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五时半由校门口分乘四辆汽车起程,十时半由忻县定襄再经五台的模范村——河边村而至纪胜桥。
何为“模范村”?20世纪20年代初,山西村制确立了以村民会议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开始由行政制度向自治制度转变。10月,山西督军阎锡山开列了全省实行村自治的步骤和方案。其认为,县区自治实以乡村自治为基础,但乡村自治不可遽然实行,须事先做好种种预备。这种预备工作至少要经过三期。第一期,依靠官力消除莠民。第二期,以编村为抚恤团体单位,救济那些鳏寡孤独疲癃残疾,实在无自觅生活能力,而又无亲属(本人之父母、子女、夫妇)可依赖的穷乏之人。第三期,整理村范,使各村无贩售吸食金丹者、无赌博者、无偷盗者、无窝娼者、无斗殴者、无行乞者。三期工作完成后,即可进入第四期——实行村自治。1920年3月,山西即公布了《消除莠民规则》及《抚恤究乏条例》,次年2月又公布了《整理村范规则》,规定凡村内莠民消除净尽者,可作为自治模范村。模范村内:“禁约与村范相辅而行,以村范开其先,以禁约善其后,乃能持久而不敝。大凡自治之团体,均有自定之规章。兹之村约,义亦犹是。”阎锡山还自拟了一个村的禁约格式,包括不准贩卖金丹鸦片、不准吸食金丹鸦片、不准聚赌窝娼、不准打架斗殴、不准游手好闲、不准忤逆不孝、不准儿童无故失学、不准偷盗田禾、不准毁坏树林、不准挑唆词讼、不准缠足、不准放牧牛羊踏毁田禾、不准侵占别人财产等十三项。1927年以后,阎锡山进一步改进村制,完善了关于村民会议、村公所、息讼会、监察委员会等的制度规定,使山西村制为南京国民政府所取法。
河边村为阎锡山的家乡。阎锡山在1911年辛亥革命时,推翻了山西巡抚陆钟琦的统治,其一登上督军宝座,便号召全省打烂庙宇神像办新式学校,老家河边村率先响应号召,砸了村西阎王殿里的神像,办起了一所小学校。由于不兴男女同校,又在阎王殿隔壁和尚庙办起了一所女子学校。阎锡山知道后,大为赞扬,并慷慨解囊。不久,就在关帝庙遗址上盖起了一座崭新的小学校。这年阎要回家过年,只因是当上都督后的第一次省亲,属下安排了庞大的随从人众、礼品物件及三十多辆大小车马等。但阎锡山只圈定了一辆陈旧的美式吉普和两名未成家的士官和一名司机。车到离河边十华里的芳兰镇,车减半速行驶。到了河边村西头,即让停车。阎下了车,取出了外祖母给他做的衣服,十分认真地穿好。然后,和颜悦色地叫上那位士官和司机,步行着进村去。阎一边走一边招呼村民,还不时地询问石沟街两边做生意的经纪人。事后,随行士官请教阎,为何要这样。从这次归乡省亲以后,阎锡山凡是有返乡探亲,就用不着再吩咐了,其属下自然就按那一次归乡格式去安排,一辆普通车,一身家乡服,几样简单礼品,几个随从人员,车到芳兰减速,车到河边村口停住,下车换服,步行进村。这个习惯,阎锡山从二十四岁始,离开大陆止。
学生们在纪胜桥改坐轿车十里至东冶镇,吃午饭。饭后另雇骡马前行,行三十里,于晚七时至五台县城。是夜,因校方预先有函,五台县长已派人预备了食宿,饭后又亲往探望。翌日早六时从县城走二十里至阁子岭,再十五里至尊胜寺,在寺内食午饭,夜六时宿柳院。17日早七时,再由柳院二十里至清凉寺,再十里至金阁寺,吃午饭,由此岭而下,又十里至镇海寺,再五里,住显通寺。18日早七时用饭,之后游览台怀镇诸寺院。先罗睺寺,再塔院寺,再菩萨顶,再圆照寺。19日上午观摩千僧大斋,下午至普化寺。20日上午观摩十大禅寺作会,下午至南山寺。21日早饭后,出游般若寺,次游五郎庙,再到碧山寺,再上黛罗顶。22日早饭后,游玉花池。23日休整一日。24日早六时回程,晚息窦村,日行九十里。25日早起程,午至黄土坡,行七十里,晚息东冶镇。26日早出发,中途参观川至中学,逗留文山购砚台,下午四时返校。
川至中学就设在河边村,是1918年由阎锡山出资兴办的一所私立中学。“川”取阎之字百川之名。1919年建成后,便将河边村两所小学并入川至中学,称为附属小学,徐向前元帅曾在此执教。川至中学建成后,阎又出资十万元在太原“德生厚”银号建立基金,以其利息为该校经费,1923年,又筹集资金十万元,增设商业速成科,设立科学奖,另外,除免收学费外,还另发制服皮鞋给学生,是当时设施完备、质量极高的一所免费中学。1924年之后开始收学费,但费用较低。类似命名,还有太原的川至医学专科学校。文山砚台之砚石,取材于河边村东的文山,山中蕴有制砚石料——纹山石,文山砚台为此地特产。
河边村在当时俨然成为山西的又一政治中心。为保证行动方便,也为有效地坐镇河边村指挥全省,1920年修建了从太原到河边的公路。1934年10月初,阎锡山“见父衰老,大异于前,决身侍奉在侧,回村办公十月”。11月9日,蒋介石、宋美龄及其随行人员邵力子、邵元冲等人到达河边村。蒋介石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礼帽,身披黑色斗篷。下车后,蒋介石打头一路缓行,向前来欢迎的川至中学学生、河边村民挥动礼帽,微笑致意,遂往阎府拜见阎老太爷。阎父阎书堂,年迈体弱,又因偶感风寒,卧病在床,其时也不得不强打精神,由家仆扶持坐上椅子,抬到大门口迎接蒋介石夫妇。相见时,阎书堂奋力挣扎而起,双手抱拳,打躬作揖:“有劳委员长大驾,小民愧不敢当。”蒋介石赶紧上前,搀阎书堂坐下,以侄辈相称,口呼“伯父”,问安问好,甚是亲热,并与宋美龄并排而立,向阎老太爷行了三鞠躬礼。随后又盛赞阎母懿德可风,足堪女界典范。这都是国民师范这批学生走后发生的事了。一年后,铁路也修到了河边村。
国民师范学生的旅程与今大致同,游览的庙宇也与今大致同,不同的只是用时更长,其前后耗时十一天。除却交通工具之不便,更在于活动项目之丰富。其不单是游逛寺庙,还在于参观佛事活动。进入五台山后,无法以车代步,其食宿皆在寺院,向导也为僧人,故与朝山信徒无异。而今,车辆可停驻山门,导游高音喇叭全程讲解,食宿在星级宾馆,旅程也缩至一两天工夫。便捷之极,劳顿全无,但感受定没有那批学生的深刻,而这几篇稚气的游记吸引人处,正在于此。
二年一班的赵铉同学在游记中记录了其在东冶镇午饭时的情形:“镇中市民,见此新从太原来了的大批学生,都是额外惊奇,以为又是罢课了。饭店开了新的纪元,小贩竟有货不敷售之慨,惊动了市上的一切。”其又深感当地风俗人情,“除和尚喇嘛而外,居民多系寺院佃户,他们房无一间,地无一亩,仅凭整年血汗从寺院的压迫里讨生活。在此特殊环境下——和尚的慈悲心,造就了许多依靠寺院过活的青年乞丐,这样不知误了多少人的光明前程,牺牲了多少有为者。在和尚标榜不要配偶的名义下,本地妇女,不知尽作了多少的戏弄者。尤可奇者是以留宿外人为荣,生人之轮门出入,尤属家常便饭。一到晚间,外人‘查户口’似的找女人谈笑。这里以二句本地俗语来证明:‘石头垒墙,墙不倒;和尚进院,狗不咬;姑娘生娃,娘不恼。’”带队教师张虎峰的游记则没有这样的记录,其概括柳院村民的淳朴:“此间人情古朴,待人中诚,虽村人围观不已,而物件绝无遗失之虑,以之与城市比较,判若天渊矣!”学生的天真与老师的世故,无意间做一次对比,便可了然。
学校规定,此次旅行可在五台山与阳泉两处任选其一,故有的同学选择了阳泉。阳泉距太原不远,交通有火车,游期也短,可游玩的地方也不多,何以有人舍上去下?盖受个人经济条件的制约吧。
5月7日早九时,从校门顾洋车至新南门外的火车站,每辆车钱一角。七时四十五分开车,到阳泉时已十二时。午饭后手执油灯。下煤窑参观。除此之外,还游玩了南山。第二天即返程,原本到榆次还要参观晋华纺纱公司,只因时间不妥,决意不去,下午四时即抵太原。三年级郑继文同学的游记着墨处,多在对周边的观察。如在车上的记录:“小便难止,不知何去何说,仔细观察,亦寻不着来龙去脉,暗问有经验的选手某同学,顺指车后有小屋,趋前视之,厕所WC刻于门面,旁有一行小字:‘为保持清洁,停车时间,禁止大小便。’原来暗室一间,位于车皮的后左方,一人稍松,两人不足,平面中心,设置一圆空,无论大小便,均遗流车底。”看来该同学是第一次坐火车。关于保晋公司的记录甚是详尽:“保晋公司原分六场,五六两场,因损坏停动,现在四场,各在一方,惟第二场,规模稍大,并有升降机,输送煤炭,三十二丈深,一分钟就可上下,工人每日工作十小时,早六点至十二点,下午两点至六点,都是包工制。”
保晋公司乃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之简称,创办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1905年7月,英、意合办的福公司在正太路阳泉段两侧勘矿绘图,插旗占地,禁止当地人开矿。阳泉、平定乡绅商人群情激愤。晋东富商张世林首倡并筹商发起联群情、保利源、收矿权、自采掘的争矿运动,尔后波及全省乃至全国。在绅商学民的共同努力下,以275万两白银为代价赎回矿权。这场首发于阳泉,历时三年的争矿运动催生了保晋公司。1907年11月,保晋公司成立,“保晋”即保护山西矿产资源之意。阳泉为本号,创办经费二百八十万两白银。山西大票商、清末进士渠本翘担任总经理。总公司最初设在太原海子边,后移至阳泉,统掌山西的煤炭开采和销售业务。
“阳泉分为上下两站,因为车站码头,商业颇称发达,惟街路狭小,污秽不洁,是美中不足耳。”从对见闻的评述可知,郑同学是位“愤青”。其“愤”自出城的洋车上便已喋喋不休地发表了:“路经精营、东夹巷、南门、正太街,触目所视的,不外倒灰渣的女仆,拉砖土的牛车,贩卖蔬菜的小商,再就是拉我们的苦力洋车夫,以及风尘仆仆的旅人,那些为人民仆役的官吏,摊兵自私的武人,是百无一见的,大概还在神堂似的宫室,高枕而卧哩!”文末还有一段附记:“旅行!旅行!究竟旅行干什么?旅行的真意思是什么?骤然问我们,恐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罢。……乡村人民们的痛苦到什么程度,都市老爷们的豪奢又到如何的境地,两两相对,正是发表写作的好材料,或者使他们(统治者)看见,改过自新,也就是我们智慧阶级所应负的使命。”
如此文风,往往予人一种莫名的不安。倒是《铭贤学报》1936年第1期上的几篇学生游记,让人如沐春风,乐而忘返。学报由设在太谷的铭贤学校主办,这是一家具有教会背景的私立学校。其中高一年级学生郭丕桢的《卦山游记》,字句流丽,文采炳蔚,篇幅不长,抄录如是:
去交城之西五六里,有万卦山,一邑之名胜也。山脉交错,状如羲画。行至山麓,朱楼雕梁,微现于烟雾之间,渐进,峻岭怪石,山花翠柏,遍山遍谷,综杂其间,而庙舍则不复见矣。屈折数百步,微闻山风呼呼,高柏长鸣。仰视林稍,梵宇僧楼,复呈目前,垩壁粉墙,较前益真。
上石磴百数十级,天宁寺之门在焉。斯寺创修于唐贞元中,寺额为“第一山”三字,笔势雄秀,系临自米颠书。再进,则老树郁翳,浓影覆地,门旁联云:“读易何须开卷,登山即是披图。”复经数院,壁间游记小碣,光可鉴人,其间有朱竹垞所题之包子歌云:“击余马于城隅兮,揽子去于山幽……”读之再三,似早为余与辉(同学名)写照者也。
由此趋登毗卢阁,四下眺望,觉全寺在指顾之间,悬崖断壁,树木参差,微风吹来,林壑犹啸。即目远望,见山脉汹涌,矫如游龙,爻象杂沓,波伏不定。开合万象,若巨涛直泄,始信卦山之名,有由然也。
游毕,相偕归憩于梵舍,老衲则殷勤招待,并携来书画多种,以解余等之倦苦,略为谈论,片诗辞归。路皆为繁花垂柳,鸣鸟溪流。抵辉家时,已傍午矣,时五月十一日也。
一九三五之夏记于飘泊中
文中提到的“辉”,大概是郭在交城的同学。此文古风习习,雅意盎然,这便是教会学校与公立学校之间的不同了。陈寅恪做学问用功极苦,以致眼睛受阻,不得不住院治疗,清华师生昼夜轮流守护。陈寅恪后来对梅贻琦校长说:“想不到师道尊严,今日尚存教会学校之中。”几十年后,梅贻琦认为:“办了几十年教育,陈先生这句话,对我是最高的奖赏。”
1919年6月开办的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目的是为山西培养合格的小学师资。1917年起,阎锡山从三个方面入手,意图通过教育启迪民智,一是普及国民教育,二是创办职业教育,三是推行以改良社会风俗、开通知识为宗旨的社会教育,即普及国民教育上。第二年颁布的《山西教育计划进行案》《山西省实施义务教育程序》等,对各地完成义务教育的时间、要求以及师训、经费筹措等都有明确规定。到1925年小学儿童入学率达到了70.6%,以后由于战事有所下降,1934年的入学率是66%。凡进入国民师范的学生一律免收学费,学生的制服、伙食、住宿、讲义等费用,也由学校提供。课本费学校补助一半,学习用具等学校补助三分之一。故国民师范的多数学生出身贫寒。后来有人评价阎锡山办国民师范,“目的是通过控制小学教师来左右山西教育,进而长期统治山西”,免除学生的学杂费并发给生活费等,只是一种“企图笼络那些家境贫寒的穷苦子弟”的手段。
公立的国民师范与教会的铭贤学校,皆为三晋名校。国民师范的毕业生多从事革命,铭贤学校的毕业生则多致力于文教,其绝非偶然,从当年两校学生的几篇游记,似乎也能看出其走向,以及背后的教育取向。
从当年教育学专家留下的记录,也可比较出两校的差异。
抗战前夕,顾一樵来山西考察,写过一篇《太原之行》,其中便提到了国民师范:“太原有一个国民师范学校,听说民国初年阎先生创办的时候便想施行国民教育。后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发动,‘娘子关外的新精神’闯了进去,许多年没有能照原来计划实现,现在因为外患的逼迫,全国都在提倡‘新武化运动’,太原以国防重镇,于是便有青年军训的实施。这些青年都是志愿投效的,各省都有。据负责主持的人说,这些青年有的本来思想极右,有的本来思想极左,但是在‘守土抗战’的共同认识之下,他们在一起接受训练。他们有所谓‘抗战先锋队’,有所谓‘牺牲救国同盟会’。除了军训之外,他们还受政治训练;政治训练便是根据阎先生的各种主张。我们亲自参观了这一两千青年的军训以后,觉得他们精神十分饱满。有血气有义愤的青年,与其任情奔放,不如严格锻炼。所谓‘养其志毋暴其气’,乃是爱护青年培养元气的办法。这里在太原,我们看见了一个新的实验。我们希望这个实验经过郑重的尝试可以得到美满的结果。”
蒋梦麟1934年7月3日也有山西之行,其《太谷之行》中的很大篇幅提到了“三晋学府,私校典范”的铭贤学校,并从专业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我们所见到的,为农工两科试验的成绩。
农科工作分四部进行:(一)调查、(二)试验、(三)推广、(四)教学。调查工作因得相当结果,业已结束。试验方面计有作物改良、畜牧改良、土壤试验、果树试验四种。推广工作,去年始开办,与农民合作改良农事者,计有三十一家。用药剂喷杀果树害虫,计喷六百余株,农民仅担任一半费用。舶来鸡种卵售与农民者,计六百数十个。教学工作始于二十一年秋实行。成绩如何,尚待将来。但该校先从事试验,有相当成绩后,方开始收受学生,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作物改良计有小麦、高粱、玉米三种。小麦选种,第一次自一千五百余穗淘汰至十二品系,其中八晶系产量,较本地农家产量高百分之十二至二十五。第二次自一万三千五百余穗淘汰至二千余晶系,再经数年之试验可望有较优成绩。高粱自四千穗淘汰至一千品系。玉米经三年之试验,其产量较本地种高百分之二十以上。
羊种改良,已有相当成绩。法国软布来羊与本地羊配合,一代鸡种羊羔所产之毛,较山西羊羔所产者为细而绒,产量亦增至二倍至三倍。
犁之试验,颇有成绩。据四年之记录,犁七寸深之地,与四寸深之地相比较(其地一切条件相等),小麦则多产百分之十八,谷子则多产百分之二十。
工科工作以农民及地方需要为前提,棉织与毛线各式样材料都好,价格则甚便宜。翻砂工作,以农具为中心,其最惹人注意者其一为肥皂制造器,其蒸汽锅炉系机油铁筒所改作,所费约三十元。制成胰子,每斤成本只一毛五分。其一为铁炉,成本只七八元,而每小时可化生铁一百五十磅。
蒋先生的叙述,让人想到了铭贤学校的办学宗旨:“学以事人”。此训出自《圣经》,孔祥熙选用宗教语言作为办学宗旨,意在表明“创办学校,作育人才,以期达到救国救民之目的,符合淑世爱人之本旨”的心计。国民师范学生自行组织有多个社团,该校还是山西省内出政治家最为密集的地方,“中共山西省工作委员会”(公开)和“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都曾在此办公。国民师范设在政治中心的太原,铭贤学校设在商业中心的太谷,这只是两校学生不同走向的地缘之说而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