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训传家:中国文化的根基与传承-寓教于乐,润物细无声的引导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世界古文明中,中国古代文明完整系统地延续到今日,实属罕见。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方面便是我们的古文字系统与古代教育方法。汉字的最大特点是象形,是从朴素的图形发展演化而来,因此,每一个汉字都是一幅图、一件艺术品。汉字通过图形来表义,就必须讲出每一个字义的源流,立义的根据。因此,它又把世界观和价值观悄悄地注入汉字之中,学会了汉字就学到了艺术,领悟了思想,掌握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成了群体的凝聚力,“四海之内皆兄弟”,此兄弟不源于血统,而本于文化认同,天经地义成为一家人。《三国演义》开篇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们可曾注意到,“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一定是使用汉字的地区,若非如此,分了便回不来。这是什么道理呢?汉字的力量,使得文化认同形成了民族认同与凝聚力。用拼音文字取代汉字,或者把汉字当作字母符号来教,几乎是在刨中国文化的根。

    既然汉字来源于图像,那么汉字的教育一定很迷人,像讲故事一般,寓教于乐,融于血脉,令人终生难忘。家教所要传达的传统与价值观随之深植于心中。学汉字的人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有家教的人应该成为有品格的思想家,这样的民族如果产生不了艺术家和思想家,做不到温文尔雅,那教育一定是出了大问题。

    【看图识字:汉字的艺术魅力】

    家训是家族的前人基于个人阅历和对历史上得失成败的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为人处世的智慧,用于教导子孙后代立身处世,不去重蹈前人覆辙,走出一条人生坦途。那么,家训应该受到孩子们的欢迎,喜闻乐见。可是,现实中仿佛不尽如此,尤其到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政治上独裁专制,社会越走越僵硬,文化越走越封闭,越落后便越自以为是,自吹自擂,家族内部关系也变得越来越森然可怖。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人与人之间逐渐失去了平等交流的亲切,养成居高临下的训人恶习,到处泛滥着官腔空话的训示。所以,一提到“训”字,就讨人嫌恶,至于家训也同样免不了孩子们抵触的情绪,本来循循善诱的引导,变成了冰冷严厉的训话,让孩子们感到害怕。“训”组成的词语也大多具有负面的色彩,比如训斥、训示、训令、训诫、训责等,都带有惩罚性、强制性,似乎连汉字也跟着变化,失去本来的面目。

    令人生厌,交流便难以进行,教育也失去感染人的力量,到此地步,我们应不应该好好反思一下,在孩子的教育培养上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一直认为,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如果不快乐就学不好,学习就失去了动力。所以,千万不要把学习变成一种折磨,而家训本来就是引导孩子在快乐中走向真诚、善良和美好,像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那么,教育应该如何展开呢?

    中国古代的教育,从童蒙教育开始,就是令人愉悦的看图识字,这才是汉字教育的正确途径。我们先来说这个“训”字吧。

    “训”这个字,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表示河流的“川”字。言的意思,也就是说服、劝说、诱导、讲道理、讲故事,应该是很快乐的事情。讲什么呢?讲大道理。讲出来的故事和道理,像长江之水,绵长不断,滚滚向前。古人说要“从善如流”,遇见好事,应该乐而从之;听说道理,应该起而行之。所以,“训”非但不会让人害怕,反而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导人向善,奔向未来,奔向美好。

    再来看看家教的“教”字,经过简化字省略以后,很多人把它理解为左边一个“孝”字,右边一个“文”字,这就不好解了。其实,“教”字的原形是“斅”,左边是“学”字的繁体字——“學”,右边是“攴”字。学就是要读书,要从实践中学习感悟。学的繁体字“學”,其构成上面是一个“臼”,是加工粮食的容器,衍生为学习的受体;臼的中间是一个“爻”,“爻”表示阴阳交相作用,衍生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学习什么呢?学习天地万物千变万化的道理。“攴”字是以手持杖,做敲击状。也就是说,学习要下功夫,需要督促,需要有老师。这也可以认为是学到的东西要去实行,听见一句好的格言,就要身体力行,亲自实践。既有外在的开导督促,也要有内在的自律实践。学会一个好东西,亲自把它做出来,这便是“教”。家里一个好传统,孩子将它继承下去,这就是“家教”。实践美好,便是美德。

    我们说的道德,最主要的功能是用来律己,而不是学了道德,当作戒尺,自己不做,却要别人做,毫不律己,专门律人。道德变成整人的棍子,那就是罪恶。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早晨听说了大道理,怦然心动,起而行之,哪怕晚上为它去死都心甘情愿。家训中有很多故事,讲家庭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它们都围绕积善、积德这个中心,揭示行善发家的道理,激励子孙后代遵循实行,走正道,承担起兴旺家族的使命。用从善如流的“训”,代代实践为人处世之“教”。

    讲了“训”和“教”这两个字,我们懂得了中国的家教,首先要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去理解。我们使用的是汉字,而不是拉丁字母。汉字本身是一幅画,引申出来的意境是一首诗,使用汉字的民族应该是天然的艺术家、文学家,富有美感。不懂汉字就没法理解中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教孩子识字。在欢快的学习中,受到熏染感化。

    学习是一个从听闻到实践的过程。孔子《论语·学而》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经常问中学生、大学生,这句话教我们如何学习呢?有同学回答说,读了书就要经常去复习,时时温习就是学而时习之。那我就纳闷了,读了书为什么要经常复习呢?为了考试。不复习就忘记了;复习了,考试就能得高分。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又想问,考试快乐吗?同学说,考试好苦,一点都不快乐。那既然读书是为了考试得高分,很不快乐,怎么后面会说“不亦说乎”呢?这显然又是没有好好掌握汉字而造成的。

    这里关键的是“习”字,原来的字形是“習”,上面是羽毛的“羽”,下面是白天的“白”。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天亮了,太阳出来了,鸟妈妈要带着新生的小鸟学习飞翔,这就是羽,展翅学飞。这曾经是我天天见到的情景。以前我家大门上边有小燕子做的燕窝,几个月就有一窝小燕子孵出来。天亮的时候,燕子妈妈会带领小燕子学飞,一遍又一遍,从低飞到高翔。动人的画面,让人明白了“习”的字义。“学而时习之”是说学习之后就要去实行,在实践中掌握它,这时自然会产生发自内心的高兴。

    为什么不少学生答错了呢?这同汉语教育大有关系。现在的语文教材教授汉字,是从笔画少到笔画多的字来编排的,由简而繁,逐字记忆,仿佛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其实违背了汉字的特点,这是大错特错的。如果按照笔画多寡来学汉字,一定学得很痛苦,因为这同学习英文字母没有本质区别。然而,汉字同英文全然不同,汉字是象形表义文字,英文则是拼音文字。汉字通过字义来理解语言,所以常常见到懂得意思却读音错误的情况,无须大惊小怪。英文则通过语音听懂意思,音错了,词便不同。两种截然不同的语文,学习的方法当然大相径庭。如果把汉字按照笔画多少排序学习,而不是辨图识字,那它便成为一种符号,同英文字母没有根本区别,我们的学生负担将比谁都重。英文总共就26个字母,记住了就能拼写出所有的词语,而汉语学习至少要掌握5000个汉字才能较好地表达思想。别人学26个字母,我们则要学习5000个汉字,两百多倍的负担,小小学童如何记忆清楚无误呢?所以,我们把汉字当字母教,孩子写错别字就必须原谅他。那不是孩子出错,而是我们汉语文教育的问题。

    古人教授汉字,从来不按照笔画多少的顺序,也从来不把汉字当作符号,或者字母。汉字是从图到义的统一体。我们读一读童蒙教材《三字经》的开篇:“人之初,性本善。”“善”字就很难写。再比如《千字文》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里有多个难写的字出现,可见古人从不考虑汉字笔画多少的问题。

    可是,古时候的孩子并没有觉得难。什么道理?其实,只要我们遵循汉字本身的规则去学习,一点都不难。举几个字来说,比如“马”字,原来的字形是“馬”,上面三横,如果用汉朝的隶书来写,蚕头燕尾,多么像马背上的鬃毛。一旦马奔腾起来,背上鬃毛迎风飞扬。而弯曲的那一画,像马的身体,下面的四点像是马的四只脚,活生生的一幅骏马奔腾的图画。这个图像出来,孩子马上记住,肯定不会写错。

    再说海岛的“岛”字,笔画那么多,很难记住。上面一只鸟,下面一座山,鸟和山合在一起为什么会变成一个“岛”呢?仔细想想,鸟有可能停在水上吗?鸟一定要停在坚实的土地上。那岛是什么呢?水下面的山,山头隆出水面,四周全是水。鸟能停下来的唯有水中这一块突出的地,是不是非常生动地讲清楚岛的特性了呢?又是一幅很美的画面,肯定不会写错。

    不讲字,就讲不清楚中国古代的文化。把汉字的故事讲出来,汉字尽展风采,它不是字母,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幅画、一首诗,记住五千幅优美的图画,人生多么美好,学习不再辛苦,中国文化精妙传神之处活灵活现地铭刻到脑海之中。

    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到抽象的概念,汉字也具有丰富的表现能力。例如国家的“国”字,最初在青铜文字里写作“或”,上面是“戈”,表示武器,中间是“口”,表示人,下面是“一”,表示归属。国是人们辛勤开辟出来的土地,需要大家守卫。到后来,人们修筑坚固的城墙保卫这片土地,于是“国”字也就有了边框,成为“國”,字形演变多么自然而贴切。

    国里面有什么呢?首先是“家”,上面的“宀”表示房屋,下面的“豕”是祭祖时贡献的猪,同宗同族的血亲人群组成了“家”。国和家连在一起,便想到这片土地上有我们的父老乡亲,“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春风化雨:家教传你做人之本】

    魏晋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叫作嵇康,他的《游仙》诗里写道,“授我自然道,旷若发童蒙”。读图、识字是不够的,还必须由图及义,传授自然之道,学习做人立身之本。何谓“道”?它由走之底和“首”字组成,也就是走一条经过头脑判断选择的道路。孔子《论语·学而》讲:“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也就是说,人生须务本,本正了,道路便展现在眼前。就像种树一般,根正了,树才会长好,后面生长出来的是树干上的枝叶。人生初始的家教,就是在正树根,让树苗茁壮,将来自己就能够自如地适应社会,从事各种工作。有些家长不懂这个道理,对于幼儿教育放任自流,没有家教规矩;孩子长大以后,家长才发现不对,再瞎操心,处处指导训斥,反而引起孩子叛逆之心,本末倒置。一个人走出来,言谈举止都能透露其家庭的影子——文化修养与道德信念。

    古代的家教对于幼儿教育的进阶,是怎么做的呢?孔子对此说了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显然他并不看重知识灌输,没有在孩子童稚时期就开始学习语文、数学、外文。实际上,在一个人成才的过程中,知识并不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修养、人品、胸怀、学识才具有根本意义。我们看那些做成大事业的科学家、人文学者、企业家等,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深刻的洞察力和领悟力,而这些能力根植于人文,也就是对于天地、社会和人生的深刻理解。没有这个文化平台,各个学科的知识就变成了纯粹的技能技巧,而难以发挥巨大作用,人也不能成大才。

    关于人品修养这些孩童时期必须打下根基的方面,中国古代的家庭文化教育颇有独到之处,如同教汉字,从最基本的方面开始,牵着孩子的手,领着他前行。

    前面讲到国与家,在自己的国家里,人们应该和睦相处,相亲相爱。我走遍了中国的所有省份,阅读了许许多多的家谱,将它们汇总起来可以看到,从古至今,家教的文句虽不同,宗旨却基本一致,都是针对从出生、成长到创业、持家的各个阶段,指明必须具备的修养与规矩,包括启蒙、识字、立志、砥砺、读书、做事等方面,培育恭敬、虔诚、勤俭、谦让的品德,知书达礼,兴善除恶,做一个有责任心、事业心,关爱他人,光明坦荡之人。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步是修身,初阶便是家教。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互相呼应,核心是培养人,而不是灌输知识。作为中国人,一生必须遵循的基本的道德,凝聚成五个字:仁、义、礼、智、信,称作“五德”。

    五德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仁”字左边单人旁,表示站立的人;右边为“二”,既用来表示很多人,要懂得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也表示天和地,加上左边的“人”便是天地人三才,人法天地,天性善良,地德忠厚,所以,做人做事要凭着天地良心。人与人怎样才能和睦相处呢?首先要相亲相爱。第二要互让互谅。一个人仁慈谦让,性格必是温良平和。《礼记·儒行》说:“温良者,仁之本也。”一个人十分爱计较,而且脾气很坏,怎么与人相处呢?只有温良、平和、公正,大家才会拥护你,推举你当官,做管理者;有了社会地位以后,懂得关爱百姓,照顾好大家的利益,推行仁政。这就从个人之间的小爱提升到了政治层面的大爱,行仁政者得人,得人者得天下。这里有一个层层提升的过程,家教作为人生初阶,要打下一个今后可以提升的基础。

    五德之首为仁,告诉我们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对他人的关爱,那就是情商,是团结性。情商高的人助人为乐,善于处理各种纠纷,能够凝聚大家,与人和睦相处。

    西周初期,周公辅佐周武王推翻商朝,实际主政,公务十分繁忙,经常有人求见,请他办事。周公再忙,遇到有人上门都出来接见,以至于吃一餐饭就放下几次饭碗,甚至洗澡也一再中断,为了不让客人等待,他只好挽着湿淋淋的头发出来相见。因为他诚恳待人,大家深受感动,无不拥护西周,打下了王朝八百年根基,留下千古传颂的名句: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义是什么意思呢?义字原形为“義”,上面一只羊,下面是我字。在古代,羊用来祭祀上天,我们聚集在一起,把羊献给上天,祈祷什么呢?我们为什么团结在一起呢?不是为了钱,物质利益从来无法长久地凝聚众人。那是什么呢?义是合乎天下合宜之理,也就是大家公认的道理,例如公平、正义、自由,大家以此为理想,为目标而凝聚,而奋斗。在个人关系层面,我们也必须遵循做人的基本原则与美德,例如正直、善良,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做墙头草,随风倒。人们常说做人要有底线,没有底线就会被鄙视为无耻之徒。所以,义体现的是原则性。

    礼呢?其原形为“禮”,左边的偏旁表示神,右边表示行礼之器。礼之所以重要,就人事关系而言,在重大场合,人们相聚在一起,必须确定相互之间的位置,才能做到聚众人为一体,否则相互不服气,一盘散沙,乃至内讧。大家在神明面前确立位置,排好队列,从纵向到横向,都应该好好定位,整个团体就秩序井然。所以,礼表现的是秩序性。

    智由“知”和“日”字组成,能够洞悉太阳运行之轨迹,阴阳转变之道理,那是最有智慧的人。所以,智包含着知识和思辨,表现的是智商。现代社会,知识主要依靠读书获取,而读书不是靠背,不是靠记忆,不是去堆砌很多知识乃至知识碎片。我们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思辨基础。学习在于提高智商,增进智识悟性。

    信字由“人”和“言”构成,做人说话最基本的原则是诚实,不欺诈,不食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唐太宗认为国没有信也不立。所以,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要想在世上立得住,站得稳,就必须言而有信,诚实可靠,这是最基本的立场和原则。古人非常推崇关羽,民间称他为关公,全国各地到处都有关公庙,特别是商业地区,关公成为商人顶礼膜拜的神。很多人感到奇怪,关公并不经商,而是一员武将,怎么会演变成商神,人们到底崇敬他什么呢?

    要问关公和商人有什么关系,就应该知道商业最看中的是什么?买卖讲的是童叟无欺,金融凭的是信用,商店靠的是信誉,据此可知,商业之本是诚信。关公感人至深的故事是千里走单骑,至诚至信。

    当年,关羽和刘备、张飞在桃园三结义,一起闯荡天下。他们创业非常艰难,屡遭挫折。有一次,刘备和曹操作战,败得很惨,兄弟全打散了,自己孤身逃出去,投靠了称雄河北的袁绍。关公则被曹操紧紧地围在一座山上。曹操爱才,派人劝其投降。关公跟曹操讲条件,约定在不知道刘备下落的情况下暂时投降,一旦打听到刘备的消息,便要重归其麾下。关公真是大丈夫做事,光明磊落。曹操想用高官厚禄打动关羽,封他汉寿亭侯,赏赐许多黄金,一心要留住他。可是,关公并不看重升官发财,日常生活非常俭朴,军务闲暇之时,手不释卷,夜读《春秋》。官渡之战,关公打探到刘备在袁绍身边,正在同曹操作战。他义无反顾,将曹操封赏的金银财宝、将侯印绶全都留下,护送义嫂千里走单骑,回到刘备身边。在群雄纷争、尔虞我诈的东汉末期,关公此举极具震撼性,让人感动得刻骨铭心,正史《三国志》将其事迹记入史册,后来的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大加渲染,添加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描写得感天动地。诚信是人类依赖的支柱,人有信义,犹如磐石;国有信义,百姓靠山。世人赞颂关公的是他用生命恪守信义的高风亮节,而商业行为表面上看是利益交换,骨子里支撑它的是诚信。所以,关公与商人在根本点上完全一致,越发受到尊崇,乃至成为信义的化身,商业的神明。

    非常抽象的伦理道德,在汉字神奇的图像壁画上面生动地展示出来,浅显易懂,心悦诚服。小孩子从蒙学当初,快快乐乐地看图识字,毫不经意之间已经接受了深刻的人伦道德教育,学会了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我走过许多家族祠堂,印象深刻的是四壁常有忠孝伦常的图画和文字,一个字,一幅画,一条做人的道理,喜闻乐见,自幼种入心田。家训家教并不僵硬刻板、冰冷严厉,它从最基本的行为准则开始,通过文字和图画,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的思想观念。

    读懂汉字,理解汉字,做人的道理已经融会其中。这不仅是方法的问题,更触及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目标,从童蒙教育开始,通过认识具体的事物,要导向造就怎样一个人的根本之处。我曾经提出,教育要培养独立而健全的人格,理性的批判精神。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