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史话-普洱茶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 普洱茶源

    普洱茶由来

    唐樊绰于咸通四年(863)撰写的《蛮书》中,记录了很多云南的历史文化,其中在《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中有“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的记载,这是目前公认的关于普洱茶产区的最早文字记录。

    在普洱茶由来的传说中,有孔明兴茶之说。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载:“旧传武侯遍历六茶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铓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树,较五山茶树独大,相传为武侯遗种,今夷民犹祀之。”相传基诺族祖先是诸葛亮的士兵,由于没有跟上大部队,被“丢落”下来,而称为“攸乐”“基诺”。

    根据《滇略》《物理小识》《云南通志》记录,普洱茶是因明朝产于普洱(明洪武十六年为普耳,即今宁洱县)得名的地方特种茶类,清代设普洱府后因定为贡茶而名扬天下。据考证,清代最早将普洱茶进贡清廷始于康熙年间,到普洱府设置后,进贡普洱茶成为云南省的一项义务,从雍正年间开始,云南省每年向清廷进贡普洱茶。

    设普洱府本是为推行改土归流,加强清政府对云南西南边疆的管辖,此时由于普洱府辖区的扩大(分为宁洱县、威远厅、他郎厅、思茅厅、车里宣慰司),六大茶山正好划进了普洱府辖区,一方面扩大了普洱茶产区的范围,另一方面保证了普洱茶更大的产量和更好的品质。普洱所产名茶全部进入朝廷,呈于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的案头。皇帝除了自己品饮之外还将普洱茶赏赐给功臣及外国使节等,普洱茶成了皇帝、王公大臣喜爱之物。据专家考证,皇帝每年对需要上贡的物品清单进行审查时,其他名茶有被打叉的情况,普洱茶从来都是被打钩。

    由于皇帝和王公大臣们的喜好,普洱茶开始名重天下,并且作为大宗商品大量进入藏区,进入内地。据《清朝通典》记录,当时政府每年发茶引3000,每引卖茶一担,每年卖茶3000担,每担是100斤。清代普洱茶每斤重596.82克,每年由政府课税后销往内地和藏区的茶叶就有179吨。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普洱茶产区有大量私人茶号在经营普洱茶,他们制作的普洱茶有一些保存下来,被称为“号级茶”。1951年12月“中茶牌”(民间称“八中茶”)商标注册成功,使用期20年。从1952年起,该茶叶包装最上面的文字倒读是“中国茶叶公司云南省公司”,中间是中茶商标,下方是倒读的“中茶牌圆茶”繁体字。由于中茶商标中的茶字是手工盖印,故因印色之别而有红印、黄印、绿印之称。这期间所生产的茶俗称为“印级茶”。从1972年起“中茶牌圆茶”停用,开始改称“云南七子饼茶”,仍用八中茶商标。该商标中的茶字同样是手工盖印,因印色的不同而有红印、黄印、绿印、水蓝印之分,从此便开始了“饼级茶”时代。1973年,昆明茶厂研制成功了渥堆发酵熟茶的技术后,曾在昆明茶厂、勐海茶厂、下关茶厂等生产,但一度被列为国家机密。

    普洱茶如此受青睐是和它的品质分不开的。普洱茶的原料是云南大叶种和历史上种植于当地的部分小叶种经杀青、揉捻、日晒干燥后制成的散茶和紧压茶,保存得当可以长期存放,并且时间越久,味道越香,越好喝。

    五世茶祖

    在普洱茶文化里,茶祖文化不仅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而且拥有丰厚的物质和精神内涵。从茶祖文化的物质角度看,有普洱茶研究学者提出了“五世茶祖”概念。“五世茶祖”指的是茶叶发展的五个阶段,即宽叶木兰、中华木兰、野生型、过渡型、栽培型。一世茶祖是景谷宽叶木兰(新种)化石,出土于普洱市景谷盆地芒线,距今3540万年;二世茶祖是中华木兰化石,在普洱市景谷、景东、澜沧3个县都有发现,距今2500万年;三世茶祖是镇沅千家寨野生大茶树,这里有野生茶树群落280公顷(4200亩),其中,一号大茶树,测算树龄2700年;四世茶祖是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在邮电部1997年发行的《茶》邮票中第一枚《茶树》,即澜沧邦崴过渡型古茶树图;五世茶祖是以澜沧景迈芒景古茶园为代表的多个古茶园,如景谷木兰化石、千家寨野生茶王、邦崴过渡型大茶树、景迈万亩古茶园等,这些构成了茶祖文化的物质文化。

    普洱贡茶

    自从普洱茶在康熙年间成为贡品后,雍正年间成为定制,每年都要上贡。皇宫贵族以享用此贡品为荣。末代皇帝溥仪曾说: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宠物,拥有普洱茶是皇室成员的显贵标志。

    普洱贡茶主要有金瓜贡茶(人头茶)、饼茶、芽茶、茶膏四大类。在2007年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举办的百年贡茶回归普洱活动中,藏于故宫有100多年历史的金瓜贡茶回到普洱市。该万寿龙团贡茶重约2.5千克,历经100多年仍然保存完好。另外,在荣宝斋2012迎春拍卖会(第72期)古董文玩专场上,一块重量为4.1克的清代贡品普洱茶膏,曾以3.36万元成交。

    岩冷兴茶

    在有关普洱茶的传说中,有孔明兴茶、濮氏贡茶、岩冷兴茶等传说,其中,布朗族叭岩冷兴茶的传说较为可信。按景迈山芒景村布朗族的传说,叭岩冷是他们的祖先,也是布朗族的头人。传说叭岩冷死前留下遗训:留下金银财富会有用完之时,留下牛马牲畜会有死亡之时,唯有留下茶种方可让子孙后代取之不竭,用之不尽。澜沧江流域是公认的茶的起源地,布朗族的祖先——濮人是最早驯化野生古茶和栽培茶树的民族,叭岩冷也就成为已知最早的有名有姓的茶祖。

    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是一个现代概念,出自于云南大学木霁弘等六位青年学者联名发表的文章《“茶马古道”文化论》。在此概念提出之前,云南通往外地的通道有多种称谓,如盐茶古道、官马大道等。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包括向东北进入中原的古道、向西北进入藏区的古道和向南进入东南亚地区的古道。倚邦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起点之一,倚邦贡茶史上有一个重要人物是曹当斋。曹当斋的祖父曹大洲是四川人,清康熙初年到倚邦经营茶叶,被倚邦少数民族头人看中招为女婿,头人无子,死后曹大洲继承了头人职位,传到曹当斋时正遇上清政府搞改土归流遭到土司反对,引发战乱,曹当斋支持清政府平乱有功,被封为倚邦土千总,负责管理倚邦、蛮专、莽枝、攸乐、革登五大茶山。清雍正十三年(1735),云贵总督下令普洱贡茶由倚邦土千总曹当斋采办,易武土把总协办。之后曹氏家族经营、管理五大茶山近200年。

    茶马古道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包含了古道文化、茶文化、边贸文化、民族交流文化、马帮文化、驿道文化等。它是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上一条异常古老的文明通道,沟通了汉族与藏族和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普洱是茶马古道上独具优势的货物产地和中转集散地,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弘扬茶马古道文化,宁洱县于2010年组织了首届中国普洱茶马古道节。

    茶马古镇

    在普洱市内,茶马古道上有很多茶马古镇,如宁洱、墨江、景东、思茅、镇沅、景谷等地都有。但是随着近年来经济发展、城市改造,这些古镇的古建筑已所剩无几。目前,普洱市内保存较为完好并具有代表性的茶马古镇是碧溪和娜允。

    碧溪位于墨江县城北部,是一座群山环绕之中纯朴宁静的小古镇,从明永乐四年(1406)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恭顺设州于碧溪古镇,共历时127年之久。碧溪古镇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商贾云集,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古街道和古建筑。

    娜允古镇位于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城,是我国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傣族古镇,有700多年的历史。娜允即傣语“内城”的意思。孟连傣族土司衙门——孟连宣抚司署就设在这里,经历28任土司,长达660年。娜允由上、中、下城和芒方岗、芒方冒组成,是古代通向东南亚茶马古道的重要古镇。

    中国普洱茶节

    普洱市是普洱茶的主要原产地,至今已举办了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第一届中国普洱茶节于1993年在普洱举行,宁洱县设分会场,历时三天,它的成功举办为推动普洱茶的振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七届中国普洱茶节组织了“马帮茶道瑞贡京城”和评选首届“全球普洱茶十大杰出人物”活动;第八届中国普洱茶节时举办了思茅市更名普洱市庆典和“贡茶回归”活动;第十届中国普洱茶节在上海举办,这是茶节首次走出普洱;第十二届中国普洱茶节在北京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普洱茶节、2013国际茶叶大会、第八届中国云南普洱茶国际博览交易会都在思茅举行,其间,国际茶叶委员会向普洱市政府授予“世界茶源”称号。

    2 普洱茶俗

    祭拜茶祖

    普洱茶产区自古就有崇拜茶祖、祭祀茶祖的习俗。普洱茶产区以诸葛亮为茶祖,有孔明兴茶的传说,普洱市大街上还有孔明兴茶的巨大石雕像,中国普洱茶叶节上还有祭茶祖的仪式。布朗族是古濮人的后代,古濮人是公认的最早的种茶民族,布朗族的茶祖是他们的祖先叭岩冷。在景迈山有叭岩冷庙和叭岩冷塑像,在每年布朗族举行的盛大节日山康节上,都有祭祀祖先叭岩冷的活动。这种把祖先和古茶树结合起来一起祭拜的习俗在普洱茶产区较为久远,而且范围广泛。据清代《思茅志稿》记载,在古六大茶山之一的革登山,每年当地民众在采茶前都要祭拜茶王树。在普洱市宁洱县的板山,至今还保留着祭拜茶王树的习俗。

    少数民族茶俗

    佤族茶俗 佤族盖新房,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贺新房的礼品就有茶叶。喝浓茶是佤族的一种嗜好,其冲茶方式也很特别,要先把茶叶放进锅里炒至焦煳,再放入水煮十多分钟,然后倒在土碗中饮用。佤族在送订婚礼品中也必须有茶叶。举行婚礼时,请来吃酒祝贺的人要送礼物,礼物中也会有一包茶叶。另外,佤族丧葬时茶也会作为丧礼。

    布朗族茶俗 布朗族主要居住在景迈、芒景、芒洪、巴达、西定、布朗山等地,均是著名的普洱茶产地。过去澜沧的布朗族归孟连傣族土司统治,每年要向土司上贡,其中茶叶是必有的贡品。在民间,布朗族谈婚论嫁时茶叶也是必备的礼品。

    哈尼族茶俗 普洱市的哈尼族支系有碧约、卡多、腊米、切地、尼、白宏、布都、布孔、阿木、西摩洛等十多种,居住在墨江、普洱、江城、澜沧、景东、镇沅、景谷、思茅、孟连、西盟等县市,哈尼族谈婚论嫁时茶叶是必备的礼品,在婚礼上,新郎、新娘要向来宾、长辈敬酒敬茶。另外,丧葬时茶也是供品之一。

    傣族茶俗 普洱市的傣族,主要分布在景谷、孟连、澜沧、江城、墨江、普洱、思茅、西盟、景东、镇沅等县,他们喜爱饮茶,在住房内设有煮饭、烹茶、取暖用的火塘,架有铁打的三脚架。过去景谷傣族土司家还有专为土司烧茶的茶房。傣族男女双方相互有感情后要告诉父母,由父母托媒人去说亲,说亲都要捎带一些烟、酒、茶等礼物。在订婚和举行结婚仪式时,茶也是必不可少的。傣族的婚俗和日常生活,总是有茶相随。

    傣族以茶赕佛历史悠久。在传统节日开门节、关门节和傣历新年泼水节,虔诚的傣族群众都用茶、水、米花到佛寺赕佛,体现了茶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和谐共融。

    拉祜族茶俗 拉祜族在普洱市主要分布在澜沧、孟连、镇沅、西盟、景谷五县,其他五县市也有少量分布。拉祜族这个“猎虎的民族”平时喜饮烤茶,即将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兑入水稍煮即饮。好客是拉祜族的传统美德,客人来了受到尊敬,烤出来的头道茶要主人先喝,第二道茶才能给客人喝,以表示真诚。

    拉祜族的青年在定了情后,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时,要带去一两斤草烟,两三斤酒和送上一包好茶叶为礼物。到女方家经过一番交谈后,由媒人亲自动手在火塘上煨一壶茶,依次端给姑娘的父母、舅父和叔伯父喝,女方父母如喝了茶,婚事即算确定,如不喝茶即表示拒绝。

    普洱茶店文化

    普洱是一个悠闲的、慢节奏的城市。普洱人的悠闲自在可以体现在普洱的茶店文化中。普洱的茶馆文化更多地表现为茶店文化。在普洱,有两个大的茶叶市场,还有分布于大街小巷的各色茶店。普洱茶店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客人进店喝茶不收钱,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景观:茶店里高朋满座,饮茶的、聊天的、谈生意的,热闹非凡。尤其在晚上,几乎每个茶店都坐满客人,不论熟人还是陌生人,大家都坐在一起喝茶聊天。开茶店的也很悠闲,只要有客人进店喝茶一定热情接待,不在意是否相识,是否会买茶。如果进店的茶客很懂茶,主人会拿出他的镇店好茶让客人品尝。

    在普洱的茶店里不但可以品到上好的古树茶,还有机会看到当地书画名家的作品和用精美的根雕、木雕做成的茶桌茶具,甚至不经意间,还可以见到一些普洱茶界名人。

    3 普洱茶艺

    普洱茶的冲泡

    一是择水。泡普洱茶的水要比重轻、杂质少,这样才不会影响茶的真味。古人推崇雪水、雨水就是因其从天而降,纯净无杂质,现在由于空气污染加重,纯净的雪水、雨水已很难得到,如果用山泉水、矿泉水泡茶要考虑其是否纯净,山泉水和矿泉水中的矿物质是否会与茶叶中的矿物质产生不良反应。最简单的冲泡方法就是用纯净水。二是茶具。泡普洱茶主要用壶、盖碗、杯子三种。杯子泡茶很方便,但容易因冲泡时间过长,使茶苦涩;盖碗可用于泡还有明显苦涩的生茶;壶用于泡老生茶和渥堆熟茶。茶水比例在1克茶和100毫升水比较好。三是冲泡。首先控制投茶量,明显苦涩的茶可以少投多换。其次控制水温,老生茶和渥堆熟茶水温越高越好,可以通过给茶壶加温、快速注水等方法加温,而有明显苦涩的生茶要降温泡,水烧开后将水温降到85℃ ~90℃再泡,这样可以降低茶的苦涩。再者,不要搅动茶叶,注水时不要直接冲在茶叶上,这样也可以降低苦涩。又次,控制好出汤时间。最后,撬紧压茶时尽量不要把茶撬碎,否则,茶叶的断口越多苦涩物质越容易出来。

    少数民族茶艺

    普洱茶产区民族众多,从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饮茶习俗和茶艺。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记载:“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由此可知,唐代普洱茶产区的百姓就有了自己的饮茶方式。另外,各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饮茶习俗,如基诺族的凉拌茶,傣族的竹筒茶、烤香茶,布朗族的青竹茶、腌菜茶,拉祜族的竹筒茶、烤茶,佤族的烧茶,哈尼族的土锅茶,彝族的火焯茶等,呈现出了普洱茶文化的丰富多彩。

    拉祜族的火焯茶 火焯茶是拉祜族喜爱的饮茶方法,每当客人至家,主人先烧水,然后抓一把大叶茶放在瓢内,拣火塘中的灼燃火炭放入瓢中后快速摇动,使瓢中的茶叶烤得发出香味时,把火炭拣出,把茶叶放入茶壶中或者放在杯中冲上沸水,几分钟就可饮用。火焯茶叶酽香浓,芳香扑鼻,茶色浓黄。火焯茶的另一种做法是将新鲜带枝条的茶叶直接放在火塘上烤黄烤香,然后放入茶壶煮出茶味来饮用。在没有芽头的季节,老叶茶也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制作。

    哈尼族的土锅茶 这种茶做法比较简单,通常有客人进门,主妇先用土锅(或瓦壶)将水烧开,随即在沸水中加入茶叶,待锅中茶水再次煮沸茶味浓烈时,将茶水倒入用竹制的茶盅内或者茶碗中,给客人喝即可。

    布朗族的青竹茶 青竹茶制作方法较为奇特,首先砍一节碗口粗的鲜竹筒,一端削尖插入地下,再向内加上泉水,当做煮茶器具。然后,找些枯枝落叶,当做燃料点燃于竹筒四周。当竹筒内水煮沸时,随即加上适量茶叶,继续煮沸,到茶味浓烈时将煮好的茶汤倒入事先已削好的新竹节罐内,便可饮用。青竹筒茶把泉水的甘甜、竹子的清香、茶叶的浓醇融为一体,喝起来别有风味。

    佤族的烧茶 居住在云南南部的佤族人嗜好喝烧茶。烧茶是先用瓦壶或铜壶将水烧沸,同时,在火塘上架起一块铁板,将茶叶放在铁板上烤至焦黄。以后,再将烤焦的茶叶放入壶内煮数分钟。煮好后,倒入茶碗中饮用。烧茶汤色黄亮,有焦香味。

    傣族的香竹筒茶 先用晾干的春茶放入刚砍回的香竹筒内,放在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待竹筒内茶叶软化后,用棒槌将竹筒内的茶叶舂压后再装进茶叶,这样边装、边烤、边舂,直至竹筒内茶叶填满舂紧为止。待茶烤干后,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形的茶叶,掰少量放入碗中,冲入沸水冲泡饮用。这种竹筒茶,既有竹子的清香,又有茶的芳香,十分可口。

    罐罐茶

    在普洱市的许多山村,汉族和彝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都有饮用罐罐茶的习俗。这与当地居民的火塘文化有一定的关系。过去,村民屋内或者屋檐下要烧一个火塘,火塘火终年不熄,人们在火塘边烤茶饮用。烤茶也称“罐罐茶”“百抖茶”,没有客人时自己饮用,有客人时可以待客,山村中的老年男子尤为喜好。

    烤制罐罐茶时,可用铜壶或铜锅在火塘边或吊在火塘上烧开水,同时,用土罐烤茶。烤茶时要先将土罐的水烤干,然后放入当地居民自己制作的普洱晒青毛茶;将烤茶罐放到火塘边烘烤,边烤边抖动,让茶叶均匀受热;待茶烤出香气后,水也烧开了,加入开水后再放在火上煨煮,待茶香气四溢、茶味浓酽时即可倒入杯中饮用。罐罐茶味极浓酽,初饮者不可多饮,否则会“茶醉”,而常饮者则极易上瘾,每天不烤上一罐会觉得全身不舒服。

    根雕、木雕茶具

    茶具是为冲泡和品饮茶而诞生的器具,茶具要能充分展示茶的特色。普洱茶诞生于云南边陲的崇山峻岭间,与中原、江南文化发达区有万水千山之隔,最能展示普洱茶特征和魅力的是那些根雕茶几、大板茶桌和木雕茶盘茶具。

    普洱是绿色王国,森林资源丰富,加之紧邻盛产精美木材的老挝、越南、缅甸,用上等木材制作根雕茶几、大板茶桌和木雕茶盘十分方便。随着普洱茶市场的兴盛,制作根雕茶几、大板茶桌和木雕茶盘、茶具的工厂和销售店大量出现,使用的木材有大红酸枝、紫檀、红花梨、黄花梨、金丝楠、鸡翅木、柚木等。在普洱的茶店里,根雕茶几、大板茶桌和木雕茶盘、茶具,与古远而意韵深厚的普洱茶文化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了普洱茶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普洱茶咏茶古诗曲和民歌

    在普洱茶茶乡,流传着不少与普洱茶有关的古诗曲和民间山歌。清光绪年间,任景东郡守的黄炳堃通过实地观察,写出了一首《采茶曲》。全诗48句,写出了景东12个月不同的采茶节令和茶叶生长特点,写出了采茶人、拣茶人、买茶人、饮茶人不同的情感及其心理状态。另外,清代普洱儒生许廷勋写有一首古风长诗《普茶吟》,是当年普洱茶历史的艺术记录。

    对于茶马古道,也有不少古诗词,清代宁洱贡生舒熙盛写有一首七律《茶庵鸟道》。诗曰:“崎岖鸟道锁雄边,一路青云直上天。木叶轻风猿穴外,藤花细雨马蹄前。山坡晓度荒村月,石栈春含野墅烟。指愿中原从此去,莺声催送祖生鞭。”描绘了运茶马帮过茶庵鸟道的情景。

    直到今天,有关吟唱普洱茶的古诗曲民歌在民间还广为流传,普洱县流传着成套的民间山歌《采茶调》,景谷流传着拉祜族《赶起骡马进茶山》的民歌和彝族《茶山有个织女妹》的赶马调,这些都记录着与普洱茶有关的历史。

    4 普洱茶系

    普洱紧压茶

    在所有的茶类里,没有茶像普洱茶那样造型如此丰富。普洱茶以型分可以分为紧压茶和散茶两大类。另外,还有一些特型茶。在普洱紧压茶中又可分为饼、砖、沱三大类。

    七子饼 七子饼是普洱紧压茶中历史悠久且数量最多的一种,其型是七饼圆茶捆为一筒。这种形状始于清朝的定制,据《大清会典事例》载:“雍正十三年(1735)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另外,七子饼茶的来历还有几种说法:一是说“七”为多子多福,因为“七”在中国是一个吉祥的数字。一种说法是为了方便马帮运输。一饼茶为357克,一筒七饼,357克乘7饼茶合2499克,约2.5公斤,一件12筒约30公斤。一匹马驮2件约60公斤,刚好方便马负重前行,同时,也方便统计数量和上税。另一种说法是为包装方便。在七子饼出现早期,纸贵,不舍得用,包装就选用当地最方便的竹笋壳。一饼茶357克,饼直径约20厘米,七饼一包高也是20厘米,正好是竹笋壳可以包裹的数量。

    沱茶 沱茶产制历史悠久,系由团茶转化而来的。关于沱茶的来历说法很多,一种说法是由于过去运销四川沱江一带而得名;一种说法是产于普洱市景谷县,称谷沱;还有一种说法是因其成品形状如团,普洱茶产区的方言叫“团”为“沱”。沱茶的形状从上面看类似圆面包,从下看又类似厚壁碗,中间下凹,中空是为了容易干燥。沱茶每个净重多为100克或250克,在包装时通常每五个用竹笋壳包成一包,以绳或竹篾捆绑,结实牢靠,方便长途运输及其长期存储。另外,普洱沱茶分为生沱和熟沱两种。

    竹筒茶 竹筒茶属于普洱茶的一种,当地的傣族、布朗族、哈尼族有制作竹筒茶的习惯。竹筒茶用香竹和普洱茶做成,制作时将晒干的春茶装入刚刚砍回的香竹筒中,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上烘烤,竹子的水分会变成水蒸气让竹筒内的茶叶软化。这时,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之后再填满茶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由于竹子的水分已经进入茶叶,饮用时会有竹子的清香。饮用竹筒茶时要将竹筒剖开,将圆柱形的竹筒茶拿出来。

    普洱散茶

    普洱散茶主要有生茶和熟茶两类,散茶在清代普洱贡茶中就有,以芽头为主制成,称蕊茶。普洱散茶以嫩度划分等级,散状的普洱熟茶常采用单级的定级方法,依次分为:宫廷、特级、一级、三级、五级、七级、九级。而普洱生茶则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七级、八级、九级、十级。

    普洱工艺茶

    普洱工艺茶是指用普洱茶原料制作的以观赏性为主的茶品,包括足球、象棋、压上文字图案的茶砖、屏风等。工艺茶是一种装饰用工艺品而不是用来喝的茶。其原因一是工艺品喝了可惜;二是工艺茶所用原料如果是碎茶、茶沫,没有喝的必要;三是工艺茶一般用于做摆设,受光氧化后变味不好喝。

    普洱茶膏

    茶膏曾是贡品之一,其功用、形状等与普洱茶不同,在缺医少药的古代,它不是作为饮品,更多是作为一种药物来使用。茶膏对咽喉疼、口腔溃疡、牙痛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另外,按照古籍所记,还有醒酒和消食化痰的功效。因此把茶膏称为普洱茶衍生品较合适。

    茶膏的制作主要是用传统工艺,其方法是将茶叶放入锅中熬煮,到茶汁煮出后将茶汤过滤出来,之后再用大锅换中锅、小锅熬煮至膏状时倒出晾干。由于茶叶中存在胶质,茶膏熬到一定浓度时极容易粘锅变煳,因此,熬到换小锅后需用炭火慢慢烘,锅要离炭火远一些。这个过程需要几天,整个熬制过程中还要有人不停搅动茶膏不让其粘锅,比较耗时耗力。一般6斤茶叶可制成1斤茶膏,如用渥堆熟茶则比生茶熬茶膏容易。因为熟茶的胶质少,黏性小,但出膏率会小些,一般7斤可制1斤。

    普洱茶粉

    茶粉包括用茶叶粉碎成粉状的茶粉和用熬出的茶汤干燥后成粉的茶粉两类,每类都可用不同茶品种制作,其口感味道受制造茶粉的渥堆熟茶品质和口味的影响而不同。目前市场上最为流行的茶粉是用渥堆熟茶的茶汁经现代工艺萃取的成品。这种茶粉的优点一是冲泡方便快捷,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二是具有一定的降脂、降糖和保健功能,对患有高血脂、高血糖的人可以起到一些帮助作用。目前,这些方便快捷且有一定保健功能的茶粉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中,将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和接受。

    普洱保健茶

    茶保健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茶叶与一些有保健功能的中草药拼配制成的;另一类是从茶叶中提取具有保健功能的成分制成的。前者是由普洱茶与一味或数味中草药配制而成,市面上比较流行的有绞股蓝茶、枸杞茶、灵芝茶、川芎茶、菊花茶等,可以用冲泡方式饮用。后者从茶叶中提取的相关保健成分主要是茶多酚。茶多酚作为茶叶中有保健功能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抗氧化、防龋齿、抗肿瘤、防心血管等方面可以起到一些辅助作用。茶多酚提取物有直接制成片剂的,也有与其他药物配合使用的。由于茶多酚的组成成分很多,其功能也不尽相同。未来随着对茶多酚的研究和更加精细的分离技术的发展,茶多酚提取物的保健功能会得到更多的开发。

    茶菜

    历史上,在普洱少数民族习俗中一直有基诺族的凉拌茶和景颇族的腌茶。基诺族的凉拌茶是用茶的鲜嫩芽头,配以各种调料拌匀后做成的一道凉菜。景颇族的腌茶则是把鲜叶配上盐、辣椒等配料,经充分揉、拌后装入竹筒后腌制而成。凉拌茶多用渥堆熟茶入菜,因为普洱茶的生茶苦涩味明显较难入菜。2005年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经典普洱茶菜》一书中,曾介绍了多种普洱茶入菜的方法和菜谱。

    凉拌茶 布朗族的凉拌茶是用茶树的鲜嫩芽头,配以各种调料拌匀后做为一道凉菜。

    腌豆腐拌茶 布朗族长期种茶,经营茶叶,其中有嫩茶叶拌豆腐下饭的习俗。布朗族有制作腌豆腐的传统,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足够家人食用一年的腌豆腐及其他酱菜。方法是,把从茶树上采下的鲜嫩茶叶和腌豆腐拌均匀,就成了一道可口的下饭菜。食之苦中带辣,满口清爽。

    酸茶 布朗族制作和食用酸茶历史悠久,其制作方法是,把采回来的鲜茶叶煮熟,加上盐、辣椒、生姜等配料搅拌混合装入竹筒或陶坛罐内,用笋叶封口扎紧,放置发酵至发酸,即可食用。另外,也可用开水冲泡作饮料。有些老年人还喜好当零食放入口中咀嚼。

    5 普洱茶园

    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

    普洱市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拥有古木兰化石到过渡型、栽培型古茶树资源。以普洱市为中心的澜沧江中下游的布朗族等少数民族有悠久的种茶、制茶历史,有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普洱市作为普洱茶的起源地之一,境内有距今3540万年前的宽叶木兰化石,分布着40余处野生茶树群落,有树龄2700年的千家寨野生古茶树,有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有古老的人工栽培的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园,还有困鹿山古茶园、无量山系古茶园、哀牢山系古茶园等。这些都是我国乃至世界茶树资源的重要宝库,被誉为“世界茶源”。

    2013年,普洱市政府荣获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的“世界茶源”称号;同年5月,“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荣膺中国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8月,“云南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授予“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

    景迈古茶园

    在澜沧县境内分布有景迈、邦崴、东卡河、帕赛等古茶园,景迈古茶园是其中之一。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惠民乡,古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米至1600米之间的山林之中。根据景迈山缅寺碑记载,景迈山大面积种植茶园始于傣历57年(696),距今已有1300多年。景迈山古茶园占地2.8万亩,实际采摘面积10003亩,主要分布在芒景、景迈两个行政村。芒景主要是布朗族,景迈主要是傣族。1950年景迈布朗族头人之一的苏里亚(布朗名岩洒),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代表团成员到北京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周年纪念活动,并将景迈茶精制而成的小雀嘴尖茶亲手送给了毛泽东。2001年在上海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大会上,江泽民主席送给各国首脑的礼品中就有景迈茶。

    2012年景迈古茶园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邦崴古茶园

    邦崴村属于澜沧县富东乡所辖,位于澜沧县城北面,距县城100多公里,历史上曾是通往缅甸的古道站点。邦崴村有300多户1000多人,以汉族为主,拉祜族次之。山下就是上允坝子。坡大无平地。茶树分布在村子旁,有部分小叶种,多在地埂上。

    邦崴茶的出名与邦崴过渡型古茶树有很大关系。邦崴过渡型古茶树位于富东乡邦崴村新寨寨脚园地中,树高11.8米,树幅8.2米× 9米,基部干径1.14米,树龄1000多年,当地村民一直在采摘食用。1991年3月思茅地区茶学会理事长何仕华根据群众反映到邦崴对茶树进行初步考察,之后思茅的专家在1991年4月和11月两次考察了古茶树。1992年10月,云南省茶叶学会、思茅行署、云南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思茅地区茶叶学会、澜沧县政府共同召开了“澜沧邦崴大茶树考察论证会”,认为邦崴大茶树既有野生大茶树的花果种子形态特征,又有栽培茶树的芽叶枝梢特点,是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1993年4月“中国普洱茶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古茶树遗产保护研讨会”在思茅举行,来自9个国家和地区的181名专家对邦崴大茶树进行了考察,再次论证了大茶树是野生型向栽培型过渡的过渡型大茶树,佐证了普洱市一带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的论证。

    困鹿山古茶园

    困鹿山栽培型古茶园位于宁洱县城北31公里的凤阳乡宽宏村。据当地老人说,过去每年春茶开采时,官府要派兵进驻,监制贡茶上贡给皇帝。困鹿山茶成为清代普洱府的贡茶基地之一,因而才有了“皇家古茶园”这一说法。

    困鹿山古茶园有两大特点:一是与村寨共生,构成茶树在村中、村在茶园中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二是栽培型古茶园与野生古茶林相连。在困鹿山古茶园旁边就是困鹿山野生古茶树群落。

    困鹿山古茶园内共有古茶树372棵,据考证树龄已有400多年。这些古茶树不同于其他古茶园的茶树,它们没有人为的剪枝,树形像一般乔木一样高大挺拔;茶树高度一般都在2米以上,干径10~30厘米;另外,大叶种与小叶种共生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在这样一个很小的区域内集中这么多高大的古茶树在其他茶区是很少见的,这也是普洱茶在明代因普洱地方得名的一个重要的实物证据。

    老仓福德古茶园

    该茶园位于景东县境内。景东县在云南省西南部,产茶历史悠久。唐代樊绰的《蛮书·云南志·管内物产》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银生指当时南诏国的银生节度,其治所就在今景东县城。景东境内的古茶园、古茶树和茶马古道充分说明景东是古老的普洱茶产区之一。

    景东古茶园主要有老仓福德、哀牢山西坡、金鼎、漫湾、御笔等。1925年,云南省省长唐继尧曾给景东老仓福德茶山出品的“老仓茶”颁优等奖章。

    老仓福德茶区的老茶树、老茶园主要分布在安定乡的迤仓、中仓、外仓、河底、民福,文龙乡的邦迈、邦崴、文录、文昌等地。茶园主要分布在大山的中上部,茶园有多片密度较大的区域,为大树、矮化老树、新植混生。还有一些大茶树分布在地埂边和村中,也有少量中小叶种。其中,中仓、迤仓两个行政村老茶树较多,中仓回民村旁的一片茶树比较大。该村名叫回民村,但居民是彝族。

    马邓古茶园

    镇沅县的古茶园有马邓、茶山箐、老海塘、老乌山、大麦地、打笋山、砍盆箐等。镇沅人谈茶,最自豪的是马邓茶。按镇沅人的说法,一是泡马邓茶的杯子不会起茶垢,二是马邓茶曾被评为云南省名优茶。

    马邓位于镇沅县城东面,隶属镇沅县者东镇。马邓是一个行政村,辖18个村民小组,在其所辖的小拉拣、小寨、大寨、大平掌、大村、老房子、蕨箕林等地都有老茶树分布。马邓茶区属于哀牢山系茶区。

    马邓村所属区域内居住有汉、彝、哈尼、拉祜等民族。据说汉族是清嘉庆年间迁入的,最早迁入的是杜、刘两姓,迁入后在马邓一带种植茶叶,发展农副产业。其种茶之法在当时应该是比较好的方法,其方法是先挖一个一米的深坑,坑内先放置沙子,再在沙子上放上木炭和草木灰做底肥,然后再植茶树。

    马邓大茶树多分布在马邓村所属的大马邓、小马邓村民小组,另外,在村旁地边有很多呈高大乔木状生长的大茶树,在山林中也有乔木状老茶树分布。其中,最大的一片老茶树在蕨萁林边上,这里有一片2米多高、干径达10多厘米、由数百株茶树组成的茶林,虽然面积不大,但密集度很高。

    迷帝古茶园

    墨江县古茶园主要是迷帝和景星。迷帝茶区位于墨江县城西北的新抚乡境内,属哀牢山系,年均气温16℃,相对湿度80%,常年云雾环绕,茶叶生长期长,采摘期短,产量低但茶质好。

    据史料记载,墨江新抚乡一带种茶始于明朝神宗时期,距今已400多年。到清代时,新抚乡一带茶叶生产与贸易已有较大发展,今乡政府所在地当时叫“唐尚街”,曾是茶马古道的驿站之一,商贾云集。

    迷帝茶原来称“米地茶”,清代将普洱茶列为贡茶后,普洱府辖区内的很多优质茶也被列为贡茶。据传说,米地茶因品质优良也被列为清代贡茶,进贡清宫后受皇帝喜爱,赐“岁俸京师”匾一块。此匾由界牌赵氏家族世代保存,在“文革”期间流失。米地茶因让皇帝迷恋而被称为“迷帝茶”,这个名字一直沿用下来。

    迷帝茶区的产地新抚乡属哀牢山系,这里山高林密,生态保护较好,在山中还有大量野茶分布。经当地民众多年开发种植,栽培了很多老茶树,最大的老茶园有300多亩。界牌种茶大户赵氏家族也因茶叶种植与贸易成为当地首富。在赵氏老茶园中还立有一块石碑,上书“迷帝茶源”,以示其地位之尊。

    黄草坝古茶园

    景谷县的古茶园主要有黄草坝、小景谷、秧塔等。

    黄草坝古茶园主要分布在黄草坝村下辖的黄草坝组,该组位于东西两座大山之间,东面大山当地人称牛肩包山,因其形似公黄牛肩头上的肩包而得名。

    黄草坝茶树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生长于村旁地边的大茶树,是黄草坝古茶园中最粗大的茶树,呈乔木状生长,高大而粗壮。第二类是生长于村子周围山坡的老茶树,树高多在2米左右,干径10厘米上下。该树因水、肥、光照原因,虽树龄较长但长得不很高大。第三类是长在村西山坡上的荒野茶,是当地村民用群体种茶籽的方式在山坡断断续续种植的。曾有几十年全部放荒于山坡上,与林木伴生,不修剪、不施肥,也不清理林木。这些茶树虽树龄不长但品质较好,当地人将其列为小树茶,不能与老树茶相混。第四类是在距村一公里多的山上的新植茶园。

    黄草坝的前三类茶园中都是大叶种与小叶种混生,村旁地边的大叶种和小叶种茶树的高大粗壮程度相似于困鹿山古茶园,比困鹿山茶稍显淡薄。

    腊福古茶园

    该茶园位于孟连县境内,孟连县有两片栽培型古茶园,一个在芒中,一个在腊福。只是腊福古茶园知名度较低,外人很少知道。人们更多听说过的是腊福大黑山野生茶。腊福大黑山位于中缅边境上,最高峰海拔2603米,周围分布着约58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在原始森林中分布有很多野生大茶树。腊福大黑山野生茶考察公布后,很多人都认为腊福只有野生茶,其实还有栽培型古茶,主要分布在腊福大寨周围和水库边上。

    腊福大寨是拉祜族村寨,有100多户,曾是孟连通往缅甸的通道之一。现在修了勐马口岸公路,基本不用原来的通道了,从腊福到国境线只有几公里路程。

    腊福古茶属于大叶种,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大茶树最集中的地方是居民已外迁的旧寨,这里有很多株干径接近或超过20厘米的大茶树。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和万亩茶园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建在距市区29公里的营盘山上,以万亩生态茶园为建设背景,青山环绕,丘陵相拥,景色秀丽,是茶海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整个景区从普洱茶起源演化、发展嬗变、种植生产、民族渊源、加工包装、历史文化、收藏营销、烹制品鉴等不同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有关普洱茶的内容,核心区由普洱茶博物馆、村村寨寨、嘉烩坊、普洱茶制作坊、茶祖殿、品鉴园、采茶区、问茶楼、闲怡居9个部分组成。中华普洱茶博览苑的周边是营盘山生态茶园,生态茶园面积达2.3万亩。

    柏联普洱茶庄园和惠民茶园

    惠民茶厂位于澜沧县惠民乡,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相毗邻,建于1977年,是老牌的国有茶厂,有高标准生态茶园一万多亩。2007年,澜沧县人民政府与柏联集团签订了《惠民茶场产权整体转让合同》,柏联集团接管惠民茶园后建立了柏联普洱茶庄园。

    柏联普洱茶庄园是以普洱茶为主题的茶庄园,是一个集普洱茶种植、生产、营销、科研和普洱茶文化、旅游为一体的多元企业。庄园拥有茶园基地1.1万亩,庄园制茶坊把具有云南傣族、布朗族民居特色的木材、茅草、小挂瓦、回廊、尖顶等元素自然地融入其中,与周围茶园浑然一体,既方便游客观光,又可以保证生产环境的整洁。柏联普洱茶庄园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普洱茶基地,集后现代建筑美感和傣族、布朗族民族特色于一体。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