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想起黄昆先生,心中总是无限感激,感谢他在我这一辈子事业的征途上对我的帮助和指引。
大学期间,我先后担任“普通物理”和“半导体物理”课代表,可说是班上和黄昆先生接触最多的一,他平时课上、课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点:第一点是,他告诉我,在大学期间,不光是从课堂上学多少书本知识,重要的是能力的训练、工作方法的培,在他的这一指引下,我可说是每天晚上最晚离开系图书馆的,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感到其乐无,另一点,相信每一个听他课的人都印象极深的是,他分析问题时基本概念清晰,切中要害,哪怕是“普通物理”课程中,也在不少细节的地方,显示出他有独到、精辟的见解,平时在讨论中、在考试中,他也以此要求于,大学最后一年,在一次谈话中,他要我谈一下对磁介质和宏观场B, H的看法,原因是在“普通物理”课本中,这一问题有点模,他觉得我的思路是清楚的,就鼓励我给他担任副主编的《物理通报》写一篇稿,既解决了我近一年的生活费,也是对我实际工作、表达能力的训练。
转眼到了毕业实习阶段,我那时选择去到北京电子管厂(也称做“774厂”)。在那里和白学光同志合作,试制仿苏的合金扩散晶体管П401~403,短期内拿出了初步成果,和当时国内研究单位进度相,在这一段火热的“大跃进”的日子里,我深感国内工业单位对人员的急需,并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尖端工业基础,谈不上科学研究,于是我下决心毕业后第一志愿到工厂,回校后和黄昆先生谈了我的想法,本来他曾几次表示要我留校当他的研究生,听了我的表述,当他确认我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就毫不犹豫地表示赞许。
我对此抉择,一辈子都没有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作队将当时已是“新品实验室”技术负责人的我当做“反动权威”、“破坏生产现行反革命”来批斗,挂牌游,但是,有广大工人同志的保护,我不但没受伤害,反而尽可能地坚持工作,取得若干创新成果,独立于国外同行,提出了晶体管镇流电阻技术以及“渡越时间二极管”(相同于国外IMPATT二极管步样,工人们开玩笑说:“你志愿到工厂来是选对了,工作队斗你,有我们保护你,如果留在北大,你恐怕都没命,”后来,黄昆先生听了,也连说“的确如此”,对他自己支持我的抉择而表示欣慰。
“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期间,当时电子工业部组织了以器件局权玉臣局长为首的专案组为我落实政,他们拿了我的几篇文章给当时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的黄昆先生看,据说黄昆先生回答说:“他的文章我不用看,我对他的能力是了解的,听说他目前境遇不太好,是不是让他到我这儿来,”权玉臣同志后来跟我说:“我们就根据黄昆先生的话做了结,”电子工业部“越级提拔”我为774厂副总工程师,我也成为电子工业部科技委“最年轻的常委”。当年参加刘寅部长率领的中国电子学会代表团访美,接着接受康奈尔大学聘请去美工作,等等,使得我事业上一帆风,除了由于刘寅部长等部领导的器重和培养,黄昆先生的表态起了很大作用。
1986年我从美国回来后,根据国防科工委朱光亚同志的决定,在京组织有关大专院校成立“新器件研究室”,由我担任“首席专家”,用国防科工委的经费启动了我在北京大学微电子所的研究工,在我一辈子的事业征途中,不管是一帆风顺的日子,还是遇到挫折的时候,黄昆先生都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这使我下定决心,功名地位,对我来说都不足道,要把自己有限的宝贵时间,全部献身于“崎岖小道的攀登”,永远不离第一线,埋头苦干十多,十年磨一剑,我终于登上了个人事业的顶峰,用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来回报黄昆先生对我的支,2003年,我在美国申请获批了一项发明专利,并将此技术带回国内来实,经过五年奋斗,终于完全在国内条件下成功研制了这一“准本征双极晶体管”(QIBJT)。它解决了当前正在全国布点的中国制式第三代移动通信TD-SCDMA被证明是当前最好的、满足第四代移动通信要求的新一代器,没有黄昆先生当年的指引,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一成果。
作者简介
朱恩均,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门,曾任北京电子管厂半导体新品实验室技术主管、副总工程师,电子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务委,1980年底受聘到美国康奈尔大学,1983年转到德州农机大学任兼职教,1986年以后历任任国防科工委新器件研究室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兼电子工业部南京五十五所副总工程,1992年任航天部九院新器件研究室首席专家,2000年退,1980年以“多晶发射极晶体管工艺”获国家发明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