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挽救艺术家-方言写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大多数人都在用方言写作。有人可能认为普通话环境里出生的人一定不是用方言写作的,究其实也会有此地的专门词汇、一些表达的特质。程度不同,都是方言写作,有的明显一点,有的隐晦一点。

    但是作家需要在写作的那一刻把方言翻译出来,让别人能够理解,而不是一般的方言。作家随着运用语言的能力增强,就会处理一些很浓烈的方言板块。缺少这种能力,只能用语言的平均值,即普通话去表述。作家用了大量方言,但很少有人不懂,奥妙在哪儿?因为作者有处理不同的语言板块的能力,能够驾驭。他一边写作一边翻译,知道一些语言的切口怎么处理:既能保留原来的特质和气氛,又能让其他人读懂。这样做的难度是很大的。

    有的地区如果保持了语言的原生态,其他地方的人根本读不懂。把生活中的语言直接搬到作品中,当然不行。因为没有对文字学、民俗学、字源学的深入探究,只好按当地发音写,别人也就没法读。同样的方言,处理起来是有区别的。并不是说方言最生动,就一定要如数保留。有一部分方言味道浓烈,读起来却没有障碍,多的是地方性,强烈的地方色彩,比如说那种特别的幽默感,生活趣味,总之极生动的地域表达,一点没有遗漏地保留了。去掉的是哪一些?是造成障碍的那一部分。这就需要巧妙的转化和翻译,把握分寸:既得到转换,又不失掉方言的个性色彩。

    某地曾有一个特别能写的人,搬出一摞稿子就有几百万字。令人惊叹的是全都用了本地方言写成,读来生动,但外地人不懂,无法出版。谁如果让他改一下,他就很不高兴,说这才是文学语言。他忽略了微妙的、高难度的语言转换。仅仅是掌握方言多,还不是衡量文学水准的指标。有人曾愤愤不平地问:我们为什么要往普通话上靠?道理很简单,为了使更广大地区的人能够阅读。有人想到了注释,当然可以,但不能满篇都是注释。

    谈到外国语言的翻译,与方言转译的道理也差不多。现在要么是语言的平均数,没有什么色彩和个性,要么是完全不加转译地原样写出,没法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