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风范:忆黄昆-回忆黄昆先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韩和相

    1982年夏,黄昆先生应邀参加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半导体物理学会议(黄昆先生是会议顾问委员会委员)。回来后,有一天问我,是否认识中国科学院长春物理研究所的全英,黄先生说,她在日本做访问学者,在会议期间来找他自我介绍说:“我是用您的《半导体物理学》一书学习半导体的,这次在国外第一次见到您,太高兴了,我能否和您合影,留做纪,”其实,和全英淑一样,我们这一代人认识黄昆先生,多数是从他的《半导体物理学》一书开始,而我们这一代半导体业界的人,都是读着这本书步入半导体学科领域,在国际上也少见半导体物理专著的当时,这本书是当时各大学半导体物理专业的主要教科书;就是现在,也是为学懂半导体物理基本概念难得一求的好书。

    1980年,在黄昆先生亲自关怀下我们有了拉曼光谱,但我们对拉曼散射的基本理论和实验都十分陌,于是,黄昆先生从自己藏书中找出他和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和好几本《固体中光散射国际会议文集》给我们,让我们学习,还用整整两个半天时间亲自在闷热的报告厅给我们讲拉曼散射的基本概念和当时的研究动,黄昆先生的讲稿,经整理油印成小册子,题为《拉曼散射》。消息传出,当时国内广泛索求黄昆先生讲稿的油印本,只好一印再印,传播很,现在,已有正规的铅印版本,但我仍留着这份当时的油印版本,时常拿出来看,感到十分亲切,因为在当时较困难的条件下,我就是读着这本小册步入了半导体中光散射这一研究领域的。

    1980年,订购的拉曼光谱仪到,年底法国厂家派专人来安装调试后,我们认为调试结果没有达到设计标准,要求退货更换,为此给厂家写了备忘,我们写了备忘录初稿后,经他人修改,觉得可以了,拿给黄先生,黄先生看了中文和英文原稿,还到实验室具体地询问光谱仪调试情况后,重新写了备忘录,交给厂,和当初的原稿相比,黄先生写的备忘录,没有狭隘的埋怨之意,却清晰地陈述了光谱仪存在的问题,还以宽厚、大度的君子文风让厂家无可推诿地接受了我们的要求,退货更,事后,我书写英文稿件时,时常拿出这份黄先生写的备忘录做参考,可惜,在几次实验室的大搬迁中没能留,黄先生教我们英文,从来都那么自然、随,有时到我们办公室、实验室,偶见书写的英文时,也常轻声地予以指,1991年和1992年,为了筹备国际半导体物理学会议,我们经常要和国际学者、会议所属委员会成员用英文传真、短信联,每当我们把初稿拿给黄先生,不管是走廊上还是办公室里,他都平静地仔细看,认真修改,最后问:“这样行不行?”或者说:“我看这样就可以,”通过经历这些事,我不仅学了英文,还看到了黄先生的文风,宽厚大度的君子之风。

    黄昆先生是理论物理学家,但对实验研究也十分熟悉和重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一针见,在一次Ⅱ-Ⅵ族超晶格的拉曼散射实验中,在反斯托克斯(Stokes)散射位置看到一个非拉曼散射的,我们在不得其解之下,去求教黄昆先生,他仔细看了光谱图、询问实验条件之后指出,这是和双光子吸收有关的发光峰,和拉曼散射无关,仔细做一些双光子发射的实验,应该和单光子过程不,他的话一言见真,经过一系列双光子吸收的实验,我们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也是通过这次机会,我又涉入了双光子吸收领域。

    黄昆先生是世界物理学大师,大师的风范犹在,让人想念。

    作者简介

    韩和相,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196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半导体系半导体物理专,曾任半导体超晶格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副主,多年从事半导体中的拉曼散射等光学性质的研,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