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事-细节也是力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对于历史事件,不缺少基本的概念与示意,缺少的只是细节,而对于现实生活,不缺少细节,缺少的却是对它的概括与归纳。细节中,不善做记录回忆的平民视角,较之政治家、军事家的生活,则尤为稀少罕有。以记述抗战胜利一事为例,齐如山、郑振铎两位先生便从不同的方位展现了这一重大事件不为后人熟知的方面。

    两位先生都是那个时代知名的学问大家,器识弘旷,著作等身,面对民族危亡、国家灾难,作为身处沦陷区的读书人,其不约而同地采取了隐姓埋名、匿年尽岁的方式,更没有因炊之无米、生计所迫而走出去,与当局者合作。类似的例子还有蓄须闭音的梅兰芳、拒绝日人求画的齐白石,而此间“一队夷齐下首阳”的例子也多,如附逆求荣的周作人、卖身投敌的胡兰成等等。

    居住在北平东单西裱褙胡同的齐如山,是通过不期登门的日人邻居得知日本投降这一消息的。在此之前,由于上过日本人的黑名单,齐先生八年间,深入简出,闭门谢客,过着隐居著述的低调生活。当证实了日人所言“敝国投降了”的消息后,齐先生并未露出得意的神态来。

    “在我受了八年的闷气,当时也未尝不想当面骂他国人几句,借以出出气,但总不肯,这也就是圣人所说‘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之义。我没说一句话,仅仅叹了一口气,几十秒钟没有说一句话,他亦低头不语。……他又说‘你先生真是大国人的风度,我以为我此来,定然要被你骂几句。’我说:‘骂有什么用处呢?’我这句话说的当然也很愤懑很沉痛。他接说:‘我们早就听见说,曾要逮捕你,你躲了,过了几月,听说你又回来了。我们在此胡同中的几个人,大家商量过几次,都说你是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应该随便侮辱,我们大家规定了一个办法,说如果把你逮捕了去,我们大家可以集团作保,说你不但没有反对日本人,而且向来不搞政治。’我说:‘若说我不反对日本人,也是屈心,但是中国人,除少数汉奸外,大多数都是反对日本人的,难道都得治罪不成。’”(见《齐如山回忆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对此,陈寅恪虽没有叙述文字,却有诗作《忆故居》:“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凉。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破碎山河迎胜利,残余岁月送凄”,惘然心境,道尽情怀。又作《乙酉八月十一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降然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诗。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梅贻琦与冯友兰在云南省财政厅长家中吃饭时,得知日本投降的消息,“在座的人都觉得惊喜,可是没有应该有的那种狂欢之情”。

    甲午之后,日本侵略欺侮中国之事,几乎天天发生,故除少数汉奸外,中国人普遍愤恨日人,但面对这些战败者,多数人都能秉承传统之习,未趋势坠井下石,而与之为难者,“都是下等人”。

    “他们没有大的能力对付日本人,只不过想讹他几个钱,但也没有好的办法,也就是讹个三元五元而已。他的办法是夹一破碗或破盆,在路口等待,有日本人经过,他上前一靠,把盆坠落,便说日本人挤掉了他的盆,非赔不可。有的日本人看此情形,便给五元十元了事。有的不给,他便拉住日本人不放,他不怕打不怕骂,他可以把日本人的衣服完全污毁,结果还是非给钱不可,而且彼时日本人真也不敢打他。……北平的乞丐向来就多,又经日本人八年的工夫,制造了又多了若干倍,大家都是用这个法子,每人每日不止用一二次,简直是闹得日本人不敢出门。”(见《齐如山回忆录》,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与北平不同,郑振铎以日记形式记录了抗战胜利前后上海市面的一些情形。1945年8月9日,“俄国昨已向日宣战,市场上必是一阵大乱”。11日,“晨起,有人来,说起,日本已经屈伏了。兴奋极矣!立即外出,消息已满城都知”。12日,“外面情形尚未平定,因条件尚未签字也。昨有扰乱,故今日戒严”。13日,“晨出,到市场,仍无交易,金价亦低,不能售出。六时许,至红绵晚餐,见南京路自大新至河南路一段被封锁”。14日,“晨出,市场上仍无交易,各股均惨跌,殊不可解”。15日,“今日正午,日皇广播,正式宣布接受,‘和平’已实现矣;今后当可安居乐业,不愁饥寒了”。16日,“自昨夜起,已通夜有电”。17日,“见国机低飞盘桓;不自禁的拍手。四处有鞭炮声”。(见《郑振铎日记全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版)

    日本作家堀田善卫在其回忆录《于上海》中也记载,上海人民其实早在8月11日这天清晨,就已开始庆祝抗战胜利:“那一天,我一无所知地步出了家门。街头零零星星地可以散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我心想:真是咄咄怪事,今天莫非竟是什么旗日么?然而那旗帜上却又少了南京政府(指汪伪政权)的旗子上在正式场合必须悬挂的、写有‘反共建国’字样的布条儿。”除此之外,“我偶然举目向街道两旁建筑的墙壁上望去,却见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贴满了标语。其中有着如下一些文句:八年埋头苦干一朝扬眉吐气/庆祝抗战胜利拥护最高领袖/还我河山河山重光/实现全国统一完成建国大业/一切奸逆分子扑杀之,欢迎我军收复上海/国父含笑见众于九泉实施宪政提高工人的地位/先烈精神不死造成一等强国/自力更生庆祝胜利/提高民众意识安定劳工生活。上面所列的标语中,最后一条恐怕是出自中国共产党抑或其系统的手笔吧。在收到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这一消息后,立即于第二天便贴出了‘提高民众意识,安定劳工生活’这样与庆祝胜利基本无关的标语,其政治意识之中确有令人瞠目之处”。

    傅斯年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即写信予妻子俞大彩,他“欣喜若狂,冲出寓所,飞奔上街,手舞足蹈,见人便搂抱,狂呼大叫,直到声嘶力竭”。待回到寓所,帽子丢了,鞋子也丢了。翌日,罗家伦前来看望,傅仍劳累在床,连声道:“国家出头了,我的帽子掉了,棍子也没有了,买又买不起,晦气!晦气!”

    这日,重庆陷入狂欢,“日本正式投降时重庆的狂欢,是我漫长一生所仅见。随着广播的声音,愁苦的大地灌满了欢乐,人们丢掉平日的拘谨矜持,在街头互相拥抱,又跳又笑,声嘶力竭地唱‘山川壮丽,国旗飞舞……’这样的爱国歌,说是万人空巷还不够,黄昏不久,盛大的火炬游行燃亮了所有的街道。”齐邦媛也拿着火把向大街跑去,队伍走到以前的南开中学校门,灯火通明中,她一下想起当年在操场上,恋人张大飞穿着军雨衣向她走来,而张大飞在两个月前,驾机牺牲了。这一瞬间,她突然感到万念俱灭,再也不能忍受拥挤的人群,竟一个人穿过校园,穿过坟地,边跑边哭,火把早已熄灭,回到家看到满脸惊讶的母亲,她说:“我受不了这样的狂欢!”胜利之夜在昏天黑地的恸哭中度过。

    8月15日,日本投降正式宣布这天,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今天敌军已被我们盟邦共同打倒了,我们当然要严密责成他忠实执行所省的投降条款,但我们并不要报复,更不可对敌国无辜人民加以污辱,我们只有对他们为他的纳粹军阀所愚弄所驱迫而表示怜悯,使他们能自拔于错误与罪恶。要知道如果以暴行答复敌人从前的暴行,以奴辱来答复他们从前错误的优越感,则冤冤相报,永无终止,决不是我们仁义之师的目的。”此日的《蒋介石日记》记叙道:“今晨接获敌国无条件投降,正式覆文以后,惟有深感上帝所赋予我之恩典与智慧,大殊不可思议之。”没有过多感慨,同样是淡然。不是性格使然,是艰辛太多,作为全国抗战的总指挥,他曾两度想自杀,最终以祷告度日。回首既往,哪能高兴得起来。维克多·弗莱克尔在《活出意义来》中,提到了奥斯威辛集中营最初解放的时刻,仍是沮丧的延续:“我们到了长满野花的沼泽,看到并意识到它们就在那里,但一点感觉也没有。”“晚上,我们又聚在一起,有人悄悄对另一个人说。‘告诉我,今天你高兴吗?’另一个人回答:‘说实话,不!’他不知道,大家都是这个感觉。我们已经丧失了感受快乐的能力,要慢慢地重新培养这种能力。”蒋的心境,大致也如此。

    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在延安的人中有两种情绪:一种是大多数人的情绪,疯狂、欢乐,如鲁艺的人打着火把游行,一直游到杨家岭,大概有十来里路。把棉衣都拆掉了,八月天,以为马上就要离开延安了,把棉衣的棉花掏出来,蘸上煤油,当火把点。其实很多人后来一直到1947年才撤离延安。当时的李锐在报社工作,却有着另一种情绪,即对整个的形势担忧。“我在《解放日报》国内版一直管包括军事方面的评论,所以头脑比较清醒,并没有很多的喜悦,马上关心到一个问题:国民党同共产党的关系会如何发展?蒋介石那时也很了解共产党的本钱比过去大得多了。考虑到恐怕会打,而且倾向于认为,恐怕是非打不可。我的《龙胆紫集》‘延安杂忆十首’,最后一首即写此种心情:‘昧旦争传倭寇降,山沟火炬喜如狂。夫妻默默窑中坐,天下谁家待较量。’我同那个时候的妻子范元甄两个人坐在窑洞里心情很沉闷:日本投降以后,国内的局势怎么样?前途是什么?觉得个人要做离开延安的准备。像我们这样的人,或者到大后方去,或者到前方去,不会再留在延安,而且估计我们绝对会是最早一批走的。因此准备得很积极,到了非常具体、非常细小的程度。譬如:我有一口箱子,得卖掉,大被子也要卖掉,认为绝不会在延安过冬了。”(见《热河办报——李锐口述自传片段》文)

    大背景、大趋势之下有普通人生活的记述,可使后人更清晰地了解那段历史,这些细节是对应历史的另一种诠释。细节是不易被篡改歪曲的,野史与官史、逸史与正史的不同之处,便是注重了情节始末。有了细节,历史便不再浮泛抽象,不再不着边际,便不仅仅是国家史、政治鉴,它还可能是一部家族史,行业志,一幕生活的画卷,一段心路的历程,还会变得具有亲切感、鲜活质,宛如左邻右舍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细节是历史的横切面,从中可辨认出其内在的血管经络、组织构造。金豹之窥,在于轮廓与细节的结合,如此有助于窥得历史的真实图景与详尽情形;深入了解,在于大略与细节的互释,如此有助于解析事件的生生端的与凿凿内幕。

    看似琐屑零碎,不厌其详,实则鞭辟入里,淋漓尽致,故曰“细节也是力量”。但具备细节的史志并不多,上古史姑且不论,即便是近代史、当代史也然。这一忽略疏虞,有修撰者文墨粗陋、略识之无的失心,也有知情者规避躲引、讳莫如深的存意,还有当事者互为掣肘、拘牵检束的奈何。“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于诗心如此,于史志何尝不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