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史话-普洱民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民族概况

    普洱是一个民族成分众多的地区,截止到2013年,总人口约254.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5.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1%。境内有汉族、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布朗族、回族、白族、瑶族、傈僳族、苗族、蒙古族、景颇族14个世居民族。在众多的少数民族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哈尼族、彝族、拉祜族、佤族、傣族5个民族,人口超过1万的有布朗族、回族、白族、苗族、瑶族5个民族,其余民族人口均在万人以下。

    普洱市各民族分布呈大分散、小聚居、多民族杂居的状态。从总的情况来看,民族众多且分散而杂居,但在一定区域内又呈现出相对集中聚居的情形。在全市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从民族区域自治的类型看,既有单一民族自治县,也有多民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大多自成村寨,构成了众多的民族乡、民族村、民族寨,形成较为浓厚的民族特色。

    虽然普洱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成分复杂,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能共生共存,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发展,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形成了休戚与共、血脉相连、难以割舍的民族关系。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得以确立,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少数民族干部和各方面的人才迅速成长,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有了巨大的发展,社会稳定,边疆巩固,各民族间团结平等,共谋发展,谱写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新景象。

    普洱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民族共生的地区。其产生和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少数民族迁徙多。普洱地区在早期是无人居住的蛮荒之地,后来因内地人口繁衍增多,遂不断向人口稀少的普洱地区迁徙。加之古代和近代社会中的民族纷争,导致失利的少数民族或支系迁移到生存竞争相对较小的普洱地区。到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加强对普洱地区行使管辖权后,官员、官兵及其家属与游食商贩大量进入,其后代基本都留居当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普洱各县(区)以及乡镇,基本上都成为移民城镇。这是普洱地区多民族杂居、共生共存的客观背景。二是普洱因移民而兴。因大量少数民族迁徙普洱地区,形成了多种文化的交流碰撞,一方面各民族保存了自身特有的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对其他民族文化也采取了兼容并蓄的包容观念,这是普洱地区多民族杂居、共生共存的文化心理。三是无任何强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普洱地区从来没有哪个民族绝对强势,足以控制区内所有民族,也没有产生绝对强势的民族文化。即使在元、明、清时期,中原汉族文化进入后,也未能完全主导或左右普洱地区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汉族文化不过是丰富了普洱地区民族文化的内容。这是普洱地区多民族杂居、共生共存的历史原因。四是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明代实行土司制度,清代进行了改土归流,但既不完全又不彻底,导致土司制度及其残余势力长期存在,造成若干小聚居区域的少数民族长期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形成了事实上的地方割据、半割据局面。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维系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另一方面在面临外来势力威胁时,容易形成一种合作联盟。这是普洱地区多民族杂居、共生共存的社会现实原因。五是特有的地理环境。普洱地区各世居民族因迁入时间先后和力量大小等因素,形成了傣族、汉族、回族、白族等生活居住在坝区,哈尼族、拉祜族、佤族、彝族、布朗族、苗族、瑶族、傈僳族等生活居住在山区、半山区,并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彼此均有足够的生存空间,没有出现相互难容、彼生此亡的局面,各民族都可以共生共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洱地区的世居民族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汉族、哈尼族、内地彝族、回族、白族、蒙古族等民族,已经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发展阶段,封建土地租佃关系已经确立;傣族和景谷、思茅、澜沧一带的布朗族,处于封建农奴制经济发展阶段;佤族、瑶族、傈僳族、苗族、景颇族等民族和边远山区的彝族、拉祜族,尚处于原始氏族制度瓦解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内部尚未出现阶级分化或阶级分化不明显;大部分拉祜族、墨江一带的布朗族等,因受汉族影响较大,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一些城镇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虽已出现但很弱小,并非主导。总之,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普洱地区各世居民族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民族与民族之间、同一民族内部不同支系之间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与外界联系较少,与内地交流不多,商品意识和商品观念欠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呈现出一种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状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帮助下,普洱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2 主要世居民族

    汉族

    普洱地区有汉族991585人[1],约占总人口的39%。

    汉族进入普洱地区,最早可追溯到汉、晋时期。但大量的迁入,则是在明朝以后。明朝时,随卫所而来的官兵和家属以及一些汉族官吏、商人、手工业者与发配充军的囚徒,他们在普洱留居下来,成为较早进入普洱的汉族。明朝以前进入普洱的汉族,因人数较少,大多被当地少数民族所同化。明朝以后,由于汉族大量的涌入,汉民族的特点才得以保留,汉族才真正成为普洱地区的民族之一。到了清朝,随着改土归流的实行,中央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加强,同时内地到边疆地区逃荒谋生的人数增多,普洱地区汉族人口大量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一大批地下革命工作者、边纵指战员、解放军官兵以及支援边疆开发和建设的干部、工人、教师、技术人员、医务工作者等从内地来到普洱地区,并且大都留居下来。他们当中,绝大多数是汉族。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到普洱地区的知青也有部分留居下来。改革开放以后,从内地到普洱地区的汉族人口又有了较大增加。

    汉族进入普洱地区,带来了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了普洱地区与内地的社会交流和政治、经济联系,打破了普洱封闭落后的状况,促进了普洱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促进了普洱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共同发展。

    哈尼族

    普洱地区有哈尼族454666人,全市各县(区)均有分布,主要分布于墨江、澜沧、江城、宁洱、景谷、镇沅等县。有碧约、卡多、爱尼、布都、腊米、阿木、卡别、切弟、布孔、海尼、西摩洛等支系,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源于古代的氐羌系统。《尚书·禹贡》中记载的西南民族“和夷”、《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嶲”,当是哈尼族的先民。唐朝初期,“和蛮”部落曾多次向唐朝廷贡献方物。南诏崛起后,“和蛮”隶属于南诏,南诏37部之一就包括了墨江一带。公元10世纪中叶,“和泥”曾配合南诏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摧毁了大义宁国。两宋时,“和泥”归附于大理国。元朝时,在云南行省统辖之下。明朝改云南行省为云南布政司,在哈尼族聚居区实行土司制度,设立各部长官司。明代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大兴屯田,从江西、江苏等地迁移人口充实边疆屯垦,有不少汉族进入哈尼族地区,对哈尼族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清初,“和泥”头人龙韬与其他各族人民一起举行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政府在哈尼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促进了封建地主制经济的确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普洱地区的哈尼族基本上进入封建社会,但各地哈尼族经济社会发展却不平衡,墨江、宁洱、景谷、景东、镇沅等内地县的哈尼族已进入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而江城、澜沧、孟连、西盟等边疆的哈尼族仍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阶段。

    彝族

    普洱地区有彝族421052人,主要聚居于景东、镇沅、景谷、宁洱、江城等县,主要有阿列、蒙化、香堂、倮倮泼、聂苏、拉乌、所都等支系。

    彝族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居住于西南地区。其先民是与氐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从西汉到魏晋时期,云南境内的居民主要就是“昆明人”。到了唐朝,爨氏兴起,后来分裂为东爨、西爨。东爨居民称为“乌蛮”,就是今天彝族的祖先;西爨居民称为“白蛮”,就是今天白族的祖先。乌蛮部落散居于山谷间,畜牧业较发达;白蛮地区土地肥沃,农业和商业较发达。公元8世纪左右,在哀牢山北部和洱海地区出现了六个势力强大的乌蛮部落,称为“六诏”,其中蒙舍诏地处最南部,称为“南诏”。南诏在唐朝帮助下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云南。南诏王皮遇阁被唐朝中央册封为“云南王”。大理国时期,统治民族是白族,但所属居民包括了彝族在内的许多民族。元代设云南行省,纳入中央直接统治。明代在彝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彝族首领被授以各级土官。清代实行改土归流,但在部分边远彝族地区土司制度仍然保留。

    拉祜族

    “拉祜”是用一种特殊方法烤吃虎肉的意思。拉祜族称虎为“拉”,称在火边把肉类烤到发香的程度为“祜”,所以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在1953年澜沧拉祜自治县首届各民族代表大会上,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称拉祜族,并赋予新的含义:“拉”即大家拉起手来,代表民族的团结;“祜”为“福”的谐音,意即幸福。所以,“拉祜族”意即团结幸福的民族。

    拉祜族在古文献中被称为“倮黑”,自称有拉祜纳、拉祜西等。另外,经过民族识别,认定苦聪人属于拉祜族。普洱地区共有拉祜族303937人,主要聚居于澜沧、孟连,其他各县(区)也有分布。

    拉祜族源于氐羌系统,远古时期生活于甘肃、青海一带,后来不断南迁。汉、晋时期,拉祜族居住于滇池流域,属“昆明人”的一部分,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公元4世纪中叶到8世纪中叶,拉祜族处于西爨控制下。南诏和大理国,对拉祜族的统属关系也比较紧密。公元10世纪以后,拉祜族脱离大理政权的控制,大规模向南迁徙,分东、西两路进行。东路顺哀牢山西侧和无量山东侧南下,西路经弥勒、巍山,渡澜沧江到达临沧,然后又迁到澜沧、孟连、勐海一带,形成了今天的分布状况。

    佤族

    普洱地区有佤族150164人,主要分布于西盟、澜沧、孟连等县。

    佤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普洱地区古老世居民族之一。其先民在先秦时期称为“百濮”,汉代永昌郡境内有众多的濮人部落。元初,在孟连设立木连路,辖境包括今澜沧、孟连、西盟等佤族地区。明清以后,文献中称佤族为“哈剌”“古剌”“哈瓦”等。清光绪十三年(1887),清政府在澜沧设置镇边直隶厅,通过土司统治佤族地区。在历史上,佤族受傣族影响较大,直到新中国成立前,许多佤族地区都受傣族土司统治。

    普洱地区的佤族在新中国成立前还处于原始社会开始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1950年,红旗插上西盟阿佤山,佤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傣族

    普洱地区有傣族144117人,主要聚居于景谷、孟连、澜沧、江城等县,其他各县(区)也有分布。

    傣族源于古代的百越。汉代文献中,称傣族先民为“掸”“滇越”,魏晋时期称为“僚”“鸠僚”,唐宋时期称为“金齿”“银齿”,元明时期称为“白夷”“百夷”,清代以后则多称为“摆夷”。东汉在哀牢山地区设置永昌郡,管辖傣族地区。唐宋时期,傣族各部统属于南诏、大理政权。元朝时,傣族地区属云南行省管辖,在景洪设立了彻里军民总管府。明朝时,孟连土司曾遣使携礼物进京朝贡,1406年朝廷册封孟连土司为世袭长官司,赐冠带、印章。1570年车里军民宣慰使刀应勐将辖区分为12个行政单位,傣语称为“西双版纳”(“西双”即十二,“版纳”意为一千块稻田)。从此有了西双版纳这一名称。清初推行改土归流,分别在景东、威远(景谷)、镇沅、宁洱等地设立流官。西双版纳当时属普洱府管辖。

    在滇西南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中,傣族是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进步的民族。新中国成立前,普洱地区的傣族社会发展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农奴制经济阶段,部分傣族地区封建地主制经济已经确立。

    其他民族

    除了汉、哈尼、彝、拉祜、佤、傣等世居民族外,普洱地区还有布朗、回、白、苗、瑶、傈僳、蒙古、景颇等世居民族。

    布朗族,总人口15543人,主要分布于澜沧、墨江、景谷等县山区。布朗族的古代先民是濮人,是中国最早种植茶的民族。布朗族的社会经济生活受傣族的影响极深。

    回族,总人口13221人,主要分布于开发较早的内地县和交通要道沿线。虽然分布较为分散,但在各地都呈小聚居的状态。元代设立云南行省以后,回族才开始进入普洱地区。明清至近现代时期,都有回族迁入。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聚居地方一般都建有清真寺。

    白族,总人口13173人,进入普洱地区的时间先后不一,且不是成批迁入,加之与其他民族杂居共处,故其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早已改变。

    苗族,总人口12727人,主要居住于景东,是清朝中期贵州苗民起义失败后逃到云南,辗转迁至普洱地区的。苗族深居高山,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瑶族,总人口11072人,主要为景东的乐舞支系和江城的蓝靛瑶支系,明清时期从两广逐渐迁居普洱地区。瑶族居住于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

    傈僳族,总人口3946人,主要分布于孟连,是清朝末年由保山等地迁移而来的。

    蒙古族,总人口600余人,主要居住于镇沅,据说是元成宗的后代,属皇室后裔,元朝灭亡时逃奔云南,后来逐渐迁入普洱地区。当时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不得不隐姓埋名,在服饰、语言、生活习俗等方面逐渐汉化。现在以农耕为主,不再以畜牧为主业了。

    景颇族,总人口200余人,主要居住于孟连和澜沧,19世纪末期从德宏、保山、临沧等州、市陆续迁来。

    除14种世居民族外,普洱地区还有少量的壮、满、普米、纳西、布依、侗、怒、土家等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人口基本上是由新中国成立后到普洱地区的干部、军人和技术人员构成。改革开放后,亦有一些少数民族从外地迁入普洱地区。每个民族的人数都不太多,其语言、风俗习惯等大多已经汉化,或与邻近的其他民族相同,本民族的特征已不显著,但都保留有自己的族别。

    3 民族文化

    哈尼族

    哈尼族人性格纯朴坦率,勇敢剽悍,具有热情好客、团结互助、尊老爱幼、文明礼貌、吃苦耐劳、以懒为耻等优秀传统美德。哈尼族信仰原始宗教,表现为万物崇拜、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认为有天神、地神、竜神、家神存在,并要定期祭祀,求其降福和保佑。

    哈尼族有语言,无文字。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普洱地区哈尼族有多种方言。1957年,党和政府为哈尼族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未普及。

    哈尼族的着装习俗是男子一般穿着对襟长袖衣,多黑色,下穿大裤裆长裤;不同支系的女子着不同式样和花色的女装。哈尼族的婚俗十分有趣,普洱市哈尼族支系繁多,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投松毛、抢粑粑、打橄榄、牛屎迎亲和缠绵悱恻的“散爱”等奇特而有趣的婚恋习俗。丧葬为木棺土葬,不留坟堆,也不筑墓。墓地以丢鸡蛋的方式选择,鸡蛋烂在哪里,就在哪里挖穴。

    哈尼族拥有独特的民族艺术,嘎尼尼就是一种自娱性舞蹈,它有多种跳法,主要有敬酒舞、手巾舞、筷子舞等,手持什么跳,就是什么舞,用铓锣或以竹筒杵地作为伴奏。男女舞蹈动作差异较大,女性含蓄、幅度较小,主要是转肩摆手颤蹲;男性则粗犷奔放,有翻滚踢打的动作。

    哈尼族的“肉心水酥”是墨江、思茅、宁洱、镇沅等地的一道传统名菜,为宴客的必备菜肴,特点是泡酥、香甜,菜汤兼用。蚂蚱咸菜是墨江哈尼族别具风味的食品。豆汤米干即豆汤卷粉,是宁洱哈尼族的招牌饮食,也是普洱其他民族共同喜爱的早餐饮食,吃起来松软鲜甜,享誉东南亚国家。

    彝族

    彝族待人诚实,重义守信,对尔虞我诈之事深恶痛绝,对不守信义的人避而不交。彝族视偷盗为奇耻大辱,彝族村寨很少有东西被盗。彝族为多神信仰,盛行祖先崇拜和万物有灵,禁忌较多,普遍崇鬼信巫。巫师有毕摩和苏臬。自1918年基督教传入普洱后,一部分彝族信仰基督教。

    彝族有语言和文字,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彝文在古文献中称为“爨文”“夷文”“倮文”等,俗称老彝文,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彝文。

    彝族的着装习俗是妇女喜穿白衬衣,外套青领褂,腰系绣花围腰,包黑、蓝两色包头,戴鸡冠帽,帽上镶钉银泡和响铃,包好后形如戴一顶厚沿帽。在婚俗中,彝族香堂人的无字情书、抹花脸、挂镜子和三接新娘是彝族婚恋中极富创意又十分有趣、热闹的婚恋习俗。无字情书以送盐传递则有缘分做夫妻,以送茶传递就只做朋友。用开关房门的程度表示对求婚者的态度。通过三接新娘,才知珍惜,才会恩爱和睦,白头偕老。彝族的丧葬习俗主要是火葬,从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实行土葬。现普洱地区彝族各支系,普遍实行土葬,只有难产、自缢、溺水等所谓凶死者才实行火葬。在寨外凶死者就地掩埋。30岁以前夭亡者不垒坟堆,年老死亡者才垒坟。

    彝族文化艺术种类很多,三跺脚是彝族著名的歌舞形式,通常在晚上围成圆圈进行,由歌头领唱主词,众人跟唱衬词,并按一定的动作跺脚转圈,伴奏用葫芦笙和三弦的居多,也有用哔芦、唢呐和响篾等民间乐器的。常见的三跺脚有三脚笙、懒婆娘笙、苍蝇搓脚等26种舞蹈形式。彝族跳菜,是景东彝族蒙化人宴席时用掌盘出菜跳的一种舞蹈,一般由男性表演。跳菜人右手托举掌盘,左手挥动毛巾,踏着热烈欢快的唢呐节奏,舞之蹈之。以大号、长号、唢呐伴奏,时间不超过15分钟。杀戏表演一般从正月初三晚上开始,到正月十六小年烧灯结束。杀戏的剧目有酬神和娱人两种,唱腔带有明显的彝族方言的土语韵味和山歌特色,唱词多为有三、五、七字句结构,也有三、五、五字句结构,尾声是帮腔,道白与诵文近似。

    另外,景东彝族每年立秋时还会举行群众性歌舞娱乐活动跳秋歌。该活动为期三天,场面很壮观,上千人又唱又跳,歌声震天,舞步动地。有的唱盘曲,你唱我和,从天盘到地,从古盘到今,少则盘半天,多则盘几天几夜;有的对山歌,男女相对,你问我答,不分胜负不收场,这是歌场最活跃、最引人的精彩部分。

    彝族的风味美食有血肠、坨坨肉、肉冻等。血肠是彝族先民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道美味佳肴,吃起来口感圆润,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坨坨肉是彝族人逢年过节及招待贵客的招牌菜,肉块硕大,呈正方形,故称“坨坨肉”,其口感细嫩,肥而不腻。冻肉或肉冻,是彝族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采用猪蹄和肘子制成,柔软可口,香味独特,是彝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佳肴美食。

    拉祜族

    拉祜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诚实,待客热情,尊老爱幼。路遇老人要主动让路,老人来家里要让座,吃饭喝酒要先敬老人。关心爱护小孩,不歧视女婴。交往中不恶语伤人,不记冤仇,对说假话的人避而远之,不加理睬。具有团结互助、同甘共苦的观念,村寨中谁家有难,都相互救助。

    拉祜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奉大神厄莎为守护神,盛行多神崇拜、灵魂崇拜,巫师称为磨八。清初大理僧侣杨德渊和其弟子到拉祜族地区传播大乘佛教,所以佛教在民间一直有着广泛的影响。20世纪初,美籍牧师永伟里、永文生父子在拉祜族地区长期活动,所以也有部分拉祜族群众信仰基督教。拉祜族认为谷种是狗尾巴带来的,所以对狗十分爱护,他们不打狗,不吃狗肉。对尊贵的客人,以鸡肉稀饭招待。家中的火塘、铁三脚架等,外人不能乱动。

    拉祜族有语言,拉祜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来无文字。20世纪初,美籍牧师永伟里用拉丁字母编制了拉祜文,但未普及。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拉祜族创制了一种比较科学、完整的拼音文字,并广泛推广。

    拉祜族的着装习俗是男子平时戴圆形小帽,走亲访友用青蓝色布包头,着矮领短衣,穿大裤裆青蓝色布长裤;妇女穿长衣长裤缠包头,衣似长衫,斜开襟、长袖、高领,用银泡装饰,为有规则的几何图案。在婚俗上,拉祜族有水泼身、抢包头等婚恋习俗。小伙和姑娘相约到“味搓妈”(寡妇家)谈笑戏闹,若姑娘看上某个小伙子,就会用水将其全身泼湿,约其到山上幽会倾吐爱情。如果小伙子看上某个姑娘,就会把她的包头抢到手。若姑娘看不上小伙子,就会紧紧拽住包头不放,不让他抢去,抢去了也要设法要回。拉祜族的丧葬习俗是盛行火葬。清代以后,拉祜族社会完成了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的过渡,转向定居生活,丧葬也由火葬向土葬转变。今天,拉祜族地区大部分实行土葬,少部分仍保留有火葬的习俗。

    拉祜族人民善于歌咏而娴于舞蹈,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传统舞蹈主要为芦笙舞、摆舞,各地跳法多样。其中,芦笙舞是拉祜族舞蹈中最富民族特色的集体舞蹈,有83个舞蹈套路,4种类型,一般节庆时才跳。先由村寨长老在广场放有稻谷、玉米、甘蔗等物的篾桌旁向神祈祷。之后,全寨人便在吹芦笙人的带领下手拉手,围成圈,和着曲调边唱边跳,常常歌舞通宵达旦。电影《芦笙恋歌》中表现了这种舞蹈形式,该电影主题曲《婚誓》的原创地就在澜沧。近年来,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寨村民演唱的歌曲《快乐拉祜》有较大影响。

    另外,拉祜族还流传有大量的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故事、诗歌等,如史诗《牡帕密帕》、叙事诗《扎努扎别》等。

    拉祜族的饮食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喜用鸡猪肉、瓜菜、菌子配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灌肠和猪骨头生是拉祜族最喜爱的风味美食,灌肠是将豆腐、肉及辣椒粉、草果粉、盐等拌匀后装入猪肠内,待风干或烟火熏干后食用。猪骨头生是把猪脊骨剁碎,拌以佐料,入土罐腌制食用。“剁生”是拉祜族年节的必备菜肴,取公猪或兽的鲜脊肉及护心血,与生姜、辣椒、韭菜根、香茅草、花椒、胡椒、草果、薄荷、橄榄皮、香料及食盐等配料一起剁碎食用,别具风味。

    佤族

    佤族人勤劳、勇敢、强悍,弩箭和长刀是每个佤族男子的随身之物。佤族有文身的习俗,嗜烟、茶、酒、槟榔。佤族水酒酿制特别,颇有名气。客人来了,以水酒相迎,煮鸡肉稀饭款待。

    佤族普遍信仰原始宗教,表现为万物有灵、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佤族崇拜木依吉,认为它是创造万物的神。宗教祭祀活动频繁,最独特的是拉木鼓和砍牛尾巴。每次宗教活动前都要剽牛。

    佤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语支,普洱地区的佤族语言分为西盟、澜沧、孟连三个方言区,但差别不大。20世纪30年代,美籍传教士永文生曾为佤族设计了一种拼音文字,但并不完善,使用范围也不广。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佤族创制了一种用拉丁字母拼读的新文字。

    佤族的着装习俗是男子缠包头,穿短衣、裤短,尚黑色,青年戴项圈、手镯、个别穿耳戴线穗。妇女长发披肩,用藤圈或银箍束发,穿无领短衣、长裙或短裙,裙上为黑红相间的几何形图案。在婚俗上,佤族有“做梦定姻缘”的习俗。恋爱关系确定后,若梦见树林、鲜花、果实等为吉兆,可以结婚。若梦见山崩地裂、虎豹追赶、走路摔跤等为凶兆,不能结合。佤族丧葬实行土葬,每个寨子都有公共墓地,一般葬后不垒坟。尸体以一段原木凿空放入,夫妻不合葬。

    佤族人喜歌善舞,历史上使用木刻记事和以物传意,有许多生动的神话故事和诗歌。常见的舞蹈有圆圈舞、舂米舞等,在各种舞蹈场合,木鼓和女子的甩发舞都颇具特色。佤族木鼓舞,由拉木鼓、进木鼓房、敲木鼓、祭木鼓四部分组成。每逢节庆,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穿戴一新,围绕木鼓房,随敲击木鼓的节奏,携手成圈翩跹起舞。西盟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原创地。

    佤族非常喜欢吃辣椒、酸菜、臭豆豉粑粑。无论什么饭菜美食,都离不开酸辣风味。佤族最具特色的美食是鸡肉稀饭,是迎宾待客的美味佳肴,其味道鲜香、营养丰富、容易消化,是颇为其他民族所称道的佤族食品之一。

    傣族

    傣族人民勤奋上进,热情好客,文明礼貌,扶贫济困,乐善好施,注重睦邻关系。由于长期生活于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地区,傣族形成了谦虚和蔼、温和礼让、不争强好斗的民族性格。

    傣族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几乎是全民信教。佛教在傣族社会经济生活中影响较大,佛爷、和尚社会地位较高。男孩往往要到佛寺中当一段时间的小和尚,学习文化知识和做人做事的道理。

    傣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普洱地区的傣族分为傣那、傣泐、傣绷、傣社毫四个支系,方言差距较大。傣泐文(西双版纳傣文)和傣那文(德宏傣文)在景谷、澜沧、孟连、江城、西盟等地的傣族、布朗族中使用较广;傣绷文仅限于澜沧上允傣绷支系中使用;傣社毫文只在江城土卡河一带的傣社毫支系中使用。其中,傣泐文使用年代最久远,被视为古傣文,较多的用于书写佛教经籍。

    傣族有讲究卫生的良好习惯,认为寨貌不美是落后贫穷的象征,个人容貌不修是懒惰的表现。傣族村寨环境优美,竹木茂盛,古树参天,流水环绕,幽静迷人。傣族人从小喜欢沐浴,出门赶集或串亲访友,总要认真整饰面容和装束。对饮水和用水有一套严格的规定,不准随地吐痰,上竹楼和进入佛寺必须脱鞋。镶牙套、染齿和文身是傣族特有的习俗。傣族人喜欢吃剁生和酸、辣食物,嗜好喝茶和嚼槟榔。傣族生活中有一些禁忌,不许摸小和尚的头部,不许碰火塘和三脚架,客人不能坐门槛和进入主人卧室,不能摸和尚的帽子,不能踏着佛爷与和尚的影子。

    傣族的着装习俗是景谷傣族男子头缠白头巾,节日戴毡帽,穿白布对襟衣、宽裆裤;女子着筒裙、宽袖敞领短衣,领口衬白布,喜白蓝黑三色。孟连傣族妇女穿无领左开襟短袖紧身衣,筒裙,颜色鲜艳,少女挽髻插彩塑头梳,已婚妇女包白色包头。傣族男子文身,图案有动物、花卉、佛经名言,傣族妇女均喜戴耳环、手镯。在傣族婚俗中,“吃小酒”是傣族青年男女定亲的一种习俗。男女青年经过谈情说爱,确定关系后,由男方将双方的亲戚朋友请到女方家吃饭,就叫“吃小酒”。吃过“小酒”,男女双方就定下了终身,只等迎亲过门,结为夫妻。傣族的丧葬有土葬、火葬、水葬。一般正常死亡者行土葬,对于非正常死亡者,大都实行水葬,僧侣和地位较高的人死后实行火葬。葬后不垒坟,不立碑,后人也不重视对死者的祭扫。

    傣族的风味菜肴丰富多彩,主要有酸肉、香茅草烤鱼、腌牛头脚皮、酸蚂蚁醋、知了肉圆子、凉拌蚁卵等。“酸肉”是用牛肉腌制后炒用,特点是酸香味浓,可帮助消化。“香茅草烤鱼”是在洗净的鱼腹中包裹上味道丰富的佐料馅,用芬芳的香茅草捆扎后,用芭蕉叶包裹,然后置于火上烧烤,这样烤出来的鱼清香鲜嫩,口感独特。“腌牛头脚皮”是传统的风味菜,是将牛头脚煮熟切块后加佐料入罐腌制半月而成,可蒸可炒,脆嫩酸香、麻辣清凉。“酸蚂蚁醋”是一种用野生黄蚂蚁做成的调料。黄蚂蚁体形较大,口器锋利,躯体里有一种酸液,傣家人把蚂蚁置入罐子或瓶子里,加食盐密封后,蚂蚁体腺里的酸汁就被浸渍出来,酸蚂蚁醋也就做成了,用于拌菜口感独特,让人胃口大开。“知了肉圆子”、“凉拌蚁卵”是孟连傣家风味独特的暑夏菜肴,其味鲜美爽口,且可驱暑气,和胃生津。

    4 民族节庆

    佤族木鼓节

    木鼓节源于拉木鼓、跳木鼓、祭木鼓等隆重的剽牛献牛头等祭祀活动,是佤族历史宗教、传统艺术、礼仪服饰的集中表现。佤历“格瑞月”(即12月),是举行拉木鼓活动的时节。通常于前一天黑夜,由头人和魔巴(祭司)带人到选好的树下进行祭祀活动后,连夜把树砍倒,按木鼓所需尺寸截断树干,凿出鼓耳,系上藤条。次日清晨,村寨的男女老少便蜂拥上山拉木鼓,由魔巴手举树枝,领唱拉木鼓歌,指挥拉木鼓行进。男人一边拉,一边唱,妇女小孩随后在木鼓经过的地方泼洒水酒、呐喊助威,一路歌舞,直到把木鼓树材拉到村寨外的场地上。之后,再由魔巴组织祭祀,青年男女则聚在场地上,跳粗犷的木鼓舞、飘逸的甩发舞,唱动人的佤族情歌。2002年,西盟县确定了每年4月16~18日为西盟佤族木鼓节,以举办原生态歌舞晚会、剽牛祭木鼓、千人拉木鼓、祭拜司岗里、探秘龙摩爷、民俗风情和阿佤茶俗展演、工艺品及农副产品展销、佤部落篝火大联欢等活动推介宣传西盟。

    佤族新米节

    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佤族要分别过两次“新米节”。7月早稻开始成熟,过第一次“新米节”,称“尝新米”。8月稻谷成熟,过第二次“新米节”,称“吃新米”。新米节这天,主人要早起准备好过节的鸡猪牛肉,然后背上箩筐去地里割稻谷。途中,要注意聆听动物的叫声,如听到麂子或鸟的叫声,则认为不吉利,会马上返家,并将过节的日子往后推。若无异常,便会把采回的新谷献在神台前,用手把谷穗搓出谷粒,用锅炒干后,舂碓成米粒,撒上盐巴献在神台片刻后煮成饭,再舀出来放上鸡猪肉,献在神台上进行家祭,请“魔巴”念祈祷咒语,报请祖宗亡灵来尝新米饭,保佑家人平安。若无魔巴在场,主人就要对着神台“啪”地咋一下嘴,表示祖宗亡灵已经来吃过新饭。敬过神的新米饭,一定要让魔巴和家里的老人先吃,然后其他人才能分着尝一点,这是家祭的规矩。举行家祭期间,不许外人进家门,主人会让自家小孩在门外“放哨”,并婉言拒绝来人进屋。家祭仪式结束后,主人便会把自家过“新米节”的消息向全寨公开,邀请大家来过“新米节”。之后,村寨里的人就会陆续带着礼物来庆贺,一起欢度“新米节”。

    佤族插种节

    在阿佤山上,每当春耕季节,佤族人民便忙着开荒耕地,准备播种旱谷,同时会举行饶有风趣的“惹岛”,即“插种节”活动。这天,要修筑村中道路,打扫房屋内外卫生,青壮年组成几个小组,或上山猎物,或下河捕鱼,所猎禽兽鱼物,煮成稀饭,大家共享。如果猎到马鹿、野猪等,返寨时,人们都要到寨门口去迎接,唱猎歌。“惹岛”有全寨性和各户单独活动两种形式,全寨性的活动,要在寨中广场上剽牛一头,然后将牛肉切成块,按户各分一块。各户独自“惹岛”时,每家主妇要到自家的田地里,做些象征性的插种,傍晚,用泡好的水酒招待前来帮助修房办事的人,全寨男女老幼会聚集在火塘边,饮酒唱歌。

    拉祜族葫芦节

    每年农历十月初十,是拉祜族的“葫芦节”。相传,拉祜族的祖先是从葫芦里生出来的,所以把葫芦视为吉祥之物,并用葫芦做出了动听的乐器葫芦笙,传承了优美的葫芦笙舞。每年这一天,拉祜族人便杀猪宰鸡,穿戴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带着自酿的美酒和糯米粑粑等特色食品,集中在村子的广场上跳表现四季劳作收获的摆舞、喜悦的芦笙舞,唱情歌,吟诵创世史诗,开始一年一度的庆祝活动。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葫芦节是澜沧拉祜族最具代表性和充满独特魅力的传统节日。1991年11月,澜沧县政府决定,把传说中拉祜族祖先诞生的日子确定为拉祜族的葫芦节,并与自治县成立(1953年4月7日)的纪念日一同举办,时间是每年的4月8 ~10日。节日期间,拉祜族村寨都要举行供奉葫芦的仪式,开展歌舞娱乐和体育游戏等活动。男子吹奏葫芦笙、跳葫芦笙舞,女子敲打象脚鼓、跳摆舞,进行射弩和背水等比赛,老人们在火塘边吟诵创世史诗《牡帕密帕》。

    拉祜族扩塔节

    拉祜族的传统节日有扩塔节、月亮节和尝新节等,最隆重的是扩塔节。“扩塔”是拉祜语的音译,意为过年,时间与汉族春节同期,共持续9天。正月初一至初四为第一节,叫过大年,又叫女人年节,因为男子基本都上山打猎了。初八、初九为第二节,叫过小年,又叫男人年节,上山打猎的男子们满载而归了,所以要补过的年节,是“扩塔节”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要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通宵达旦地跳芦笙舞、摆舞,吟唱古歌。十三至十五为第三节,主要开展打秋千、打陀螺等活动。

    拉祜族月亮节

    月亮节是拉祜族的农事节日,拉祜语为“哈巴”,月亮的意思,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是为祭献月亮为人们分出耕种节令,欢庆丰收的节日。祭礼在晚上月出时举行,各家挑选最好的瓜果作为祭品,用篾桌摆设,抬到祭山神的地方祭献月亮。在月光下,男女老少围坐在篾桌旁吃瓜果小吃,赛唱传统歌谣,跳芦笙舞、摆舞,尽情欢度节日。

    苦聪人畲葩节

    在苦聪人的创世传说中,勒爹是苦聪人的祖先,是他定海划河,分水疏流,垒山造地,拯救了混沌的世界,使之有山川河流,有万物生息的大地。而农历二月八日这一天,就是苦聪祖先完成拯救世界的日子,于是把这一天和对大树、对勒爹的崇拜集为一体,年年都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苦聪人的传统节日畲葩节。活动内容有:传统祭祀活动、体育竞技、传统拼菜宴和篝火娱乐晚会等。

    傣族泼水节

    泼水节傣语叫“桑看比迈”,意为新年,一般在4月13~15日之间,由于傣族群众在欢度新年佳节时,要相互泼水祝福,因此被称为泼水节,主要活动是祭祀拜祖、堆沙、泼水、丢包、赛龙船、放高升及歌舞狂欢等。泼水节期间,人们先要采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然后便相互泼水祝福。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

    傣族神鱼节

    孟连娜允镇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里有个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就是神鱼节。每年4月的傣族泼水节期间,当地傣族群众就从四面八方赶到娜允,在南垒河畔举行诵经拜佛祭祀神鱼的仪式,之后,开禁下河捕捞神鱼,南垒河上呈现出一派十分壮观和喜庆的场面。现在,神鱼节已被注入了更多的内容,届时,要举行节庆开闭幕仪式和诵经拜佛祭祀神鱼的仪式,组织民族歌舞展演和晚会,开展赛龙舟、斗鸡、斗鸟等传统文化娱乐活动。

    傣族采花节

    采花节在景谷永平镇的傣族中最为流行,在泼水节前一天举行。届时,傣族群众都要成群结队地到山上采摘各种鲜花,或捆扎成束、或编成花环、或做成花房,敲锣打鼓,举着彩幡,带着美食和鲜果到佛寺中敬献给佛祖,以祈求降福百姓,消灾避难,保佑平安。之后,在寺外进行丰富多彩的歌舞娱乐等活动。这一传统活动被当地群众称为“采花节”。

    傣族关门节和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叫“豪瓦萨”,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9月15日(在农历六月)。节日源于古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类似中原佛教的“结夏”。从关门节这天开始至“开门节”结束的3个月时间,为小乘佛教的安居斋戒期。这段时间,和尚在佛寺修学,接受供养,不外出巡游。信徒常去佛寺静坐参佛,听佛爷讲经传法,每隔一周用食物、鲜花、蜡条、银饰或纸币敬佛一次。从关门节开始,傣家人关上爱情和婚姻之门,全力投入生产劳动。

    开门节,傣语叫“奥瓦萨”,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开门节,表示“关门节”期间的禁忌解除了,即日起,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蜡条和钱币敬献佛像,举行娱乐活动,主要内容有放高升、火花和点孔明灯、唱歌跳舞和环游村寨。

    哈尼族十月节

    十月节在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辰龙日至申猴日期间举行,所以叫十月节,是哈尼族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盛大节日,哈尼语称为“扎勒特”,即辞旧迎新的意思,历时5 ~6天。节日期间,有荡秋千、打磨秋、摔跤、对歌、舞蹈等文体娱乐活动,而最具特色、最为壮观是“资乌都”长街宴。

    十月节的第一天称为“美首扎勒特”,是最热闹的日子。清晨,村寨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人们穿上节日的新装,男人宰猪杀鸡,妇女舂粑粑、做团子,烹制美味佳肴。早饭家家户户都在门外杀一只大红公鸡,并就地煮熟后全家共用,不能拿进屋内食用。这天,在村寨的秋千场上,无论男女老少,都要荡秋千,据说是取荡去灾病、幸福安康之意,所以最是热闹。之外,还有打磨秋、摔跤等竞技活动,舞蹈、对歌等娱乐活动,探亲访友及赶场等集会活动。

    按传统的规矩,节期的每天早饭前,要用三个饭团和肉菜敬献祖宗和孝敬氏族中辈分最高的老人。晚饭,大多村寨从第3天开始,直到第5天,每天下午都举行盛大的“资乌都”活动,就是全村合饮、欢乐幸福的意思。当太阳偏西,随着铓鼓声的响起,各户当家男子就用小簸箕端出自家的拿手好菜和小锅酒,按顺序摆在沿街铺好的长长的竹篾桌上,有的村寨宴席竟长达百余米,场面极为壮观,气氛颇为热烈。所以,“资乌都”也被称为“长街宴”。

    哈尼族新米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墨江哈尼族卡多人(哈尼族支系)的新米节,为庆贺稻谷等农家谷物成熟的节庆。这天,卡多人家家户户要把收获的新谷舂成米做成饭“尝新”。他们认为,吃了新米饭的人,在本年里才会有好运势、好景象。如果到这天新谷还不上场,他们也要把谷穗或刚孕穗的谷苞采一些回来,烤干磨成面粉,拌在其他食物里吃,以示在“新米节”尝到了新。

    哈尼族磨秋节

    磨秋节是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的属猪日或属狗日(十二生肖日)举行,又称“五月年”。关于磨秋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个优美的故事。很久以前,哈尼族山寨住着两兄妹,哥哥叫阿朗,妹妹叫阿昂。阿朗武艺过人,阿昂聪明秀丽,两个人都爱帮助乡亲们做事。那时候天上的太阳和月亮出没不定,有时一出来就是几天,有时几天不出来,使庄稼不能正常生长。兄妹俩商议到天上去分头说服太阳和月亮有规律地出没。这天,他俩砍来栗木,创制并骑上磨秋。飞快旋转的磨秋把兄妹俩送上了天空,找到了太阳和月亮。他俩几经周折,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太阳和月亮,商定了太阳白天出,月亮晚上出的规矩。从此,太阳、月亮就有规律地出来了,庄稼长好了,丰收了,可是两兄妹却再也没有回来。为纪念阿朗、阿昂兄妹,每年农历五月的属猪日或属狗日,哈尼山寨都要开展转磨秋的活动,同时,各家各户还杀鸡鸭,舂耙粑,祭拜天地日月和阿朗、阿昂兄妹,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哈尼山寨的传统节日。

    彝族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景东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火把节为期三天,第一天祭火,这一天,彝族村寨都要宰牛杀羊摆宴敬神祭火。第二天传火,彝族群众会聚集在祭台圣火下,举行各种传火竞技活动。第三天送火,这是彝族火把节的高潮。这一天夜幕降临的时候,彝族群众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祭台下的广场上,将手持的火把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他们围着篝火尽情地歌舞,场面极其壮观,有“东方狂欢节”之称。主要内容有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和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火把节亦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

    布朗族年节

    布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清明后十日左右。过节时,家家都要杀年猪,全寨要宰牛,妇女们做红糖糯米粑粑。年节的当天,晚辈都必须向家族长拜年,并准备两份糯米粑粑用芭蕉叶包好,每份上面放一对蜡烛、两朵鲜花,其中一份供奉给祖宗,另一份献给家族长。有的布朗族在年节时,要到佛寺前的菩提树下堆沙、种花,向佛爷献米花、糯米糕、芭蕉等食品。

    布朗族山康节

    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山康节在每年傣历6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天。节日第一天家家搞卫生,杀猪宰牛,做粑粑。第二天是最热闹的一天,要举行赕佛仪式和歌舞比赛,进行泼水狂欢,组织吃百家饭。要用各家新砍的树杈给村寨公房前的“神树”做扶树仪式,以祈祷树常青、人长寿。晚上,组织放高升,点火花,并在火树银花下歌舞狂欢。第三天,全村寨的男女老少敲锣打鼓,带着祭品进山祭拜山神和祖先,歌舞娱乐。

    布朗族祭寨神

    布朗族祭寨神一般在农历一月或六月择日举行,节期3天,是以寨为单位的祭祀活动,祭祀目的是祈求寨神保佑全寨风调雨顺,人畜平安。祭神时,要先杀一只鸡,然后到村寨的四周和寨子中心滴水祭祀,祭祀完毕大家一起欢宴。节日期间青年人到山里挖竹鼠,用竹鼠肉敬神,祈祷丰收。

    景颇族能仙节

    “能仙节”是以景颇族青年男女为主的聚会,是进行唱歌、跳舞、体育竞技的娱乐节日,于每年农历二月十日举行。其形成,源于广为流传的民间传说:很久以前,景颇族人的婚姻必须由父母定,男女青年自由恋爱是败坏风俗的行为,是不光彩的事。而有对青年男女却违背了父母之命,乡间民俗,相互爱得死去活来。为此,他们招致了寨主的责难和限制,招致了寨人的嘲讽鄙视。这对恋人只能避开寨主和父母,密约于水边草地倾诉衷肠,歌舞游戏,最后毅然结成眷属。后来,景颇族男女青年为纪念这对勇敢的夫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便经常于农闲时节,悄悄地相邀到水边草地聚会娱乐,互赠信物和进行对歌、射弩、刀舞、打弹弓等比赛。久之,便形成了今天的“能仙节”。

    墨江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

    墨江县被冠以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的美誉。自2005年,墨江以特色民族文化为依托、哈尼族民俗风情为看点、神奇双胞胎为亮点,着力打造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名片,全力打造“中国墨江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迄今为止,已举办九届,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双胞胎以及世界各地的政要、商贾、名人等宾客,已经被丰富的节庆活动、多彩的哈尼族风情、神奇的北回归线、奇特的双胞胎遗传文化所吸引而纷至沓来。活动内容有:原生态文艺晚会、千对双胞胎巡游、双胞胎才艺绝活展演比赛、双胞胎朝觐、抹黑脸狂欢、北回归线秘境婚礼、哈尼长街宴等20项活动。

    江城三国(中老越)丢包狂欢节

    江城三国(中老越)丢包狂欢节每两年举办一届,中国江城、老挝乌德、越南勐念共同参与,轮流承办,时间通常在当年的9月或10月间,现已举办三届,第一、二届分别于2009年10月2~4日和2011年9月26~28日在江城举办,第三届于2013年10月12 ~16日在越南奠边省奠边府市举办。活动内容有观三国原生态民族歌舞、玩万人丢包狂欢、看国际牛体彩绘和三国民族之花选秀、品三国特色风味团拢古宴、赏三国独特风情展演等20多项活动。

    5 传统民居

    佤族茅草房

    佤族主要居住在山坡和小山冈,房屋随山势而建。干栏式草顶建筑,一般分主间、客间和外间;主客间用竹篾笆隔开,各间设有火塘,主间火塘终年不熄,是家人煮饭和向火而眠的地方。屋外接三米左右的掌台。楼上住人,楼下栓牛和供猪鸡栖息,楼梯用木槽做成。

    彝族闪片房

    彝族民居模仿汉族式样,一般以栗树为柱,用闪片或茅草盖顶,土坯墙,土架梁一楼一底,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哈尼族土掌房

    墨江和江城的哈尼族喜欢居住土掌房,土掌房属传统建筑式样,用优质木料作支柱,柱上凿榫口放枕木,枕木上放竹笆或柴块,用黏土铺成顶,厚约一尺,舂土或以土坯为墙,防火性能好,冬暖夏凉。房分三间,中为正堂,供奉祖先,右为大房,家长居住,左为小房,晚辈居住。

    拉祜族鸡笼房

    鸡笼房分落地式茅屋和桩上竹楼(干栏式)两种。落地式茅屋栽20棵木桩叉,三棵横梁,两棵牵手搭在木桩叉上,铺上椽子和茅草。四周用竹篾笆围栏或用土舂墙,中间用竹篾笆或舂墙隔为三间,右间设火塘,供父母住,左间为儿女住,中间为堂屋,供神龛。桩上竹楼为木桩叉搭成的双斜面竹楼,房屋由寝室、舂碓处、晒台三部分组成,竹楼从右方顺梁开门,门外为晒台,楼上用竹篾笆隔一两个住室,前房中央设火塘,为饮食、会客和休息的地方,后室为寝室,四周用竹篾笆或木板围栏,楼上住人,楼下关牲畜。

    傣族竹楼

    傣族传统民居有干栏式和落地式两种。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用粗竹子做骨架,竹篾笆做墙体,楼板用竹篾条或木板做成,屋顶铺草,底层架空多不用墙壁,供饲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楼上有堂屋和卧室,堂屋设火塘,是烧茶、做饭和家人团聚的地方,外部有前廊和晒台,前廊是吃饭、休息和接待客人的地方,晒台是盥洗和晾晒的地方。景谷傣族住土木落地式结构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分中堂和左右两厢,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注释

    [1]此数据为2013年数据,以下各少数民族人口的数据同为该年度数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