和多边机制下应如何加强协调与合作,从而为发展中国家赢得制度性权力,并提高话语权。

    3.亚投行的运行框架和运行机制仍在制定之中,但毫无疑问成立这样的银行是非常必要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报告,2010~2020年,亚洲国家需要8万亿美元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平均每年需要8000亿美元。而当前,亚洲开发银行每年只能提供其所需资金总额的1.5%,大部分发展需求仍得不到满足。因此任何来自这一新银行的额外资金都会受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欢迎。

    4.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一银行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调基础设施建设。在1992年到2011年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中国每年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5%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其他亚洲国家的这一数字则为2%~4%。中国在亚投行至少设立了五个目标:第一,中国可以将其3.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于商业投资;第二,此银行将有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第三,这将有助于保证中国企业的安全合同的签署,从而拉动国内就业;第四,中国一直通过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资助世界各地的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但其中一些项目已经引起当地不满,而如果资金是来自一家区域性银行(如亚投行),当地可能不会太反感;第五,新银行将提高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并增强其“软实力”。

    5.习近平的倡议引起了一些国家的担忧,尤其是日本和美国,它们担心这将使其失去在亚洲的部分权力和影响力。日本认为没有必要建立这一新银行。东京和华盛顿希望通过共同努力,维持有着67个成员国的亚洲开发银行的现有权力结构——日本有15.7%的投票权,美国有15.6%,而中国只有6.5%。有报告显示,美国一直向韩国施压,阻止其加入亚投行。中国的这一倡议同样给世界银行和总部在马尼拉的亚洲开发银行造成混乱。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位高级官员最近表示,除非亚投行有“最高的治理标准”,否则亚洲开发银行将很难与其合作。

    6.然而,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没有注意到的一点是,中国的金融机构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它们。以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为例,没有人真正知道中国在国外资助了多少水坝。国际河流组织抵制建设水坝,它声称中国企业参与了74个国家304个水坝的建设。毫无疑问,这个数据被高估了。但是,即使中国只参与了这个数据的25%,其仍比世界银行和其他所有区域发展银行资助水坝数量的4倍还多。

    7.亚投行预计的法定资本总额为1000亿美元。而亚洲开发银行仅在2009年就将其资本总额增加了两倍,即从550亿美元增加到1650亿美元。亚投行的启动资金是亚洲开发银行扩大后的资本额的2/3。因此,在由银行提供可接受资金的发展项目方面,亚投行可能成为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的竞争对手。

    8.中国在境外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和资助基础设施项目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指出,中国国家开发银行的商业基础设施贷款总额现在远远超过了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提供的此类贷款的总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多次支持非洲、东盟国家、中欧、东欧以及拉丁美洲的项目。

    9.中国及其银行被指控没有遵循良好的治理标准,并且在向发展中国家贷款时往往忽视了环境和社会问题,在中国国内的项目建设中也常常存在类似的问题。然而,中国正在快速学习,努力在国内和国外纠正这些问题,这些努力主要反映在许多最新举措的推出方面。这些举措旨在加强银行业治理。没有人能预知亚投行的有效性如何。由中国支持和拥有大量资金的新区域性银行将通过形成有益的竞争,影响当前由布雷顿森林机构控制的国际体系。

    编号:20140830A028

    亚投行:神话、既得利益与现实

    Cecilia Tortajada; Asit K.Biswas[170]

    原文标题:AIIB: Myths, Vested Interests, Reality

    文章框架:对亚投行的描述;亚洲对资金的需求;亚投行的成立对世界固有体系造成的影响及原因;新兴国家对布雷顿森林机构的不满;亚投行对各方的影响和意义。

    观点摘要:

    1.2014年10月21日,一些亚洲国家成为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这些国家包括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科威特、老挝、马来西亚、蒙古国、缅甸、尼泊尔、阿曼、巴基斯坦、菲律宾、卡塔尔、新加坡、斯里兰卡、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和越南。创始成员国预计将于2015年签署和批准条款协议,并且亚投行将在2015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运营,法定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认缴资本目标约为500亿美元,实缴比例将达到20%。该银行的总部将设在北京,该行行长为中国前副财长和亚洲开发银行(ADB)前副总裁金立群。[171]在协商后,创始成员将决定投票权的分配及亚投行的运作模式,投票权的分配有可能由国内生产总值(GDP)和购买力平价(PPP)的组合来决定。基于此点,中国将成为该银行的最大股东,其次是印度。

    2.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会反对在亚洲建立另外一个基础设施投资机构。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2010~2020年,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需求是8万亿美元,平均每年需要80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只能占到这一数额的1.5%。因此,这一新银行额外提供的资金理应受到欢迎。此外,随着亚洲中产阶层数量持续显著增长,这一受过良好教育而且富裕的阶层希望得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所有这些都需要更多和更好的基础设施。

    3.亚投行已经引起了美国和日本政府的担忧,并且在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中造成了动荡。这也不足为奇。70年前,即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之际,美国主导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机构的成员国获得的投票份额,主要取决于其国民生产总值在全球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在过去的70年中,世界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因此,当前的全球治理已不能反映全球经济和政治力量的变化动态。现在中国经济总量远远超过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的总和,然而,它在布雷顿森林机构中的投票权份额只有5%,即使它的国内生产总值几乎占全球生产总值的10%。而美国有近17%的投票权份额,这使得它能够阻止任何改革,因为任何改革的通过都需要85%投票权的支持。

    4.中国、印度、巴西和土耳其等国认为,这些组织在治理上出现了民主赤字,并且现有体制并不能反映这些机构成立以来全球经济和政治力量已经发生的根本性变化。二十国集团的财政部部长们在2010年同意对这一状况进行纠正。他们建议基于各国在2008年的经济规模,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本扩大到原来的两倍,即7200亿美元,并且将其中6%的投票权转移给新兴大国。但是美国国会未批准这一修订,主要是因为美国认为这将削弱美国在布雷顿森林机构中的影响力。其实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即使这一修改被批准,美国仍然在其中拥有否决权。此外,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是其在2008年年底时的两倍。因此这一体系在2008年是不公平的,而现在更不公平。

    5.中国不愿接受西方国家继续控制国际金融机构的事实。美国长期以来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实力的日益增长,中国应该承担更大的全球性责任,如在气候变化和核武器扩散领域。为了回应这一状况,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对印度尼西亚进行国事访问期间,宣布建设亚投行。

    6.中国这一倡议并不被美国、日本和亚洲开发银行看好,因为这三方将由于中国新银行的建立而失去一些权力。并且对这三方而言,已经在上海运行的金砖银行使这一状况更加复杂。东京和华盛顿希望通过共同努力,维持有着67个成员国的亚洲开发银行中的现有权力结构。目前,中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然而日本在亚洲开发银行有15.7%的投票权份额,美国有15.6%,而中国只有6.5%。

    7.虽然美国一直努力游说其盟友韩国和澳大利亚不要加入亚投行,但是从中长期的角度来看,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尼西亚承担不起与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它们最大的贸易伙伴的中国对抗的代价。如果这些国家在接下来的2~3年内没有加入亚投行,这将是非常奇怪的,因为这不符合它们的利益。

    8.亚投行将会成为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强大竞争对手。它将动摇它们目前的一些做法,并且使它们重新考虑取消目前一些不必要的贷款限制,简化项目审批、策划和实施程序。亚投行的成立对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将是尤其巨大的。亚洲开发银行不具备像世界银行那样的专业知识和实力,它在一些领域,如水资源领域,至少落后了15年。除非它能从根本上改善这一情况,否则它将被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逐步边缘化。在今后较长的时间里,亚投行可能产生积极的影响。它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的资金来源。对于中国而言,这将增强其软实力,并为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竞争将迫使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认真考虑早就应该实施的改革。

    编号:20141031A028

    重建亚太地区的金融体系

    Ramkishen S. Rajan; Sasidaran Gopalan; Masutomo Takehiro[172]

    原文标题:Restructuring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Asia-Pacific

    文章框架:中国建立新金融机构的原因;亚投行建立的过程;亚洲金融和投资治理发生的变化;对中国和日本国内经济形势的描述;目前亚太地区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

    观点摘要:

    1.由于美国国会的强烈反对,国际社会对布雷顿森林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的改革已宣告失败。这促使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体建立了新开发银行和亚投行。

    2.2014年10月24日,21个国家在北京签署了建立亚投行的协议。美国的盟友——澳大利亚、韩国和日本没有参加。中国发起的亚投行有望弥补亚洲巨大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缺口。亚洲开发银行预测亚洲在2010~2020年需要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为8万亿美元。但2012年亚洲开发银行为基础设施提供的贷款仅为75亿美元。在四个月之前,即2014年5月15日,金砖经济体(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建立了新开发银行。

    3.这两个机构的设立是否意味着亚洲金融和投资治理发展将面临历史转折点?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亚洲的金融和投资治理就一直被包括世界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在内的布雷顿森林机构以及亚洲开发银行控制。当前,在世界银行中拥有较高投票权的国家分别是美国(15.85%)、日本(6.84%)和中国(4.42%)。这三个国家同样也是亚洲开发银行的三大股份持有者——美国有12.8%,日本有12.8%,中国有5.5%。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一直是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的重要战略盟国,为亚太地区创造了航海的自由和安全的环境,并且主导着亚太地区的金融和贸易结构。美国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方式是美国在该地区的经济参与,并且美国一直是亚太地区绝大多数国家主要的贸易伙伴。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的这一地位因中国经济的崛起而有所削弱。

    4.在亚太地区的融资和投资领域,美国仍然是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供应商:美元是外汇储备和贸易结算的主要货币;美国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亚洲开发银行主导着全球的金融和投资,并且充当最终贷款人。然而,中国已成为亚太地区所有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最根本的问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金融秩序需要做出怎样的改变才能适应当今世界经济的现状?

    亚洲欠发达的资本市场和严格的资本管制,造成了亚洲国家储蓄率高、常用账户盈余额和外汇储备高等问题。如在外汇储备方面,中国为4万亿美元,日本为1.2万亿美元,韩国为3640亿美元。亚洲国家的净资产状况和美国相应的赤字导致全球经济失衡,从而引发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亚洲能否拥有更强有力的消费驱动型经济,从而改变其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

    5.全球资本分配不当是不是很严重?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确保了中国能够对外进行直接投资。最近的证据表明,国外资本在中国的受益已经越来越少,并且中国政府、公司和家庭的总债务已飙升至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5%。作为回应,所谓的“走出去”政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全球性战略,即在不断扩大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利用各种机会,提高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该政策也与中国的宏观目标一致,即将中国经济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转为消费驱动型模式。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新的举措有望重组中国的国内经济。而日本也正在重新平衡15万亿美元家庭储蓄的投资组合。安倍政府的目标是到2020年将其基础设施出口增加到目前水平的三倍,即3000亿美元。中国和日本减少对美国国债的持有将会对全球金融产生极大的影响。中国在亚洲地区进行更密切的贸易联系和投资活动会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将抑制美国联邦储备系统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对全球产生影响的能力。就日本而言,目前其政府债务已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0%,日本央行实施了定量和定性的宽松政策,投资组合的再平衡与日本这些现实状况是否兼容仍有待观察。如何将庞大的国内储蓄运用到有高社会回报的长期项目中是所有亚洲经济体面临的一大挑战。中国的养老金和保险基金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占到的比例不到3%,而发达国家是60%。社会保障缺乏、资本管制及消费金融欠发达都促成了亚洲国家的高储蓄现状。

    6.当今的中国与20世纪80年代末依赖于投资驱动发展的日本相似,即金融发展受到抑制,并且出现货币贬值和房地产泡沫等现象。之后日本住房市场崩盘并产生了巨额债务,日本经济进入长达十年的停滞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国家的经济也面临同样的情况。那么中国能够避免产生同样的后果吗?从长期来看,中国对东南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所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会是什么?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和明白金融部门之间真正的关系。为了最大地发挥出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需要认识到区域贸易和投资在有效分配世界经济资源上的功能和作用。

    当前亚洲政治经济形势的主要问题是不能确定美国对该地区的承诺和中国是否愿意担任一个不具侵略性的区域领导者。

    编号:201501A028

    日本应该加入亚投行来影响中国

    Tomoo Kikuchi; Takehiro Masutomo[173]

    原文标题:Japan Should Influence China from Within the AIIB

    文章框架:日本国内对亚投行的态度;日本所面临的情况及其不愿加入亚投行的原因;亚洲国家在金融合作方面所做的努力和遇到的阻碍;亚投行可能对中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亚投行可能对日本的有利作用;日本在基础设施方面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亚投行在亚洲基础设施方面的重要性;亚投行为中国和日本所提供的机遇。

    观点摘要:

    1.日本应该对是否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进行讨论,尽管其国内持反对意见。亚投行最早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春天提出。北京于去年10月举行了有21个创始成员国参加的签字仪式,并且当今年年底这一银行正式运营时,更多关于治理结构的详细谈判将会完成。一位日本前高级外交官说道:“中国将会成为一个小丑。”他是暗指亚投行将由于较差的业绩和遇到无利可图的项目而失败。他指出这一银行将向次级贷款人即有着不良追踪记录但高需求者发放优惠贷款。

    2.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日本需要意识到其不具备任何政治手段来阻止这一新银行的成立。尽管美国向其盟友施压以阻止它们加入亚投行,但是紧随着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一度犹豫的澳大利亚现在愿意加入,韩国也正在认真考虑是否要加入其中。另外,欧洲国家和加拿大也可能成为亚投行的成员。日本对是否加入亚投行持保留意见,部分原因是这一做法有可能降低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力,而亚洲开发银行的行长总是来自日本的财务省和日本银行,且日本和美国是亚洲开发银行的最大股东。由于未能反映新兴经济体的声音,从长远看这些机构有可能被边缘化。

    3.1997年亚洲发生金融危机时,日本提议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但是由于美国的强烈反对而失败。随后,亚洲国家开始努力深化跨境金融合作。区域性的金融市场不断增长,但仍不足以有效地将过剩的储蓄转移到亚洲范围内需要资金的地方。面对亚投行,日本可以而且应该尽力从其内部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4.中国在亚投行的影响。中国的目标是减少国内的过剩产能,增强离岸人民币的流通性,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并运用其庞大的外汇储备购买国外资产。中国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令人担忧,因为它们的平均回报率低于民营企业,有的甚至低于其成本。尤其是在与基础设施建设相关的领域,包括电力、铁路运输、石油和天然气运输、金融服务及电信等方面。中国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不仅在非洲遇到了阻碍,并且也导致了类似缅甸密松水坝项目被迫中断的情况。亚投行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可能加剧中国国有企业在国外的低效率做法。中国一直积极响应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迫切需求,但是这些建设所需的时间较为漫长。亚洲国家的各个政府可能出于政治利益而为项目融资,但中国的融资方式和资金接受者的动机可能不利于引导资金向可持续的方向流动。印尼总统佐科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的讲话明确表达了他为中国向印尼出口基础设施将造成的影响而担忧。

    5.日本参与亚投行不仅不会阻碍自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的发展,反而可以利用亚投行的信息和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

    6.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其基础设施业务的出口,其国内企业从2010年起就涵盖了从设计到融资的整个基础设施建设过程。日本首相安倍声称将继续促进基础设施业务的出口,并且在2020年将其业务量扩大到每年30万亿日元(3450亿美元),重点是电力部门和高速铁路。在金融方面,东京证券交易所和大阪证券交易所的运营商——日本交易所集团将自身定位为亚洲的基础设施枢纽。与此同时,日本的商业银行已经扩展到亚洲地区,并在项目融资上获得力量。

    7.去年,在布里斯班举行的会议上,G20峰会领导人承认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需求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的新来源。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估计,2010~2020年亚洲的基础设施需求将达到8万亿美元,远远超出了亚洲开发银行的能力。亚投行的成立表明中国终于在积极地做一个负责任的全球利益相关者。

    8.中日关系在过去几年里已经恶化。抛开历史和领土问题不谈,亚投行为这两个最大的亚洲国家在经济领域进行合作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它们可以共同向更广泛的亚洲地区提供公共物品。

    编号:20150203A028

    应对日本的安全挑战

    William Choong; Heng Yee Kuang[174]

    原文标题:Tackling Japan's Security Challenges

    文章框架:日本所遇到的一系列危机;中国的崛起是其最大的危机;冲绳岛居民对当地驻扎的美军的不满;日本与邻国的纠纷以及对此问题的建议。

    观点摘要:

    1.东京方面需要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外交关系以增强其施政能力。最近两名日本人被激进的“伊斯兰国”杀害,这一事件在日本引起了人们的悲伤和反省。首相安倍晋三以特别强烈的语气发誓要让恐怖分子“付出代价”。两名日本人被杀害表明日本之前在此事务上的无能为力。尽管安倍一直希望在外交政策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但是仅依靠其盟友约旦进行谈判,依然凸显了日本在危机管理中的不足。日本中东政策重点一直在经济方面,而不是战略方面。考虑到本国超过80%的原油进口都来自该地区,日本一直希望该地区的安全与防务能保持稳定,然而日本在该地区没有军事和情报机构。

    2.性质恶劣的“伊斯兰国”人质危机揭示出东京正在面临的一系列安全挑战,而最令其烦心的是中国的崛起。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着重大战略意义的“冲绳岛”(距东京1600千米)。日本一直调整其安全战略,重点针对包括“冲绳岛”和“尖阁群岛”西南部岛链。中国同样声称对“尖阁群岛”拥有主权,并且将其称作钓鱼岛。

    3.冲绳岛,人口占日本总人口的1%,土地面积占日本总面积的16%,然而驻日美军75%的基地设施都集中在此,引起当地居民的极大不满。

    4.考虑到与中国、俄罗斯和韩国日益恶化的领土争端,日本极其关注其临近地区的安全。东京表示,它用“耐心和尊严”回应挑战。为了帮助日本应对这些挑战,安倍推出了安倍经济学(包括三个方面的政策即财政支出、货币宽松和结构改革),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并且将军费开支提高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5.安倍应该考虑“人才移民”,允许战略人才,如企业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移居到日本。日本也应该加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亚投行。日本官员对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的治理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感到担忧。亚投行的成立为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层面的合作提供了机会,日本可以塑造并推进这一进程并影响相关政策的制定。安倍还应做出历史性的声明以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媒体表示,安倍可能基本上仍会重复他的前任们的说辞。东京已经在周围岛屿行使行政管理权,但也认识到争议的存在使其难以受益。然而,日本也应该意识到,如果中国决定与日本在国际法庭上解决此纠纷,那么日本应该接受这一法律程序并且尽可能地获得有利的判决,从而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问题。如果安倍晋三足够大胆,那么太平洋地区就会出现积极的和平局面。

    编号:201502A028

    为什么英国加入中国主导的银行是美国衰落的征兆?

    Kishore Mahbubani[175]

    原文标题:Why Britain Joining China-led Bank is a Sign of American Decline

    文章框架:英国加入亚投行的象征意义;对美国持反对意见的评论和分析;中国和美国竞争的意义。

    观点摘要:

    1.有一些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英国加入亚投行就属于这一类事件,它可能预示着“美国时代”的结束和“亚洲时代”的到来。从《金融时报》对一位美国高级官员的访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事件的划时代意义。他说:“美国长期以来都采取遏制中国的策略,我们对此表示担心,这不是对待一个崛起大国的最佳方式。只有英国这样的盟友会一直忠于美国,并且追随美国陷入伊拉克战争的泥潭,而且这还是12年前发生的事情。”今天,英国确信世界局势已经发生改变。美国再也不能主宰世界历史。一个新兴大国已经崛起。与其他大多数中等强国一样,英国决定降低自己的风险并且同时与美国和中国开展合作。但这也是一个生存问题:如果伦敦不为崛起的中国的金融和经济利益服务,它可能在21世纪被边缘化。因此,英国别无选择,只有与中国合作。白宫的激烈反应是可以预见的,但是可悲的是,白宫这样的行为也是不明智的。任何对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分析都表明这一银行的时代已经到来。亚洲开发银行估计,2010~2012年,亚洲至少需要8万亿美元用于基础建设投资。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和相关机构不可能满足这种需求。中国运用其外汇储备促进亚洲基础建设投资的决定显然受到亚洲国家的欢迎。考虑到其在发展世界级基础设施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中国在此方面具有很多专业知识,而亚洲正需要这些知识。在英国加入亚投行之后,美国已公开否认其阻碍其他国家加入这一新银行,即使众所周知美国确实是在这么做。之前由于美国的反对,澳大利亚和韩国在是否加入亚投行的问题上很犹豫。现在英国已经加入了这一银行,美国已没有理由再阻止它们了。事实上,美国应该理智地接受它们的决定。

    2.在公开场合,美国表示它不能支持亚投行,因为它只支持具有高标准管理能力的机构。但如果美国真的希望亚投行有这些高标准,它应该支持英国加入亚投行的决定。英国可以而且应该争取到亚投行管理层副总裁的位置。如果高标准的英国法律和治理规则融入亚投行的治理体系当中,那么这一银行会成为新兴国际机构的典范。可悲的是,美国主导的世界银行不能作为亚投行的一个典范。众所周知,世界银行一直都是美国实施外交政策的工具。例如,当埃塞俄比亚无法偿还从美国私人银行所借的贷款时,世界银行应美国私人银行的请求制定了处罚埃塞俄比亚的措施。如果美国要求亚投行拥有高标准,那么美国应作为榜样,并放弃对世界银行的控制权。美国也应该实行真正的精英政治,而不是坚持宣称只有美国才可以掌握并运营世界银行。

    3.今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这种新竞争将促进多边机构更好的发展,而且也将有利于全球的发展。在这场比赛中,无论是美国还是中国获胜,都将促进全球机构管理标准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亚洲人民的生活水平会更高,而“亚洲时代”也会更快地到来。

    编号:20150316A028

    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将日本推向了十字路口

    黄靖;Tomoo Kikuchi[176]

    原文标题:European Decision to Join AIIB Puts Japan at Crossroads

    文章框架:欧洲主要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的现象介绍以及对此现象的原因分析;日本不愿加入亚投行的原因;日本对亚洲新兴市场的滞后反应以及拒绝加入亚投行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美国态度的转变;对日本的建议。

    观点摘要:

    1.英国在2015年3月12日决定加入亚投行,这标志着美国阻止其盟国加入亚投行的努力失败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在3月17日决定效仿英国加入亚投行。到目前为止七国集团中的四个欧洲成员已加入亚投行。有报道称,澳大利亚和韩国也正在考虑加入该行。欧洲国家的加入不仅有助于亚投行保持其发展势头,而且会对全球金融秩序产生深远的影响。

    2.美国与其主要欧洲盟国在亚投行事务上的分歧并不意味着欧洲国家赞同中国的倡议。随着全球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地区转向亚太地区,欧洲国家意识到顺应亚洲经济大潮的必要性,且这一经济大潮主要由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所推动。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先生表示:“加强英国和亚洲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将会为我们的企业参与投资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提供机会,并且这将成为我们长期经济计划中的一个关键部分。在创始阶段加入亚投行将为英国和亚洲的共同成长创造出一个无与伦比的投资机会。”鉴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再平衡”战略和中国推动沿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雄心,加入亚投行将使欧洲人处于这些行动的中心位置,这也使它们能够获得应对美国和中国的能力,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对于欧洲在乌克兰危机之后限制俄罗斯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3.与前文中提到的四个欧洲强国一样,日本一直是美国的盟友。正是顾忌到这一点,日本一直不愿意加入亚投行。然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由于华盛顿方面的坚决反对,日本不得不放弃其建立一个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提议。很明显,美国一直反对任何威胁其金融霸主地位的行为。但这一次中国已强大到足以建立自己的金融机构,并且强制进行其在现行金融秩序方面所需的改革。在国际机构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和经验的欧洲国家的加入,使亚投行在重塑亚洲和世界金融秩序方面能够扮演重要的角色。作为亚洲的主要强国和美国的盟友,日本可以担任美国主导的体制与正在崛起的中国主导的体制之间的调解人,并从中受益。但是日本在亚投行事务上的行为已经僵化,因为首相安倍晋三反对中国的正面政策已经使之更加依赖美国。欧洲国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对于安倍政府而言是敲响了警钟,因为日本政府至今仍未意识到该地区和世界战略平衡迅速转移所造成的全面影响。

    4.作为过去23年中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日本的海外资产净值达到3.2万亿美元,但是日本必须关注亚洲不断增长的资本市场。为了减少对日本政府债券的持有并且提高盈利能力,世界第二大退休储蓄基金——日本政府养老金投资基金近日宣布减少其持有的日本政府国债,即从53%减少到35%,并将对外国股票的持有从16%增加到25%。日本私人机构和人寿保险公司也纷纷效仿。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允许全球金融机构投资中国以人民币计价的资本市场,而在这一方面,东京落后于新加坡、伦敦、法兰克福、首尔、香港和澳门。这使得东京的金融机构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因为这些机构不能受益于中国的快速增长,即使自1970年以来中国一直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接受国之一。具体而言,安倍晋三已承诺到2020年使日本的基础设施相关业务出口量增长三倍,但东京拒绝加入亚投行的行为不符合将自己打造为亚洲基础设施融资金融中心的计划。

    5.现在欧洲主要国家加入亚投行的决定更加凸显出日本正在错过机会这一事实。华盛顿方面在这一问题上似乎转变了自己的看法。美国负责东亚地区和太平洋地区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丹尼尔·罗素在3月17日表示,美国一直“欢迎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但是希望有准确无误的证据来证明这一银行有良好的治理能力”。

    6.幸运的是,日本有历史先例可循。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在北京会见毛泽东主席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问中国并且迅速将日本与中国的关系转向正常化,在这一方面比美国早七年。田中先生的决定使日本获得了巨大的战略优势。现在,亚投行在经济和政治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首相安倍会成为下一个田中角荣吗?

    编号:20150323A028

    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

    Robert B. Zoellick[177]

    原文标题:What's Happening to the World?

    文章框架: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对世界经济形势的分析;对美国、中国和印度国内形势的分析;对美国抵制亚投行这一事情的看法。

    观点摘要:

    1.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复苏的世界已经与原先的世界有所不同。不同的国家处于复苏的不同阶段,各个政府都在寻求自己的稳定发展的道路。佐利克认为,世界各地的市场存在的“更大的差异”,主要是基于它们正在经历的结构性改革。这一区别也反映在政策制定上,并且开始对公共和私营部门产生更大的影响。在他看来,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形势最明显的变化是世界经济的增长之前一直由七国集团所控制,现在由发展中国家主导。这将会对国际贸易、货币和金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2.在谈到美国当前的形势时,佐利克指出虽然美国经济正在复苏,但是该复苏是非常微弱的,并且容易被国内的政治风向影响,反过来国内的政治和经济发展也会影响美国融入世界事务的进程。他说:“我们在全球范围内的执行能力取决于国内的繁荣发展和稳定。”

    3.美国一直抵制最近由中国发起的亚投行。佐利克说,如果美国希望中国更大程度地融入国际体系当中,那么对于美国而言更明智的方法是通过直接参与或者其他的合作方式接受该机构。

    4.中国正在进行结构性的经济改革,佐利克强调中国在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大经济体的过程中面临着内在挑战,一些广泛的改革涉及修改税收制度、户籍制度、治理环境污染和缓解经济部门之间的资金流动。由于改革的过程将可能持续很长时间,佐利克表示现在评判改革是否会成功还为时过早。他表示:“他们正在做的事情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很难说他们是否会取得成功。”

    5.佐利克同样提到了印度。他指出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但是他又表示该国政治结构的碎片化使得人们怀疑他的政策能否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

    编号:20150325A028

    当中国成为世界老大时会发生什么事情?

    Kishore Mahbubani[178]

    原文标题:What Happens when China Becomes No.1?

    文章框架:中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中国领导人的目标。

    观点摘要:

    1.美国现在依然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我先说三个无可争辩的事实。第一,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第二,与大多数西方人一样,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都怀有一种不祥的预感;第三,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强国之后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2.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针对中国的崛起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将影响中国在未来的行为。如果我们此时做出正确的决定,那么中国就可能发展成为良性大国(尽管大多数美国人认为这种说法非常不可思议)。与此同时,许多美国人都没有意识到美国近期的一些行动为中国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

    3.美国的经验教训之一是推行量化宽松政策。经济危机发生之后,中国领导人对中美两国相互依存的关系感到欣慰。中国依赖美国市场,向其出口商品并扩大了本国的就业,美国向中国出售它的国库券以弥补美国的财政赤字。然而,美联储在2008年11月宣布推行第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美联储的这一行动表明美国并不是必须依靠中国来购买自己的国库券。

    4.美国的经验教训之二是将国内法律应用于国外。美国在起诉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瑞士银行、瑞士信贷集团以及渣打银行时,参照了本国的法律条款。2012年,美国对渣打银行处以3.4亿美元的罚款,原因是该银行为伊朗提供了资金。渣打银行总部位于英国,并没有违反英国的任何法律,也没有反对联合国安理会所实施的任何强制性制裁。然而,由于几乎所有的国际支付都要通过美国的支付机制进行,所以渣打银行被认为违反了美国的法律而遭到罚款。简而言之,美国是将自己国家的法律应用到非美国公民以及并不在美国范围内运营的非美国企业上。

    5.美国的经验教训之三包括禁止别国进入环球银行财务通信系统,从而威胁别的国家。由于所有的国际支付必须经过环球银行财务通信系统,所以任何无法进入环球银行财务通信系统的国家都无法进行国际贸易与项目投资。

    6.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领导人的目标是什么?与苏联的领导人不同,中国的领导人并没有打算证明共产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如果他们打算宣传的不是共产主义,那会是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他们只是想复兴中华文明。如果有一件事最能够激励中国领导人,那就是中国近代100多年中所遭受的巨大耻辱。如果有信条驱使着他们的话,那也很简单,就是“不再遭受耻辱”。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希望中国再次成为伟大而富强的国家。

    7.然而,如果中国不转变成自由民主国家,很多人西方始终不会放心。他们认为,如果中国的体制发生改变,出现西方式民主,那就十全十美了,这是一个危险的假设。中国如果更加民主,很可能会变得更加推崇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中国会变得更加强硬且更加侵略性,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共产党限制国内民族主义者的力量和声音的做法给全球带来了益处。

    8.我们都知道,迄今为止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这正是中国领导层的英明之处。不过,这也是美国明智的对华政策的结果。这也解释了中美关系为什么会不同寻常地平和。正常来说,如果全球最大的新兴国家即将超越全球头号强国,我们会看到两国关系的紧张程度日益加深。因此美中之间出现紧张局势是非常正常的。然而情况刚好相反:两国关系非常平稳。在冷战期间,当中国成为对抗苏联的重要盟友后,美国开始认真了解中国,冷战结束后美国也继续这样做。为避免竞争加剧,双方需要从曾经所犯的错误中学习。中国需要从对日本和东盟邻国的强硬政策中吸取教训,美国需要审视它最近的行为是否给中国做出了良好表率。

    9.我们会看到美国和中国这两个世界大国在将来竞争日益加剧。这两个国家竞争的新形式包括美国劝诫别的国家不要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

    10.如果美国努力维护全球秩序,为全球利益服务,中国也会这样做。这样的话,即使中国成为头号强国,世界也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我们将继续生活在安全而可预测的世界中。换句话说,中国将与美国一样成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鉴于美国依然是全球头号强国,美国应该对自己提出的首要问题很简单:如果中国成为超级大国,做出与美国当初作为唯一超级大国时一样的行为,生活在那样的世界里,美国会感到舒服吗?

    编号:20150408A028

    APEC在北京峰会后的复兴:亚太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

    Oh Ei Sun[179]

    原文标题:APEC Rises Again Post-Beijing Summit: A More Connected Asia-Pacific?

    文章框架:APEC峰会发展的新阶段;北京APEC峰会召开的背景;本次APEC峰会的亮点及中国取得的成果;亚太地区更紧密的联系。

    观点摘要:

    1.最近几年的APEC峰会都致力于复苏已经黯然失色的自由贸易。中国,本届APEC峰会的东道主国家为改变这一现状提出了各种雄心勃勃的倡议。人们对“水立方”(中国为2008年奥运会水上运动项目建设的体育馆)的评价非常复杂,但对APEC峰会来说,这也许是一个非常理想的举行会议的场所,因为“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版本里象征着财富和繁荣。中国作为东道主,在APEC峰会上宣布其将在未来进行巨大的资本投资,主要是支持其亚太地区邻国所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将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内巨大的市场和生产基地连接起来。

    2.大约25年前,亚太经合组织成立。当时成立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促进自由贸易的发展从而达到区域繁荣。这么多年过去后,这些成员国(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基本上都有了明显发展,现如今这些国家的贸易量几乎占全球贸易总量的一半。尽管如此,作为这一地区促进贸易自由的机构,APEC的作用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目前,将近50个APEC范围以外的双边或多边的自由贸易协定要么已经生效,要么正在谈判即将生效。最近几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连续两次缺席APEC峰会,相反,美国政府将精力都投入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上。该协定有许多“额外的”自由贸易元素,包括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改善劳动政策,很显然,许多发展中国家非常不愿意在这些问题上进行谈判,从而放慢了谈判的进程,这迫使奥巴马又重新回到了APEC峰会的阵营。相比之下,中国这个在世纪之交时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国家,现在已经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今年,中国抓住作为APEC峰会东道主的机会,促进了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协定的签订。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在亚太地区自由贸易发展的问题上又发挥了核心作用。据了解,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不同,亚太自由贸易协定将与该地区其他自由贸易组织,比如东盟经济共同体一起合作。这种合作明年就会生效,并在未来会变成全面的区域经济伙伴关系。亚太自由贸易协定与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有一些共同的成员国,因此对这一地区的大多数国家来说,更容易接受前者。

    3.基础设施建设和广泛的区域连接。在APEC峰会举行的前两周,北京就开始了一系列的周边活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官方正式提出的亚投行项目。这是一个建立由中国主导的区域发展银行的倡议。有别于传统银行(比如亚洲开发银行)的发展模式,亚投行把重点放在公私联合投资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有一个潜在的区域竞争对手——印度,同时还有一个最近与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处于关系紧张状态的邻国——越南。菲律宾签署了加入亚投行的协议,成为创始成员国。就在APEC峰会之前,北京再次召集了一些APEC国家的领导人,举行了一次以新陆上丝绸之路和新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论坛。习近平主席宣布成立一个基金会,致力于对处在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主要是中亚和东南亚大陆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大投资。投资的重点将放在公路、铁路、航空以及通信等方面,以此连接中国与周边国家,并增加相互之间的贸易往来及其他交流。中国这些倡议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让人印象深刻,可以说已经为今后APEC的活动设置了很高的门槛。

    4.展望APEC和亚太地区。在北京APEC峰会期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会晤备受关注。经过两国高级官员的紧张筹备,双方终于签署了一份联合声明,声明中第一次承认(虽然表述得很模糊)两国对钓鱼岛及周围的紧张局势存在很多不同意见。事实上,这两位领导人的会晤持续了不到半小时,这不过是中日高层在沉寂两年之后的破冰之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韩两国的自由贸易谈判在峰会期间有了积极结果。

    编号:20141114A02201

    二十国集团和全球治理:它可以做得更好吗?

    Stephen Grenville[180]

    原文标题:G20 and Global Governance: Can It Do Better?

    文章框架:二十国集团将在布里斯班召开另一次峰会;一些人怀疑二十国集团在全球治理方面已失去作用;二十国集团中的各国领导人能否成为全球治理的希望。

    观点摘要:

    1.当前的世界需要更高的全球治理水平,但主权国家不愿意把权力让渡给一个超国家的组织,这使得世界各国对全球治理应该采取何种形式产生了分歧。当二十国集团在2008年第一次举行峰会时,人们认为取代了七国集团的二十国集团可能是治理全球经济的关键。人们对早期的二十国集团充满信心,认为这个机构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余波中,二十国集团参与协调全球财政激励措施,并帮助有经济压力的国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成功防止全球贸易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后重现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的恶性循环。然而,随着危机减弱,人们开始质疑二十国集团能否在全球治理上起到作用。

    2.全球治理的失败。全球治理失败的例子有很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还没有进行调整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的投票权配额的改革,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多哈回合谈判多次陷入僵局,世界卫生组织(WHO)仍然不能有效地履行其职责——埃博拉疫情提醒我们,世界卫生组织没有制定出处理卫生突发事件的明确流程。尽管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国家已经达成了需要尽快采取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的共识,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非全球性的协议。二十国集团当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它一开始只关注宏观经济问题,这是因为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各国经济复苏仍然缓慢,而且新兴经济体还抱怨“货币战争”源于发达经济体的非常规货币政策,这个问题已经足够具有挑战性了。二十国集团在解决这些问题上进展甚微,因此其他区域机构在推进多边合作方面都进行了许多尝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东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和亚太经合组织支持的亚太自由贸易的多边协议覆盖的地区重叠,功能相似,亚洲开发银行和中国最近发起的亚投行也是在相似区域创建的开发银行,欧洲为了形成金融稳定网络创建了欧洲稳定机制,东亚地区还有“清迈倡议”(区域货币互换协议)这样的多边协议。

    3.二十国集团能做得更好。我们要接受二十国集团的一些缺点,对二十国集团成员国的争论是没有必要的,它不可能满足所有国家的意愿。二十国集团的设置可能不是最佳规模,但这个问题不应通过重组成员来解决。而是可以通过加强宣传并与其他组织建立联系来解决。二十国集团会议聚集了世界各国领导人,七国集团已经被取而代之。二十国集团会议代表着全球性议程,但它只关注经济问题、其他机构的事务和二十国的国内事务,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会面时会谈论他们自己当下最关心的事务,这意味着二十国集团通常会因为全球政治问题而分散注意力。

    4.优化二十国集团的组织结构。二十国集团应该形成临时的领导国机制,领导国在管理二十国集团所有国家领导人方面将充当指导委员会的角色。它为二十国集团提供建议和指导,明确在处理国际问题时的优先事项。而其他的区域机构应保持独立,并维持原有的治理结构。这些区域机构可以参考二十国集团高度一致的信息及其投票权重,来确定自己处理事务的立场。这种方法不需要进行全球治理革命,而可以先从几个机构(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开始,通过这个方法进行渐进式的改革。二十国集团一致的态度和决定可能会打破当前某些国际机构中的障碍。国际税收问题和全球气候问题都可以运用这一方法来解决目前的困难。二十国集团需要优化其组织结构,它缺乏一个长期的秘书处和领导国,而设立秘书处和领导国对于解决全球治理缺陷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编号:20141114A02202

    在亚太地区保持领导地位:为什么美国应当与中国共事

    James Char[181]

    原文标题:Retaining Leadership in the Asia-Pacific: Why the US Should Work with China

    文章框架:中美两国在亚太地区争夺领导权;亚太地区的政治精英都急于发展本国经济;美国盟友将加入亚投行。

    观点摘要:

    1.概要:尽管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21国领导人都赞成北京方面所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但是奥巴马总统仍然希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能成为该地区实现自由贸易区的一个关键途径。美国对北京在亚太经合组织中的立场表示反对,表明美国面对中国不断增长的国际地位,也开始变得谨慎。

    2.解说:最近有关中国主导的亚投行(AIIB)签字仪式的声明并没有得到广泛好评。尽管有20多个国家加入了亚投行,但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都对该银行的治理标准以及透明度保留了意见。美国一直积极致力于在幕后说服其盟友回避这个项目,因为该项目已被视为西方主导的世界银行(WB)和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ADB)的挑战者。

    最近,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北京提议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同样遭到美国的反对。但由于该地区拥有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发展潜能,同时西方主导的银行机构未能满足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这也就难怪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一直热衷于北京方面的提议。而美国则是拒绝与中国共事,它对中国的一系列计划表示反对,因为这可能与其全球领导身份的稳固背道而驰。

    3.在亚洲地区争夺影响力。

    对于美国推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北京方面已做出回应:成立亚投行,设立基金以促进该地区互联互通,实施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与此同时,中国已推动建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这项计划将美国排除在外。而美国最近努力转移各国对亚太自由贸易区的关注,试图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方面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能够提供的贷款,与该地区各国所需的基础设施援助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因此,亚投行的各签署国中,有许多国家的经济仍然不景气。同样地,北京方面有望通过设立丝绸之路基金来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此扩大自身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正如在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所见到的,中国成立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提议以及对推广的“可行性研究”(后来被称为“集体性的战略研究”)一直都被视为对美国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的回应,目的是进一步削弱美国早已失去动力的经济霸权。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一直在极力游说各国反对中国塑造区域经济结构的行动。

    4.沿经济大潮逆流而上。

    尽管如此,中国主导的亚投行现在不可能完全消除美国和日本在该地区的经济影响力。但是,中国作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和主要投资者,意味着将不会遇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面临的问题。因此,在亚投行投资建立的项目中,中国有能力为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分配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也能够加强北京与该地区各国的联系,并且扩大其自身在该地区的长期影响力。北京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之间南南合作的势头,以及中国对有关各方“搭顺风车”的邀请也表明,区域政治精英们的当务之急可能是发展本国经济。已签署协议加入亚投行的菲律宾(它是美国的盟友以及中国在南海的竞争对手)就是最明显的例子。美国已经对区域盟友施加压力,要求其拒绝与中国签署关于加入亚投行的协议,但事实上,菲律宾拒绝了美国这样的要求。

    在如今相对和平、稳定的背景下,与中国能够提供的经济报酬相比,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可能对该地区其他各国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在赞成中国最近推出的经济提议的同时,这些地区领导人也在无意中向美国方面暗示了自己的政策偏好。

    5.美国-中国关系的新阶段?

    最近,美国对中国为承担更多地区责任所进行的一系列行动的回应,说明美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正在崛起。虽然中国领导层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内保留了其自由成员的身份,并且呼吁进行关于全球治理的改革,但事实上,北京方面是在通过各种双边和多边平台,蓄意平衡全球力量,重组有利于自己的全球秩序。目前的证据表明,现在可能已经进入中美竞争的新阶段。可以确定的是,美国在亚太地区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可能由于华盛顿方面的压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决定在他们的联合公报中,拒绝支撑“集体战略研究”或“可行性研究报告”。无论如何,美国选择与中国相背而行,而不是与其同向而行,而中国或许会在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其他地区承担更多的责任。事实上,如果美国选择相背而行,那么可能会将自己与即将成为全球经济中心的亚洲隔离起来。

    编号:20141118A022

    中国2014年的外交政策:发展伙伴关系和丝绸之路计划

    Nathan Beauchamp-Mustafaga[182]

    原文标题:China's Foreign Policy in 2014: A Year to Harvest Partnerships and the Silk Road

    文章框架:中国2014年外交政策的成功经验。

    观点摘要:

    1.12月1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发表年度演讲,总结了2014年中国外交政策的成功经验。他强调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增强,中国的经济通过新的多边机构和周边外交得到进一步发展。最重要的是,王毅用了比其2013年演讲中更柔和的语气发表了中国的民族主义言论。这表明中国正在缓慢修复与日本和其他邻国的关系,但这可能会增加美国参与亚洲事务的压力。

    2.王毅部长将2014年称为“中国外交全面进取的丰收之年”,并详细阐释了中国构建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他解释说,中国已与67个国家和5个地区组织建立了72对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用结伴但不结盟的全新实践诠释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王毅部长还重申了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亚洲安全观”。在区别了伙伴关系和联盟关系后,中国批评了美国在亚洲建立联盟体系的“冷战思维”,因为这个联盟体系旨在制约中国。中国官员和媒体可能会因为2015年日益严峻的海上局势而继续埋怨美国。王毅部长还提到了“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基金会和亚投行等项目,强调了北京在外交方面的努力。王毅部长还指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对亚洲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王毅部长说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缓慢增长的“新常态”,但他补充说,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制造了一个“中国机会”。显然中国领导人意识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改善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最大资本,对其开展外交事务非常重要。

    3.相比海上问题的言论,王毅部长也对日本的言论稍有缓和。在去年的演讲中,王毅部长指出中国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不能牺牲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政府将强烈制止日本和菲律宾入侵中国的主权领土。然而王毅部长在2014年的演讲中没有提及南海或菲律宾,仅指出2015年将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些中国分析家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发表的言论比先前的声明更温和。2015年迫在眉睫的问题是中国的温和言论是否会持续。更重要的问题是,在有争议的南海区域,紧张局势能否有所缓和。

    4.王毅部长在讲话的最后重申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和实现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这是“中国梦”在海外的扩大与升级。中国也曾在亚太经合组织中呼吁实现“亚太梦想”。

    编号:20141219A11801

    柬埔寨东盟部长级会议三年后的南海争端

    Phoak Kung[183]

    原文标题: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Three Years After Cambodia

    文章框架:东盟国家对柬埔寨的指控并不能解决问题;柬埔寨与中国的密切关系;柬埔寨对区域事务和争端的态度;中国与菲律宾的海上争端。

    观点摘要:

    1.2012年,东盟国家外交部部长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召开会议,各国都没有意识到中国崛起带来的挑战,没有意识到东盟国家需要团结一致维护地区稳定。2012年,全世界都把目光转向柬埔寨,观望柬埔寨如何与周围的盟友(中国、菲律宾、越南、文莱)解决在南海问题上的争端。不出所料,会议中,菲律宾和越南等国纷纷把矛头指向柬埔寨,指责柬埔寨置自身利益于东盟集体利益之上,影响东盟整个地区的团结。因此,柬埔寨需要用一种更有效的方式解决这个争端。

    2.2012年部长级会议结束后,各国并没有达成一致的解决方案,柬埔寨与邻国的关系不断恶化,尤其是与菲律宾的关系。柬埔寨驻菲律宾大使由于对菲律宾和越南关系发表了一番有争议的评论,就被派遣回国。事实上,这只是该地区秩序变化的某一方面,对柬埔寨的指控并不能从根本上应对东盟国家所面临的挑战。

    3.柬埔寨之所以被孤立起来,是由于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在经济方面对中国的依赖不断加强。中国为柬埔寨提供了几十亿的贷款,并且拨出大量资金用于投资,柬埔寨因此也成为中国的投资对象国之一。此外,柬埔寨领导人与中国不断发展友好关系,拥护中国提出的各种主张,包括在台湾问题上的“一个中国”政策。然而,柬埔寨在这方面并不是特例,许多东盟国家都希望参与到中国的新计划中,包括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新丝绸之路”以及亚投行。

    4.柬埔寨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不想插手复杂的地区事务并卷入国际争端。如果可以做出选择的话,他愿意保持中立。柬埔寨对于一些争端一贯保持中立,不仅仅是南海问题,还包括中国与日本之间关于钓鱼岛的争议。在2013年12月召开的第40届东盟—日本峰会上,柬埔寨首相洪森重申其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中的立场。柬埔寨有望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同样的方法,同时希望有关各方能够妥善解决南海问题,以防破坏地区稳定,影响贸易往来。

    5.此外,中国坚持通过双边谈判解决海上纠纷。然而菲律宾将南海案件提交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仲裁庭,这激起了中国的愤怒。这次事件表明单方面的行动只会使区域矛盾升级。

    编号:20150302A022

    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会是新一轮的开放政策吗?

    李明江[184]

    原文标题:China's“One Belt, One Road”Initiative: New Round of Opening-up?

    文章框架: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北京优先发展的项目;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的邻国应该毫不犹豫地利用这个项目提供的发展机会;对中国实现其战略的可能性分析。

    观点摘要:

    1.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于2013年9月和2013年10月对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进行了访问,并在访问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也被称为“一带一路”计划。从那时起,“一带一路”项目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事项。虽然中国国内的大多数国际事务论坛和会议都在讨论“一带一路”项目,但外面的世界似乎对此倡议没有太多关注,也忽视了中国这一新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2.中国认真对待“一带一路”项目,已经采取后续行动。它发起了成立亚投行的倡议,并成立了一个400亿美元的丝绸之路基金。在北京亚太经合组织的会议上,中国向许多国外领导人详细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所有的事实都表明“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NDRC)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正在研究具体的实施计划。中国声称“一带一路”项目将涉及五个相关领域:政策、基础设施、设备、贸易、货币,项目的具体实施措施包括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电信、能源管道和物流中心)建设、工业和区域经济合作(主要是海外工业园区和经济走廊)、金融合作以及促进该地区人民之间的交流。

    3.为什么要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方面表示这个项目最终将涉及65个亚欧国家,项目的重点对象将是中国的邻国。在中国外交政策演变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倡议。尽管中国一直试图淡化“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维度,但很多中国学者私下的对话内容暗示了中国提出这个倡议部分是为了应对在过去几年中其邻国的战略调整,也是为了应对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这与几年前中国外交政策精英提出的“望向西方”的建议相一致。这个倡议也反映了中国外交政策界的共识,即中国政府需要将“低调”的外交战略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外交战略。20世纪末,中国外交政策的精英们已经试图制定出进一步提升中国形象的大战略,而2009~2012年的安全紧张局势也推动中国决策者制定政策来应对邻国对中国日益消极的态度。

    4.新一轮的开放。中国官员称“一带一路”项目也是中国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中国国内正面临钢铁和建材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一带一路”项目将帮助中国企业打开海外市场从而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随着中国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中国希望将其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海外。中国内陆和西部省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份,中国希望通过新一轮的开放推动内陆和西部省份的经济发展。中国已成为资本净出口国,因此更多的中国投资者希望在海外寻找机会。

    5.中国政府致力于未来的发展。最终其将从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这两方面出发来给出明确的回应。

    编号:20150311A022

    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逐渐成为国内新的争论焦点

    Irene Chan[185]

    原文标题:China's Maritime Silk Road: Emerging Domestic Debates

    文章框架:中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思考;该项目在国内外可能面临的挑战;东盟在应对“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时遇到的难题;该项目的发展前景。

    观点摘要:

    1.在经过对“海上丝绸之路”(MSR)倡议长达18个月的极大宣传后,中国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开始意识到规划并实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提出了一些关键问题,包括“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可能带来的政治和经济风险、该项目实施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具体细节问题。复兴“丝绸之路”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想,但是在他十年的任期内中国大概只能实现这个构想的一部分。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承认“丝绸之路”项目建设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

    2.中国的这一倡议需要得到邻国的支持。对于区域国家来说,将“海上丝绸之路”项目提上本国议程并且与中国协商合作条款的过程需要至少十年,而这些合作项目的生效和具体实施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政策规划都是以五年为期,“十二五”规划是中国当前经济政策的指导方针。这就引出了新的问题,即中国如何规划未来五年内“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项目的建设和实施。一小部分学者提醒北京不要忽视或淡化“海上丝绸之路”外交政策的战略影响,尤其是不要忽视“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对东南亚地区的影响。这些学者认为中国夸大了其经济在东南亚地区的作用,而东南亚各国担心加强与中国的经济联系会牺牲本国的战略利益。比如“海上丝绸之路”将会穿过有争议的南海区域。该项目可能不会帮助中国在该地区建立主导地位,同时也可能会造成该地区的国家与美国以及其他大国联合起来对抗中国。

    3.内部和外部的资源竞争。还有一些学者质疑北京是否会长期保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如果中国想要发展“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并且与其他国家形成更深层次的经济关系,那么中国可能需要先解决一些相关的政治问题。学者们呼吁北京更加耐心和谨慎地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基础设施项目。他们敦促北京深入研究区域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并且在建设海外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之前,进行全面的政治和经济风险评估。他们认为由于缺少细致的调查,中国大部分的海外基础设施投资正在遭受损失。这不仅造成了中国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保障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工人的利益。据中国方面报道,国内至少有20个省提交了对“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建议和项目提案。中国学者指出,这些省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而这些不同的需求可能会消耗亚投行和丝绸之路基金(SRF)的大部分资金,这又引出了有关资源分配的新问题。该项目建设可能会造成国内和国际方面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例如中国各省应该比其他区域国家优先获得丝绸之路基金的资金支持吗?可以获得资金支持的标准是什么?仅在“海上丝绸之路”项目上,中国的云南、广西、海南、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这些省份都在与东盟的区域国家进行经济上的竞争。比起云南和广西,广东的工业化程度和在区域生产网络中的参与水平都更占优势。然而,广西在处理与东盟的有关问题上更加游刃有余。自2004年以来,广西一直是每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官方主办省份。而云南在处理与东盟的有关问题上同样经验丰富。那么为了减少各省份间的竞争并且避免重复工作,北京该如何安排各省份在“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建设中的角色?

    4.中国和东盟的难题。中国是该地区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力量,而且是“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和未来区域发展的最大资金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面临一些难题。中国能够成功地处理国内的民族主义问题吗?中国还能在东南亚继续保持强势态度吗?中国会继续重视东盟吗?中国能够处理南海领土争端问题吗?中国学者指出,无论有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中国都将继续加强在东南亚的经济主导地位和政治影响力。因此东盟应该问问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可以发挥什么作用,而不是被动地等待中国发出明确信息。它应该主动帮助中国制定“海上丝绸之路”政策,提醒中国维持现有的多边关系,并继续加强区域联系。

    5.中国“海上丝绸之路”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然而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中国的雄心是否超过了其执行大项目的能力。

    编号:20150313A022

    中国的经济外交:新倡议

    查道炯[186]

    原文标题:Chinese Economic Diplomacy: New Initiative

    文章框架:“中国梦”的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自贸区的建立;进一步开放自贸区;亚投行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与前景;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观点摘要:

    1.“中国梦”: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金融咨询委员会于2012年10月挂牌成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第五代领导人,习近平成为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开始了新型外交政策,他提出了“中国梦”这一说法。“中国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新的指导原则,即指导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如何与世界上的其他地区相处。它建立在“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之上。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全球金融发展非常不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第五代领导人走上了执政岗位。一方面,一成不变的是中国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国际环境,因为中国的经济严重依赖其供应链的安全,因此就必须赢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和支持。另一方面,有所改变的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其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在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中国现在必须解决其现有的财富、实力和地位的运用问题。“中国梦”的基础是和平、和谐、稳定以及财富创造,它表达了中国公开邀请所有国家一起努力,共同实现稳定繁荣的梦想。习近平指出,亚太地区的领导人有责任“为我们的人民创造条件来实现亚太梦想”,他进一步阐述这一亚太梦想就是保持全球领先的发展速度,通过高水平的经济活力、自由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来对人类福祉做出更大贡献,同时发展更好的交通状况、更亲密的民间交流使亚太地区的人民与国家培养出命运共同体意识。

    2.发展的新模式:在北京APEC峰会期间,习近平勾勒出一个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完整图景。什么是“新常态”?第一,中国经济已经从之前的递增式增长转向高速增长;第二,经济结构在不断地完善升级;第三,经济的增长开始由创新来拉动,而不是只由劳动力与资金的投入来拉动。事实上,中国的GDP增长率这几年在放缓,此后的几年里,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计划被认为增加了财政和金融风险。许多政府官员经常提到需要放缓经济增长速度来提高增长的可持续性。对中国来说,根本问题是能否通过增加中等收入的比重来成为一个富裕国家。过去中国的发展依赖于对国内外自然资源的开采,“新常态”的本质不只是速度,而是要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改善消费需求,更多地依赖第三产业。更重要的是,中国领导人似乎正在满足国内及国际期望。公平地说,这不是中国第一次下决心调整其原有发展轨迹,但这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最深刻的一次改革。中国的表现证明了怀疑者是错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的引擎。

    3.进一步的自由化实验:自由贸易区。2013年8月,中国国务院在上海成立了FTZ(试点自由贸易区),虽然其在地缘位置上有29公里的跨度,但这仍然是中国单方面努力创造自由贸易区的一部分(世贸组织在多哈谈判中没有取得进展)。上海保税区力图减少行政干预,放宽对投资的限制,进一步开放中国的金融体系,提高其航运、物流和商业的国际化水平。上海保税区的“试点”两个字表明了其规模,这就向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政策提出了挑战。不同于十年前中国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的情况,今天中国的经济情况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海从一开始就抓经济细节的问题。同时还存在其他主要政策的变化,比如政府公布被关闭企业以及有条件进行投资的企业名单,剩下的企业可以自己决定其发展进程。在自由贸易区注册的国内外企业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开展业务。但是也有艰难的改革,比如人民币汇率,因为汇率形成机制需要不同部委的共同努力。自贸区拥有自己的权力,不受中央政府的干扰,同时在取得自己收益的同时不受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打击。去年年底,上海保税区扩大了范围,囊括了城市商业中心、大型跨国公司和中国银行总部。广东、福建和天津也已经被批准设立类似的自贸区。天津自贸区的成立可以加强中国与日本、韩国的贸易往来,广东自贸区的成立可以加强与港澳地区的贸易往来,福建自贸区的成立可以加强与台湾地区、东南亚的贸易往来。有一些国际观察家说:“这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为国外投资者开放其国内市场是中国的一次战略考量。”

    4.进一步开放:自由贸易协定。在过去的20年中,自由贸易协定(FTA)已经被各国政府广泛采用,并成为对冲缓慢的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的工具。在撰写本文时,经过15次的协商之后,中国已经签署了12个自由贸易协定。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只与小经济体而不是大型经济体做交易。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已经与东盟协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CAFTA),在人口方面涵盖了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域,在国内生产总值方面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事实上,东盟作为一个组织,在2015年已经计划形成自己的经济体了,一些成员国(最突出的是新加坡)一直活跃在高质量的双边或多边贸易谈判桌上。2014年11月,中国与澳大利亚签署了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意向声明,这使很多怀疑者大吃一惊,这意味着两国实际上已经缔结双边条约,只是一些技术细节有待解决。经过过去9年双方20多轮的谈判,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终于敲定。该协定是独一无二的,它涵盖了十多个领域,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投资和贸易规则、电子商务以及政府采购,体现了更全面的贸易自由和更高层次的投资自由化。中国与韩国也公布了自由贸易谈判的实质性进展,这表明中国开始升级与亚太地区主要经济体的关系。

    5.与历史的重新连接:亚投行,“一带一路”是2014年中国公布的两个经济政策,也是两个倡议,可以说这是中国领导人在经济外交政策上的一次大胆尝试。亚投行的创建促进并深化了中国“一带一路”项目的进程。该银行目前有21个创始成员国,总部设在北京,有1000亿美元的法定资本,计划于2015年年底投入运营。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研究,2010~2020年亚洲发展中国家需要8万亿美元,即每年需要8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对中国来说,从现实角度考虑,它需要获得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今天,中国选择将其3.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用于商业投资而不是购买美国国债。这笔钱可以用来使人民币国际化,同时,新银行可以给中国国内企业带来生意,增加就业机会。最近几年,中国通过国家开发银行已经在全世界建设了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虽然这引起了部分当地人的不满。至于“一带一路”的概念化,事实上,在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便承诺拿出400亿美元成立“新丝路”基金,用于建设基础设施以及与亚洲国家进行资源、工业和金融方面的合作,这是中国领导人在国内外展示的决心。在此背景下,中国有责任率先证明批评者与怀疑者是错的,一个太过于完美的方案对中国以及亚投行成员国来说实际上是灾难性的,这些新的投资机构不必复制现有机构的理念和方式,只需要广泛地承认“双赢模式”的创意。

    6.本文还提出了对未来中国发展的一些建议。第一,中国要处理好国内外的竞争;第二,处理好中国与美国及其盟友之间的隔阂;第三,在处理多边贸易和投资时可以大胆创新,进一步开放自己的贸易和投资体制。

    编号:201503A022

    专家论坛:建立亚投行对亚太地区的影响

    李明江[187]

    原文标题:Expert Talk: Establishment of the 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 Im-plications for the Region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建立将会给亚洲各国带来福利;三位专家的观点。

    观点摘要:

    1.亚洲开发银行(ADB)预计,2010~2020年,亚太地区每年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投资可能会达到7500亿美元。该地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着巨大的需求,亚投行的建立被看作是对现有全球金融机构的补充。当中国宣布建立亚投行的计划时,受到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的热烈欢迎,但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美国对亚投行在贷款政策以及管理标准方面的透明度表示担忧。最近,我们看到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随着越来越多国家的加入,中国主导的亚投行,将会给现有的多边开发银行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造成多大的威胁呢?

    2.下面是三位著名分析师对下列问题的看法:亚投行将如何影响当前的全球经济管理机制?在亚太地区建立亚投行将会有什么战略影响?

    (1)Dr Miles Kahler: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必要时,中国也会利用其不断扩大的影响力。如果亚投行的借款机制与传统多边开发银行存在很大区别的话,那么对于这些传统多边开发银行来说也将会是一个挑战。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管理银行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即使中国热衷于挑战现有的全球和区域经济管理制度,但建立开发银行几乎不可能是最有效的手段。亚投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亚太地区的国际关系。

    (2)Dr Stephen Grenville:英国决定加入亚投行,促使一些欧洲国家纷纷效仿。澳大利亚和韩国也曾一度暗示,有意加入亚投行,成为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已经拥有足够多的支持,能够成为一个可运转的区域机构。如果美国和日本担忧亚投行的管理问题,那么解除困惑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入其中。这样,美国和日本在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合作的同时,也能够为亚投行的管理和运营建言献策。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说,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中国在全球金融机构中的地位也会提升。

    (3)Dr Tomoo Kikuchi:亚投行的成立必然会引起美国和日本的不满,迫使世界银行以及亚洲开发银行进行改革,以适应世界经济的现状。亚投行对全球经济现有管理机制的影响力的大小,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是否会加入其中,如果美国加入,近期我们不会看到什么重大变化;如果没有加入,将会加速中国与美国两大对立强权的出现。亚投行的建立将会加速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同时也将会增加中国私营企业以及国有企业在国外的投资,人民币也将不仅仅用于贸易结算,而且会以外汇储备、政府债券的形式出现。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与该地区金融市场的融合。

    编号:20150415A022

    是时候改变南中国海的名称了

    Yang Razali Kassim[188]

    原文标题:South China Sea: Time to Change the Name

    文章框架:日益严重的南中国海争端;中国立场的改变;解决南中国海争端面临的三个困难。

    观点摘要:

    1.最新的东盟首脑峰会并没有提到会尽早解决南中国海(即中国南海,下同——本书主编注)争端问题。当领导者试图使用外交解决这一必要途径时,更果断的行动可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包括改成“东南亚海域”的名字。本周东盟领导人举行了第26届峰会,对这一地区面临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梳理。在吉隆坡官方会谈中提到的迫切问题是南中国海问题。在南中国海,区域争端并没有减少的迹象。事实上,解决这一问题并不容易,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曾指出这一问题会日益严重。

    2.尽管中国与东盟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外交往来,但在南中国海问题上,中国的挑衅与日俱增。中国最近最具挑衅性的活动是对南沙群岛暗礁的快速开垦,创造出人造群岛,使其有足够大的空间建飞机跑道。中国显然是准备在有争议的海域中心展现其硬实力。这个具有高度争议性的事件与《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精神相违背,该宣言禁止主权国从事会引起局势紧张的活动。于2002年签署的《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为制定行为准则铺平了道路,但这项条约令人难以捉摸。

    3.随着对有争议的话题进行掩饰,中国似乎正在改变其立场。东盟秘书长黎良明将其描述为“用一个举动来改变现状”,而这无疑将使解决南海争端的方法变得复杂。与此同时,中国在经济和军事上正变得更加强大,而东南亚地区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脆弱并且越来越富有争议,因为其主权上的压力会造成内部分裂。这种情况已经在2012年发生过一次:在柬埔寨举行的年度外长会议上,东盟第一次没有发表联合声明。南中国海争端问题暴露了东盟的弱点。东盟团结和富有凝聚力这一良好的形象被打破了。当中国施展其实力时,一些东盟成员国将再次优先考虑它们的国家利益。在中国的外交进程中,建立亚投行是重要的转折点。无论东南亚国家还是东盟,现在都面临着双线推动力。对于一些成员国来说,特别是对经济上处于弱势的国家,要应对中国“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是非常困难的。

    4.东盟必须认真面对来自中国的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在南中国海争端中如何维护东盟的团结和统一。卡尔·塞耶作为对南中国海问题的一个长期观察者,其提出的建议是值得优先考虑的,即首先解决与中国拖延已久的“行为准则”条约问题。塞耶建议东盟签署自己的“东南亚海事共享行为准则条约”。各个成员国应该解决与其他成员的领土和领海争端问题,从而加强东盟的团结。

    第二个挑战是如何阻止中国在海洋上的侵略,即使该地区希望与北京建立更深入的经济关系。东盟应及时推进与贸易伙伴在海上领域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对于中国在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有影响。这样的海上合作可以从美国开始,并且以后可能会扩展到其他国家,如日本和韩国。有文章提到这种海上合作关系的形式是东盟在南中国海进行联合巡逻。

    第三个挑战是如何化解南中国海长期存在的争端问题。也许现在已经到了给南海重新命名的时候了,它应该被称为“东南亚海域”先前被称为“占城海”。问题的关键是,它同时以南中国海而闻名。显然,人们希望将其改称为“东南亚海域”。菲律宾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将其称为“西菲律宾海”。菲律宾武装部队发言人说:“当人们不断提到‘南中国海’时,因为这个名字里有‘中国’二字,人们自然会认为这片海域属于中国”。2010年,网上开始有人支持称南海为“菲律宾海”。如果这一倡议发展成为东盟6亿人民的共同愿望,而不仅仅是十个政府的愿望,那将会是非常完满的。

    编号:20150428A022

    尼泊尔地震:更加繁荣、美丽的尼泊尔会出现吗?

    Pradumna B.Rana[189]

    原文标题:Nepal Earthquake: Could A Stronger and More Scenic Country Emerge?

    文章框架:地震给尼泊尔带来的损失;尼泊尔政府即将出台的转型政策;其他国家从尼泊尔地震中应当吸取的教训。

    观点摘要:

    1.地震后,如果政府出面管理,并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缓解现状,那么更加繁荣、美丽的尼泊尔将会出现。但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这场毁灭性的地震发生两周后,尼泊尔进入了震后恢复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是抢救受灾人群、发放救援物资。随着救援工作的结束,许多国外救援队都已经回国。纯净水、食品、药物、帐篷、油布等救援物资都已抵达受灾地区(一些偏远地区除外)。然而,其他额外救济仍然很紧缺。第二阶段是重建工作,尼泊尔政府为此设立了国家重建基金会,已经为受灾地区拨出2亿美元的救济款。亚洲开发银行承诺为其捐款3亿美元。一些国际机构也准备捐赠一定的资金。亚洲开发银行还成立了一支地震救援队伍,这支队伍将与其他合作伙伴一道,评估地震损失以及预测投资需求。日本则提议召开捐助会议。尽管尼泊尔能够得到许多友国的慷慨援助,但要从灾难带来的危机中恢复过来,仍需要花费很多年。

    3.相关人员正在统计损失情况,但是面对这些损失,制定出一套翔实的应对策略几乎是没有可能的。然而,如果尼泊尔政府能够加强管理,并出台相应政策,那么更加繁荣、美丽的尼泊尔将会重现。但由于政府部门在管理以及协调方面的无能,重建工作变得非常艰巨。政府部门需要在许多方面出台政策,但应当优先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政府部门缺乏公信力,应当建立监督机制来监督新成立的国家重建基金会。监督部门应当确保使用救援资源的透明度并实行问责制。在毛主义领导的十年内战中,16000人失去了性命。这场内战于2006年结束。近几年来,尼泊尔处于转型期。在毫无成效的争论以及党际竞争中,制宪会议未能制定出宪法草案。1999年以来,地方政府从来没有举行过民众选举活动。国家各级管理层都出现了腐败现象。在地震发生几天后,尼泊尔总理发表了一次讲话,暗讽了尼泊尔的几位高层领导人。尼泊尔在发生地震后,这些高层领导人并没有出面慰问受灾情况。这次灾难能否提醒尼泊尔政府部门改善自身的管理模式呢?这或许需要很长时间。有时,毁灭性的灾难能够唤醒一个民族,使之能够克服看似很棘手的问题。例如,印度洋海啸袭击了斯里兰卡以及印度尼西亚的亚齐省,但这场灾难也平息了斯里兰卡的战争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分裂主义。

    其次,如果要重建那些已经夷为平地的30多万套房屋,那么可以考虑使用亚洲科技研究所研发的“人居建筑系统”等高科技,建造一批坚固又实惠的房屋。这些房屋的设计能很好地融入尼泊尔的乡村山景中。

    再次,解决经济发展模式的问题之后,尼泊尔政府应当解决其经济发展模式中的一个弊病。现有数据表明,尼泊尔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汇款依赖型经济体之一。在地震发生以前,平均每天大约有1500名劳动力离开尼泊尔,前往国外寻找工作。事实上,这个潮流已经在逐渐退去,一些尼泊尔人已经返回家乡谋生。然而,如果在尼泊尔失去了工作,他们又会出国。因此,国家政府部门应当出台一些新型方案,为尼泊尔人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人民获取生活费用。例如,政府可以雇用本国劳动力修建一些学校或者基础设施。直接发放重建资金并不是一个好主意,这样的话,将会产生不良的货币影响。

    最后,在去年为亚洲开发银行所做的研究中,有学者讨论到,尼泊尔应该成为两个“巨人”(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连接者,这样将会给尼泊尔带来更加平衡的发展战略。尼泊尔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以及对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政策的支持,都表明尼泊尔在走正确的道路。

    4.尼泊尔大约每一百年就得经历一次大地震,1934年尼泊尔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此后,科学家们强烈警告,可能还会发生一场地震。尼泊尔曾于1996年颁布了一系列关于房屋建筑标准的法律,但是国家政府部门并未能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现在,从尼泊尔的案例中,那些容易遭受自然灾害的国家应该认识到,足够完备的法律法规并不能代表什么,重要的是将这些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然而,对于一个贫困的国家来说,总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编号:20150511A022

    南海争端:主权问题与印度尼西亚外交政策

    René L Pattiradjawane[190]

    原文标题: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Sovereignty and Indonesian Foreign Policy

    文章框架:印度尼西亚总统的强权政治;中国的海上外交战略:海上外交新时代的特征。

    观点摘要:

    1.如果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希望印尼成为全球海上轴心国,那么就必须依靠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

    2.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决定在其任职期间,将印度尼西亚转变成为海上强国,但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印度尼西亚要想转变成为全球海上轴心国,那么首先面对的将是地缘政治环境方面的挑战。在亚太地区两大强国——中国和美国的影响下,地缘政治环境变得更加紧张。佐科·维总统的强权目标涉及政治、经济、贸易、军事、安全等方面,这些目标都体现在印度尼西亚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中。

    3.印度尼西亚总统佐科·维对于其全球海上轴心国的目标缺乏明晰的思路。在这一点上,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有相似之处。然而,这两个目标的区别是,习近平的视野更为宽阔,而佐科则显得狭隘。习近平拥有足够的实力实施其海洋战略,包括成立亚投行,帮助东南亚国家改善基础设施。佐科·维制定的战略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邀请外国投资公司,开发印度尼西亚的海港。但如果要实现海上轴心国的目标,还需要面对不断紧张的地缘政治局势。

    4.东盟一直致力于构建地区安全架构,以缓解该地区的紧张局势,例如中国南海局势。如今,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旨在为东南亚国家开创海上外交的新时代。值得注意的几个特征是:首先,这种外交是为了形成一种新型的经济及政治模式,帮助中国成为一个超级大国。然而,到目前为止,中国在创设多边机构方面做出的努力还远远不够。其次,中国利用数额庞大的外汇储备,为亚洲小国配备紧缺的基础设施。中国这样做,似乎是在买通那些亚洲小国。中国成立亚投行的目的似乎只是为了创造财富。换句话说,中国似乎正在利用其庞大的资本,为亚洲地区的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从而对东盟国家的团结造成威胁。2014年5月在马尼拉(菲律宾首都),东盟曾试图以一个整体加入亚投行,这也是一种制衡中国以及缓减东盟内部矛盾的方式。最后,在遵守国际法准则的同时,寻找南海问题的根源,是解决南海问题的最佳方式。东盟国家就是利用这种方法,有效地解决了柏威夏寺和西巴丹—利吉丹岛群岛的争端。南海争议的根源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将11段断续线改为9段断续线,取消了中国海南岛与越南之间的两个线段。只有中国大陆和台湾方面与东盟一起坐下来,将有关断续线以及涵盖整个南海的U型线的事实澄清,那么南海问题才有望妥善解决。这将会进一步加强该地区的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编号:20150513A022

    中国在区域连通性方面三管齐下的战略

    Sanchita Basu Das[191]

    原文标题:China's Three-Pronged Strategy on Regional Connectivity

    文章框架:对中国战略及其目的的描述;这些倡议所处的国际背景;外界对此的看法。

    观点摘要:

    1.2014年7月在巴西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上,五大发展中国家宣布建立新开发银行。在2014年10月,21个亚洲国家签署了建立亚投行的谅解备忘录。这一事务在北京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峰会和在布里斯班举办的二十国峰会上获得了更多的关注。这些活动使中国成为加强区域连通性的推动力。除了建立新的金融机制,中国还推出了两大基础设施项目——“新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通过中亚将中国和西欧连接起来,“海上丝绸之路”从中国的东海岸(福建省的泉州)到意大利的威尼斯,将连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和希腊。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中国再一次倡导在亚太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促使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融资上发挥领导作用的驱动因素主要有:适应其经济发展的需求;开辟交通路线,对这些路线的建设进行融资,并通过日益增加的贸易和投资来分析这些路线的可行性;顺应世界经济中心从西部转移到东部的趋势,满足世界东部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2.2013年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包括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倡议的核心目标是鼓励中国企业对已经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新兴国家进行投资。该倡议强调中国将分享其发展经验,提供发展援助并且出口生产技术,尤其是在供过于求的领域,如钢铁制造业。这些计划有望使中国成为亚洲贸易和交通的核心。值得注意的一点是,2014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达38万亿美元,而中国的贸易额在其中占11%。绝大部分的国际贸易都通过海洋运输,而中国是国际航线的主要出发地和目的地。世界海运理事会表示,世界上前十大集装箱港口有七个在中国,上海港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制造国家,有三大运输公司,并且都是世界上主要的集装箱运输商。另外,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世界其他地方的港口的建设和运营进行投资。考虑到这些背景,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中国想要在区域连接上发挥更大作用了。

    3.中国已经出资400亿美元对“一带一路”项目的沿线国家进行投资,主要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发展、工业合作以及其他项目领域。丝绸之路基金的来源是中国的外汇储备(65%)以及三大机构,即中国进出口银行(15%)、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15%)和国家开发银行(5%)。除了这个基金之外,中国还建立了两大多边借贷银行——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亚投行最初是由中国外交部在2013年早期提出来的。2014年10月24日,21个亚洲国家签署了建立亚投行的谅解备忘录。随后,另外35个国家表达了想要加入其中的意愿。亚投行的授权资本为1000亿美元,其中的500亿美元将来自中国的外汇储备。其余的注册资本将由除中国之外的各成员国分期交付,第一期为注册资本总额的10%,即50亿美元。备忘录的签署和股份的确认将于2015年6月完成,并且将于2015年年底在北京开始运营。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同意建立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为成员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基础设施和发展项目融资。金砖银行的授权资本为1000亿美元,初始资本为500亿美元。五个金砖国家将在此银行中拥有平等股权。该银行将于2016年建立,总部将位于上海。[192]为“一带一路”倡议融资的机构还有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这一银行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些机构将涵盖“一带一路”倡议沿线的所有国家。

    4.中国通过多边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绸之路基金连接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并在更大范围内建立自由贸易区,从而使中国可以向全球宣布,中国有能力为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整个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

    5.事实上,亚洲国家对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有着极大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必要前提。另外这些国家也是多个贸易和投资协议的一部分,其共同目标是降低成员国之间货物流通和交易的成本。这一地区现存的金融机构不足以缩小这一资源差距,因为这些机构更加关注扶贫和其他社会项目的发展。

    6.尽管中国在2014年的一系列行动都有其自身的利益和目的,但是这些举动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果。外界对中国所建立的新机构的讨论不断增多,尤其是在亚投行的管理结构、投票和决策制度以及其解决环境、劳动力和性别等问题的能力方面。另外,亚太自由贸易区的战略研究仍未完成,正如其名字所体现的,它具有战略意义但目前不具备可行性,并且何时对自贸区的建立进行讨论尚未确定。如果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在2015年年底获得通过,那么中国提出的自贸区将更不会被关注。当然,处于初始阶段的亚投行不太可能与现存的机构如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竞争。如果发展顺利的话,亚投行将成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新渠道。

    编号:20150206A027

    日本不能错过加入中国发起的亚投行的机会

    邓秀岷[193]

    原文标题:Japan Cannot Pass up Opportunity to Join Chinese-led AIIB

    文章框架:亚投行的建立以及其他国家的态度;日本对此机构的反应及其观点的不足之处;亚洲开发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回应;日本加入亚投行对自身及对其他国家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日本国内的看法;对日本的建议。

    观点摘要:

    1.2014年10月24日,为了响应中国提名的资助新兴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倡议,21个国家签署了相关协议,从而迈出了成立亚投行的第一步。尽管中国极力邀请美国在亚洲的盟友,包括日本和韩国等,但是它们都没有出席这次会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亚投行的支持者不断增多。截至2015年3月31日,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或申请加入该行。英国是七国集团,也是“西方联盟”中第一个加入亚投行的国家。伦敦这一举动很快为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所效仿,这一连锁反应被认为是欧洲强国的“协调”战略。据称加拿大也正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日本和美国可能是七国集团中仅有的两个不会加入亚投行的国家。

    2.日本对亚投行的态度十分冷漠。日本坚称,亚洲开发银行能够满足亚洲新兴经济体对基础设施融资的需求。然而这一乐观情绪掩盖了一个事实,亚洲开发银行的一份报告指出,2010~2020年,32个亚洲新兴经济体将需要8.222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对于亚洲开发银行而言,满足这些需求将是十分艰巨的任务。这些资金每年的平均数额已是亚洲开发银行认购资本总额的5倍。2011~2013年,该行平均每年提供的贷款为100亿美元,这仅是亚洲开发银行预计的每年所需资金的1.22%。

    3.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曾公开表示支持亚投行的建立,并且提到了合作和共同融资。同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曾表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很高兴与中国发起的亚投行进行合作”。

    4.日本对亚投行的治理能力和透明度存在明显的担忧。东京明确地指出了北京在这些事务上的不良记录,以及北京不关注环境保护问题。但日本应该加入亚投行,在亚投行内部发挥直接而积极的作用,从而确保亚投行拥有更高的治理标准,而不是从外部进行批评。这样,日本将与其他有关这些事务的声音和意见产生共鸣,并且将会得到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以及东盟国家的支持。此外,日本应分享其在多边合作论坛和外交援助中的丰富经验,这将增强其软实力并提高其作为一个受尊重的和负责任的国际利益相关者的地位。如果日本加入亚投行,它将拥有显著的份额,从而减轻其对中国作为该行最大资金贡献者地位的担忧,并且防止中国利用亚投行。如果日本不加入亚投行,则是犯了一个战略性错误,因为这将允许中国继续扩大其在亚洲地区已经存在的经济影响力。

    5.对于安倍晋三政府而言,问题不在于日本是否应该加入亚投行,而在于日本能否承担起拒绝加入其中的代价。现实主义者认为成立亚投行是对日本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的挑战,并且认为亚投行是中国增强其外交和政治影响力的权力游戏,而这会牺牲日本和美国的利益。现实主义者对亚投行的看法只会使日本远离其所处的地区,并且变得更加孤立。

    6.作为一个急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地区组织,东盟国家将抑制它们的现实主义倾向,支持亚投行的成立。东盟领导人将会远离大国之间的对抗和霸权斗争,尤其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国家的公共工程和运输系统是由于资金不足而发展缓慢的时候,更是如此。未来几十年东盟国家将建设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而日本不会是一个主要的合作伙伴。没有日本参与的亚投行将促使东盟国家将中国当作东南亚地区唯一能够帮助其发展和融资的大国。日本可以利用亚洲开发银行来平衡中国的区域影响力,但是这一作用将会非常有限。日本在拥有67个成员国的亚洲开发银行中占有主导地位,并且拥有最多的投票权。增加表决份额只能通过新一轮注资来完成,但是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成员国可能不会同意。

    7.加入亚投行对日本而言有两大益处。首先,亚投行为日本和中国建立区域性合作组织提供了机会,它有可能成为这一未来机构的模板。亚投行应该被看作是增强日本和中国合作关系并且提高两国战略关系的平台,而不是日本与中国之间的零和游戏。不仅如此,当日本同中国合作时,东盟也将会有更好和更稳定的发展。此外,亚投行为日本参与东盟事务提供了又一个平台,从而增强其对东盟国家的持续关注。这也将使东盟可以回避可能面临的一个敏感和尴尬的问题,即在亚洲开发银行和亚投行中做出选择。

    8.英国的加入为日本加入亚投行铺平了道路,日本若加入亚投行可能不会激起美国的怒气。一方面,澳大利亚和韩国对亚投行的支持使日本在政治上更加倾向于加入亚投行。另一方面,日本的不加入意味着它是唯一一个拒绝亚投行的亚洲大国,而该机构可能成为亚洲最重要的区域金融机构。日本是唯一没有加入亚投行的东亚峰会成员国,这一发展态势并不符合日本的区域形象和地位。从某种角度看,日本领导层必须考虑拒绝加入亚投行是否符合日本的国家利益。今天对美国的忠诚在明天可能成为严重的战略性错误。

    9.现在日本应该决定加入亚投行,参加讨论以制定该银行的基本准则和政策。无论是从日本领导层的鸽派还是鹰派的角度看,加入亚投行都符合日本的最大利益。如果日本鹰派的目标是遏制,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从亚投行内部削弱中国的影响力。另外,温和对待中国将为日本加强与中国的合作和改善双边关系提供一个绝好机会。

    编号:20150408A027

    亚投行让东南亚国家不知所措

    Stuart Larkin[194]

    原文标题:The Conflicted Role of the AIIB in Southeast Asia

    文章框架:亚投行将为东南亚各国提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援助;中国主导亚投行的目的遭到质疑。

    观点摘要:

    1.尽管美国不断反对,但还是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决定加入亚投行,并成为创始成员国。亚投行将于2015年年底开始运营。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以及那些石油资源富饶的国家都拥有各自的目标,它们的目标有时会不谋而合,然而也有可能发生冲突。例如,以中国为中心的“一带一路”计划就同东盟(ASEAN)国家的相关原则存在矛盾。对中国来说,亚投行的作用就是促进“一带一路”能够顺利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勾勒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欧大陆经济贸易网络。对东南亚国家来说,它们希望能够在2010~2020年,融资1万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东南亚国家拥有将近6亿人口。随着“一带一路”计划的实施以及亚投行的成立,这些地区的经济贸易交往将更加频繁,且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区域性的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并不是融资问题,而是缺少有利可图的建设项目。亚投行的贷款利息与商业利息同步,但是会在人权以及民主方面提供免息贷款。这样的做法对于东南亚国家更有吸引力。亚投行有望通过更为高效的管理方式保持其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

    2.到目前为止,亚投行有35个意向创始成员国,另外还有23个国家申请成为创始成员国。35个意向创始成员国中有28个国家来自亚洲,包括东南亚国家联盟中的所有国家,即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以及越南;两大经济体中国、印度;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即卡塔尔、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以及哈萨克斯坦。同时还有区域外成员国,例如法国、德国、意大利、卢森堡、新西兰、瑞士、英国,以及其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例如澳大利亚、韩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奥地利、波兰、匈牙利、土耳其和四个北欧国家。巴西和俄罗斯也在申请加入,中国香港也准备申请加入,比利时、加拿大以及乌克兰也正在考虑加入其中,哥伦比亚、日本和美国并没有立即加入的意愿。而朝鲜与中国台湾的申请已被中国相关部门拒绝。拥有如此多的创始成员国,亚投行计划在今年年末开始运营。银行所有的公开声明、研究成果和亚投行所有的实际项目细节及融资框架,是评估亚投行在东南亚地区作用的可靠依据。为分析意向创始成员国的目的,可以将这些成员分为三类:(1)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借款者;(2)中国;(3)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以及那些石油资源丰富的国家。这三组成员的不同利益诉求将会在亚投行的运营中得到满足。如何满足这三组成员的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亚投行在东南亚地区的性质。例如,亚投行是中国主导的银行,但又是多边银行。那么决策权又将如何分配?是按照银行的创始公约分配?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亚投行可以被看作是提升中国软实力以及在该地区建设基础设施的一种工具。这个主题或许能够将这些国家的利益统一起来。

    3.作为发展中国家,东盟各成员国并不具备足够的基础设施,因此,这些国家欢迎亚投行提供新的基础设施项目。东南亚国家对亚投行在该地区的作用,主要有三大期待:第一,这些国家期望亚投行能够把东南亚地区视作基础设施融资以及行业紧缺公共货物供应的一个大市场;第二,这些国家期望亚投行成为一个知识库,能够给东南亚地区提供紧缺的知识科技援助,从而更好地帮助东南亚国家进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第三,这些国家不希望看到中国利用亚投行扩大其在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影响力。

    4.一直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市场被各大政府及国际组织看好,例如东盟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等。这些机构或组织在该地区制定过许多发展项目。例如,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2013年的宣言中,表示要通过陆地将亚太地区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宣言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在后期具体的实施上十分懈怠。之后,无论在该地区还是在全球,这都被视为一种融资陷阱。到2020年,亚洲国家每年需要将近75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然而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每年仅仅能够为全球提供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供不应求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国家每年将大约1万亿美元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并且至少需要额外的1万亿美元用于满足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需求。联合国于2014年7月发表的一篇报告中显示,截至2050年,城市人口数量会额外增加25亿。其中,将近90%的人口将集中于亚洲和非洲。联合国预测,至2030年,亚洲城市人口将会增加6.3亿,主要集中在中国、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

    5.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区。亚洲地区拥有2600万平方公里的地理面积,居住着37亿人口。亚洲拥有60%的全球人口以及30%的全球陆地。这些数据表明,南亚和中亚将会是亚投行近期融资的重点区域。但这可能会是一种误导。中亚的确拥有富足的能源及矿产资源,但是由于幅员辽阔、人口稀少以及俄罗斯地缘战略利益等因素,亚欧大陆连通投资的可行性受到挑战。印度人口数量庞大,拥有潜在的市场,因此,由印度主导南亚地区的发展,倒有可能。然而,印度政府内部的混乱将给亚投行的项目建设带来巨大挑战。

    6.亚洲地区最大的基础设施市场是东亚以及东南亚。2010~2020年,东盟国家基础设施投资总需求高达1.08万亿美元,平均每年需要985亿美元。预计大约有7316亿美元(68%)用于新项目的投资,大约有3516亿美元(32%)用于维护这些基础设施。

    7.有许多理由可以解释中国为何如此青睐东南亚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目前,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每年双边贸易额为4436亿美元。该地区的生产链以及供应链都以中国为中心,同时该地区也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自然资源。东盟拥有6亿人口,能够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并且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东盟国家中同时存在高收入、中等收入以及低收入国家。最为重要的是,由于该地区已经制定出基于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以及贸易投资自由化的经济一体化议程,所以基础设施投资的潜在收益将会非常丰厚。东盟国家的主要交通项目包括东盟高速公路交通网络、新加坡—昆明铁路项目等,同时一大批国家级基础设施项目,例如飞机场、海港、公路以及铁路等都可被视作跨境基础设施项目。东盟秘书处、亚太经合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以及世界银行都致力于实施区域经济战略,这些战略得到了美国、日本,当然也包括中国的支持。东盟秘书处没有足够的谋略,并且缺乏实际执行力。亚投行可以引导融资联通方面的投资,这些联通投资可以促使国家政治领导人实施在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以及东盟经济共同体(AEC)中达成的各项协议。

    8.东盟国家可以期望亚投行满足它们的融资需求。但许多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方面仍很脆弱,例如,菲律宾每年需要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这些东盟国家可以从亚投行提供的丰富经验以及专业技术中受益,并且可以吸取中国发展的经验。雅加达在单轨铁路项目上取得的进步就是明证。银行家们通常认为,基础设施融资赤字并不是由于缺少资金,而是由于有利可图的基础设施项目、监管机制、政治稳定性以及项目发起人的缺失,这些弊端将使投资者丧失信心。公共项目所需的投资通常很庞大,在吸引私人投资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选择和预备项目中的一系列问题、实施风险等。如果亚投行准备帮助东南亚国家获取应对这些挑战的能力,那么就需要派遣相关专家学者为项目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但如果没有有利可图的项目,亚投行也就不会有交易量。

    9.亚投行或将成为中国扩大其政治、经济、安全利益的工具。虽然亚投行对东南亚国家而言是一个多边机构,但是东南亚国家的贷款者担心中国可能将其作为纯粹追求国家利益的工具。

    编号:20150508A027

    东南亚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概述

    Malcolm Cook; Jason Morris-Jung; Michael Yeo Chai Ming[195]

    原文标题:The Region: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Overview

    文章框架:东南亚国家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概述;亚投行面临的挑战。

    观点摘要:

    1.如今,东南亚国家在与其他地区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面临着艰难的经济战略抉择。在未来几个月中,应当着重注意以下四点:第一,中国主导的亚投行似乎会有更好的发展。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亚投行,表明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紧密联系。第二,亚洲股市暴涨,尤其是上海、香港、东京股市创历史新高,使人们担忧可能会出现金融泡沫,这种泡沫的破裂将会给东盟造成严重后果。第三,沙特阿拉伯与也门之间的冲突,这会导致逊尼派和什叶派关系不断恶化,可能会使中东局势更加复杂,还会影响到油轮在曼德海峡的航行自由,不利于中东的石油输出到亚洲各国。第四,美国现在着重发展跨太平洋伙伴关系。

    2.中国成立的亚投行,旨在为亚洲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供资金,这个银行将于2015年年末正式投入运营。尽管美国方面强烈反对,但是美国的一些盟友——澳大利亚、印度、韩国、新加坡、泰国、德国以及英国依然加入了该银行。亚投行在东南亚地区受到了广泛欢迎,因为大量资金的流入能够解决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然而,人们对亚投行的管理结构仍然表示担忧。

    3.世界银行预计,东亚以及东南亚国家2015年经济增速将会放缓。据预计,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为7.1%。东亚地区的14个国家中,预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6.7%,相比2014年的6.9%有所下降。即使是经济增速相对较快的菲律宾,也降低至6.5%。经济学家预计新加坡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2.8%。相反,泰国是个例外,世界银行预计其2015年经济增长率为3.5%,相比去年的0.7%有显著提高。同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计,东盟2015年经济增速将会放缓,东亚地区制造业的糟糕表现也证明了这个事实。在中国,汇丰/Markit制造业3月份的采购经理人(PMI)指数从2月份的50.7跌至49.6;韩国则从51.1跌至49.2;中国台湾从52.1跌至51.0;即使是被吹捧为“新的中国”的越南,PMI也从51.7下滑至50.7;同样糟糕的是,印度尼西亚的PMI从47.5跌至46.4;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从52.9跌至51.5。

    总之,东南亚国家未来几个月的经济可能会很不景气。

    编号:2015A02701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