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传倍受重视的情形下,自传体也开始兴起。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滴泪滴血,唏嘘欲绝,乃自残处秽者对灵魂的拷门,乃怨尤愤懑者檄文式的控诉:“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借退还皇帝加封三县之名,表述自己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之抱负。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更是脍炙人口,千古成诵,其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等句,能脱口而出竟不觉自何而出。法显的《佛国记》记述了其六十五岁取经天竺,十三年间游历三十余国,七十八岁归来阶段的经历,读来不觉心动汗流。“可以帮助人格的教育”也,还是胡适说得好。
辜鸿铭的《英将戈登事略》将英人戈登描述得俨然汉儒,其生于道光十二年(1832)春,“咸丰十年,中外构衅,英人犯我顺天。戈登从英军陷京师,焚圆明园。事平,适中国粤匪乱。同治二年(1863),江浙两省上游在沪设洋枪队,将校皆用欧美人,乃向英官商使戈登领之。戈登遂与贼转战于江浙两省,二年间凡三十三战,克复城邑无算。江浙为中土最富繁之地,数年经贼蹂躏,至是两省强寇始悉歼平。是役经时一十八月,仅费军需一百万金。人皆以为奇功,称戈登为当时名将。戈登谦逊曰:‘平此乌合之贼,岂足称耶?但缓以时日,中国官兵亦可以平贼也。然中国上官急奏肤功,遂在上海招募外洋无业亡命之徒,欲借以平贼。不知此辈既以利应,反复无常,几将贻害中国,较土匪之祸尤烈耳。鄙人得统此辈,严加约束,事后设法遣散,不使为患。此则鄙人所以有微功于中国也。’当时苏州克复,江苏巡抚今相国李公杀降贼,戈登不义之。”朝廷欲赐戈登万金,戈登辞之曰:“鄙人效力中国,实因悯中国百姓之荼炭,鄙人非卖剑客也。”
为洋人作传者,早已有之。19世纪40年代,美国政府建造华盛顿纪念碑时,向全世界广征纪念物,清廷所赠为一块上好石料。1853年,此料漂洋过海抵达美国华盛顿纪念馆,料上铭文由福建巡抚徐继畬撰写:“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余尝见其画像,气貌雄毅绝伦,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此铭虽短,却完整,乃一小传,且与陈胜吴广、曹操刘备等中土英雄作对比,亦类汉儒。
梁启超的《谭嗣同传》也是一篇奇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谭之言语,皆由此记录。辜鸿铭认同戈登的民生理念,梁启超与谭嗣同同道,故二传能够妥切宁帖,感人倍至。
《谭嗣同传》乃《殉难六烈士传》之一。“六烈士之中,任事之勇猛,性行之笃挚,惟复生(谭嗣同)与幼博(康广仁)为最。”《康广仁传》则是其中的又一精彩篇章。梁启超与李鸿章政治上为公敌,私交也泛泛不深,他却“敬李之才,惜李之识,悲李之遇”,不惜笔墨,于1901年为之写就了《李鸿章传》,因为他认为李鸿章乃“非常之人”,“中国独一无二之代表人物”,“十九世纪列国皆有英雄,而我国独无一英雄,则吾辈亦安得不指鹿为马,聊自解嘲,翘楚李鸿章以示于世界曰:此我国之英雄也。”就甲午海战兵败的原因,说李鸿章“是以一人之力敌一国”。传记中屡有辩护之辞,处处体现着梁自己的英雄史观、历史史观,传记文学形式也是他本人表达情怀与抱负的手段。故而其写作夹叙夹议,掷地有声,笔补造化,文无剩语,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刻画性格,展现风采,以此再现历史事件,颇有董狐笔精神、太史公意味。“在当时,全国的督抚没有一人为李鸿章出一兵一卒,即使湘军名将刘坤一也是如此,大家都捂着嘴,一边喊着爱国,一边看李一个人打仗。李作战不利时,大臣都去参奏。”读之无言。
中国20世纪传记文学之序曲,虽衰艳也瑰丽,虽衔憾却炳蔚,开端可谓硕也,发轫可谓正也。然而,数量上的蔚然大观、不知凡几,并不说明质量上的秀出班行、出类拔萃,反是标签式多,脸谱化多,教条刻板,行之无文,能够雁过留声者,寥若晨星,屈指而忘名。吴其昌的《梁启超传》将传主置之时代大环境中予以评述,显然秉承了乃师知人论世之主见,可惜是一部半成制品,只写完了前半部。“戊戌维新之可贵,在精神耳。若其形式,则殊多缺点……当时举国人士,能知欧美政治大原者,既无几人,且掣肘百端,求此失彼。而其主动者,亦未能游西域,读西书,故其措置不能尽得其当,殆势使然,不足为讳也。若其精神,则纯以国民公利公益为主;务在养一国之才,更一国之政,采一国之意,办一国之事。盖一国之大原,于是乎在,精神既立,则形式随之而进。虽有不备,不忧其后之不改良也。”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能如此公允客观、无偏无党地评述,对于一个喜怒哀乐、五味瓶翻的当事人而言,实属不易,梁先生大家也。梁先生因小病而大限,意外而无备,这位一生为古今中外多位英雄立传的英雄,却未为自己留下只言片语、坯料轮廓的自传文,遗憾之至。
鲁迅1932年8月15日致信台静农,就郑振铎文学史一事,提出“具史识者”的重要性,以为郑君所著文学史固然已有相当成绩,却仅止于“文学史资料长编”,尚非史。在鲁迅看来,史之标准,必以史识为主轴,为灵魂。瞿兑之《一士类稿》云:“自来成功者之记载,必流于文饰,而失败者之记载,又每至于淹没无传。凡一种势力之失败,其文献必为胜利者所摧毁压抑。”陈寅恪《顺宗实录与续玄怪录》云:“通论吾国史料,大抵私家纂述易流于诬妄,而官修之书,其病又在多所讳饰,考史事之本末者,苟能于官书及私著等量齐观,详辨而慎取之,则庶几得其真相,而无诬讳之失矣。”读毕瞿言,便不难理解鲁言的“苛刻”了。缺乏史识,即撰写人缺乏对史的分析、评述,是当代传记文学虽多,却乏善者的主因,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场,前四史精彩,辜鸿铭梁启超精彩,皆因文章衔华佩实,镂云裁月,有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之所以然,皆因撰者操履有修,风骨高洁,有独立之人格,行主见之文章。而近几十年来,条框拘管,绳之以律,思想钳制,格于成例,加之传统隔绝,旧学几废,先天营养不良,后天精神无补。这便是造成20世纪中国传记文学量大质低、兴味索然的真正原因。
倒是那些身居海外写家的作品,别有旨要,耐人寻味。如曹聚仁的《鲁迅评传》、赵浩生的《八十年来家园》、胡颂平的《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林太乙的《林语堂传》等等,其质良药苦口,悃诚恳切,读之声如贯珠,音余绕梁。而其中的卓尔冠群者,当属唐德刚。
唐德刚乃执教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史学家,其《顾维钧回忆录》《李宗仁回忆录》《张学良口述历史》《胡适口述传记》《胡适杂忆》《袁氏当国》《梅兰芳传稿》等传记,虽是一家之言,却为真知灼见。唐先生古文根底深厚,却能写一手清如净水的白话,故而文字运用与学识经验相融合,且受到西方史学观的长期浸沐,其性格率直狷介,口无遮拦,其治学严谨审慎,关注社会生活,诸多因素造就的作品毕竟值得一读。这其中尤以《胡适口述传记》《胡适杂记》最为人所称道。唐德刚在胡适先生处于人生低迷落槽期,成为其入室弟子,曾被胡适夫人称作“胡先生最好的学生”。
《胡适口述传记》在记录正题的同时,以注释方式对胡做了不留情面的评判,指出了社会环境对其思想形成的塑造作用。注释甚至超过了正文。该书以英文写就,二十多年后的1979年,唐先生将之翻译为中文出版,欲为之写一篇“短序”,不想这一短竟“短”出了十八万字,于是短序只好自立门户,独立成书,名曰《胡适杂忆》。唐先生凭自己的回忆和日记记录,对胡适一生牵扯到的诸多问题与纠葛,无所不谈,谈无不快。由于非有心作传,乃随意的回忆与平实的感受,散文立意,杂文笔调,随性涉足,逐层递进,由叙事而隐喻,从考证到分析,加之恰当评价,诙谐议论,造就了一部不同既往、别样异数的作品。关于胡适的文学夥颐,同样的素材,同样的掌故,在唐先生笔下何以变得如此曲尽其妙,神乎其技?在于他的见解独到,对历史因素可妥帖把脉,对历史变革可透彻分析。2002年左右,曾有人赴美采访唐先生。在谈及“西安事变”时,他说:
“西安事变”太重要了,可以说“西安事变”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因为如果“西安事变”迟两年发生,将会出现完全不同的后果,日本可能不打中国了,因为日本当初是想先三下两下打下华北转而去攻打西伯利亚的苏联,依日本当时的军力,与纳粹德国东西夹击打下苏联,并非不可能,如果日本打下苏联了,那不得了,世界局势完全改观,因为日本当时看准了蒋介石跟毛泽东在打内战,无心抵抗日本的攻击,日本人当时低估了中国,没想到“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转而枪口一致对外,发动全民抗战,一打就打了八年,这样把日本人给牢牢地拖住了,日本没有办法抽身去配合德国打苏联,结果苏联打败了德国,否则德国将统治中东和苏联的一部分,日本要统治西伯利亚,再回过来收拾中国的华中、华南,并把东南亚吞并,没想到“西安事变”后中国一致抗日,把日本人给拖死了,日本人一看陆军陷在中国大陆,于是改用海军打美国,结果发生“珍珠港事件”,美国一看急眼了,就往日本丢两颗原子弹,终于导致日本投降,所以“西安事变”太重要了!
《胡适杂忆》指出了胡适在中国新诗中的地位,“他是新诗的老祖宗”,同时又分析了“胡先生不是第一流的大诗人”。对经济学,他一团漆黑,从康乃尔大学读本科时起,就对经济学不感兴趣,不曾选修有关经济的科目,一生对各种经济学说也很少涉猎,而“这便是他老人家晚年谈政治问题的致命伤”,“而现代史学近百年来一马当先的正是社会经济史这一派”。“在史学上的弱点是他老人家‘因噎废食’,过分着重‘方法学’而忽视了用这方法来研究‘学’的本身”。指出胡先生成名太早,“少年翰苑,中年大使,晚年院长,‘飞来飞去宰相家’”,生活经验极其单纯,对民间疾苦所知甚少,更无切身的体验,所以写不出那种字字血泪的文章。唐德刚没有因胡适的大家地位而拜尘逢迎,攀附投合,也未因师生关系而揄扬称道,避尊者讳,而是举止有度,不卑不亢。恰如该书序言所指:“唐德刚教授在这里把胡适写得生龙活虎,但又不是公式般装饰什么英雄超人。他笔下的胡适只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智能、有天才也有错误和缺点的真实人物。”
比较而言,唐先生的长处,虽然不能说就是他人的短处,但唐先生的长处,在他处却也鲜有。20世纪产生的中国传记文学浩如烟海,不知凡几,称道者却区区之数,稀之又稀,解读唐先生,有助于人们析解其因,琢磨其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